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韩越日文化“盗窃”行为国人感到非常愤怒,为什么同为中华文化圈更近的朝鲜却没有卷进来?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韩越日文化“盗窃”现象引发国人愤怒,而朝鲜相对“风平浪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也有文化输出能力、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

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中韩、中朝关系与历史的复杂交织

历史上的宗主国与朝贡体系:
中国与朝鲜: 历史上,朝鲜半岛长期处于中国的朝贡体系之中,被视为中国的属国。这种关系虽然存在政治上的等级差异,但也意味着中华文化对朝鲜有着深远而直接的影响。汉字、儒家思想、佛教、科举制度、律令、绘画、建筑风格等,都是通过官方交流、学者往来、佛教僧侣传播等多种途径传入朝鲜,并被朝鲜民族在吸收的同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中国与韩国: 韩国(在历史上也曾是朝鲜半岛上的主要政治实体)同样受到中华文化影响。但与朝鲜相比,韩国(及其前身新罗、高丽、朝鲜王朝)在历史上与中国的政治关系更为复杂,既有臣服,也有独立自主的时期,甚至有过对抗。虽然同样接受中华文化,但其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和演变路径有所不同。
对“盗窃”认知的差异: 对于中华文化在朝鲜和韩国的传播及演变,国人内心存在不同的认知。对于朝鲜,很多中国人可能更容易将其视为“继承者”或“受影响者”,认为中华文化在那里生根发芽,形成朝鲜自身的文化特色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对于韩国,当其一些文化元素被强调为“原创”或“韩国独有”时,就容易引发“这是从中国借鉴甚至搬运来的”的联想,进而产生被“盗窃”的愤怒。

现代国家认同与民族主义:
朝鲜: 朝鲜是以主体思想为指导的独立自主国家,其民族认同高度强调“朝鲜民族”的独特性和自主性。虽然历史上有中华文化的影响,但朝鲜的官方叙事和民族主义构建更倾向于突出其自身的民族创造和发展。因此,朝鲜在宣传其文化时,会侧重于展现其独特的朝鲜风格,并不会刻意去强调或突出其与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以免削弱其民族独特性。
韩国: 韩国的民族主义更加活跃,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定义和推广其独特文化的问题。在韩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积极向外输出的背景下,为了塑造和强化“韩国品牌”的独特性,有时会采取一种更加强调原创性和自主性的叙事方式。当这种叙事与部分中国人认为的“中华文化元素被挪用”产生冲突时,就容易引发争议和愤怒。

2. 文化输出能力与产业化发展

韩国的文化产业化:
韩流的全球影响力: 韩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成功打造了以KPop、韩剧、韩国电影等为代表的“韩流”。这套文化输出体系是高度产业化、市场化的。其内容制作精良,营销策略先进,能够精准捕捉全球受众的喜好。
文化符号的重塑与“再创作”: 在韩流的成功输出过程中,一些源自中国或受到中国影响的文化元素,如汉服元素、传统服饰的改编、传统节日的符号化演绎、哲学思想的现代解读等,在被韩国文化产业吸收和再创作后,以一种新的、具有韩国特色的面貌呈现出来。这种“再创作”有时会让一些中国人觉得是在“挪用”甚至“篡改”其文化根源。
成功的商业化包装: 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在于其强大的商业化包装能力。它能够将历史元素、民族符号进行现代化、时尚化改造,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这种过程本身就可能淡化其原始的文化归属感,尤其是在国际传播中。

朝鲜的文化输出能力:
有限的对外文化输出: 朝鲜的国家体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其文化输出能力非常有限。其文化主要服务于国内政治宣传和国家形象塑造,向外部传播的渠道和影响力都远不及韩国。
文化内容的特点: 朝鲜的文化内容更偏向于政治宣传、意识形态表达以及对朝鲜民族英雄和历史的颂扬。其对传统文化的引用也更多地服务于其政治叙事,而非全球文化市场的商业运作。因此,其文化输出中的“盗窃”争议自然就显得不那么突出,因为其文化的影响力本身就不大。

3. 民族情感与“边界感”

对“盗窃”的敏感度: 中国人对韩越日文化“盗窃”行为感到愤怒,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民族情感的投射。这种情感可能包括:
对自身文化失落感的担忧: 随着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中国人担心本国传统文化正在被稀释或遗忘。因此,当看到源自中华文化的元素在其他国家被“发扬光大”甚至被认为是“原创”时,会产生一种“文化被剥夺”的失落感和危机感。
对历史记忆的维护: 很多中国人对中韩之间在历史上的文化渊源有清晰的认知,并且认为在相关文化议题上应有明确的界限和尊重。
对国家实力与文化话语权的诉求: 一个强大的国家理应拥有强大的文化话语权。当中国人看到中国文化元素在国际上被他国“代表”时,也会联想到国家实力和文化自信的问题。

