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进击的巨人》发动地鸣之后的剧情给我观感很差?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季,特别是地鸣发动后的剧情,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失望。这种观感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主题探讨等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剧情节奏与合理性的失衡:

步子迈得太大,收束仓促: 地鸣的出现是整个故事最宏大、最颠覆性的设定之一。它直接将故事推向了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其背后涉及的战略、伦理、牺牲等都极其复杂。然而,在发动地鸣之后,艾伦的动机和行动逻辑,以及各国势力对地鸣的反应,似乎都显得有些仓促和简化。原本可以更细腻地展现各个阵营的挣扎、决策过程,以及地鸣推进带来的具体影响,但很多关键节点被快速带过,让观众难以完全消化和信服。
“主角光环”的变形与反噬: 艾伦作为主角,他的目标是拯救艾尔迪亚人,哪怕是以毁灭世界为代价。这个“牺牲少数,拯救多数”的逻辑本身就极具争议性,而地鸣的执行更是将这种争议推向极致。虽然作者试图通过艾伦的视角来解释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但其行动的绝对性与“救赎”的主题之间似乎存在着难以弥合的裂痕。这种强行推动剧情,以“大义”为名的个人行为,让不少观众觉得是主角光环的变质,而不是一个深刻的哲学探讨。
战术与策略的简化: 在地鸣发动后,各方势力的对抗理应更加错综复杂,充满策略博弈。然而,后续的剧情更多地依赖于“实力碾压”和“强行汇合”,例如“三笠和阿尔敏的飞机强行拦截”等桥段,虽然展现了人物的勇气,但从军事策略的角度来看,显得有些儿戏,缺乏更深度的考量。这使得原本应该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略显乏味。

二、 人物弧光与动机的模糊:

艾伦的“工具人化”与动机扭曲: 艾伦在地鸣发动后,他的动机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从最初的复仇者,到“自由的斗士”,再到最终似乎也只是被命运和过去的记忆所驱使的“宿命论者”。虽然作者试图通过后期揭示的真相来解释这一切,但这种“被操纵”的叙事,让艾伦这个角色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大大削弱,他仿佛成为了一个被宏大叙事所吞噬的工具,让观众对其个人成长和选择的共鸣减弱。
“正义联盟”的疲惫与动机摇摆: 以阿尔敏、三笠为首的“正义联盟”,他们的立场在“阻止艾伦”和“理解艾伦”之间反复摇摆。虽然可以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但这种摇摆使得他们的行动显得有些被动和犹豫不决。当他们最终选择阻止艾伦时,其理由和行动逻辑似乎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尤其是与艾伦毁灭世界的决心相比,他们的“温和”和“沟通”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配角边缘化与沦为功能性角色: 许多在前期铺垫得非常成功的角色,如莱纳、让、康尼等,在地鸣发动后,他们的戏份和作用都变得相对边缘化。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内心变化,在宏大的世界毁灭背景下,显得不那么重要,更多地沦为了推动剧情或表达某种情绪的工具。这种“群像戏”的瓦解,让故事的厚度大大下降。

三、 主题探讨的失焦与矛盾:

“自由”与“毁灭”的困境未能深入: 《进击的巨人》一直在探讨自由的代价、仇恨的循环等深刻主题。然而,当艾伦选择用毁灭来追求“自由”时,这种“自由”本身就变得非常沉重和扭曲。作者似乎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现自由的极端代价,但最终的结局却显得有些模棱两可,没有给出一个足够令人信服的答案。地鸣的巨大破坏与最终的和平之间的逻辑链条,以及这种和平是否真的能够抵消之前的罪恶,都让主题的探讨显得模糊和片面。
“爱的力量”的鸡汤化: 三笠对艾伦的感情,以及最终阻止艾伦的理由,被解读为“爱”。虽然情感可以成为强大的驱动力,但在如此宏大的世界观和生死存亡的背景下,将关键节点的解决寄托于一种超越政治、种族、仇恨的“爱”,未免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和“鸡汤化”。它削弱了故事原本应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让结局的“温情”显得有些突兀。
“仇恨的根源”的简单化处理: 故事前期一直在强调仇恨的代代相传,以及摆脱仇恨的艰难。然而,在发动地鸣后,虽然试图通过艾伦的行动来打破这个循环,但最终的解决方式,例如通过“和平”来“终结”仇恨,其实现的逻辑和过程显得过于理想化。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人们内心的隔阂,是否真的能如此轻易地被“治愈”,这一点令人怀疑。

四、 叙事手法与情感共鸣的断层:

煽情过载与情感消耗: 最终季为了营造史诗感,频繁使用煽情的配乐和画面,特别是关于“自由”的独白。然而,当这种煽情与剧情本身的逻辑漏洞和人物动机的模糊相结合时,反而会造成情感的疲劳和疏离感。观众一开始可能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但当他们开始质疑剧情时,这种情感的铺垫就会适得其反。
信息过载与理解门槛: 最终季引入了大量的新设定和概念,例如“坐标”、“始祖巨人之力”、“艾尔迪亚人”、“帕拉迪岛”等。虽然这些都是为了丰富世界观,但如果在没有充分铺垫的情况下密集输出,很容易让观众感到信息过载,难以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当剧情推进过快,观众还没来得及理解,就需要接受更复杂的设定和转折时,观感自然会下降。

