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从沙俄手中武力收复伊犁能否成功?

回答
左宗棠西征大捷,收复新疆,这是晚清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此之后,能否从沙俄手中武力收复伊犁,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且最终未能实现的设想。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将当时的政治、军事、外交和国际环境一一剖析,才能理解其复杂性。

一、 左宗棠收复伊犁的有利条件与历史背景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左宗棠西征的巨大成功本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军事威望的提升: 左宗棠凭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不仅击败了盘踞新疆的阿古柏反叛武装,还肃清了残余势力,稳定了新疆局势。他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使得清廷的军事力量在西北地区拥有了无可匹敌的声望。
战略主动权的争取: 收复新疆,意味着清朝收回了对西北边疆的控制权,将曾经分裂的土地重新纳入版图。这不仅是国土的完整,更是国家主权的彰显,为后续的外交谈判奠定了基础。
民族凝聚力的激发: 左宗棠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证明了中国人民抵抗外侮的决心和能力。这种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可能采取的强硬立场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

然而,即使有这些有利条件,从沙俄手中“武力收复”伊犁,其难度之大,几乎是不可逾越的。

二、 沙俄对伊犁的图谋与实力

沙俄对伊犁的觊觎并非一日之寒,他们在左宗棠西征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和控制。

战略地理位置: 伊犁地处天山北麓,是连接中国内地与中亚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沙俄的扩张目标是控制中亚地区,而伊犁无疑是其通往中亚腹地的门户,也是其西伯利亚战略的延伸。
实际控制与渗透: 在左宗棠西征期间,沙俄以“保护侨民”和“调停”为名,已经派兵驻扎伊犁,并逐步加强了其军事存在和政治影响力。他们扶植了亲俄的势力,并利用清朝内乱之际,逐步蚕食边疆。
军事实力与准备: 相比于当时已经疲惫的清军,沙俄的军事实力处于上升期,其军队装备和训练水平也相对先进。更重要的是,沙俄拥有远距离作战的经验和后勤保障能力,能够支持其在边疆的军事行动。并且,沙俄对于在伊犁地区的利益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不会轻易放弃。

三、 武力收复伊犁的巨大挑战与风险

如果清朝选择武力收复伊犁,将面临以下几个严峻的挑战:

与沙俄直接对抗的后果: 19世纪末的中国,国力衰弱,积贫积弱,已经无法与一个强大的欧洲帝国进行正面军事对抗。一旦与沙俄爆发全面战争,其结果很可能是灾难性的。清军可能无法承受沙俄军队的猛烈攻势,导致边疆地区更大的混乱和失地。
外交上的孤立: 当时的国际格局复杂,西方列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纠葛。如果中国采取武力行动,很可能不会得到任何主要国家的实质性支持,甚至可能招致列强的干涉,因为列强普遍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突然增强其在亚洲的实力,打破现有的力量平衡。英国作为中国的潜在盟友,但其核心利益在中亚,与沙俄存在竞争,也未必会为了中国在伊犁的问题上与沙俄公开对抗。
国内政治的阻力: 即使左宗棠本人有收复伊犁的决心,朝廷内部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更注重海军建设和沿海防御,他们可能认为在西北地区与沙俄开战是“不务正业”,会分散国力。这种内部的政治博弈,也会限制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
战线过长与后勤问题: 即使军事上能够取得局部的胜利,新疆地区地形复杂,地广人稀,清军的后勤补给线将非常漫长,难以维持持久作战。而沙俄则可以利用其本土的优势,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
潜在的“以华制华”风险: 沙俄惯于利用当地势力来达成其政治目的。如果清朝采取武力行动,沙俄很可能会利用伊犁当地的民族矛盾,甚至策动当地居民反抗清朝,加剧局势的复杂性。

