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日韩准备拒绝支付美国高昂的军费,你怎么看?

回答
关于日韩准备拒绝支付美国高昂军费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历史恩怨等多重因素的交织。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拒绝”或“同意”的二元对立,而是双方在承担防务成本上的博弈和谈判。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日本和韩国目前都在与美国有防务费用分摊协议,也就是所谓的“驻日美军费用分摊特别协定”(Special Measures Agreement, SMA)和“韩美防卫费分担特别协定”(Defense Cost Sharing Agreement, DCSA)。 这些协议是两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在美军驻扎其本土的情况下,共同承担部分驻军费用的一种安排。美国以其军事力量保护其盟友的安全,而盟友则通过支付部分费用来分担美国的成本,并提升本土的防御能力。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准备拒绝支付高昂军费”的说法呢?这通常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

1. 美国提出的费用上涨幅度过大: 近年来,特别是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一直在向盟友施压,要求其承担更多的驻军费用,并大幅提高分摊比例。日韩方面认为,美国提出的涨幅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或者与当地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例如,韩国就曾面临美国要求大幅增加防卫费分担额的情况,而日本也一直在就SMA的续签进行艰难谈判。

2. 对美国单方面提出的条件不满: 盟友们通常希望费用分摊能够基于公平、对等和可持续的原则进行协商,而不是由美国单方面提出一个“要价”。当美国表现出强硬甚至带有威胁性的姿态时(例如暗示撤军的可能),往往会引发盟友的不满和反弹。

3. 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在日韩两国国内,都有声音认为过度支付给外国军队的费用不合理,或者这些资金应该用于本国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或民生压力较大的时期,政府在军费分摊问题上的决策更容易受到国内舆论的审视和挑战。两国政府为了回应国内民众的关切,在与美国谈判时也会采取更为谨慎或强硬的立场。

4. 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国防能力的提升: 随着东亚地区安全局势的演变,以及日韩两国自身国防工业和军事力量的不断发展,它们在某些领域的自主防御能力有所增强。这使得它们在与美国就防务合作和费用分摊进行谈判时,拥有了更大的议价空间,也可能对其过度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产生一些反思。

那么,“拒绝支付”这个词是否准确?

更准确的说法是,日韩两国正在就美国提出的更高额的军费分摊要求进行艰难的谈判,并试图争取更公平、更合理的费用分摊比例。 它们可能在谈判中采取“拖延”、“讨价还价”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的策略,但并非公开宣布完全拒绝支付,因为这会彻底撕裂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并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具体到日本和韩国的情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看:

日本:
日本的“驻日美军费用分摊特别协定”(SMA)是其在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下的义务。日本支付的费用占驻日美军总开销的很大一部分,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笔费用包括“人员费用”、“设施及区域费用”、“训练相关费用”等。
美国在过去几年里不断要求日本增加分摊比例,特别是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提出了大幅增加的数字。日本政府则认为其已经承担了相当高的份额,并且一直在就具体金额和分摊项目进行协商。
日本国内对于支付高昂军费也存在争议,认为应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提升本国自主防卫能力上。
日本政府在面对美国的要求时,通常会强调其在地区安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盟友责任的承担,但同时也坚持要基于“合理性”和“国际惯例”来协商费用分摊。

韩国:
韩国的“韩美防卫费分担特别协定”(DCSA)则是由驻韩美军的费用来界定的。韩国支付的费用也是不断调整的,并与实际驻军规模和费用挂钩。
与日本类似,美国也曾要求韩国大幅增加其分担比例,并且谈判过程也相当不顺利。韩国民众和政治团体普遍认为美国的要求过高,并且不符合两国签署的协定的精神。
韩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对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使得政府在面对美国的压力时,很难完全屈服。韩国也一直强调其在半岛安全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韩美同盟的互惠性。