总而言之,《进击的巨人》发动地鸣之后的剧情,在追求宏大叙事和深刻主题的同时,似乎在节奏控制、人物塑造、主题深化等方面出现了一些裂痕。过于庞大的设定、急促的剧情推进、模糊的人物动机,以及在主题探讨上的某种失焦,都使得这一部分的剧情未能达到前期那样令人惊艳的效果,反而让许多观众感到观感不佳。它不是一个“坏”的结局,但绝对是一个充满争议、让很多人难以完全接受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39一开始如果帕拉迪岛发生异变,帕拉迪岛的的艾尔迪亚人也开始纷纷变成巨人,帕拉迪岛一直保持了100多话的大秘密揭开,才是神作。

这样整部作品没有一个人的愿望得到实现。

地鸣篇的背景是资方达成了“某日前必须完结”的共识。也许后面神神叨叨的各种没有讲清除的事情,都是因为资方的压力而导致整个框架不得不做出改变。虽然相信结局可能早已是安排好了的,但是走向这个结局的过程留有太多留白了。

甚至可以想象作者为了恶心资方而特意改了一个各方都难以接受的结局出来。

至于什么解决政治家都解决不了的矛盾,就不要对他抱太大希望了。相信他原本设想的结局一定还是仅限于他的主角群内部的矛盾解决,世界会怎么样,不是他需要管的范围。

user avatar

只能说“谏山创”很会玩,很敢玩,这种“大回旋”式的翻转,让很多人反应不过来:

可能从头开始看这部漫画的朋友,没有几个人会想到——这部作品的“男主”竟然是“最终BOSS”!

要知道《进击的巨人》一开始的描述是:墙内的人类是仅存的人类,靠“壁”的保护才抵御了“巨人”的攻击和平的存活了百年.......

但,谏山创却一步一步的将整个剧情翻转——其实,墙外的人类世界明没有灭亡,相反,墙内世界的人们才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恶魔”!而开始倍受重视的“壁”,却慢慢变成了“牢笼”和“灭世工具”..........

就在这潜移默化的变化中,我们的男主角“艾伦”,这个一心追求“自由”的少年,却一步一步变成了让墙内和墙外的人都惧怕的“恶魔”.........

这在绝大多数把“主角”塑造成“正派形象”的动漫作品中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典范,也会引起很多习惯了“主角”正义化的朋友的“极度不适”!但,个人认为,这其实也是《进击的巨人》最吸引人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动漫作品里的一个人物——《一拳超人》里的“饿狼”:

个人认为,《进击的巨人》里的艾伦和《一拳超人》里的饿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艾伦是从“主角”到“最终boss”的转化!而饿狼则是“另类反派”的反思........


