问题

为什么在《进击的巨人》中把帕岛带入日本后,我就突然觉得不好看了?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在观看《进击的巨人》后期的感受,尤其是在帕拉迪岛(Paradis Island)成为主要舞台后。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故事的走向和原先的吸引力有所变化。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为什么这种“带入日本”的感觉可能让您觉得不好看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进击的巨人》最初的设定,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整体氛围、地名、一些文化元素,都隐约带有明显的欧洲中世纪的影子。从城墙的设计、服饰、建筑风格、骑士制度的痕迹(虽然不完全是),到“玛利亚”、“罗塞”、“希娜”这种听起来像欧洲语系的名字,都构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美学和世界观。这种“架空”感,让观众能更好地沉浸在那个巨人横行的、充满绝望和挣扎的世界里。

那么,当故事逐渐转向帕拉迪岛,并且特别是后期,当一些情节和设定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尤其是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关联时,这种“代入感”的改变,可能导致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世界观的“收窄”与“现实化”:

架空感的消失: 观众之所以喜欢《进击的巨人》早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构建了一个足够新颖、足够“异世界”的框架。那种与我们现实完全不同的社会结构、生存方式、威胁(巨人),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疏离感,也激发了人们对未知的好奇。
现实政治的投射: 当我们看到帕拉迪岛上,尤其是后期,出现了诸如“民族主义”、“历史叙事”、“国内政治斗争”、“对外扩张”、“情报战”等与现实世界政治高度相似的议题时,这种“熟悉感”反而会削弱最初的“架空”魅力。观众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情节与现实中的国家、民族冲突联系起来,使得故事变得“太现实”,甚至“太接地气”,失去了当初那种超脱感。
“日本”的影子: 您提到“带入日本”,这非常关键。虽然作者谏山创先生本人是日本人,但故事前期更多地是在构建一个普适性的“反乌托邦”或“末世”叙事。而后期,尤其是涉及“马莱”、“艾尔迪亚人”的设定,以及岛内部分角色的思维模式和行动逻辑,很多人会从中看到一些与日本历史、民族认同、乃至一些社会现象的隐约投射。当这种投射过于明显,并且与观众对“日本”的固有印象相叠合时,就可能产生一种“跳戏”感,觉得故事不再是那个纯粹的“进击的巨人”了,而是变成了某个国家内部的故事,甚至带上了某种“立场”或“批判”。

2. 叙事焦点的转移与复杂化:

从生存到政治: 早期,《进击的巨人》的核心非常清晰:人类对抗巨人的生存之战。剧情围绕着墙壁内的绝望、战士们的成长、以及解开巨人秘密展开。这是非常直观和强大的驱动力。
外部世界的揭露: 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知道了墙外有马莱,有另一个种族,有更复杂的历史恩怨。故事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但同时也变得更复杂,更偏向政治、历史、种族矛盾这些议题。
“日本”作为一种象征? 如果将帕拉迪岛的某些设定解读为影射日本,那么这种“代入”可能让观众觉得,故事的重心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在绝境中的挣扎”,转向了“一个特定国家/民族如何处理自身历史遗留问题和对外关系”,这可能让一些观众觉得“跑偏”了,或者故事变得不再是他们最初所期待的那种纯粹的“人性考验”。

3. 价值观与道德困境的深化,可能引发不适:

从“非黑即白”到“灰色地带”: 早期,巨人是明确的敌人,艾伦等人是主角,他们的行为在情感上是容易被理解和支持的。但当进入帕拉迪岛和马莱的叙事后,双方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理由,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变得模糊。
“复仇”与“毁灭”的争议: 艾伦后期的行为,特别是“地鸣”计划,是一种极端化的解决方案。这种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极具争议性,它引发了关于“何为正义”、“复仇的代价”、“种族灭绝的道德边界”等一系列沉重的问题。
“日本”视角下的理解? 如果你是一个对某些历史问题有所了解,或者对某些政治议题敏感的观众,将帕拉迪岛的某些行为与现实中的历史事件或民族情绪联系起来,可能会觉得故事的叙述方式、角色的动机,甚至最终的“解决方案”,触及到了某些敏感点,从而引发不适或反感。例如,如果观众认为故事中对“加害者”和“受害者”的叙事处理不当,或者对某种特定民族主义情绪的描绘不够中立,都可能导致观感下降。

4. 观众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我要看的是巨人,不是国际政治”: 很多观众最初是被“巨人生存战”、“墙内人类的绝望”、“立体机动装置的战斗”等元素吸引的。当故事的主线逐渐从这些转移到更为宏大、复杂、且带有现实色彩的政治、历史、民族议题时,可能就会产生一种“货不对板”的感觉。
“为什么我感觉像在看某个国家的历史剧?”: 当故事的许多细节,如领导人的决策、人民的动员、媒体的宣传、与其他国家的博弈,都让你联想到现实中的某些国家(包括日本),这种“代入感”就变成了“不恰当的代入感”,它提醒你故事并非完全虚构,而是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并不一定是你所期待的。