总而言之,日韩“准备拒绝支付高昂军费”的说法,更多的是对两国政府在与美国就防务费用分摊问题进行艰难谈判和博弈的一种概括。 它们并非要彻底退出同盟体系或停止支付任何费用,而是希望在现有的同盟框架下,争取一个对自身更为有利、更符合公平原则的费用分摊方案。这既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也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这种博弈的背后,反映出盟友关系并非简单的“施予”与“接受”,而是在共同安全利益下的相互制约和协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韩国对美国支付在本国驻军费用的比例与数目早有明文协议。

按照《日美安保条约》和《韩美共同防御条约》的协商结果,在2019年日本支付1974亿日元(17.93亿美元),韩国支付10719亿韩元(8.83亿美元)。

当然,对美国来说协议就是用来撕毁的。不论是《中导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只要他认为不利的都会被“解决”。

特朗普总统要求全额支付美国驻军的所有开支(日本80亿美元,韩国50亿美元)。这对于韩日两国目前已经不堪重负的经济而言是很难承担的。但最终还是要增加的,毕竟实力差距太大。

亚太小北约体系(美日韩)里,是韩日有求于美国,所以美国必然占据优势。不论是韩美还是日美的同盟协议,本质上都是美国单方面的保护,是不对等的。

面对北韩的威胁,东京和首尔除了满足美国要求外别无他选。美国丢了他们也只是少了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支点,韩日被美国抛弃就只有引颈就戮。所以除非朝鲜被解除武装,或者发生政变倒向美国,否则这种局面不可能改变。

