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沙俄帝国为什么没有对中亚五国的原住民进行大量屠杀?

回答
关于沙俄帝国为何没有对中亚五国(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原住民进行大规模屠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杀”或者“杀得不够多”。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俄国在中亚的扩张逻辑和实际操作。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大量屠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沙俄在征服和统治中亚的过程中,确实存在暴力、镇压、以及导致原住民人口减少的情况,但并非是系统性的、种族灭绝性质的大规模屠杀。 很多历史叙事会侧重于俄国的“文明使命”或“军事征服”,但更关键的是,俄国当时的战略目标和利益驱动,使得直接的、大规模的人口清理并非最佳选择。

1. 经济利益驱动:俄国需要的是“劳动力”和“资源”,而非“清空土地”

沙俄在中亚的主要目标是:

获取资源: 特别是棉花。中亚地区,特别是费尔干纳盆地,是极佳的棉花种植区,这对于快速发展的俄罗斯纺织业至关重要。俄国需要的是能够耕种、生产棉花的劳动力,而不是一片无人区。
巩固边疆: 俄国在中亚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是为了应对来自南方(如英属印度)的潜在威胁,以及确保自身在中亚的经济和战略影响力。一个被大量消灭人口的地区,反而会成为不稳定和难以管理的边境地带。
税收和商品市场: 俄国希望将中亚纳入其经济体系,将其作为原材料供应地和制成品销售市场。活生生的人口是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税收的来源。

所以,从经济角度看,大规模屠杀反而会损害俄国的核心利益。 他们的目标是将中亚居民变成帝国体系内的劳动力、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不是将他们消灭。

2. 军事和管理成本:大规模屠杀的“得不偿失”

征服过程中的抵抗: 俄国在中亚的征服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当地的部落联盟、汗国和强大的军事抵抗,俄国军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例如,1865年征服塔什干、1868年征服萨马尔罕和布哈拉,以及后来的镇压起义,都伴随着激烈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双方都有人员伤亡,但并非是俄国蓄意针对平民的大规模屠杀。
治理和控制的难度: 中亚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部落习俗根深蒂固。如果俄国采取了大规模屠杀的手段,将意味着需要投入巨大的军事力量来镇压和控制残余人口,以及安抚外部世界(如英国)。这在当时的俄国国力下,是难以承受的。相反,通过收买、拉拢当地精英(如一些贝伊、阿克萨卡尔),并利用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俄国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统治。
“分而治之”的策略: 俄国在统治中亚时,往往会利用不同民族、不同部落之间的矛盾,实施“分而治之”的策略,而不是将所有原住民视为一个单一的、必须被消灭的敌人。

3. 国际环境和舆论:俄国的“文明化”形象

虽然沙俄本身并非一个以人道著称的帝国,但在19世纪,欧洲列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明化使命”论调的影响。直接进行大规模的种族清洗,会对俄国的国际形象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招致其他列强的干涉或批评。俄国更倾向于通过“引入文明”、“改革”等方式来包装其殖民统治。

4. 历史具体案例分析(而非笼统的“屠杀”)

征服过程中的流血: 毋庸置疑,俄国在征服过程中,对抵抗的军队和部落进行了军事打击,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死亡。例如,在征服科坎德汗国和布哈拉汗国时,都有激烈的战斗和人员伤亡。有些地方,如阿富汗边境附近的土库曼部落,在反抗俄国时,确实遭到了俄军的严厉打击。
镇压起义: 在俄国统治初期,中亚居民的反抗此起彼伏,最著名的是1916年的中亚起义(主要是吉尔吉斯和哈萨克人)。俄国对这次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尤其是在吉尔吉斯地区,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很多吉尔吉斯人逃亡到中国境内。这次事件是“大量死亡”的例子,但它是针对“起义”的镇压,而非针对所有原住民的系统性屠杀。
强制劳动和迁移: 俄国也通过强制劳动(例如修建铁路、运河)、征收重税、以及强制性的土地改革等方式,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生活水平下降、疾病蔓延,间接造成了人口减少。

总结来说,沙俄没有对中亚五国原住民进行“大量屠杀”,主要是因为:

经济利益: 俄国需要的是劳动力和资源,而非无人区。
统治成本: 大规模屠杀的军事和管理成本过高,且不利于长期统治。
地缘政治: 稳定和控制是首要任务,而非人口清理。
策略运用: 通过分化、拉拢当地精英,实施间接统治更为有效。
国际形象: 避免因大规模屠杀而招致国际社会的谴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俄国的殖民统治是温和的。征服过程中的暴力、镇压起义的残酷、以及经济剥削,都给中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导致了人口的损失。但将其定性为“大规模、系统性的种族灭绝屠杀”,与俄国在中亚的实际目标和统治策略并不完全相符。他们的手段更倾向于 “征服、控制、同化和经济剥削”,而不是 “清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觉得没有?大错特错,1873年6月俄军将夸夫曼占领希瓦城,屠杀了附近的土库曼约穆德人,1876年,斯科别列夫入侵浩罕汗国并炮轰安集延,两万人死亡,1881年对土库曼斯坦的格奥克捷堡发动进攻,城破后屠杀了8000土库曼平民。