总而言之,您觉得《进击的巨人》“不好看”了,很可能是因为故事后期,尤其是在帕拉迪岛成为中心舞台后,其叙事重心、世界观构建、以及所探讨的议题,与前期形成了显著的差异,并且在很多地方,其“架空”的设定开始“贴近”了现实世界,特别是某些观众熟悉的日本文化或政治背景。

这种“贴近”不一定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影射,但它确实可以让故事变得更复杂、更具争议性,也可能让一部分观众觉得失去了最初的那份纯粹的“疏离感”和“震撼感”,反而因为过于“熟悉”而感到不适,甚至觉得故事“不好看了”。这种感受,其实在很多史诗级作品的后期都很常见,当一个故事的格局被无限放大,最终触及到更宏大、更现实的议题时,观众的接受度和期待值也会随之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是一个正常的中国人。

不是那种不懂日语不了解日本不了解日本人心态不了解谏山创甚至连谏山创blog里自己说过的话都不去看还要坚持谏山创反战的人。



我当时最早是从艾尔迪亚总统府爆炸事件的原型515事件开始挖掘到了日俄战争的首山堡攻击战。

你如果认真看谏山创blog的话,你会发现他的创作思路实际上正好相反,

他是通过对日俄战争资料调查到阅读司马辽太郎的坂上之云才喜欢上秋山好古的。

而河合操,植田谦吉,白川义则,橘周太(中佐)这些名字都出现在坂上之云的小说里。

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巨人正如谏山创在blog里自述的一样,对坂上之云进行了参考。

我只能说参考的部分远比想象中多得多,不是一个皮克斯司令那么简单,甚至不是一个首山堡攻击战那么简单,很多剧情都能从坂上之云的小说里找到原点。

实际上整个巨人就是以立本近代史为原型,而调查兵团就是以关东军司令为中心为原型创作的故事。

为什么会被破墙? 因为有黑船事件。

为什么有自由这个思想的引入? 因为日本明治初期当时就流行自由论。

为什么写报社的故事?因为坂上之云通过正冈子规来讲了很多立本报社的发展。

为什么有马洛桑德和希崎这一段莫名其妙的爱情故事,因为广濑武夫就有一段类似的爱情故事,最后人死未成。

为什么调查兵团是骑兵,因为秋山好古是立本骑兵界的奇迹。

就连艾伦坐船离乡都能从中找到画面感。

为什么那么想看海。

如果你读了你就会懂我在说什么,不读你可能会觉得我在硬套,实际上巨人一直都没离开坂上之云的影子。

当然对于那些不去了解的人,他们只会自己闭上眼睛,还要去你闭上眼睛,在无知的基础上装客观。

中日友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立本人天天在那搞些有的没的,中国人在那里替日立人说话,这不叫中立友好,这叫精立奴才。

