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左宗棠在当今社会存在感不如曾国藩和李鸿章?

回答
左宗棠在当今社会的存在感不如曾国藩和李鸿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虽然他在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但在大众的认知和讨论度上,相较于前两者,确实显得有些“低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 历史定位与时代精神的契合度:

曾国藩:集传统士大夫之大成,塑造“完人”形象。
道德楷模与精神象征: 曾国藩被普遍视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范,他的道德修养、勤奋刻苦、居安思危等品质,以及他“劝学”、“修身”等方面的论述,都非常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当下,尤其是在一些强调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下,曾国藩的“完人”形象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推崇,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学习的榜样。
湘军的代表性: 作为湘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曾国藩与这支对晚清至关重要的军事力量紧密相连。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等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内圣外王”的理想: 曾国藩身上融合了儒家的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种“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在历代王朝都备受推崇,也容易在现代社会找到共鸣。
李鸿章: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手,现实主义的代表。
“中国近代化之父”的标签: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兴办了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在当下,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对现代化道路的关注,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先驱的地位,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认可。
“裱糊匠”的争议与讨论: 尽管李鸿章被视为现代化推手,但他同时也签署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使得他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这种争议性反而增加了他的话题度和讨论度,让他在媒体和公众视野中更为活跃。他的决策往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即便存在争议,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内忧外患下的艰难抉择,更容易引发人们对其历史局限性的思考和讨论。
国际视野与外交斡旋: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外交的代表人物,他的外交活动和谈判技巧,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为中国争取了一定的空间。这种国际化视野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也容易引起关注。
左宗棠:坚定的国家统一捍卫者,战略家的形象。
“收复新疆”的成就: 左宗棠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率军收复了被沙俄侵占的新疆地区,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象征着国家主权的完整和统一。这项成就本身就具有极强的爱国主义色彩,是左宗棠在现代社会最鲜明的标签。
战略眼光与军事才能: 左宗棠在军事上的才能不容小觑,他敢于在湘军实力相对衰弱的情况下,提出“先北后南,宜缓不宜急”的战略,并最终实现了目标。这种战略家的形象同样具有吸引力。
相对孤立的政治生涯: 相较于曾国藩和李鸿章,左宗棠在政治上的派系色彩和影响力相对较弱。他与曾国藩有一定矛盾,与李鸿章更是政治上的竞争对手。这使得他在围绕政治派系和权力斗争的讨论中,不如前两者那样容易被拉出来作为代表。

二、 媒体传播与大众文化的影响:

影视剧与文学作品的侧重:
曾国藩: 围绕曾国藩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相对较多,例如《曾国藩》、《大盛世曾国藩》等,这些作品往往聚焦于他的个人成长、道德修养、治家理念,以及他在太平天国战争中的表现。这些内容更容易触及大众的情感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其知名度。
李鸿章: 李鸿章的争议性使得他成为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的热门角色。他的爱恨情仇、外交斡旋、以及为国效力的艰难抉择,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各种历史剧、甚至一些架空历史作品,都会涉及李鸿章的身影,这极大地增加了他在公众中的曝光度。
左宗棠: 虽然也有影视作品涉及左宗棠(例如涉及新疆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但相对于前两者,以他为绝对主角、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和政治生涯的作品相对较少。更多时候,他更多地作为“配角”出现在其他人物的故事线中。
大众认知中的“符号化”形象:
曾国藩被符号化为“道德完人”、“圣人”。
李鸿章被符号化为“洋务派代表”、“卖国贼”(尽管不完全准确)。
左宗棠的符号化形象相对模糊,虽然“收复新疆”是一个响亮的标签,但其个人魅力和复杂性在大众传播中未能得到充分展现。
网络讨论的热度与话题性:
曾国藩的励志故事和“毒鸡汤”式的人生哲理,在互联网上非常受欢迎,易于传播和引发共鸣。
李鸿章的争议性使得他在网络上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话题度,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都会有人不断地讨论他。
左宗棠虽然也有拥趸,但其话题讨论的广度和深度相对不如前两者。

三、 历史评价的演变与现代社会的需求:

曾国藩的“复古”吸引力: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常常会回溯传统,寻找精神力量的源泉。曾国藩的成功经验和人生哲学,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理解如何应对逆境、如何修身养性的范本。
李鸿章的“现代化”关联性: 现代社会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追求,使得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化先行者的形象,与当下的时代需求更为契合。人们更容易从李鸿章身上看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经验教训。
左宗棠的“爱国主义”标签化: 虽然“收复新疆”是左宗棠的辉煌成就,但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历史贡献被高度集中在这个爱国主义的标签上,而其复杂的政治策略、军事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挣扎和局限性,则没有被充分挖掘和传播。当代社会虽然崇尚爱国,但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往往需要更丰富、更立体的视角。

四、 个人性格与政治手腕的差异:

