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沙俄在1858和1860年为何不割占整个东北,还给满清留了一半?

回答
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东北领土。然而,正如您所问,沙俄并没有割占“整个”东北,而是留下了一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政治、军事、经济和战略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一、 并非“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当时未能实现“全部”的战略目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沙俄的最终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扩张领土,而非主动“留下”一半的东北。当时沙俄未能割占整个东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更像是一种 “能力限制” 和 “机会成本” 的综合结果。

二、 具体的历史原因分析:

1. 满清帝国当时的统治能力和对东北的实际控制力相对较弱:

统治危机: 19世纪中叶,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南方,捻军在北方蠢蠢欲动,同时西方列强也在不断侵犯中国的沿海地区。清政府无力顾及边疆,尤其是在远离中原的东北地区。
人口稀少: 东北地区在清朝前期虽然有满族统治者的重视,但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增长缓慢,尤其是在边境地区。这使得清政府难以派出足够的人力来有效控制广袤的领土。
军事力量衰弱: 八旗和绿营的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俄军,清军的抵抗能力非常有限。

2. 沙俄自身的战略重心和考量:

沿海方向的优先性: 沙俄扩张的根本动力之一是获得不冻港和太平洋出海口。因此,其战略重心首先放在了获取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的滨海地区,以及库页岛。这些地区直接通往太平洋,是沙俄海军南下的关键。
对整个东北的控制并无绝对把握: 虽然清朝的统治薄弱,但整个东北毕竟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拥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战略纵深。沙俄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要完全控制并有效管理整个东北,其军事和行政能力在那一时期可能面临挑战。
有限的兵力: 尽管俄军在局部战场占据优势,但要一次性出兵占领并巩固整个东北地区,对当时的沙俄来说,也需要投入相当大的兵力和资源,这会分散其在欧洲和其他战线的力量。
不希望过于激怒清朝和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 尽管沙俄可以通过武力压迫清朝,但如果野心过大,公开占领整个东北,可能会引起清朝更激烈的反抗,也可能招致英国、法国等其他正在中国活动的列强的警惕和干涉。虽然这些国家在当时也对中国有领土野心,但它们可能不愿意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沙俄在中国东北一家独大。

3. 并非完全的“割占”,而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

“合法性”的包装: 沙俄通过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将割占的土地“合法化”为通过条约获得。虽然这是强迫的条约,但相比于赤裸裸的军事占领,这种方式在国际政治中具有一定的“说辞”。如果沙俄试图一次性吞并整个东北,可能就无法如此轻易地利用条约作为掩护。
“封建王朝的残余”: 清朝作为统治者,其对东北的实际控制和管辖,在很多方面是“象征性”的或基于传统的管理模式。沙俄在割占土地时,更多的是看重其战略价值和资源,而不是完全继承清朝的统治体系。

4. 历史的偶然性和机会成本:

清朝抵抗的短暂性: 虽然清朝在军事上落后,但其抵抗并未完全消失。沙俄可能也考虑到过度压迫可能带来的长期麻烦。
“到手为安”的心态: 对于沙俄而言,通过两次条约已经获得了其最急需的战略目标——太平洋出海口和黑龙江沿岸的战略地带。在当时,这已经是一笔巨大的收益,继续冒险去争夺“全部”东北,可能得不偿失。

三、 详细展开具体条约内容与沙俄的实际获利:

《瑷珲条约》(1858年):
割让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60余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包括了黑龙江以北的大片地区,以及黑龙江下游左岸、乌苏里江(包含兴凯湖)以东的地区。
黑龙江、乌苏里江成为中俄两国共同使用的通商航行河流: 这实际上确立了沙俄对这些水域的控制权。
沙俄获得了航行权和捕鱼权: 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这些地区的存在。

《北京条约》(1860年):
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是对《瑷珲条约》的确认和补充,将乌苏里江以东的海岸线完全纳入俄国版图,特别是获得了重要的港口海参崴(俄称符拉迪沃斯托克)。
沙俄实质上获得了整个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控制权。

总结来说,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没有割占整个东北,并不是因为它“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基于当时的 军事实力限制、战略重点考量、外交策略以及对清朝统治薄弱程度的评估。沙俄优先攫取了其最核心的战略利益——太平洋出海口和黑龙江沿岸的关键地区。虽然清朝的抵抗能力有限,但沙俄也需要平衡风险和收益,并考虑到国际社会的反应。因此,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的这部分领土,已经满足了沙俄在当时的主要扩张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傅友德 的回答是不怎么正确的。