其实,每一部漫画的作者都有自己的想法,所谓众口难调,一定是有人喜欢,有人反感!个人认为,这很正常!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季,特别是地鸣发动后的剧情,确实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甚至失望。这种观感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剧情设计、人物塑造、主题探讨等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剧情节奏与合理性的失衡: 步子迈得太大,收束仓促: 地鸣的出现是整个故事最宏大、最颠覆性的设定之一。它直接将故事推向了全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会被一些人曲解其反战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叙事手法、角色设定、历史与现实的影射、观众的个体经验和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叙事手法的复杂性与模糊性: 多视角叙事与信息差: 作品初期,观众被完全置于艾尔迪亚人(特别是帕拉迪岛方面)的.............
  • 回答
    兵长利威尔·阿克曼,这个名字在《进击的巨人》粉丝群体中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人气之高,早已超越了“角色喜爱”的范畴,成为了一种现象。要说清楚他为何如此受人追捧,咱们得从多个维度仔细掰扯掰扯。一、 强大的实力,令人信服的“神”首先,最直观的,兵长强到没道理。在《进击的巨人》这个以绝望和死亡为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落幕,为何《钢之炼金术师》成为众矢之的?《进击的巨人》以其宏大叙事、深刻主题和震撼人心的结局,在动漫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故事走到终点,伴随着无数观众对艾伦命运、世界走向的讨论,一个有趣的现象却悄然发生:相较于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品,《钢之炼金术师》意外地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标.............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漫画的画功,在我看来,确实不算是一般意义上的“精致”或“华丽”。线条可能显得粗犷,人物比例有时也有些飘忽,场景的细节描绘或许不如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触那般细腻。但即便如此,它却能在漫画界掀起滔天巨浪,并连载如此之久,这背后一定有着远超画功的强大支撑。除了那被无数人称道的史诗级剧情之外,还.............
  • 回答
    艾伦在萨沙牺牲时笑,这绝对是《进击的巨人》漫画中最令人心痛、也最让人费解的场景之一。当时,在马莱的战斗中,萨沙为了救下被贾碧用步枪击中的阿明,挺身而出,却被贾碧的子弹贯穿了腹部,当场牺牲。从常理来说,失去战友,而且是像萨沙这样重要、如同家人一般的战友,艾伦应该表现出极度的悲伤、愤怒,甚至是崩溃。但出.............
  • 回答
    进击的巨人里的阿尼和吉克,确实是两个在粉丝群体里评价差异相当大的角色,以至于一个经常被“黑”,一个却很少挨骂。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涉及到角色设定、剧情表现、观众情感以及创作意图等好几个层面。咱们先说说阿尼为啥招人“烦”。说白了,阿尼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她那股子“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与《叛逆的鲁鲁修》在结局上的相似性,以及后者更受好评的原因,确实是动漫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两部作品都以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人物动机和震撼的剧情发展著称,并在结局部分都选择了“牺牲主角以换取和平”的路线,但观众的反馈却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1.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击的巨人》世界观中一个颇具玩味的设定矛盾:拥有了能让士兵在三维空间中自由穿梭的立体机动装置,却似乎对发展出更具毁灭性和精准性的武器显得有些“保守”。仔细想想,这背后并非没有缘由,而是与那个世界所处的历史阶段、资源禀赋以及生存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明白,立体机动装置虽然看上去高科.............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观众在观看《进击的巨人》后期的感受,尤其是在帕拉迪岛(Paradis Island)成为主要舞台后。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故事的走向和原先的吸引力有所变化。我来试着详细地聊聊,为什么这种“带入日本”的感觉可能让您觉得不好看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进击的巨.............
  • 回答
    关于阿尔敏在国内人气相对不高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而且这很大程度上是观众的观感和一些情节安排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里,角色塑造和人气的确是相当复杂的。它不像很多传统的热血动漫那样,主角光环强到爆炸,所有角色都会围绕着他转,而是更注重群像戏,每个角色都.............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话,也就是第139话,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引发了相当激烈的讨论,而评价上的巨大差异,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解读,它们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这种分歧。首先,文化语境和叙事偏好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在很多西方观众的视角里,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看到清晰的善恶对立,以及相对明确的“英雄”式.............
  • 回答
    央视新闻之所以批评《进击的巨人》,主要集中在其动画内容可能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问题,认为作品中的某些元素可能与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和历史认知存在冲突。以下是对央视新闻批评《进击的巨人》的详细解读,包括其可能关注的几个关键点:1. 历史隐喻与民族主义解读: 对“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描绘: 《进.............
  • 回答
    要说《进击的巨人》烂尾,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从漫画结局公布之初,粉丝们的争议就没停过,到了动画最终季,更是把这股子讨论推向了高潮。为啥这么多人不买账,觉得尾巴塌了呢?咱们得从几个主要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1. 救赎的代价与艾伦的动机:一个无法让人完全接受的“大善人”这是最最核心的争议点。为了保护帕.............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动漫作品,其结局的评价确实是褒贬不一,但认为它“没烂尾”的观众也绝非少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1. 尊重作者的原有构思,承认叙事的复杂性与悲剧内核:《进击的巨人》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黑暗、残酷、充满牺牲的基调。作者谏山创并非要创作一个皆大.............
  • 回答
    弗洛克这个角色的出现,就像是在《进击的巨人》这部宏大史诗中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许多令人玩味和深思的维度。他并非是那种天生就光芒四射的主角,甚至在很多时候,他的行为和理念都充满了争议,但恰恰是他的存在,让故事变得更加立体、更加真实,也更能触及人心的某些阴暗角落。要理解为什.............
  • 回答
    “跌落神坛”这个说法,用在《进击的巨人》身上,其实挺微妙的。因为说实话,它并不是那种一夜之间就变得面目全非、人人喊打的情况。更准确地说,是一种 “高处不胜寒” 的感觉,一种从 “众望所归” 到 “争议不断” 的悄然转变,或者说是 “神坛的台基开始松动”。回想一下《进击的巨人》早期,那真叫一个“封神”.............
  • 回答
    .......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之所以要走向“灭世”,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邪恶”想法,而是整个故事的核心矛盾和人物命运纠葛的终极体现。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其复杂的世界观、历史背景以及角色们的动机。一、 历史的诅咒与帕拉迪岛的绝境故事的开端,人类在城墙内苟延残喘,对墙外的巨人感到恐惧。然而,随着剧情的深入,我们了.............
  • 回答
    好,我来跟你聊聊为什么在国内看《进击的巨人》这事儿, постараюсь给你说得透彻点,而且尽量不让人觉得是机器在说话。其实,《进击的巨人》在国内被限制观看,原因挺复杂的,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点。它涉及到文化、审查制度、市场,还有一些更微妙的因素。首先,我们得说说“内容敏感性”。你要知道,《进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