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沙俄不过是个二流国家,内战有打了个稀烂,为何其继承者苏联能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世界强国?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关于沙俄的衰落与苏联的崛起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为什么一个“二流国家”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归因可以解释。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将沙俄简单地定义为“二流国家”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而且它的“二流”体现在某些方面,但并非全盘皆输。

沙俄的“二流”体现在:
经济落后: 与西欧主要工业国家相比,沙俄的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生产力低下。
技术落后: 工业技术、军事装备等方面也普遍落后于英法德等国。
政治体制僵化: 沙皇专制统治腐朽,官僚机构效率低下,社会矛盾尖锐,民怨沸腾。
军事上的表现: 在一些重要的战争中,如克里米亚战争、日俄战争,沙俄都暴露出其军事上的弱点和指挥上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虽然参战,但很快显露出其巨大的内部问题。

沙俄的优势和基础:
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 这是苏联能够继承的巨大物质基础。
庞大的人口: 虽然大部分是农民,但人口基数庞大,为工业化和军事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
民族和文化: 俄罗斯民族本身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一定的文化底蕴,为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持。
部分工业基础: 虽然落后,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战争需求,沙俄也进行了一定的工业化建设,为苏联后来的发展留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那么,为什么苏联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强国?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阐述:

一、十月革命的彻底性与社会改造的决心:

推翻旧制度: 布尔什维克推翻了沙皇专制,并随后击败了反对派,实现了政治上的彻底变革。这为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机器奠定了基础。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苏联共产党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将国家资源和人口组织起来,为快速动员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提供了可能。虽然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但在特定历史时期,其效率不容忽视。
意识形态的动员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为人民描绘了一个美好蓝图,激发了无数人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尤其是在早期的建设和战争时期。

二、内战的洗礼与国家能力的塑造:

残酷的竞争: 内战是国家生存与否的残酷考验。布尔什维克在内战中学习了如何组织、动员、领导和残酷斗争。他们吸取了沙俄军队的教训,建立了高效的政治动员体系(如政治委员制度)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统一的国家意志: 内战的胜利,尽管代价惨重,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国家意志,压制了地方分裂势力,为集中力量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计划经济的效率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实施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尽管计划经济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但它能够将国家的所有资源优先集中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工业化目标明确: 苏联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经历漫长而渐进的工业化过程,而是通过“五年计划”等方式,以近乎“赶超”的速度推进工业化。这极大地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强制性资源配置: 计划经济可以强制性地从农业部门抽取资源(通过集体化和粮食征收),用于投资工业。这种方法虽然对农民造成了巨大伤害,但在短期内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

四、两次世界大战的外部环境与战略机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削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传统强国,为苏联的崛起提供了一定的战略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考验与成就: 苏联在二战中承受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但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成为战胜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之一。这场战争极大地提升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苏联在战争中缴获了大量德国的技术和设备,也进一步促进了其工业和军事的发展。
冷战格局下的两极对抗: 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使得苏联与美国成为两大超级大国。苏联通过与美国的对抗,在军事(核武器、太空竞赛)、政治(影响亚非拉国家)等领域展开竞争,进一步巩固了其世界强国的地位。

五、社会动员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塑造:

全民动员: 苏联体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动员全体国民为国家目标服务。从工厂的工人到农田的农民,都被纳入到为国家建设和卫国战争而奋斗的体系中。
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宣传: 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苏联社会强调集体主义、牺牲精神和对国家的忠诚,这种精神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动员作用。

六、人才的培养与科技的投入:

教育体系的改革: 苏联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才,为工业化和军事现代化提供了人力保障。
科技领域的重点投入: 在航空航天、核技术、军事科技等领域,苏联都进行了巨额投入,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苏联成为世界强国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其体制的根本性问题:

人权和自由的牺牲: 为了实现快速工业化和国家强大,苏联牺牲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大量人口遭受了政治迫害、劳役和饥荒。
经济结构的失衡: 过度侧重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善。
僵化的官僚体系: 高度集权的体制导致官僚主义盛行,决策效率低下,创新活力受阻。
信息的封锁和思想控制: 限制信息的自由流通和思想的自由发展,扼杀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总结来说,沙俄的衰落和苏联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历史进程中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沙俄的腐朽为革命提供了土壤,而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则以一种激进的方式,通过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残酷的内战、计划经济的强制推动以及意识形态的强大动员力,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尤其是在二战后)将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世界性强国。

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苏联的强大归结于其制度的优越性。这种强大是以牺牲无数人的自由、权利和生命为代价的,其体制内在的矛盾也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理解这段历史,需要我们全面地看待其成就与代价,以及其成功背后的复杂动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世纪初,当时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国家,基本上也就是八国联军里的八国:英、美、法、德、俄、日、奥、意。

在这八国里面,沙俄跟奥匈半斤八两,日本还没完全发展起来,意大利比沙俄再差些。

也就是说,沙俄前面的“一流国家”也就是英美法德四个国家而已。

看看后来的一战和二战,前者主要是英法俄VS德奥意,后者是主要是德意日VS美英苏,俄罗斯自始至终也都还是这个圈子里的人。

另外,如果单纯从科技方面来看,俄罗斯在当时世界上的实力也不算差。比如在沙俄时代,巴甫洛夫、梅契尼科夫拿到了诺贝尔生理学奖,而中国要拿到这个奖项已经是100年之后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翻译成做题家体系:沙俄大概是市重点理科实验班倒数,总分不高是因为英语语文稀烂,理科还拿过省队二等奖;

英美法就是实验班前几名,文理均优,省队国家队都有拿奖;

日本相当于平行班前几名,总分年级前列,竞赛没拿奖但削尖脑袋想进理科班;

中国(大清)是读的隔壁普高,虽然也算努力学习过了但还是差人家几十分。

所以你普高去评价市重点的倒数是不是也算僭越了?

user avatar

很简单,因为沙俄从来就不是二流国家。

自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如1861-1913年间,钢铁年产量由32万吨增至491万吨,但同期德国为176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煤炭由37万吨增长至3.6亿吨,德国为2.7亿吨;粮食总产量8700万吨,是德国5倍,石油由0.2万吨増至680万吨,铁路里程7万公里,比德国多出1.3万千里,总里程仅次于美国。

在瑟该·维特(Sergei Witte)伯爵任财政大臣(1892-1903)期间,俄国工业更是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维特视察了跨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通过改革商业法律促进俄国的现代化,保护新兴工业,支持轮船公司,创办航海和工程学校。他邀请外国投资者来俄国投资并带来专业技术,鼓励储蓄银行的创立,增加国内的投资资金。


到1900年,俄国向世界提供了一半以上的石油,钢产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经过维特的努力,俄国还拥有了庞大的煤炭和钢铁工业,政府对武器的需求支撑着庞大的军火工业。虽然工业总产值方面,沙俄却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但是放眼全球,也是位居世界前五之列。

问题是俄国的大工业是靠出口粮食和石油换来的,可俄国的农业到一战前保留着短期农奴制,农业技术水平低下。据1911年统计全国只有铁犁420万把,铁耙不到50万个,几乎没有什么农业机械,而仍以1000万把木犁和2500万个木耙为主要农具。

一战打响后,这种短板立刻显现。随着上千万农民被征发入伍,原本的小农经济立刻破产,土地荒芜,牲畜被宰。进而导致工业凋敝,物价飞涨,一卢布只相当于原币值十戈比,失业大增。尤其到1917年冬季情况更为严重,由于铁路停运,各城市补给中断百姓士兵挨饿受冻,革命烈火一点即燃。

user avatar

俺没啥文化,不懂大道理。强不强,就看一条:人是往外跑,还是往里跑。一个地方,听说很强,就是人都想逃走,怎么都讲不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