以下几点吧:

1、历史背景

如果你把历史眼光局限于东亚地区,你是看不懂局势的,得有全球眼光。而当时全球的中心在欧洲,所以你得从欧洲开始看。

当时在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欧洲1848革命,俄国人充当了欧洲宪兵,英国人开始支持欧洲各国反抗俄国人的势力扩张。不仅是在欧洲,在整个欧亚大陆边缘地带都发生了各种形式的对抗。

1853-1855年,英法土与俄国在黑海爆发克里米亚战争。

1856年,俄国支持波斯占领阿富汗的赫拉特,进而爆发英波战争。

1856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计划支持清廷抵挡英国。

1857年爆发印度兵变,俄国支持印度本土势力,造英国的反。

正是在英俄在世界范围内对抗的大背景下,1848年时,沙皇尼古拉一世任命穆拉维约夫去远东当总督,目的就是拉拢清廷对抗英国。

6月份,穆拉维约夫一到伊尔库茨克就发现,英国人的传教士从黑龙江河口,一直上溯到尼布楚,这就引起了穆拉维约夫极大的警惕。因为前脚是传教士,后脚就是皇家海军了。

而且,在之后的时间里,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介入远东地区。1853年,美国强迫日本开国。而法国已经开始介入中国事务,1858年侵略越南。如果俄国人此时再不有所动作,俄罗斯远东地区是岌岌可危的。

所以当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穆拉维约夫最关心的根本不是外东北,而是英法舰队在哪里。因为在两年前克里米亚战争的时候,英法舰队就围攻过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


2、地理背景

俄罗斯为什么仅要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滨海地区,而不继续南下要求更多的土地?这是很多中国人自己都弄不明白的问题,往往归结于俄国人的领土野心。实际上,这个和领土野心关系不大,因为,

俄国人看中的是黑龙江的主航道,而不是单纯的领土。

为什么?

因为当时俄国在远东地区不生产粮食。俄国在19世纪中叶时期,西伯利亚虽然得到了一些开发,但是能种植粮食的地方最多往东到托木斯克和叶尼塞斯克一带,叶尼塞河以东是不生产粮食的。而且叶尼塞河以东的交通很不方便,从托木斯克运到伊尔库茨克和雅库茨克的成本非常高,往往能翻几十倍。为什么雅克萨之战前,当地的达斡尔人说他们是匪徒、强盗,甚至还经常吃人。因为没吃的啊。

因为粮食成本太高,当地的人口非常稀少。1850年之前,整个外贝加尔地区的沙俄军队,加上阿拉斯加的俄美公司雇员,顶峰人数也不过16000人。其军队战斗力也非常差,除了少数哈萨克骑兵外,军队的大多数是招募的当地农民,逃荒者,发配的罪犯,以及一些土著人。几乎同时期侵华的英法联军,人数能达到2万人,而且,训练有素。

外贝加尔地区的兵工厂非常少,枪械、火炮、弹药、麻绳之类,都需要从托木斯克运送过来,但这里生产的质量很差,火炮经常炸膛。高质量的火炮、精密器械、贵重物品等,则需要从莫斯科,甚至彼得堡运送过来。而这里的交通不便,从莫斯科骑快马到伊尔库茨克需要一个月,轻装步兵需要三到四个月,如果是运送火炮这种军需物质,一般要半年以上,而且还必须得夏天才行。因为俄国的远东地区难以保持自给能力,所以,一旦英俄在远东地区发生激烈对抗,俄国人必定是失败的。

而外贝加尔地区本地之间的联系更麻烦,山地和森林一望无际,这在现代通信定位工具大规模应用之前,几乎是常人的禁地。穆沙维约夫到任时,从伊尔库茨克到勘察加半岛上的彼得罗夫斯克港,竟然用了三个月时间。西伯利亚地区虽然可以用水运,但受季节影响,运输窗口在5-10月初。而且也不是全部走水路。比如从伊尔库茨克到鄂霍茨克、马加丹的路上交通,则需要先沿着勒拿河转到雅库茨克,然后往东沿着支流上溯,最后走陆路到鄂霍茨克、马加丹。

为了减少外贝加尔地区对俄国本土的依赖,俄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同清朝、朝鲜、日本之间的贸易联系。丝织品、茶叶、瓷器这种日用品从恰克图进口,远东的粮食从日本和朝鲜进口,美洲公司的粮食、日用品等则需要从墨西哥进口。