之所以中亚的原住民比例那么高,一是沙俄不可能把人杀绝,它还需要当地封建主维护其统治,希瓦和布拉哈的汗号直到1920年苏维埃政权在中亚建立花剌子模共和国后才撤销。二是中亚毕竟不同于西伯利亚和外东北,人口数不少,今天的中亚人口就有4000万左右沙俄很难通过屠杀或移民的方式在当地获得优势(当然也有哈萨克斯坦的反例)三是纳入帝国的时间太晚,最后一个中亚据点帕米尔在1893年才纳入沙俄版图,俄罗斯来不及消化,四是苏联解体后,俄族人受到歧视 ,哈萨克斯坦独立时哈族人只有40%,到现在哈族人占到了64%,而与之伴随的就是俄族人的迁出。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积极参与中亚征服的斯科别列夫(官至俄军上将)就没少屠杀,光镇压安集延起义就杀了2万多人


1873年参加了远征希瓦汗国的战争,屡立军功,晋升上校。1875-1876年受土耳其斯坦总督区的总督考夫曼派遣去镇压浩罕民族大起义,在人员严重不足,后勤补给不畅的情况下,仅用几个月时间血腥镇压了这次规模浩大的起义,4万中亚各族人民惨遭屠杀。1876年3月2日俄罗斯帝国正式吞并浩罕汗国,改为费尔干纳省。斯科别列夫任省长和军队司令并晋升为陆军少将。斯科别列夫还组织了阿赖远征军,越过了阿赖岭,占领了吉尔吉斯(柯尔克孜)额德克纳的领地阿赖谷。斯科别列夫亲自考察了帕米尔高原北部的喀拉湖和乌孜别里山口,为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帕米尔高原打开了通道。其在中亚任职时间不长,但非常凶狠,依靠军事手段来维持殖民统治。只要土著居民稍微表现出一点不满情绪,马上便会遭到血腥镇压。若是某地发现一具被打死的俄罗斯人的尸体,附近的村落便会被烧光。斯科别列夫在亚洲时的名言是“在亚洲,和平的长久与短暂是与你对敌人的屠杀直接成正比的,我认为这确是一条定理。对他们打击得越凶狠,他们就安分得越长久。”


沙俄军队在斯科别列夫率领下对这次起义进行了血腥镇压,俄军血洗了整个费尔干纳盆地,仅在安集延一地,斯科别列夫指挥俄军用大炮猛轰,安集延城基本被轰平,2万多起义者被埋葬在废墟下。


1882年7月7日去世前有东正教神职人员问他,是否对当年在土库曼格奥克·帖佩一次就杀掉8000平民后悔。他回答“唯一后悔的就是没有杀掉8万人
user avatar

沙俄在中亚确实没有搞大规模的种族屠杀和清洗,但小规模的屠村庄的案例可不少,哈国北部的中玉兹阿乌尔大部分是被沙俄血腥屠灭下才消失的,这才有了哈国北部哈族比俄族移民还少的局面。


作为哈族人口多数的中玉兹从传统游牧地哈国北部到南部和新疆可不是自由迁移的。近代哈族是游牧为主,以家族和氏族为单位较集中居住形成一个阿乌尔(村落),沙俄征服哈萨克草原时期只要有抵抗就全阿乌尔给屠和驱赶,这导致北部哈族数量急剧下降。

像《征服中亚史》之类的俄罗斯人书籍记载了不少个阿乌尔屠灭事件,仅这本书提到的被屠杀和战亡的中亚人不少于十三四万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阿拉木图出版的一个研究报告里提到哈国近10万哈乌维族人惨遭屠杀。

20世纪前后沙俄开始成批成批的往河中和七河等哈乌维最大集中地迁移俄族移民,沙俄强制要求当地原住民无偿的限时内腾地给皇民俄族人,到1915年七成的七河以上农地被俄族移民占据。还强制当地原住民开荒和建造房屋给俄族移民。

被逼无路可走的七河农民1916年到1918年发动了多个大规模反沙俄起义,其中外伊犁的塔兰奇人(当年割地时随地归沙俄的维吾尔人)的起义规模最大。沙俄驻军和俄族移民一同血腥镇压,屠杀了哈萨克人两万余、乌兹别克人一万余,塔兰奇人最惨遇害人数超过四万人,史称“塔兰奇惨案”。

阿勒泰以外的新疆哈萨克人哈萨克人从20世纪之前不到两万人到20年代的30万余,都是不堪压迫从中亚逃入新疆保命的,这可是占全哈萨克人口的百分之20多哎。

如果沙俄那么人道这些哈萨克人会离开自己传统居住区么。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1916年7月份,在库罗帕特金[1]的指使下,P.P.伊万诺夫上校[2]带领突厥斯坦总督区的俄军针对由于征兵问题起义的中亚穆斯林发动了“清乡行动”。一位俄军扫荡的幸存者这样描述当时的惨剧:

“伊万诺夫下令开枪、放火并没收家用物品和农具。这些部队进入村庄,焚烧物品,枪杀他们遇到的任何人。妇女遭到强奸,还发生了其他野蛮事件。在村庄里,他们焚烧田地里的庄稼,收获的粮食被没收。人们放弃了家园,逃离城市躲入大草原。饥荒接踵而至。妇女留下了她们的孩子逃走了。难民们在偏远的草原和城镇里挨饿。”

由于欧洲农业生产的破坏,俄军对中亚殖民地的农牧业资源进行了强征,库罗帕特金的俄军抢走了牧民们近半数的牲畜,包括780匹马,4800匹骆驼(占总数55%),175000只绵羊(占总数58%),2500只牛。同时在1916年的平叛过程中俄军杀死了88000名“叛军”,多达250000人沦为难民(多数是七河省的居民)逃入了隔壁的新疆北部地区,占突厥斯坦总人口的2%。

三年后,也就是1919年,地理学家P.S.纳扎罗夫在经过突厥斯坦时表示了震惊:

“我在路上不停地经过俄罗斯的大定居点,那里有一半的人口都酗酒;吉尔吉斯人的村庄被夷为平地,彻底摧毁了。在短短的三年前,这里曾有繁荣的集市和农场,周围是花园和苜蓿田。现在到处都是沙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这片土地上所有发达的农业系统和村庄都消灭了。经过最仔细的搜寻,我才找到了他们的短树桩和灌溉渠的遗迹

而塔什干苏维埃之后作为中亚穆斯林海洋中的少数俄族政府,同样也出于各种原因一次性地杀死了30000名中亚人.......留于以后关于俄国内战中亚战场的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

  1. ^ 库罗帕特金在日俄战争后一直处于二线状态,此时他被尼古拉二世从一战前线调走,担任突厥斯坦总督
  2. ^ 即日后西伯利亚哥萨克阿塔曼,西伯利亚军第二任总司令,伊万诺夫-李诺夫上将,他是鄂木斯克政权日益右翼化的武力保障,同时也是高尔察克政变的支持者
user avatar

沙俄在中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屠杀是个非常错误的概念,沙俄在中亚不但有大规模的屠杀,而且消灭了当地近百分之五十的鞑靼人口。1916年的大屠杀造成了中亚地区大约 100,000 至 270,000 人死亡(主要是吉尔吉斯人和哈萨克人,但也有塔吉克人、土库曼人和乌兹别克人死亡)。

俄罗斯沙皇针对中亚土地征用的数十年政策促成了 1916 年的悲剧。官方计划是利用征地来促进来自俄罗斯帝国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的开发,被俄国通过埃米尔等代理人统治的当地人,其中许多人从事雇佣劳动并已经像俄国纳税,他们拒绝执行沙皇尼古拉二世于 1916 年 7 月 25 日颁布的法令,将 400,000 名 19 至 43 岁的人征入沙皇军队的支援营。 皇帝尼古拉二世通过对中亚各属国臣民的“征用外国人”的规定,征发年龄在19岁至43岁之间的当地人强迫他们加入俄军和为俄军提供无偿强制劳动,这些被沙俄军警抓壮丁的中亚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地区从事后方工作。中亚人民对俄罗斯人暴政的不满助长了当地对沙皇俄国不公平分配土地政策的仇恨。

1916 年是中亚人民努力在各突厥族群居住的领土上建立国家的漫长时期的高潮。当时,俄罗斯的一些人甚至承认暴行的规模,并预测未来和独立的中亚国家关系将面临困难。1916 年 12 月,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孟什维克未来领导人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了杜马调查,并在当时被称为突厥斯坦的事件发生后撰写了一份特别报告。他强调,已经发生的事情及其影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受到,不仅在中亚人民的生活中,而且在俄罗斯也是如此。报告称,“游牧民族被俄军数以万计、一贯而有系统地无情消灭。”

为纪念乌尔昆诞辰一百周年,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尔马兹·阿坦巴耶夫于 2015 年颁布法令,要求在国家层面纪念 1916 年的事件,并对百年事件做出更准确的解释。根据第二个目的,1916 年的事件将成为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种族灭绝学术会议的讨论主题。

激烈的讨论已经开始,这些讨论已经接近造成外交争端。最近在比什凯克举行的名为“1916 年的起义:100 年后回顾”的圆桌会议上,俄罗斯驻比什凯克大使的副手阿列克谢·姆扎列洛夫 (Alexey Mzareulov) 对吉尔吉斯斯坦知名公众人物阿齐别克·别克纳扎罗夫 (Azimbek Beknazarov) 发表了轻蔑的言论。在2015年8月, 别克纳扎罗夫 举办的忽里勒台要求1916年的事件认定是俄罗斯帝国灭绝种族对吉尔吉斯斯坦人。这位俄罗斯外交官的回应是建议吉尔吉斯斯坦执法机构将别克纳扎罗夫的呼吁视为“煽动民族分裂”。