正确了解立本,了解立本人的思想,认识到这其中的差异,不是什么民族主义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在观看《进击的巨人》后期的感受,尤其是在帕拉迪岛(Paradis Island)成为主要舞台后。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故事的走向和原先的吸引力有所变化。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为什么这种“带入日本”的感觉可能让您觉得不好看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进击的巨.............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之所以不能把巨人之力药剂一人一半分给团长(埃尔文)和阿尔敏,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巨人之力的特性、继承方式以及对个体的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和“适不适合”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巨人之力并非像普通药物那样,可以简单地分割成两份,一个人喝一半就能获得一半.............
  • 回答
    艾伦在萨沙牺牲时笑,这绝对是《进击的巨人》漫画中最令人心痛、也最让人费解的场景之一。当时,在马莱的战斗中,萨沙为了救下被贾碧用步枪击中的阿明,挺身而出,却被贾碧的子弹贯穿了腹部,当场牺牲。从常理来说,失去战友,而且是像萨沙这样重要、如同家人一般的战友,艾伦应该表现出极度的悲伤、愤怒,甚至是崩溃。但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击的巨人》世界观中一个颇具玩味的设定矛盾:拥有了能让士兵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穿梭的立体机动装置,却似乎对发展出更具毁灭性和精准性的武器显得有些“保守”。仔细想想,这背后并非没有缘由,而是与那个世界所处的历史阶段、资源禀赋以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立体机动装置虽然看上去高科.............
  • 回答
    艾伦·耶格尔,这个曾经立誓要驱逐所有巨人、守护同胞的少年,最终选择了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道路——灭世。他的动机复杂而深刻,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漫长而痛苦的挣扎,最终被他所继承的“进击的巨人”的力量以及对未来残酷现实的预见所驱使。故事的开端,艾伦的母亲被巨人吞噬,这份痛苦的记忆如影随形,成为了他复仇.............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的世界观里,马莱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将自己标榜为“正义”,其核心在于他们构建了一个叙事框架,将帕拉迪岛上的艾尔迪亚人描绘成历史罪人、威胁世界的存在,而马莱则是那个背负着历史责任、为了“世界和平”而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救世主”。这种叙事的合法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几个关键层面的操纵.............
  • 回答
    这个问题在《进击的巨人》的粉丝群体中也挺常见的,确实有点反直觉。按理说,从严酷的训练中脱颖而出的前十名精英,应该都是顶尖的战士,但为什么宪兵团里却鲜少看到像三笠、兵长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个体呢?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得明确一点,《进击的巨人》里“厉害”这个词的定义。如果是指在战场上纯粹的战斗力.............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与《叛逆的鲁鲁修》在结局上的相似性,以及后者更受好评的原因,确实是动漫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部作品都以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人物动机和震撼的剧情发展著称,并在结局部分都选择了“牺牲主角以换取和平”的路线,但观众的反馈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1. .............
  • 回答
    听到雷军这番话,心里头首先涌起的是一股复杂的滋味。一方面,这是实话实说,透明度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这“巨大困难”四个字,又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让人不禁替小米的澎湃芯片项目捏一把汗。雷军一向以务实、敢于挑战著称,他能走到台前亲口承认“巨大困难”,说明这事儿儿确实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简单的产能爬坡或者技.............
  • 回答
    《进击的巨人》第139话在日本引起的巨大反响,尤其是其在本土收获的普遍好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剧情“好坏”的评判,而是要从日本的文化语境、漫画创作的传统以及观众的期待等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进击的巨人》作为一部现象级的作品,在日本积累了庞大.............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甚至让无数观众在猜测结局的同时,也在反复咀嚼“自由”这个概念,绝非偶然。它不是那种简单的、煽情的口号,而是贯穿始终,以一种血淋淋、痛苦的方式被不断拷问、解构和重塑的。那么,进击的巨人里所谓的“自由”,究竟是什么?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几个层面的含义,并.............
  • 回答
    在《进击的巨人》第二季第一集,也就是“兽之巨人袭击玛利亚之墙”的开端,如果把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人类最强士兵”利威尔·阿克曼换成同样实力不俗但风格迥异的米可·阿克尔曼,那场面,嗯,绝对会是另一番景象,而且,很可能,会更糟糕。首先,我们得先回顾一下第二季第一集最初的那个噩梦般的场景。索尼娅和娜娜巴在森.............
  • 回答
    同样的血与泪,不同的告别:浅谈《进击的巨人》与《鬼灭之刃》的角色牺牲动漫作品中,角色的牺牲往往是推动剧情、深化主题的利器。在这一点上,《进击的巨人》(以下简称《巨人》)和《鬼灭之刃》(以下简称《鬼灭》)都堪称佼佼者,它们都用鲜活的生命为故事染上了浓墨重彩的悲怆。然而,细品之下,两者在角色牺牲的安排上.............
  • 回答
    央视新闻之所以批评《进击的巨人》,主要集中在其动画内容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问题,认为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认知存在冲突。以下是对央视新闻批评《进击的巨人》的详细解读,包括其可能关注的几个关键点:1. 历史隐喻与民族主义解读: 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描绘: 《进.............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会被一些人曲解其反战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叙事手法、角色设定、历史与现实的影射、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叙事手法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多视角叙事与信息差: 作品初期,观众被完全置于艾尔迪亚人(特别是帕拉迪岛方面)的.............
  • 回答
    谈到“高达之父”富野由悠季,以及其他资深创作者对《进击的巨人》的早期洞察,这与其说是“看穿”,不如说是他们凭借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对人性和社会议题的深刻理解,对作品中某些核心元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或辨识度。这种共鸣,往往会让他们对作品的走向、主题以及潜在的表达产生一种“预感”或“洞察”。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好,我来跟你聊聊为什么在国内看《进击的巨人》这事儿, постараюсь给你说得透彻点,而且尽量不让人觉得是机器在说话。其实,《进击的巨人》在国内被限制观看,原因挺复杂的,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点。它涉及到文化、审查制度、市场,还有一些更微妙的因素。首先,我们得说说“内容敏感性”。你要知道,《进击.............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马莱政府在世界大会上发表的那份宣战公告,之所以能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正义宣言,而是建立在各国长期积累的利益、恐惧以及对马莱战略地位的判断之上。首先,理解“其他国家”的支持,必须先摆脱“谁更正义”的思维定势。在巨人世界的现实逻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能把《火影》、《死神》和《进击的巨人》这三部国民级作品放在一起比较,而且都涉及到“烂尾”这个敏感话题,这本身就说明了读者们对作品的感情有多深厚。其实,说“大多能接受”可能稍微有点夸张了,《火影》和《死神》的结局,也确实让不少粉丝感到遗憾甚至不满,只不过,和《巨人》带来的那种集体的.............
  • 回答
    关于《进击的巨人》第三季人物“变丑”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挺多人有同感的。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得说说画风的改变。这一点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从前面几季到第三季,特别是到后期,WIT Studio(前三季的动画制作公司)的画风确实有所调整。 更写实,细节更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