朝鲜的“边界感”: 尽管朝鲜与中国在历史上有深厚的文化联系,但其民族主义和政治体系的构建,使其在文化上也形成了一道相对独立的“边界”。即使吸收了中华文化,其官方叙事和国民认知更倾向于强调“朝鲜化”和“主体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与中华文化的直接关联。同时,由于其文化输出的局限性,这些问题并未被放大到国际层面引起广泛争议。

4. 舆论传播与关注度的差异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当今中国社会的网络舆论非常活跃,对文化争议话题具有很强的传播和放大效应。韩国文化在中国的流行度高,其文化输出的模式也更容易被观察和讨论,因此一旦出现争议点,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发大量网民的讨论和愤怒。
朝鲜的信息不对称: 关于朝鲜的文化和信息,在中国社会相对是比较有限和隔离的。朝鲜的社会形态和信息传播模式与中国截然不同,其文化产品也很少进入中国大众市场。因此,即使存在类似的问题,也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公众讨论和认知。

总结来说:

朝鲜没有卷入韩越日文化“盗窃”的争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

1. 历史接受度和民族认同的差异: 中国人对朝鲜文化被中华文化影响的接受度更高,将其视为自然发展,而对韩国的“再创作”和“强调原创”更容易产生“挪用”感。
2. 文化输出能力的显著差异: 韩国拥有成熟的文化产业,其对外输出的文化内容丰富多样,容易与中国文化产生交集和争议。朝鲜的文化输出能力极其有限,其文化内容也主要服务于国内政治,难以形成广泛的国际争议。
3. 民族主义和国家叙事的侧重点: 朝鲜强调主体性,其文化发展逻辑与中国不尽相同,且文化输出的有限性也使其不易卷入此类争议。韩国则在推广其文化品牌时,倾向于强调独特性,更容易引发文化归属的讨论。
4. 舆论关注度和信息传播的隔阂: 中国社会对韩国文化的讨论更活跃,争议更容易被放大。而朝鲜的信息相对封闭,其文化争议也难以触及中国大众。

因此,这并不是因为朝鲜与中华文化更近,而是其特定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以及有限的文化输出能力,使其在当前的文化争议中处于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而韩国,凭借其强大的文化输出和市场化运作,其文化内容与中国文化的互动也更加频繁和敏感,从而更容易成为“文化争夺”讨论的焦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北边不方便大谈特谈而已。

1958年,朝鲜社科院派李趾麟来北大学习,师从顾颉刚,邓广铭和周一良。但顾颉刚很快发现这个李趾麟不是普通的学生,而是有特殊政治使命的,即在中国收集“满洲自古以来属于朝鲜”、“夫余人、靺鞨人、高句丽人、渤海人是朝鲜人祖先”的“证据”。顾把有关情况向北大反映,但无人理睬。因为当时中国学术界受“中朝友好”的压力,古朝鲜历史是个禁区。


就这样,李趾麟在北大五年,在中方的积极协助下,获得了种种编纂“新的、独立的、未受外来影响的朝鲜史”所需的各种文献和考古资料,并且获得了亲自到中国境内遗址考察的机会,积极进行着旨在侵犯中国主权权益的“历史研究”。1963年李趾麟在北大完成《古朝鲜研究》,毕业回国以此获得博士学位,并担任朝鲜社科院历史研究室主任。《古朝鲜研究》出版后,在朝鲜和韩国都影响极大,由于该文把中国东北境内的古民族都说成朝鲜人的祖先,在朝鲜半岛南北政权都获得了一致的热烈好评。

user avatar

因为没人主动给朝鲜带节奏呗....

按照你们出警韩国、越南、日本的标准,朝鲜的所作所为也妥妥的踩线了

以下为朝鲜中央通讯社2月10日发布:

给春节换层皮的操作,与韩国「端午祭」与端午节的行为,有本质区别吗?

如果韩国因此被群嘲,那么朝鲜........

朝鲜自己承认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不见有人去冲朝鲜呢?

