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对于《进击的巨人》139话,国内外评价差这么多?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话,也就是第139话,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引发了相当激烈的讨论,而评价上的巨大差异,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解读,它们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这种分歧。

首先,文化语境和叙事偏好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在很多西方观众的视角里,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看到清晰的善恶对立,以及相对明确的“英雄”式结局。这种叙事模式往往强调个体牺牲的崇高,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普世价值。而《进击的巨人》139话,尤其是在艾伦这个角色的塑造和结局的处理上,可以说是对这种传统叙事模式的一种颠覆。艾伦的行为,即便出发点是“为了自由”,其手段却是毁灭性的,而且他最终被自己的挚友杀死,这种“英雄”最终成为“反派”并被“好人”解决的模式,对于习惯了传统英雄主义的观众来说,可能难以接受,甚至会觉得“烂尾”。他们可能更期待一个艾伦幡然醒悟,或者被某种更理想化的方式拯救世界的结局。

相比之下,国内观众(当然不是所有)在接受叙事上,可能对更复杂、更灰暗、更具悲剧色彩的结局有更高的容忍度,甚至会从中品味出更深刻的哲学意味。我们从小接触的许多文学作品,包括一些古代哲学思想,都强调“事与愿违”、“宿命论”以及“两难困境”的描写。艾伦的结局,虽然残酷,但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螺旋式的悲剧”或者是“为了更大的牺牲”。这种“非典型”的英雄结局,反而能让一些观众产生共鸣,认为这才是现实主义的写照,是作者对战争、仇恨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他们可能更能理解那种“即使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也未能彻底打破宿命的循环”的无力感。

其次,对艾伦这个角色的理解和情感投入也是导致评价差异的关键。艾伦从一个渴望自由、反抗命运的少年,一步步走向了“灭世”的道路,这个转变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争议。

在国外,许多观众对艾伦的初期形象有着极深的感情,他们可能更多地将他视为一个被压迫者,一个反抗者。当艾伦在139话中展现出他“为了实现自由而必须毁灭世界”的冷酷一面时,许多人感到被背叛,觉得艾伦“黑化”得太过彻底,失去了他最初的魅力。他们无法接受那个曾经为同伴流泪、为失去的生命感到痛苦的艾伦,变成了现在这样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数百万无辜生命的人。这种情感上的割裂,让很多观众觉得结局不够“圆满”,或者说是“喂屎”。

国内观众对艾伦的理解则可能更加复杂。一些人能够理解艾伦的“动机”——他看到了无数个未来,看到了帕拉迪岛最终会被毁灭,而“地鸣”是他们唯一的生路。即便这个代价是全人类,他依然选择了这条路。这种“为了拯救同胞而背负骂名、背负罪恶”的形象,在某些文化语境下,反而更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悲壮”和“宿命”。而且,艾伦在最后时刻的“放任”和“被杀”,也被一些人解读为他内心深处的某种解脱,或者是对这场永无止境的仇恨循环的一种无奈的终结。这种对角色复杂动机和内心挣扎的挖掘,使得国内观众更能接受这个不完美甚至有些扭曲的结局。

再者,对“和平”和“代价”的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进击的巨人》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战争的残酷性以及达成和平所需要付出的代价。139话试图给出一个“虽然不完美但至少是终结”的答案。

在一些西方评论者和观众看来,139话所呈现的“和平”,是通过艾伦的极端行为和最终的牺牲才换来的,但这个和平本身就充满了瑕疵。他们可能会觉得,既然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为何最后帕拉迪岛的悲剧依旧没有完全避免?(指最后那场战斗)这种“未能达到理想状态”的结局,让他们觉得付出的代价与最终获得的“和平”并不匹配,是一种“不划算”的交易。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一个彻底、干净的解决方案,一个真正能够让所有人放下仇恨、走向新生的未来。