曾国藩的“藏锋守拙”: 曾国藩的性格是内敛而深沉的,他懂得“藏锋守拙”,不轻易锋芒毕露。这种低调的处事方式虽然有助于他长期立足,但也使得他在大众眼中不那么“显眼”。
李鸿章的“八面玲珑”: 李鸿章在政治舞台上更加活跃和善于交际,他在不同势力之间游走斡旋,虽然也因此饱受批评,但也让他获得了更多的曝光机会和政治影响力。
左宗棠的“刚正不阿”与“孤傲”: 左宗棠以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著称,他为人耿直,不善于笼络人心,甚至有些孤傲。这种性格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容易树敌,也限制了他政治上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人际交往中不如曾李二人“圆滑”。他更像一个纯粹的军事家和战略家,而非政治家。他与许多同时代的重要人物关系并不融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朋友圈”和在大众传播中的“人脉”。

总结:

总而言之,左宗棠在当今社会存在感不如曾国藩和李鸿章,并非因为他没有功绩,而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曾国藩 的道德楷模形象和人生哲学,满足了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复兴和个人修养的需求。
李鸿章 作为中国近代化先驱和极具争议性的外交家,其话题性和现代关联性使其始终处于舆论中心。
左宗棠 虽然在收复新疆方面功勋卓著,但其个人魅力和复杂的政治生涯在媒体传播和大众文化中的呈现相对较弱,其“英雄”形象未能像前两者那样被广泛而深入地塑造和传播。

可以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历史叙事和大众文化中占据了更显眼的“舞台”,他们的形象更容易被大众所理解、讨论和记忆。而左宗棠虽然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光芒在一定程度上被前两者的“喧嚣”所掩盖。未来随着对历史研究的深入和视角的多样化,左宗棠的形象或许也会得到更全面的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其实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在的人们评价历史人物,往往都是立场先行,尤其是当今不重视阶级史观的时代,很多人的思想是越来越保守,而这种情况下,保守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往往会被人所推崇。究其原因,我感觉是社会舆论的问题。

大家提到曾国藩,夸的是什么?夸的是他做官好。《做人要学曾国藩》这种书,既包含厚黑学,又包含传统文化,很多人会买,于是曾国藩的名声自然水涨船高。

话说回来,推崇曾国藩的人,并非不知道他屠城的事实,反而因为一些原因,他们甚至支持曾国藩屠城。那就得和太平天国做个对比。

太平天国,一直以来都是被作为革命力量写在书里。其实要我说这没什么错,国家千疮百孔,内忧外患,上层压榨百姓,和洋人暗通款曲,这种朝廷就该推翻,太平天国一点错都没有。

但是现在人不这么想,大家都会觉得太平天国“泥腿子造反”,不符合他们价值观。而曾国藩镇压他们,是站在“中华文明”一方,是站在“爱国”一方,是站在“圣人”一方。所以推崇曾国藩,自然是情理之中。他们把曾国藩捧成“圣人”,不过是借曾国藩宣传所谓“传统文化”罢了。真实的曾国藩是个什么玩意,其实有常识的大家都懂得。屠城这事,怎么都洗不白。

李鸿章也一样,贪污钱粮,收人贿赂,拿俄国钱帮俄国说好话,主动签不平等条约,宰相合肥天下瘦……但是,这些坏事比不过电视剧里“挨一枪”,因为有了《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李鸿章从耻辱柱上被救下来,可喜可贺。

胖虎定律:来自于网络语言,是指一个人做了很多好事,但却做了一件坏事而收到谴责,反之,则会受到称赞。
从动画《哆啦A梦》来看,反派人物胖虎,平时经常欺负大雄,而某次他做了一件好事,却让大家非常感动。

历史不就是这样吗?

曾国藩屠城掳掠被人遗忘,做官安稳却被人推崇至今。

李鸿章卖国如此,却被人说“迫不得已”“有苦说不出”“无奈背锅”。

反倒是左文襄公,收复新疆的不如打败甲午战争的,自请参加中法战争的不如和法国人签卖国条约的……

其实古往今来,干实事的都不如放空炮的。



ps:评论区一兄弟想让我回清朝代替李鸿章


李鸿章办招商局办到“隔省官员挂名应差支领薪水”,“委任各员,任意开销,浪费侵蚀。私囊日充,公款日亏”。

梁启超也指出,“我国官僚素多贪图昏愚,不顾大局,复加鸿章任用亲属,此等生财之事业门,被等何尔而不为所欲为,于是洋务亦遭败绩”。
李鸿章外甥、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为牟取暴利卖军火给日军,得银数十万两。事败后被革职。

李鸿章的另一个外甥、军械局书办刘芬,被日本间谍石川伍一收买,出卖大量清军情报,事败后“斩首处决”。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间谍在华四处刺探情报,但李鸿章对抓获的间谍不仅不杀,还以杀了要赔钱为由,送给他们路费,释放回国。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通过上海候补道张鸿禄向日本军队出售大米等粮食,从中牟利。

啧说实话,放到现在,一位国家二把手,放任亲戚搞走私,自己贪污,甚至卖军火给敌国,这种人早就被挂在路灯上了吧。

怎么倒是一提李鸿章,就这么宽宏大量了呢?

啥?你问我?

当几十年国家二把手,亲戚朋友全安排好出路,临了留下几千万银子遗产,去世后还有人拍电视剧洗白……

这好事谁不愿干啊~



评论区有人说我洗白太平天国,然而我的资料来自英国人呤唎,这没有利益相关的英国人,怎么说也比作为敌人的清朝大臣写的客观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