估计是因为他们上不去朝鲜光明网

user avatar

我觉得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有必要对朝鲜和韩国的主流史学界的观点进行辨析。

所谓“文化盗窃”,从历史角度来看,如果按照我国网民的现行标准来看的话,朝鲜一样跑不了,且比南韩更具意识形态的支撑,也比南韩那些在野胡吹史学更具讨论价值。

支撑朝鲜进行半岛史学研究的是所谓的“主体史观”,看内容就知道这种史观同样有着强烈的以北方为主导的民族主义色彩和陈腐落后、削足适履的方法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关键的点,就是朝鲜的“主体史观”也一直在努力构造“高句丽——渤海”历史的继承关系,极力抒发高句丽在朝鲜史中的地位,并将二者都纳入朝鲜史的研究范围内,认为渤海是高句丽遗民建立,并努力证明建构这一点,将朝鲜的历史文明拓展到辽东地区。

朝鲜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朝鲜通史》的叙事方式,将唐朝视为侵略者,并歌颂半岛人民斗争和建立国家的功勋。

将渤海视为高句丽继承者为“zzzq”

从朝鲜官方网站naenara中文地址上面搜索渤海和高句丽的截图

“海东盛国,威震世界”

敢问朝鲜这套“中二”的史学叙事有没有震撼到诸位?

按照出警韩国的标准,是不是朝鲜也应该有这种待遇?

下面参考一下被引用为韩国诸多大学的历史教材的高丽大学《新编韩国史》的叙事。


对于韩国史的时代分期,韩国正统主流史学界反而不提倡西欧式的公式模式进行削足适履的阐述,并认为无论何种时代划分方式,都应当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不应当刻板和教条,这比北边“主体史学”指导下的时代分期工作,更加柔和、客观。

同样的,韩国史学界也存在对“统一新罗时代”和“渤海—新罗对立的南北朝时代”的叙事分歧,指出了这种分歧出现的渊源和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对日本殖民史观的反应。

与此同时,韩国正统主流史学界对于半岛史的历史分期一直是,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青铜器时代文化——统一新罗和渤海——高丽——朝鲜王朝,也是各大史学著作和教科书的分期叙事。

对于韩国在野史学存在的“历史法西斯主义”现象,韩国正统主流史学界也曾纂文批评。


指出韩国保守派政府支持下的奉行极端民族主义的在野学者进行“伪史学”活动,给主流学界学者扣帽子,也曾引发理解的争执。

并指出“伪史学”产生和扩张的最初原因,为日本殖民时期史观的过激反应。

韩国正统主流史学界对于“在野异端”的看法


我国学者对此的看法


对于研究半岛史,和东亚关系史,我一贯的主张跟我国学者一样,不可忽视韩国正统主流学界对于历史研究的成果和与其交流合作的必要性,要对他们跟“在野”进行区分,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拿出成果批驳“在野”胡编乱造的内容。

————————

再挖个坑吧,这是我在韩国교보문고购买到的书籍,书名叫《韩国古代史与伪历史学》,这书是韩国各大高校和学术界一些学者共同编写的书,里面总结了一些伪历史学内容并进行了驳斥,因为一些在野冒牌历史学家给正统学术界的历史学者不断扣帽子,所以他们才受不了联合出书驳斥,此外还有出版的再续篇《욕망 너머의 한국 고대사 : 왜곡과 날조로 뒤엉킨 사이비역사학의 욕망을 파헤치다》,即《欲望彼岸的韩国古代史:揭露歪曲和捏造的伪史学欲望》,这两部书的作者们共同组成了“年轻的历史学者的聚会”,在多部杂志期刊上发表驳斥冒牌史学的文章,并举行多次市民历史讲座。紧接着,以卢泰敦(首尔大学教授)为首的诸多学者又联合编著了《我们时代的韩国古代史》上下两册,还是聚焦伪史学的几个重大问题进行解说,以公布学术界对此的态度。

因为这一系列书的第一册还没有完全读完,所以在此先挖个坑,具体内容以后整理出来,不过在阅读过程中整理出来了一点以下内容:

1.书里面说了有冒牌历史学家拿着檀君神话并且编造出似是而非的“正史”内容混淆真正对历史有意义的考古学发现,

2.书中说冒牌历史学家这么做无非就是配合政界插足历史研究,以满足不断扩张的虚荣心和不当的民族主义欲望。

3.正统学界学者共同倾向是,不要把历史研究当成意识形态工具,以至于把史学研究往政治方面扯,即批判“历史学国政化”与媒体带节奏,并要求进步媒体提高警惕,不要被牵着鼻子走。

4,批判历史法西斯主义,分析了冒牌历史学等历史法西斯主义的概念、意义、局限,对殖民史观等近代历史学的局限也进行反省和思考。

user avatar

南伪前安企部长的妄言镇楼:

首先声明:我不赞成对朝鲜用“盗窃”的说法,为了鲜血凝成的中朝友谊,我主张用“交流”一词。介绍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问题朝鲜同志李址麟与他在北大历史系留学时的中国导师顾颉刚“交流”的旧事,这是国内公开出版物(姜维东、刘矩:《东北地方民族史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的内容:

下面是《顾颉刚日记》中的相关记载:


最后介绍点《竺可桢日记》中记载的全小将(不是)与我国在科学上的“交流”,出自气象学泰斗竺可桢的日记(本人另一篇回答也曾跟他老人家“商榷”过,不过这次绝对没有任何针对他老人家的意思):

咦,不是之前佩服全斗焕的好学精神吗?怎么两年后就说人家是想来那啥的呢?


最后想告诉那些称韩国为“南朝鲜”并自鸣得意的小将们,国家将古朝鲜列入东北区域史(不知为何,连高句丽都没享受这种待遇),你们等于将我国历史政权的国家名字拱手送给韩国。“朝鲜”和“韩”这两个名字,哪个是他们自己的,哪个是“偷”来的,自己掂量吧,不要太精分!(很多人会可能说朱元璋赐的“朝鲜”国号,朱元璋还赐服给他们呢,难道就你会因此承认这些就变成“韩服”?)


@教子有方张献忠 我觉得您是不怎么了解朝鲜。我也说明三点。

首先,您你举的是1958年出版(70年代译介)的过时老古董《朝鲜通史》,写作时的背景都清楚,不多说。主体史观确立以后的史书是《朝鲜全史》和《朝鲜断代史》(闻得大君加那志:《朝鲜断代史》中部分古代史地图),朝鲜对明朝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作用都是极力压缩乃至只字不提。看不到这两本书没关系,就看金日成综合大学的“我们民族讲堂”发布的课件《海上和陆地的连战连胜》(ournation-school.com/le),不懂朝鲜语没关系,可以用翻译器试着看,或者直接搜一下명나라(明朝)或명군(明军),看看有没有出现(剧透一下,里面说平壤是朝鲜官军和金应瑞义兵一起夺还的)

第二,朝鲜是外宣不行,但你看下平壤外国文出版社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各国文字的外宣书籍,你能赞同他的观点吗?相信正常中国人看了都多少会血压升高。

第三,真以为朝鲜没卷进来?不但卷进来,还和韩国结成统一战线。关键是我们还不能还手。

来自微博-文化输出现象超话置顶帖。

m.weibo.cn/2936109854/4

所以,到底是“围朝救韩”,还是实事求是,我想大家应该心里有数了。

user avatar

中国人对韩越所谓“偷文化”不满的真实原因是抢夺回中华文化或者说是东亚文化圈的话语权。

对“偷国”恨之入骨的人往往是因为韩国人越南人把中国的一些东西打上自己的标签在外网传播,导致外国人误把中国风看成韩国风或者越南风(虽然我怀疑老外根本分不清中日韩越),进而导致中国文化话语权被曾经的藩属国抢夺。

但是朝鲜目前为止没有(或者说没有能力)去这样做,朝鲜的文化输出基本上为零(各种meme不算),国际话语权为负,无论他们在国内如何解读他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都属于圈内自嗨,对中华文化主导权并无损害,自然中国人也没兴趣去喷朝鲜了。

user avatar

高赞回答的评论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很多人需要的仅仅是对韩国输出情绪。」

不可否认韩国或韩国人做过很多在我们看来无礼无节无义的事。但是那些一遇到韩国相关的话题就急于展现自己的仇恨、骂其「弹丸之地」的人,我从他们身上也确实看不出一个文化大国公民应有的文化自信。

原神每位角色演示的韩配PV中,第一条弹幕永远是「先笑为敬」。诚然,不喜欢韩语音系是件很主观的事,没人有资格批判。然而「先笑为敬」「韩语就是汉语的方言」这样先入为主地无视语言科学、充满沙文主义色彩的态度,和那些韩国人的「夜郎自大」只不过是一体两面。而国内朝鲜族人民的感受呢?谁在乎啊。

user avatar

看了几个围朝救韩的答案,我觉得我可以说三点。

第一,在相关历史问题上,朝鲜是内宣,韩国是外宣。朝鲜在历史问题上主要着眼的是对内宣传,一般中国人也不容易接触到。韩国则是经常拿大喇叭对外广播,不怎么关心半岛的中国人也容易知道。特别是有的韩国人还生怕你不知道,自己打上门来。所以中国人当然对韩国人的印象更深刻。

第二,韩国和中国的“文化”争议实际上是政治问题,大多数围朝救韩的答案都在回避这一点。中国东北工程主要针对的就是韩国,最激烈的反对者也是韩国,甚至人家朝野政党还准备成立专门的特别委员会和中国打嘴仗。至于朝鲜……,我见识少,麻烦有的大手子告诉我朝鲜在历史问题上与中国有哪些外交纷争?