双方对 1916 年事件的看法都很激烈。在比什凯克圆桌会议上,历史研究所所长基尔贝克·朱曼纳利耶夫 说:“许多吉尔吉斯斯坦历史学家仍然认为,以弗拉基米尔·普京或杜马发言人谢尔盖·纳雷什金为代表的现任俄罗斯政府应该向吉尔吉斯斯坦人民道歉。” 圆桌会议期间宣布,吉尔吉斯斯坦历史学家打算签署一项决议,要求俄罗斯为 1916 年的事件道歉。

激烈的情绪预示着吉尔吉斯斯坦与俄罗斯关系方面的潜在荆棘。在其他情况下,俄罗斯政府很快就支持吉尔吉斯坦政府关于1916年沙俄在当地进行的军事行动是种族灭绝的主张——而俄罗斯在土耳其也被指责。去年,普京总统在埃里温参加了纪念 150 万亚美尼亚人在 1915 年死于奥斯曼帝国之手的仪式,就在 1916 年中亚事件发生的前一年。普京在埃里温的一次演讲中说:“俄罗斯的立场过去和现在都是一致的:我们一直认为,没有也永远不能为大规模屠杀人民提供任何理由。” 普京的话引起土耳其的强烈反应,他们提醒俄罗斯,俄罗斯有自己的种族灭绝历史,在高加索、中亚和东欧都有暴行。

俄罗斯帝国在中亚的种族灭绝暴行中规模最大的是对 500,000 名中亚突厥裔原住民进行的大屠杀。这是来自阿诺德·汤因比给出的推测数据,俄国的殖民者在中亚的大规模屠杀犹如美国对美洲原住民一样,是系统,连贯性的,特别是帝俄在亚历山大三世时代对土库曼斯坦的殖民征服是异常的野蛮残暴。

参与过中亚征服行动的帝俄军官捷连季耶夫回忆俄军高层考夫曼对中亚俄军下达了一个第1169号指令。说是如果兑孜尔塔基尔的土库曼人有意抵抗或有逃走的迹象,“则请阁下立即采取行动开赴约穆德人游牧地区,清除消灭游牧区及牧民家小,其牲畜和财产予以没收。”捷连季耶夫指出词句与第1167号指令略有不同,但“内容完全-样,即消灭家小,没收财产。” 10日的第1217号指令中又说要“彻底消灭不驯服的部族。”

捷连季耶夫根据在考夫曼主持下汇编的一本资料集和塔什干档案中“公开称颂血腥屠杀土库曼人的文档”的确凿文献,最后得出结论:“足够的材料无可辩驳地证实关于一个不剩地消灭约穆德人的命令确已下达,并认真执行了。”

8日,俄军得知土库曼人在布兹古缅集会商议,但是实在不可能在15天内向俄国殖民者付出他们像土库曼人民勒索的30万卢布。9日,戈洛瓦乔夫便下令进攻,并且说不分男女老幼,一律不得宽恕,全部打死。从布兹古缅开始,一路的大小村落都被俄军纵火烧毁。逃亡的土库曼人被哈扎瓦特渠水泛溢形成的一个湖阻挡,在湖岸边留下许多妇女、儿童和老人。俄国军队却对他们砍杀射击。跳入湖中的人也都淹死在湖水或湖 旁的沼泽中。土库曼的男女老少在这里就死去大约2000人。.

在短短的两三天里,俄军就焚毁了16 个村子连同村民的粮食,抢夺了3000多头牲畜。13 日、15日的两场战斗中,土库曼人仅阵亡者就在800人以上.17日,俄军包围了土库曼人的有300辆大车的一个车队,砍杀了妇女、儿童在内的近200人。这以后,又追杀了由400 辆大车与1000 辆大车组成的两支车队。这一天还夺获牲畜5200 多头和骆驼100多头。

对土库曼约穆德人的屠杀,直到7月19日考夫曼率领援军与戈洛瓦乔夫会合后才停止了。这时,考夫曼决定对残存的约穆德人不再搞灭绝,而转为征收赔款。由于他们实在无力负担30万卢布,便下令减半,而由其余的土库曼部族承担31万卢布的数额。这时,原订3个月的远征希瓦的行动已拖长到5个月,预算金额不够开支,俄军出纳手中没有现金了。于是加紧对当地居民的盘剥。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抨击俄国人1873年对约穆德人所采取的种族灭绝血腥暴行。英国的克劳斯认为:“这是近代史上最大的罪行。”

俄国人还关注着分布在察尔周以南阿姆河沿岸的乔多尔人(8.6 万人),古尔甘河一带的戈克兰人(3.1万人)。土库曼人的其他部族还有谋夫以南的萨利克人(6.5万人),谋夫以东的艾尔萨利人(15万人),进入阿富汗境内的阿利利人(25 万人)以及分布在波斯北境-一带的库尔德人。1877年春季,俄军着手进攻土库曼人的传统领地。