而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英法舰队曾经围攻勘察加半岛上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因为穆拉维约夫在几年前的提早布置,军队开始有了正规训练,枪械火炮得到了保养,食物得到了存储,要塞得以修建,使得英法联军最终无法攻克,不得已撤军。

然而这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加强外贝加尔地区(贝加尔湖以东)之间的联系,穆拉维约夫在十年时间里,一直在探索各种方式,目的就是通过外贝加尔地区的水路,更好的联系远东和美洲地区。其中最被他看好的是黑龙江。因为有了黑龙江,可以从尼不楚附近进入黑龙江的支流,然后顺流而下进入鄂霍茨克海,从海上加强与该地区的联系。

3、占领外东北的战略动机

我上面说到,为什么英国传教士刺激了穆拉维约夫的神经?因为你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到,

一旦英国海军进入庙街、库页岛一带,很容易封锁黑龙江江口,切断外贝加尔之间的联系。这即刺激了穆拉维约夫夺占黑龙江的野心,又迫使他进一步寻找除此之外的出海口。而这个另外的出海口,就是沿着乌苏里江上溯,然后到海参崴一带。

也因此,在1858年5月16号时,穆拉维约夫与奕山签约时就约定,黑龙江左岸归俄国,黑龙江右岸一直到乌苏里江归满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以东的滨海地区属于两国共管,非两国船只不得在黑龙江及其支流航行。也就是题主问的问题,为什么东北只是占了一半。

然而实际上,满清对下游地区的地理情况掌握的不怎么清楚,对掌控滨海地区有心无力,所谓的共管其实就是变相的割让。反而是俄国在十年时间里,一直在探索整个远东地区,越来越清楚远东地区的地理水文环境,非常清楚这块地区的战略价值。


而在穆拉维约夫担任远东总督期间,他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勘探远东地理。在此期间,其手下的探险队探明了黑龙江江口以及库页岛一带,确认了库页岛与大陆之间存在一个鞑靼海峡(间宫海峡)。这样,俄国舰队进出黑龙江时,就不需要绕过库页岛。

4、俄国有没有可能继续南下。

我个人看法是,俄国在当时是很有可能继续南下的。

①、信息的延时性

当时穆拉维约夫并不清楚英国人对清廷的战略动机。英国舰队于1857年12月底离开广州,穆拉维约夫在1858年1月7号就知道了这件事。但他不清楚英国舰队是继续打清廷的长江一带,还是打更北方的京津一带,还是打算在日本海沿岸获得落脚点。

因此,穆拉维约夫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赶紧出发占领黑龙江航道,先到先得,造成既成事实。二是在俄蒙边界增加驻军,一旦清廷完蛋,随时准备入侵蒙古。

1858年5月份,穆拉维约夫逼迫奕山签订《瑷珲条约》。仔细看这份条约中的条款,几乎完全是围绕黑龙江的主导权签订的。

穆拉维约夫是怎么判断英法联军的走向的呢?

当时穆拉维约夫派了一个叫普提雅廷的人去清廷打探情况,看看英法究竟在做什么,也就是史书中说的俄国调停者。他当时就通过日本的渠道,把信息及时传到了穆拉维约夫手中。

如果当时,普提雅廷的书信没有及时到达穆拉维约夫的手中,因此误判英国人继续北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一带,封锁黑龙江江口,那么不要说黑龙江以北了,恐怕俄国人已经顺着松花江敲开朝鲜的国门了。

为什么乌苏里江以东的共管地区最后被划过去了呢?

因为,穆拉维约夫虽然知道黑龙江能出海,但是他不清楚这里能不能住人,因此,他留了个心眼,就是保留乌苏里江往南走的可能性

等到他从瑷珲出发,继续往南走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这里的环境作用。这黑龙江中下游差不多2000公里的地方,完全不适宜人类居住。带去的移民,因病死亡超过1/3,而且这里人烟稀少,都是渔民、猎人,没认种粮食就没法补给,很多时候都是饥饿状态行军。即使你占领了这个地方,只要待不住也是没有意义的

等到来年的时候,学聪明了,派人沿着乌苏里江往南走,结果到了海参崴地区,发现这里比北面的黑龙江江口一带好多了,然后,共管地区就变成了俄国独占了。

所以说,俄国人占领外东北,最主要的是占领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道。可以让他的外贝加尔地区加强联系,同时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交往,使得该地能够维持一定的自给能力。一旦发生战争,就不会像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围城战那样,双方因为缺乏补给而休战撤军