四、 实际的外交努力与《伊犁条约》的签订

正因为上述的种种顾虑和挑战,清朝最终未能选择武力收复伊犁,而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曾纪泽的外交努力: 继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廷派遣了曾纪泽作为全权代表,前往俄国进行谈判。曾纪泽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凭借着高超的外交技巧和对国际政治的深刻理解,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对有利的条件。
《伊犁条约》的内容: 尽管《伊犁条约》(也称《中俄伊犁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沙俄在伊犁的既得利益,例如割让了部分领土,但它也避免了与沙俄的直接军事冲突,并且收回了沙俄侵占的部分主权。更重要的是,条约使得中国能够重新控制伊犁地区,并恢复了对新疆的管辖权,避免了更严重的边疆危机。
“收回”还是“保全”的策略选择: 历史的考量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在那个国力无法与沙俄抗衡的时代,通过外交手段“保全”一部分主权,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可能比“武力收复”更为现实和明智的选择。

五、 历史的反思与“如果”的探讨

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些“如果”的探讨。

如果当时清朝国力更强: 如果晚清的国力能够与沙俄抗衡,例如拥有强大的海军和训练有素的陆军,并且国际环境也更有利于中国,那么武力收复伊犁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如果左宗棠获得更大支持: 如果朝廷能够给予左宗棠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让他有机会在收复新疆之后,进一步加强边防,集结兵力,并且明确采取收复伊犁的军事行动,或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但历史不容“如果”: 历史的走向是由当时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共同决定的。在真实的19世纪末,清朝所面临的困境是全方位的,与其设想一个“如果”,不如深入理解当时决策的复杂性和无奈。

总结:

左宗棠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展现了晚清时期难得的军事胜利和国家意志。然而,在从沙俄手中武力收复伊犁的问题上,清朝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外交和国际环境都极其不利。 与一个正在扩张的欧洲强国直接进行军事对抗,其风险之大,后果之严重,是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难以承受的。因此,清廷最终选择了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伊犁问题,虽然《伊犁条约》存在争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可能是避免国家遭受更大损失的更现实的选择。 从那个角度看,与其说是“未能成功”,不如说是“在极端不利条件下,选择了相对理性的应对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沙俄当然能在新疆集结出大部队,没有什么无法投送兵力的说法。这在历史上就是已经实际发生了的。

1880年,沙俄就已经集结了45个步兵连、33个骑兵连。也不想想看,要是沙俄在中亚真没两把刷子,能吞并浩罕么?

[1]

而且,沙俄可没打算和你单线作战,他们要的是在东边和西边,两面出兵。清朝拿头去打?

真到了那个时候,按清廷的尿性,左宗棠要是敢和沙俄开仗,他的下场,参考那几个庚子祸首。

==========回答原文==========

没有任何可能。当时的左宗棠,根本无法和沙俄开战。

真实历史上,左宗棠已经用实际行动表明了他的态度。翻一下《左宗棠全集》中,关于那段时间的记录,左宗棠在对待沙俄的问题上,基本态度就是“静以待之”、“不可挑衅生端”之类的。

比如,给金顺的信件:

[2]

给英翰的信件:

给张曜的信件:

给刘锦棠的信件:

===========

左宗棠这种态度,是当时环境下的最优解。从事后回顾来看,当年的西征,最后能成功,其实具有相当的偶然性,原本大概率是要以失败告终的。其中,洋行和民间资本提供的借款,以及沙俄提供的粮食,是决定性的影响。

不需要考虑兵力、武器之类细枝末节的问题,此时的左宗棠军队,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无法解决:

1、饷银不够用了。

2、粮食不够吃了。

============

首先是饷银的问题。

左宗棠在新疆打仗所消耗的军饷,虽然无法计算出准确数值,但是估算数值是,纸面上消耗6120万两,实际消耗5000万两。

[3]

那么,剩下那1100多万两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是:很多都赖账了。

左宗棠西征时,很多的军饷就是打个白条,先欠着。哪怕是问洋人、华商借款,也只能勉强补上一部分。

[4]

打完后,欠饷越积越多,新疆的清军都已经因为欠饷过多而哗变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欠饷的问题到了光绪十一年都没能解决,还越积越多,造成军队哗变,可见有多少严重。

(这是原文说得很清楚的,奈何有人脑子转不过弯来)

事实上,左宗棠军费欠债的情况是经常性的,贯穿了战争的全过程。而且战争结束后,过了N年,也没解决就是了。

[5]

《左宗棠全集》中,关于那段时间的记录,欠饷的问题多得数不胜数。

欠饷。

欠饷。(沈幼丹就是指沈葆帧)

欠饷。

欠饷。

欠饷。(其实左宗棠的西征军,没那么神奇,本来就是个团练,吃空饷、贪污腐败的问题比比皆是)

欠饷。

欠饷。

上面是我随手摘录的一点,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但也足够反应当时的情况了。

欠饷成这样的军队,打打阿古柏这种还能用,但要是和沙俄开战,确定不会遇敌即溃?