在此之前,通过血腥的镇压以及将大批当地居民驱赶出家园,俄国殖民当局基本上控制了高加索。于是,高加索的俄军可以抽调出相当部分。这支部队曾经从19世纪初的4000 人猛增到19世纪中期超过20万人。高加索军队成建制地渡过里海,以里海东岸的曼格什拉克和克拉斯诺沃茨克作为重要基地,投入征服中亚的最后阶段的战斗。用高加索驻军司令米哈依尔亲王的话来说,他们在高加索的行动原则是“消灭山民约一半,以强迫另一半放下武器是必要的。”这是一支对亚洲人极为凶残的军队。

斯科别列夫率领的俄国侵略军1880 年12 月 – 1881 年 1 月在土库曼斯坦坚基利一捷佩城杀得原住民人头滚滚,斯科别列夫率领一支骑兵追杀被俄军炮火攻击被迫放弃家园的中亚原住民15公里远。短短的几小时内, 1000个俄国骑兵就杀死了8000个已经毫无抵抗能力的土库曼人。而在要塞攻防战中又倒下了6500个土库曼人。城中的4个首领有两个战死。

坚基利一捷佩城攻防战俄军战死59人,其中包括4个尉官。被击伤的共254人,其中校尉级军官18人。此外,还有爆炸震伤85人。伤亡总计398人。率领右翼部队的库罗巴特金则是这次战役中最引人注目的指挥官。他从此青云直上,1898 年任陆军大臣,1904~1905年是日俄战争中的俄军总司令。

坚基利一捷佩被攻破以后,俄军在城内肆意屠杀。“大量隐藏在帐幕里的帖克人被清查出来,而且-一个不剩地被歼灭了。”接着,俄军又在“ 要塞中抢掠了4天...头一天里,士兵们强行拿走的只是吃的东西:绵羊、鸡、糁米和面粉..第2天就开始拿地毯、钱、妇女的装饰品。

据斯科别列夫估计,这次战役中一共有大约两万名土库曼人死于非命。而斯科别列夫则被提升为步兵上将和授予勋章。1882年当他临死的时候,曾有人问他,在坚基利一捷佩城外一次就杀死了8000 人,他是否在良心.上受谴责。斯科别列夫却回答:“不,我遗憾的是没有杀掉8万人。”一点也没有什么“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影子。

斯科别列夫为代表的沙俄殖民者在攻取中亚各国的过程中还顺势侵略了我国清政府所控制的清属帕米尔地区,1891年11月,英国提出借道要求,遭到坎巨提统治者的拒绝。12月,1500人的英军战胜当地人民的抵抗,侵占了坎巨提。1892年2~4月,俄军的小股部队不断在东帕米尔活动。阿富汗军队也占领了帕米尔西南部,并向中南部推进。

4月18日,沙皇发布成立帕米尔部队的命令,帝国军方决定以武力夺取整个帕米尔。部队的指挥官仍由约诺夫担任,人数却增加到1500人,由步兵、哥萨克骑兵和炮兵组成。

6月初,约诺夫部队由新马尔格兰城出发。6 月下旬,俄军翻越乌孜别里山口西边不远的阿克拜塔尔山口,进入中国帕米尔地区。27日到达六尔阿乌河(阿姆河上游,后称木尔加布河。注意:不是土库曼东南部的那条木尔加布河)。

当时阿富汗军队已经进占了伊西洱库尔淖尔(即雅什里库里)以东的地方。7月12日,约诺夫率部进攻阿尔楚尔河岸的阿富汗哨所,当场击毙14个阿富汗人(另有 受伤后淹死的1人),其余多被击伤。这以后阿富汗军队撤出这一地区。

以六尔阿乌为中心,俄军向各处活动。7 月15日,一支部队开往阿克苏河上游。几天后,到达清朝军队驻守的阿克塔什卡伦。俄军强迫清军撤离后,又夷平了整个建筑,并驱散抢劫了当地的清朝原住民村落。

一队俄军还深入到布才拱巴什一带。8月,俄军在六尔阿乌河边的悬崖上,离阿克苏河和阿克拜塔勒河汇流入六尔阿乌处不远建造起“帕米尔哨所”。在这个要塞留下了一支守备队, 以扼守这个帕米尔各道路的交叉点。 8月27日到9月1日,又在更靠近萨雷阔勒岭的郎库里湖以东构筑了另一个据点。这些据点主要是用来同中国军队对抗的。

9月21 日,约诺夫部队返回新马尔格兰。 1892年“帕米尔远征”的结果是沙俄以武力强占了萨雷阔勒岭以西的中国帕米尔,并这个过程中造成了大量中国军民死伤和财产损失。这里还有一点要说明的,约诺夫部队的后方总基地,远征的起点和终点是新马尔格兰。