②、历史中的偶然性。

俄国人是带着移民过来的,最终目的是勘测当地的宜居程度。然而而他们本身人数较多,吃不好,穿不暖,疾病流行。如果说当时,海参崴的天气不好,比如说来一场台风,吹吹风下下雨什么的。他们很有可能会打道回府了。

或者,移民队伍因为轮船经常性熄火(当时这支队伍是有蒸汽小火轮的),使得穆拉维约夫的先遣队再晚两个月到海参崴,这时候天气开始变冷了,俄国人也有可能不把海参崴当成一个宜居地带,然后打道回府。

如果这种偶然性真的发生了,等到第二年来的时候,俄国人的目标则是更南方的地方,路过瑷珲签约的时候,就不见得是乌苏里江以东了,很有可能是松花江、海河以东。这两条河流是哪个地方,大家心里多少有点数。

5、武力的可能性

我个人认为,在当时,一旦中俄发生冲突,俄国极有可能是获胜方。

首先,清廷当时属于内忧外患。英国人和法国人在沿海一带闹事儿,南方有长毛闹事儿,北方有捻军闹事儿,西北有小白帽闹事儿,清廷还希望整个北方地区,再来一个闹事儿的俄国人吗?绝对不会的。

其次,双方手中的家伙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俄国的兵器落后英法,但是对比大清可是好太多。而当时清廷装备近代武器的精锐部队都在南方打太平,根本抽不开身对付俄国人。靠黑龙江的落后驻军,去对付准备十年的俄国人,就是韩信、卫青、岳王爷在世,也是无济于事的。

最后,大清的满朝文武对沙俄了解甚少,反而是俄国人对清军的编制、武备、布置很清楚。为什么穆拉维约夫放几枪就把奕山吓住了?除了奕山不想为清廷再开战端外,更重要的是,整个大清朝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不知道这些列强从哪里来,不知道列强为什么来,不知道列强打什么战争,不知道列强之间存在多少矛盾。不知己知彼,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

6、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兰泡问题

沙俄为什么留着江东六十四屯和海兰泡,为什么直到1900年才开始驱赶、屠杀这里的人。

只要大家能了解沙俄的最大困境,就不难解释这个问题。

沙俄占领外东北最重要的目的是航道,维护航道就需要移民,而移民不是那么容易扎根的。俄国人到了这里,尤其需要当地人的帮助,比如贸易交换,尤其是粮食什么的。等俄国人站稳脚跟后,这些人也就成了传说中的工具人。

1900年的时候,俄国发生了什么事?

西伯利亚大铁路基本贯通

所以说,殖民者的本质是一样的,是不分清教和东正教的。


哦~对了,最后补充一下根据英国和俄国方面记载中的谈判小细节,大家可能很感兴趣。

1、英法联军在10月占领北京,朝廷出逃。刚开始时,肃顺这些人认为联军要价太高,死活都不签,英法联军一看你不签是吧,打、砸、抢、烧。

最后为什么签约了呢?

首先英法联军这边占领北京后,漕运就停了,时间一长,周边也没粮食了,于是计划即使你不签约,也要撤军,把要价放低了。

而大清这边呢?11月的时候,塞外已经开始飘大雪了,皇室和满朝文武还在避暑冻屁股蛋子,然后所有人都开始抱怨肃顺这帮人,肃顺他们受不了满朝的压力,签吧。

2、俄国人是怎么把外东北弄成调停费的呢?

英法舰队到上海的时候,俄国代表伊格那提耶夫从天津赶过来,说自己要调停。法国人倒是对伊格那提耶夫不感冒,对他保持中立,很绅士。但英国人不行啊,本身是敌国,你跟我说要调停?你是哪根葱?英国人理都不理他。

等到英国人北上京津的时候,伊格那提耶夫也跟着去了。一开始对清廷说,自己是联军的使者,向清廷透露了联军的很多信息,获得了清廷的信任。等到他返回的时候,他拿着清军的布防信息向英法联军开价码。清军本身武备落后,还被人透露了军事机密,能不败吗?