而国内的解读中,很多人能够接受这种“不完美”的和平。他们认识到,在《进击的巨人》所构建的那个充满仇恨、歧视和生存斗争的世界里,想要达成绝对的、没有一丝瑕疵的和平,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艾伦的“地鸣”虽然惨烈,但确实带来了相对意义上的“终结”。而帕拉迪岛最终仍然被毁灭,又印证了“宿命论”或者说“历史的螺旋”——即使改变了某些进程,但根源性的冲突和仇恨依然存在。这种对“和平”的理解,更倾向于“在极端困境中寻求一个相对的、暂时的稳定”,而不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完美结局。这种对现实世界中“和平”的理解,使得139话所描绘的结局,虽然残酷,却也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最后,对“主题升华”的接受度也存在差异。139话的结局,无论好坏,都极力想要升华作品的主题,将“自由”和“爱”的概念进行了复杂的处理。

一些国外观众可能会觉得,艾伦为了“自由”而剥夺了所有人的自由,这种逻辑是矛盾的,无法令人信服。他们可能会认为,这种“自由”的定义过于狭隘,甚至是一种扭曲。同时,对于“爱”的处理,例如尤弥尔爱上无神的 esclavos(奴隶/仆人),这种过于个人化、甚至略显“矫情”的解读,可能与他们对宏大叙事的期待有所偏差。

在国内,对于艾伦最终“选择”被杀死,并且在最后通过与阿尔敏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朋友们的爱,以及对“帕拉迪岛未来”的担忧,这部分剧情得到了不少正面评价。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放手”和“托付”,艾伦最终认识到了自己无法承担所有,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而尤弥尔的结局,则被解读为一种对“爱”的寻求,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自我”的认同。这种对角色内心挣扎和情感升华的理解,使得国内观众更容易接受这种“艰难的成长”和“痛苦的蜕变”,并将作品的主题解读为“即便身处绝望,依然要寻找爱与自由的意义”。

总而言之,139话的评价差异,并非简单的“好”与“坏”之分,而是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叙事模式、角色塑造、主题表达以及对“和平”与“代价”的理解上的深层差异。在国内,它可能被视为一部对人性、命运和战争进行深刻反思的悲剧杰作;而在国外,则可能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未能达到预期,甚至令人失望的结局。这恰恰也说明了《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的复杂性和其能够引发的广泛而深刻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Reddit上是另一个样子