不少书只说是马尔格兰,不够确凿。新马尔格兰与马尔格兰(即古城玛尔噶朗)是相距不远的两个城镇。新马尔格兰建于后,1877年成为军事和行政中心。后改称费尔干纳至今,为费尔干纳州首府,铁路大站。

斯科别列夫这个扬言为没有杀掉更多中亚原住民而感到遗憾嗜血成性的刽子手正是沙皇政府亚洲政策的集中体现和沙俄军队黩武精神的典型聚焦。俄罗斯帝国直到灭亡前夕还一直致力于向东、向南的扩张,并造成了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等中外震惊的种族灭绝惨案,而斯科别列夫的“名言” 也一直为俄国殖民者遵循,这就是:“在亚洲, 和平的长久与否是与你对敌人的屠杀成正比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定理。对他们打击越凶狠,以后他们也就老实得越长久。”

user avatar

因为中亚五国是在苏联治理下才定型的,而且这五个国家的原住民包括了俄罗斯族、乌克兰族和德意志族。

这就像为什么纳粹德国没有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十几万犹太人居民屠杀一样。

沙俄扩张时代的中亚主要是哈萨克、希瓦、布哈拉和浩罕四大汗国,今日的中亚五国并没有定型。

具体来说,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相当一部分领土,是继承自帝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占来的。而希瓦汗国与布哈拉汗国的分界,也明显不同于今日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分界。

user avatar

没有屠杀?把被屠杀者杀绝了,屠杀者自己不记录不宣传,屠杀当然就不存在了。因为苦主全家都死光了连个上告的都没有,所以没有谋杀案发生。哈哈哈

user avatar

白人怎么可能不进行大量屠杀?不过是和美国人比起来,活干得就是太粗糙了,一点也不严谨,科学,属于纯粹的野蛮人的任意屠杀,不像美国经过科学计算,比如说屠杀北美野牛,这个才是科学,严谨的,体现出文明的力量

user avatar

现在的新疆地区,一直到清末都没多少哈萨克族,现在150万哈萨克族,基本都是桃到中国的中亚难民后代。

你以为他们为什么要跑。。。。。

user avatar

楼上有一位说的有道理,那就是和英国、中国的竞争。英国的势力自南向北发展,中国自东向西。中亚地区主要是游牧民族,粮食产量比较低,距离沙俄西部中心地区又远,不利于沙俄在当地增加人口巩固统治,所以为了税收和人口,不但不能轻易搞大屠杀,还得要增加具有农业生产力的移民。

举例。对于同治回乱后撤往中亚七河地区的回民,当地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人集中人力物力救助,甚至把难民接到自己家的帐篷里。沙俄七河省政府一路建了很多救助站,准备了粮食和药物,出动了609匹马驮送老弱病残伤,允许难民自由选择定居点,援助2.8万卢布给他们建房,户均获得沙俄政府划拨6俄亩(1.06公顷)土地,被允许自行开荒。原因就是一点,这些难民是来自东方农业大国中心地区的有经验的农业人口。实际效果是,10年内东干移民垦荒27万俄亩,17年内东干移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57倍。沙皇知道后对这些移民承诺40年不征税40年不征兵,并且坚决拒绝清朝索要这些移民。

可见沙俄在中亚对于农业人口是很饥渴的。

user avatar

西伯利亚和外东北跟中亚是一回事吗?西伯利亚和外东北都是渔猎、狩猎采集人群,中亚则是农业种植者和牧民,是有着一定的文化的地区。满文用的字母就是来自中亚文明的粟特人,由中亚传入蒙古高原,再通过蒙古高原传入东北地区。

近代进行了人口替换的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全部是渔猎、狩猎采集人群被农业种植者替代。

但凡是农业种植地区,无论是中美洲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还是南非的黑人班图族农民(科萨人),还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巴布亚农民,白人农民都没能将其替代。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南非,南非有两个族群,狩猎采集放牧的科伊桑人(东南亚婆罗洲移民后裔)、农业种植者班图人(黑人),以菲什河为界,科伊桑人生活在班图农民的适应夏雨作物无法种植的地中海气候区。

白人农民对付科伊桑人很容易,但是对付掌握铁器的班图农民的结局,现在的南非状况都看到了。

对付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农民都这么难,中亚一直与欧洲有交流。

user avatar

西伯利亚和外东北与中亚其实非常不一样,西伯利亚和外东北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而且人口本身稀少,屠不屠杀我不清楚,但依靠西方移民就足够稀释原住民。中亚地区人口多的多,而且有成熟的政权,成熟政权更容易控制,打败政府军后当地政府会协助统治,屠杀反而会激起反抗情绪,沙俄兵力也并不充裕,能看着当地政府收税就行了。

user avatar

本来想说沙俄殖民对中亚人民犯下过血腥罪行。

但看见一堆反苏鬼物发明历史,忽然觉得好像某些民族主义分子卖惨也不显得悲情了,反而有了喜剧效果。

苏联解体后,中亚资产阶级国家一面用民族主义反共神话编织糊弄自己合法性的历史发明,一面又让本国大量劳动力流出到俄国充当廉价劳动力,而不是用来建设自己的国家。精神分裂,自欺欺人。