============

除了欠饷的问题,左宗棠的军队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粮食不够吃了。

因为同治陕甘回乱的原因,西征路上已经是十室九空,生产力被严重破坏,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军粮,到了1875年,左宗棠的西征军已经基本处于断粮状态了。

当时左宗棠总共开展了4路运粮,其中一路,就是从沙俄大量购买粮食。

[6]

但即使是4路全开,最后的结果,军粮也只是勉强满足需要而已。

如果直接扣除来源于沙俄的近1500万斤粮食,你觉得会怎么样?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左宗棠全集》中,那段时间的问题,断粮是更加致命的问题。

看看左宗棠写给友人的书信,满满的绝望:

断粮。

断粮。

断粮。

断粮。

断粮。

欠饷+断粮。

当然,就在这种情况下,沙俄伸出了援手,给左宗棠的部队提供了粮食供应。

具体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

简单地说,沙俄为了和英国抢夺中亚的利益,决定扶植左宗棠击败阿古柏,为已经断粮的左宗棠军队提供粮食供应,并借此控制左宗棠的部队,在新疆获得更多的利益。

索思诺夫斯基的调查报告,也很能说明问题了:

最后好歹沙俄部分遵守了合约,提供了大量的军粮,给左宗棠的西征胜利送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随着沙俄不断交付粮食,度过了艰难的春季,夏季本地粮食丰收后,西征军断粮的问题,才终于被解决。

更新:

原来左宗棠的西征军对俄粮的依赖,比我想得还严重。

光是卡缅斯基一个俄商,在4年内供应给北疆清军的粮食,就达到近1.1亿斤。更别说除了他之外,还有其他俄商也在为清军供应粮食。俄商就是跟着清军的伙食主要经办人。

这种情况下,清军想和沙俄开战,武力拿下伊犁,完全是痴人说梦。

[7]

其实俄国本来就打算靠断供粮饷来阻止左宗棠收复南疆了,这也可以证明,他们确实成功压住了清军的命门。只不过通商原本就是沙俄的主要目的,阿古柏政权在此时,又已经被沙俄所轻视,才只给口头许诺而没有实行而已。如果真和沙俄开战,那可就不是这么轻描淡写的了。

===================

总结一下,当时左宗棠的军队情况是:

1、欠饷巨多。

2、军队的命门——军粮,是被沙俄把持着的。

所以,你们觉得,这种情况下,左宗棠可能和沙俄开战,武力拿下伊犁么?

后来完颜崇厚在1878年和沙俄签《里瓦几亚条约》,其实非常符合当时的大环境。清军根本无力在新疆对抗沙俄,要是沙俄不高兴了,亲自跑过来干仗,清军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

左宗棠西征军购买俄粮,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已经是能做出的最优解了。

要知道,真实历史上,最后仍然是签订了《改订条约》为结局。这个条约也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根本不是什么俄方的让步,只是在不损害沙俄的利益前提下,调整了条款而已。

[8]

《改订条约》的后果,就是沙俄通过建立贸易圈地,控制了几乎整个新疆,“是与割让何异”。

如果真能不受沙俄制约而武力收复,谁会签订这种玩意?

参考

  1. ^ 《中俄伊犁交涉》
  2. ^ 《左宗棠全集 书信三》
  3. ^ 《左宗棠收复新疆战役军饷问题探讨》
  4. ^ 《伊犁将军金顺述评》
  5. ^ 《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的军粮采运》
  6. ^ 《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的军粮采运》
  7. ^ 《新疆对苏 (俄) 贸易史》
  8. ^ 《中俄伊犁交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