以下梗图转至微博 rosettaa

share.api.weibo.cn/sha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击的巨人》最终话,也就是第139话,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引发了相当激烈的讨论,而评价上的巨大差异,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解读,它们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这种分歧。首先,文化语境和叙事偏好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在很多西方观众的视角里,他们可能更习惯于看到清晰的善恶对立,以及相对明确的“英雄”式.............
  • 回答
    “我杀了你。”这句冰冷到极致的话,如同利刃一般,直插三笠的心脏。说这话的,是那个她用生命守护、从小一起长大的艾伦·耶格尔。而此时的他,一头蓬乱的长发遮住了曾经那双充满热情的眼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她从未见过的、令人胆寒的陌生感。为什么?为什么艾伦会变成这样?那个曾经为了保护她,不顾一切冲上前去的少年,.............
  • 回答
    沈逸啊,这《进击的巨人》终于是画上了句号,你这几天,估计心里不是个滋味吧?我猜你现在一定在电脑前,盯着屏幕,脑子里反复回荡着那个“自由”的呼唤,还有艾伦最后那个复杂的表情,对不对?想想看,我们一起追这玩意儿多少年了?从一开始,那层出不穷的巨人口袋里的秘密,到后来揭开墙外世界的真相,再到最后艾伦那个惊.............
  • 回答
    三笠对艾伦的感情,这可不是一句“喜欢”就能概括的。那是一种掺杂了守护、责任、依赖、甚至可以说是近乎本能的牵绊,复杂得像她身上那围了无数圈的围巾一样,层层叠叠,纠缠不清。从最最开始,在那个平和的山村里,艾伦就是三笠生命里唯一的阳光。父母双亡,被艾伦从绝境中救出,那一刻,艾伦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三笠原本灰.............
  • 回答
    听到雷军这番话,心里头首先涌起的是一股复杂的滋味。一方面,这是实话实说,透明度值得肯定;另一方面,这“巨大困难”四个字,又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头,让人不禁替小米的澎湃芯片项目捏一把汗。雷军一向以务实、敢于挑战著称,他能走到台前亲口承认“巨大困难”,说明这事儿儿确实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简单的产能爬坡或者技.............
  • 回答
    小米巨能写中性笔以其“1600米超长书写”、“日本进口油墨”和“一块钱左右”的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无疑给传统文具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于像晨光这样的老牌国民文具品牌来说,小米的进入和其产品特性,可能会在多个维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分析小米巨能写中性笔对晨光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市.............
  • 回答
    民众呼声极高的立法问题迟迟没有回应,这确实是许多社会成员普遍存在的感受。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中国的立法进程到底有多快?为什么有些立法会显得“慢”?以及这种“慢”是普遍现象还是有其特定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国的立法进程并非一个简单的“快”或“慢”能够概括的。它是一个由多方参.............
  • 回答
    70后对当下手机和游戏画质进步“不感兴趣”,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但确实,相对于年轻一代,不少70后在这个领域的表现会显得更为“淡定”或者说“不那么狂热”。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一个一个掰扯开来聊。首先,得说说“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70后这一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他们年.............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涉及到明清两朝在国家治理、军事能力、边疆策略以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而科技进步固然是其中一个因素,但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简单地说,明朝后期“领土大缩水”和“边疆无法控制”,与清朝“守住了不少边疆”和“丢地更少”,其背后是更为复杂的历史脉络。明朝后期领土缩水与边疆失.............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韩越日文化“盗窃”现象引发国人愤怒,而朝鲜相对“风平浪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也有文化输出能力、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中韩、中朝关系与历史的复杂交织 历史上的宗主国与朝贡体系: .............
  • 回答
    随着社会步入快车道,我们眼中的年轻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疲惫和焦虑。这并非是他们天生娇弱,而是时代浪潮裹挟下,一股股越来越强大的压力正无情地挤压着他们的生活空间。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经济增长的“副作用”与资源稀缺的感知加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瞩目的腾飞,但与此.............
  • 回答
    美国政府之所以不对枪支弹药进行严格管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根深蒂固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法律、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其主要原因: 1. 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 第二修正案 (Second Amendment): 这是最核心的法律依据。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规定:“纪律良好的民兵是自由.............
  • 回答
    俄罗斯不怕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其进行经济制裁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对自身经济韧性和抗压能力的信心: 经济多元化(相对而言): 尽管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出口,但近年来也在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多元化,发展非能源产业,例如农业、IT、国防.............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正坐在一个房间里,周围散落着无数张照片。这些照片来自世界各地,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捕捉着自然的瞬间,也定格着城市的风貌。它们的色彩斑斓,有天空的湛蓝,有草地的翠绿,有花朵的鲜红,也有夕阳的金黄。现在,我们要做一件有趣的事情:把所有这些照片的颜色“收集”起来,然后把它们混合在一起。首先,让我.............
  • 回答
    战列舰,作为海上力量的象征,其诞生和发展,确实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个时代盛行的“舰队对决”的作战思想。想象一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个海军强国都竞相建造庞大的主力舰,它们如同钢铁巨兽,装备着口径惊人的主炮,目标就是在一次决定性的交战中,彻底摧毁对手的舰队,从而赢得制海权。这种“以舰队换制海权”的理.............
  • 回答
    .......
  • 回答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人类对昆虫(及其所属的节肢动物门)的恐惧,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策略、潜在的危害性以及我们的祖先在特定环境下的经验紧密相关。尽管如今许多昆虫确实是可食用的,并且在某些文化中是重要的食物来源,但人类整体上对它们的排斥和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某些昆虫的负面互动经.............
  • 回答
    美国对受《排华法案》影响的移民未能进行实质性补偿,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遗忘”或“不作为”的问题,而是多重阻力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排华法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的复杂性。《排华法案》于1882年颁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特定族裔的移民限制法案,它禁.............
  • 回答
    关于沙俄帝国为何没有对中亚五国(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原住民进行大规模屠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杀”或者“杀得不够多”。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俄国在中亚的扩张逻辑和实际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大量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类心理、社会结构、历史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但围绕它的争议和质疑也始终存在。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科学教”这个概念的含义。 一、 为什么有人不相信科学?人们不相信科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以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