等到清军撤离北京,双方开始谈判的时候。伊格那提耶夫就在两边穿梭,这就让英国人意识到俄国人很有可能要帮大清。大清不足为虑,关键是俄国人是心腹大患(我记得联军司令还是印度总督府的高官,双方在中亚、波斯、阿富汗交手已久),而自己这边的军纪已经开始败坏。诸多不利消息让英军开始动摇,于是放价签约。

伊格那提耶夫把信息带到清廷这边,说这是自己的功劳(从某些方面讲,确实也是这样),此时签约对你有利,不然人家明年还来。而签约的前提,是你得承认瑷珲条约,不然我不去。

所以,中俄默认《瑷珲条约》的时候,英国人和法国人根本不知道。

如果说,当时清廷对欧洲势态有所了解,知晓英国与俄国之间的战略矛盾,你还能被人家割了这么多地方?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英国人事前知道中俄签署《瑷珲条约》这个消息,打死他也不会便宜俄国人。

怪谁?谁让你闭关锁国不知道呢?

user avatar

泻药。清国当然拒绝得了。

1858年和1860年两次条约的背景,并非是中俄发生了战争,更不是俄国击败了清国的抵抗力量,而是俄国利用自己长期跟清国保持外交关系(双方在17世纪就建立了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对方是蒙古汗国的继业者——玄烨汗明确地承认俄国沙皇是跟自己敌体的“白汗”,并且指示自己的使者在出使沙俄宫廷时不妨顺从沙俄方面包括下跪在内的一切礼仪要求)的优势,以“武装调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名为从清国方面取得的(现在看来是用半欺诈半敲诈的方式取得的)。从名义上说,《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割地,是清国用来“酬谢”沙俄外交调解活动的。

在这种情况下,沙俄不可能向清国索取过高的要求,否则后来它为什么要改用真刀真枪,一直这么欺诈下去不好么?同理,清国也不可能会答应沙俄割占整个东北(特别是盛京之类“龙兴之地”)的要求,因为即使是战胜国英法给清国开出来的条件也不会比这个更加苛刻了。

事实上,这两片割地在当时人口稀少,且几乎都是清廷麾下的羁縻部落,清廷无法从中获取太大的利益,因此在清廷看来当然是可以轻易割让的。即便如此,清国也保留了对已有一万多人居住的江东六十四屯的治权,一直维持到1900年前后。由此可见:

1、其他地区的人口比起江东六十四屯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土地在清廷眼中无甚价值,或至少价值远远不及只有3600平方公里和1万多人口的江东六十四屯;