==========================================================

本问题下某些佐壬上蹿下跳煽动仇俄情绪的行为就跟中亚那些民族主义右翼采取了完全相同的立场。

真正左翼要谴责的是任何残害人民的暴行,站在阶级立场上揭露这种实施这种暴行的反动阶级本质(我们也不会讳言明、清封建统治阶级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和屠杀)。这种揭露的目的是团结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内外反动派和帝国主义,而不是煽动各民族主义仇恨。

如果一个佐壬只是强调某族人屠杀某族人,而不揭露暴行的阶级性质,那它就是伪装成左派的法西斯复仇主义者和帝国主义帮佣,他们只是为新的反人民的战争和屠戮在鼓噪罢了。

user avatar

这里 @漱口水买了不用 回答的很好了,我不理解的是,一些纯粹反俄的人只知道煽动情绪和抨击,给人扣帽子。但是给不出任何的数据,不过他们倒都是很机智地先匿名了……


沙俄对中亚的征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商业考虑,这个商业,包括原材料市场和商品倾销市场。

也可以说一方面是俄国资本主义对开辟国外商品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大博弈”与英国竞争。

中亚一直往俄国输入的商品是棉花、原丝、披肩、帽子、大米、宝石等,而俄国往中亚输入的则是织锦、白洋布、丝绸和铁制品等。可以看出来,俄国卖的产品相较中亚本身提供的商品,是“消费升级”的,中亚诸汗国同俄国的贸易被称为最容易和最有利可图的。而且中亚商人取消以前以货易货的方式,改用现金交易,使得金银迅速的从俄国流入中亚(是不是有点鸦片战争之前中英贸易的样子)。针对该情况,俄国搞了个贸易垄断机构,可是收效甚微。更要命的是,俄国的商品,相对于西欧各国,那简直是货比货得扔,粗制滥造,工艺粗糙,根本没有竞争力,只能寻求一个倾销市场,这个市场很明显就瞄准了中亚。

还有就是俄国商队经常遭到各汗国游牧民的抢劫,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是汗国的汗或军官指使的。每次造成几十万卢布的损失简直是家常便饭,例如日后入侵新疆的阿古柏伯克,作为浩罕汗国的军官,就经常劫掠俄国商队。

另一个原因是中亚经常劫掠俄国人为奴,不过俄国人自己内部贩奴市场也是很大的,只不过不太接受的了自己人被卖到中亚做奴隶。而且中亚人很精明,抢来俄国人可以多要些赎金,比没人疼的波斯奴隶好多了。

已经提到过的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内战导致棉花供应危机,俄国急需盛产优质棉花的中亚地区。1867年相较于内战爆发的前几年,中亚同俄国间贸易的原棉和加工棉花数额都增加了数倍乃至十倍以上。

其实说到这已经不用再说什么屠不屠杀了,俄国一需要人生产东西,二需要人买东西,这是促使他占领中亚的一个重要动机。所以,如果把这些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等等全都杀光了,谁来填这个空缺?没错,俄国确实搞了百万人数级别的移民,可要是靠移民干这些事,不还是转成内销了吗?另外俄国给中亚加了不少土地税,人都死完了,加再多税也没人交啊。

当然屠杀肯定是搞过,还没少杀,比如屠杀约穆德土库曼人,戈洛瓦乔夫曾给部队下达命令:这次军事行动要消灭约穆德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杀光。屠杀进行了五天,丧命的土库曼人数量不可知。但这不是主流,也没有所谓“换种”的政策,而往往是针对“某点”的屠杀,很多城市都是宗教长老之类的振臂一呼,接着就献城给俄国人;或者俄国军官过去一通嘴炮,对方投降。