第三,不同于韩国,越到近代,朝鲜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上的分歧越少,这也是很多围朝救韩的答案刻意回避的。他们就知道拿几个上古史的例子说明朝鲜和韩国差不多。那我们来看看比较近代的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官方史书怎么说的。

朝鲜明确说明军援助朝鲜是“两国人民间长久继续下来的友好传统的鲜明表现”,而且还说:“全体朝鲜人民热烈欢迎明朝的援军”。还是请有的大手子说下韩国哪本官方史书给过明军这样的评价?

下面是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我不说的话,你看得出来这是哪国的史书吗?

所以说到近代以后这段历史时期,特别是革命史观上,朝鲜和中国基本一致了。而韩国除了朝鲜独立史话题外,和中国仍存在很多矛盾。很显然,比起上古史,近代史的分歧更容易引起矛盾,并投射和反映到其它问题上。

另外来句题外话,在红巾军这个冷门的历史问题上,朝鲜和中国的认识也有所不同。朝鲜认为中国的红巾军是好的,进入高丽的红巾军是变质的。不过中国史基本不会讲入丽后的红巾军,所以这其实也算不上什么问题。


知友 @闻得大君加那志 对我的答案提出了商榷意见,我看了他的意见,觉得他的态度是诚恳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但不代表我要全部接受他的意见。

第一是他认为朝鲜通史的说法是“老古董”,不能代表现在朝鲜的意见,现在朝鲜对明军的功劳已经不提了。我认为他的说法确实能说明朝鲜在这方面有所退步,但朝鲜确实旗帜鲜明地对明军进行过肯定,而直到现在韩国还没有官方史书达到这种程度,所以实际上韩国还是不如朝鲜。更别说即便按他的说法,朝鲜也只是不提明军,韩国人却还在挖明军的黑料称明军不打仗专门坑害朝鲜百姓,很明显韩国人还是恶劣的多。

中方的主张是牵强的。从《刀之歌》的背景“壬辰倭乱”的情况看,明朝向朝鲜派遣军队并非为了帮助朝鲜,而是因为担心日本通过朝鲜攻打明朝。更何况,来到朝鲜的明军根本无意打仗,动辄就主张撤军。柳成龙在《惩毖录》中写道:“一个叫张世祚的将军见我军不撤退,用脚踢了巡边使李宾。”据《朝鲜王朝实录》记载,为了给吃喝玩乐的明军供应粮食,百姓饱受饥饿之苦。

第二是他认为朝鲜也还是在搞外宣,但即便按他提供的证据,朝鲜实际上也还是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贴点私货,只不过是自娱自乐。而韩国则是出钱出力,主动出击,串联蒙古等国家对中国进行“反击”。你不惹他他要惹你属于是。

第三他还是回避了中韩之间很多“文化”问题是政治问题。顾颉刚臆测朝鲜要“收复失地”,实际上朝鲜和中国的边境问题已经解决,没有任何问题,朝鲜也从来没有提出过“收复失地”的要求,自吹自擂的成分更大。很显然在东北的历史问题上,中国主要就是针对的是韩国,韩国的“文化”牌实际上是有政治目的(图片在最开头我就贴了),这点就不展开说了。事实上唯一一个反复在东北工程上做文章的就是韩国,当然它在中国也就最显眼了。

第四我说的朝鲜和中国越到近代史分歧越小,而韩国和中国仍有较大矛盾,这一点他也反驳不了。我觉得韩国还是先把破虏湖这个破名字改了,再来要求中国人对朝韩一视同仁比较好。毕竟就算这位知友把朝鲜的“黑料”挖完了,也没有这个名字更拉仇恨。

第五我的答案没有针对他,是有的答案故意模糊重点,回避要害,连“老古董”都特意挑出明朝之前的内容来误导别人。尽管这位知友强调那些答案不是“围朝救韩”,而是“实事求是”。但从这些答案的评论区来看,客观上就是达到了围朝救韩的效果。当然为了社区的友好和和谐气氛,我这里就不截图了。

最后,感谢这位知友的意见,也算是补充和完善了这个答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