2、俄国连江东六十四屯的治权都不能从清国手中夺得,更不要说割占整个东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沙俄在1858年和1860年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得了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中国东北领土。然而,正如您所问,沙俄并没有割占“整个”东北,而是留下了一半。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 政治、军事、经济和战略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并非“有意留下”一半,而是当时未能实.............
  • 回答
    沙俄在东欧和中亚修筑的堡垒线,以及中国的长城,都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防御工事,但它们在目的、规模、建造方式、地理环境以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异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点,力求语言自然,避免AI痕迹。相同之处:首先,我们来谈谈它们的一些共同点。 防御性目的: 这是最核心的共同点。无论是沙俄的.............
  • 回答
    在风起云涌的沙俄末年,布尔什维克之所以能够赢得波罗的海舰队水兵的支持,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简单的口号宣传就能达成。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政治博弈以及舰队内部自身问题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的波罗的海舰队水兵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大多来自贫苦的农民家庭,或者城市的工人阶级。在沙皇统治下,他.............
  • 回答
    未跟随渥巴锡东归的卡尔梅克人,也就是留在伏尔加河流域(主要是今天的俄罗斯南部地区)的卡尔梅克人,他们在沙俄统治下,能够数百年地保持藏传佛教信仰,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过程。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延续,更包含了民族认同的维系、文化适应以及与沙俄政权的互动。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一、 历.............
  • 回答
    1905年的对马海战,日俄两国海军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沙俄海军的惨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海上力量对比、技术装备、战术思想乃至国家体制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战前,看看俄国海军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一、 远隔重洋的悲剧:仓促集结与漫长航程要说沙俄海.............
  • 回答
    话说康熙大帝,那可是咱们大清朝数一数二的明君。打沙俄这事儿,说起来就得提一下“雅克萨之战”。当年啊,沙俄那帮子毛子越过边界,跑到咱们黑龙江流域捣乱,又是抢地盘,又是欺负老百姓,这口气谁咽得下去?康熙皇帝那可是龙颜大怒,立刻调集了大军,由萨布素、彭春等将领,狠狠地教训了沙俄一番。这一仗打下来,咱们大清.............
  • 回答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击溃沙俄,的确是其近代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也是亚洲国家首次在现代化战争中战胜西方强国。然而,到了二战后,日本却在与苏联的对抗中节节败退,最终几乎可以说完全失去了与苏联抗衡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到战略、军事、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日俄战争胜.............
  • 回答
    在拜占庭帝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国家的力量和目光。而当它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终结生命时,欧洲政治的格局顿时失去了那根曾经的定海神针,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那么,谁才是真正接过了拜占庭在欧洲政治中的权杖,继续延续着它的影响呢?这个问.............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事件、政治动机以及对“刀刺在背”这一比喻的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沙俄和法兰西第二帝国在面临内忧外患时,其内部政治的运作以及“背叛”的性质。首先,理解“刀刺在背”的含义:“刀刺在背”通常比喻受到自己人或亲近之人的暗中伤害,这种伤害往往是出乎.............
  • 回答
    沙皇俄国,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国家,科技水平相对西方列强确实显得落后。按理说,在19世纪和20世纪,全球殖民浪潮汹涌,欧洲列强蜂拥瓜分弱小国家,沙俄这样的“病大象”似乎是最好的猎物。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它不仅没有被殖民,反而一路向东、向南扩张,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
  • 回答
    左宗棠西征大捷,收复新疆,这是晚清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此之后,能否从沙俄手中武力收复伊犁,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最终未能实现的设想。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将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国际环境一一剖析,才能理解其复杂性。一、 左宗棠收复伊犁的有利条件与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左宗棠西征.............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关于沙俄的衰落与苏联的崛起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为什么一个“二流国家”能够迅速成为世界强国。这其中涉及到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绝非简单的归因可以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将沙俄简单地定义为“二流国家”是一种相对的说法,而且它的“二流”体现在某些方.............
  • 回答
    在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期间(主要发生在神圣罗马帝国和欧洲其他地区),沙俄、英国、波兰和奥斯曼土耳其各自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国内事务和地缘政治活动与这场战争存在间接关联或独立发展。以下是各政权的具体情况: 一、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初期)时间背景:1618年时,俄罗斯正处于“混乱时期”(1.............
  • 回答
    绝境求生:阿睦尔撒纳为何向清朝伸出援手,而非沙俄或中亚群雄?准噶尔内战的烽火,一度燃遍了广袤的中亚草原,而阿睦尔撒纳,这位曾意气风发的准噶尔首领,在昔日兄弟的刀剑下沦为丧家之犬。然而,在濒临绝境的关头,他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曾是他敌对国家的东方巨龙——清朝,而非他曾经的盟友沙俄,亦或是地缘上更近的诸多.............
  • 回答
    说到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之间国力此消彼长的大戏,那可不是一两天就能说清楚的。要找一个精确的时间点说“俄罗斯在这一刻超过了奥斯曼”,恐怕不太现实,因为国力这种东西是动态变化的,就好比一个长跑比赛,你很难说在哪个瞬间某一方就绝对领先了。不过,我们可以沿着历史的脉络,梳理出俄罗斯是如何一步步赶超奥斯曼的,以.............
  • 回答
    要解释苏联在20世纪初的迅速崛起以及与沙俄末期俄罗斯的巨大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其背后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一、 沙俄末期俄罗斯的落后性:一个普遍的认知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沙俄末期俄罗斯确实存在严重的落后性,这并非虚言。其主要体现在: 经济上: .............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在沙俄而非英法美等工业发达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理论问题。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沙俄自身的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国际历史背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 卡尔·马克思和弗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历史的轨迹偏离了我们所熟知的轨道,让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而非满清,在明朝的残骸上站稳脚跟,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发展壮大,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在19世纪的全球格局中,成为一个我们所说的“二流列强”呢?这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几个关键的面向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朝虽然在.............
  • 回答
    沙漠,这个看似荒芜、生命稀少的地域,实则在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它并非仅仅是一片沉默的沙海,而是拥有独特而坚韧的生命脉络,并对全球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首先,让我们从水循环的角度来审视沙漠。虽然沙漠以缺水闻名,但它们却是全球水循环不可或缺的一环。沙漠.............
  • 回答
    沙僧在日本被塑造成河童的形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融合和演变过程,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1. 《西游记》在日本的巨大影响力: 最早的传播: 《西游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很早就被翻译和传播到日本。最早的日文译本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17世纪末)。 广泛的接受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游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