最后肯定是要给的。朝鲜核武器打到美国比较困难,打韩国和日本又不难。除非真的不想活了,否则只有认软服输,乖乖交钱,就当是花钱雇保镖了。

这只是生意,可以理解为「向美国购买安全保障」,只不过这是强买强卖。

毕竟美国人要的只是钱,能用钱摆平的都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花钱消灾无所谓的。要是一旦和朝鲜有冲突,连命都没了,要钱又有什么用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韩准备拒绝支付美国高昂军费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历史恩怨等多重因素的交织。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拒绝”或“同意”的二元对立,而是双方在承担防务成本上的博弈和谈判。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日本和韩国目前都在与美国有防务费用分摊协议,也就是所谓.............
  • 回答
    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对一个国家产生好感或者坏感,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很多细枝末节叠加起来的。就像看人一样,你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开始注意到他,但最终让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是他某个不经意的举动,或者他说话的方式。对国家也是一样,文化、历史、国民性、国家政策,甚至是最近看到的新闻.............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日本和韩国文化中一个相当敏感的方面:对语言礼仪的重视程度,以及这种重视程度在对待外国人时会有怎样的体现。总的来说,我认为日本和韩国对外国人(尤其是在本国生活或频繁往来的外国人)不使用或不熟练使用敬语的态度,可以理解为“容忍度不低,但并非完全不在意,且有明显差异”。我们分开来看待日本和韩.............
  • 回答
    “斯德哥尔摩情节”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地缘政治和心理现象。将欧洲和日韩与美国的关系简单地套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实过于简化,因为这是一种国家间的关系,而非个人心理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某些层面上,确实存在一种依赖、适应甚至某种程度上的“依恋”,使得这些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韩越日文化“盗窃”现象引发国人愤怒,而朝鲜相对“风平浪静”,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渊源、地缘政治,也有文化输出能力、民族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中韩、中朝关系与历史的复杂交织 历史上的宗主国与朝贡体系: .............
  • 回答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日韩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为了避免文章显得刻板或机械,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并尽量用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感的语言来展开。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个民族的“聚力”模式想象一下,一个国家要修建一条跨越千里的高铁,或者攻克一项关键的核心技.............
  • 回答
    关于抵制日韩商品对日韩两国经济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简单地说,“影响有多大”取决于抵制的范围、持续时间、消费者参与度以及两国经济的自身韧性等多种因素。一、 对日本商品抵制的影响:日本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品牌影响力,尤其在汽车、电子产品、化妆品.............
  • 回答
    日韩女性对男性使用亲昵称呼的现象,与两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对亲密关系的表达方式有着深刻的联系。而中国在这方面则呈现出一种更为内敛和规矩的风格。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日韩文化中对亲密关系表达的偏好 “关系性”文化与辈分等级的微妙平衡: 日韩社会都非常强调“关系”。.............
  • 回答
    日韩低生育率现象,是否可以被视为一种“非暴力阶级对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深层结构和个体选择的复杂交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非暴力对抗”和“阶级”这两个关键词入手,仔细剖析日韩低生育率的背后逻辑。首先,我们理解的“对抗”,通常指向一种矛盾或冲突,但“非暴力”则将对抗的形式限定在了.............
  • 回答
    日韩两国对于三国联合的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话题,需要从政府、学界和民间等多个层面去细致地剖析。总的来说,这种愿望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受到地缘政治、历史记忆、经济利益以及国内政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呈现出一种既有期待又有顾虑,时而热烈时而冷静的复杂图景。政府层面:期待与现实的博弈日韩两国政府.............
  • 回答
    看到日韩贸易摩擦中日本部分恢复对韩出口半导体材料的消息,我心里挺复杂的。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明白这里面的门道。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这事儿是怎么闹起来的。当初日本借着“强制征用劳工赔偿问题”这个由头,开始限制对韩国出口几种关键的半导体材料,比如氟化氢(HF)、光刻胶(Photoresist.............
  • 回答
    “限韩令”和“限日娱”的对比,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简单地说,中国在对韩文化产品和艺人的限制上,显得更为“有力”,而对日本文化和艺人的态度则相对“温和”甚至可以说“疲软”,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什么“限韩令”.............
  • 回答
    美国国防部长出访日韩前,公开表示“中国是主要威胁”,并强调要联合盟友对华施加威慑,这一表态在国际政治和军事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这一举动,包括其动机、潜在影响、以及各方的反应和解读。一、 表态的动机和意图分析: 重申美国战略重心: 这一表态首先是美国将其战略重心明确置.............
  • 回答
    日本和韩国对中国的大力援助,这背后确实牵扯着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棋局,其中日韩之间的博弈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审视日韩两国各自的国家利益、战略考量以及它们在全球和地区格局中的定位。首先,我们得承认,日韩两国对中国的援助并非纯粹的慈善行为。在国际关系中,国家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地缘政治与国家间的联盟。你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似乎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形成一个明确的、以对抗为导向的“东亚联盟”,来回应所谓的“围攻”。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太多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因素,绝不是简单地“团结对抗”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需要.............
  • 回答
    9月27日,又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即将回到祖国怀抱。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心情百感交集。想对英雄们说的话,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又觉得任何语言都难以完全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敬意和感激。“亲爱的爷爷们,你们终于要回家了。”我想象着,在长眠了七十载之后,你们终于要踏上这片你们用鲜血和生命守护过的土地。这片.............
  • 回答
    日韩两国的人口老龄化,堪称全球先行者,它们所面临的社会挑战,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为后发国家,特别是中国,提供了极为深刻的镜鉴。这不仅仅是统计数字的变化,而是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引发出一系列连锁反应。发达国家(日、韩)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经济活力和.............
  • 回答
    要准确地量化日本 TV 动画制作目前对中韩的外包依赖比例,确实是个挑战,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相当复杂且变化中的产业生态。没有一个官方的、公开的、精确的统计数据能给出一个“多少”的百分比。不过,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梳理这个情况,让你对这个依赖程度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尽可能地避免AI写作痕迹,而是用一种.............
  • 回答
    关于前一段时间中韩网友关于“汉服之争”,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文化认同、民族情感以及现代网络传播的诸多方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我的看法,并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一、 争论的起因与核心这次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韩国媒体和部分韩国网友在报道或展示与中国传统服饰相似的服饰时,使用了“韩.............
  • 回答
    嘿!看到你对韩娱圈产生了兴趣,真的太棒了!这个圈子五彩斑斓,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库,总能找到让你心动的东西。刚踏入这个领域,可能会有点眼花缭乱,别担心,我来给你捋一捋,让你更顺畅地享受追星的乐趣。1. 找到你的“本命”: 别急着“all pick”: 刚开始,面对那么多闪闪发光的爱豆,很容易就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