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可恨之处,不杀你不是怜悯你,是为了榨干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沙俄帝国为何没有对中亚五国(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原住民进行大规模屠杀,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而非简单的“不杀”或者“杀得不够多”。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俄国在中亚的扩张逻辑和实际操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大量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俄国历史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沙俄政府和后来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在对待反对派和旧势力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手段,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哲学、革命策略、历史背景以及人性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时代的不同逻辑。一、 沙俄政府的流放政策:维持统治的有限压制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俄罗斯这个国家,无论是沙皇俄国、俄罗斯帝国还是苏联,确实不像古代中国那样经历过长时期、被异族全面统治的灭国之灾。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其地理环境、历史演进、民族构成和政治制度的独特性。首先,地理环境是俄罗斯能够避免被异族全面征服的关键因素之一。 俄罗斯大部分疆域地处东欧平原,虽然地域辽阔,但其核.............
  • 回答
    近代的三个庞大帝国——大清、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它们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先后沦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唯独沙皇俄国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但却能挤身列强之列,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 回答
    一战前德国之所以不选择与沙皇俄国结盟对抗英法,反而与奥匈帝国结盟并陷入双线作战的困境,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大国的战略目标、以及德国自身的战略选择。一、 德国对俄国的传统敌意与战略不信任尽管在某些时期德国与俄国有过短暂的.............
  • 回答
    将你的宿舍打造成沙俄帝国风格,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你调动所有的创意细胞,甚至要从你想象中的历史画卷里一点点抠细节。忘掉那些冰冷单调的现代工业风吧,我们要的是那种厚重、华丽,带着一丝历史沧桑感的俄式韵味。核心理念:皇家贵族府邸的日常,但不失舒适与个人风格。首先,你需要一个色彩基调。沙俄帝国风格不.............
  • 回答
    从基辅罗斯到沙俄,东斯拉夫民族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这条道路上交织着民族融合、政治动荡、文化传承与权力更迭。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兴衰的故事,更是造就了今天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石。基辅罗斯:东斯拉夫文明的曙光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公元9世纪,当时生活在东欧平原上的斯拉夫部落,在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事件、政治动机以及对“刀刺在背”这一比喻的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沙俄和法兰西第二帝国在面临内忧外患时,其内部政治的运作以及“背叛”的性质。首先,理解“刀刺在背”的含义:“刀刺在背”通常比喻受到自己人或亲近之人的暗中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是出乎.............
  • 回答
    尼古拉二世,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个体,面临着一个几乎无法扭转的局面。历史书上的“必然”二字,并非是指他个人注定失败,而是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导致沙皇专制覆灭、苏联建立的社会矛盾和历史趋势是如此的尖锐和普遍,以至于普通人即使拥有超凡的智慧,也很难完全阻挡历史的巨轮。然而,如果我身临其境,作为沙皇.............
  • 回答
    住在帝都顶尖211,却因为舍友太沙雕而考虑复读,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但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我将从多个角度为你详细分析,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决定。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的核心困扰:“舍友太沙雕”。“沙雕”这个词很形象,通常指的是一些行为举止让人觉得好笑、不合逻辑、甚至有点脱线的人。在大学生活里,遇到性.............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关于沙俄的衰落与苏联的崛起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为什么一个“二流国家”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归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将沙俄简单地定义为“二流国家”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而且它的“二流”体现在某些方.............
  • 回答
    俄罗斯历史上的沙俄、苏俄和现代俄罗斯,在向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车臣)移民以巩固边疆的问题上,确实面临着复杂且棘手的局面,并且至今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效。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当地的实际情况、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地缘政治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为了更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沙.............
  • 回答
    关于沙俄时期生活水平是否如某些帖子所描述的那般好,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争议的问题。简单地说,绝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 许多宣传沙俄时期“美好生活”的说法,往往是经过选择性叙述、夸大或脱离历史背景的。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要评估生活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
  • 回答
    沙俄时期的官制是一个复杂且庞大而庞大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其核心特征是高度的集权、等级森严,并深受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官僚制度和西方君主专制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沙俄时期的官制,从最高统治者到基层官员,并探讨其主要特点和演变过程。一、 最高统治者与权力中心 沙皇 (Tsar.............
  • 回答
    关于沙俄士兵是否被军官称为“虔诚的灰色牲口”,没有确切的历史证据表明这是一个广泛使用且官方认可的称呼。 然而,这个说法背后蕴含的含义,以及它所反映的沙俄军队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却是值得探讨的。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潜在的含义是什么?“虔诚的灰色牲.............
  • 回答
    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东北领土。然而,正如您所问,沙俄并没有割占“整个”东北,而是留下了一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政治、军事、经济和战略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并非“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当时未能实.............
  • 回答
    要论沙俄治下的远东各民族和美国治下的印第安人,谁的历史处境更惨,这并非一个能够简单用“更”字来量化的问题。他们的命运都饱受压迫,经历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但具体表现、原因和影响范围各有侧重。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试图还原他们各自的悲惨图景。沙俄治下的远东各民族:漫长而系统性的同化与掠夺沙俄.............
  • 回答
    沙俄在18、19世纪不倾其精锐之力、不将所有资源压在肥沃但军事相对落后的清朝身上,反而将目光和兵力更多地投向了奥斯曼帝国和波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战略考量以及国力现实的综合影响。简单地将清朝描述为“军事三流”而忽视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潜在的抵抗力量,也未能完全捕捉到俄国在那个时期所.............
  • 回答
    在拜占庭帝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国家的力量和目光。而当它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终结生命时,欧洲政治的格局顿时失去了那根曾经的定海神针,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那么,谁才是真正接过了拜占庭在欧洲政治中的权杖,继续延续着它的影响呢?这个问.............
  • 回答
    沙皇俄国,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国家,科技水平相对西方列强确实显得落后。按理说,在19世纪和20世纪,全球殖民浪潮汹涌,欧洲列强蜂拥瓜分弱小国家,沙俄这样的“病大象”似乎是最好的猎物。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它不仅没有被殖民,反而一路向东、向南扩张,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