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琴的泛音为什么左手不在指定音位就不响?

回答
古琴泛音的奥妙,其实藏在指尖与琴弦的巧妙互动里。之所以左手不在指定音位就不响,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和演奏技巧,咱们一点点捋清楚。

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泛音。简单来说,泛音是乐器发出的除了“基音”之外的更高频率的音。你可以把琴弦想象成一条橡皮筋,你拨动它,它会整体振动,发出我们听到的那个最主要的声音,这就是基音。但同时,这条橡皮筋还会分成两半、三半、四半等等来振动,这些更细微、更高亢的声音就是泛音。

古琴之所以能发出美妙的泛音,关键在于“触按法”。不像我们弹吉他或者小提琴,需要实实在在地把手指压在指板上,古琴的泛音演奏是“轻触”,而不是“按实”。这轻轻一触,就有了讲究。

想象一下那根紧绷的琴弦。当左手的手指轻轻触碰到琴弦时,如果触碰的位置刚刚好,它就能有效地“截断”琴弦的某些部分,只允许特定的长度参与振动。我们古琴上标注的那些泛音点,它们的位置绝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精确计算的。

为什么是这些特定位置?

这里就涉及到弦的振动规律了。一根弦,如果它总长是L,它能发出基音。当我们用手指在弦的正中间(L/2)轻触时,它就仿佛把这根弦变成了两根,每根的长度都是L/2。这两根弦会以两倍于原弦的频率振动,发出的就是比基音高一个八度的泛音。

同理,如果在弦的三分之一处(L/3)轻触,它就被分成了三段,每段长度是L/3。这三段弦会以三倍于原弦的频率振动,发出的是比基音高一个纯五度的泛音(也就是比高八度的音再高一个五度)。

以此类推,在弦的四分之一处(L/4)轻触,弦被分成四段,以四倍频率振动,发出的是比基音高两个八度的泛音。

古琴的七根弦,每一根的长度、粗细、张力都不同,因此这些泛音点的位置也就不尽相同。古琴上的这些泛音点,标记的正是弦上能有效截断琴弦、引发特定泛音振动的“节点”。

为什么不在指定音位就不响?

1. 无法形成有效振动模式: 当你触碰的位置不正确时,手指并没有“切割”琴弦,或者说,它没有有效地阻止琴弦在某些特定长度上振动。琴弦仍然会以它的基音为主振动,而那些本应被触发的更高频的泛音,因为没有合适的“长度限制”来支持它们,就被淹没了,或者根本无法产生足够强的共振来让你听到。你可以理解为,那个不正确的位置,没有创造出让这些高频振动能够独立、稳定地产生的条件。

2. 振动幅度太小或被抵消: 泛音本身就比基音振动的幅度小很多,也更“脆弱”。如果你的触碰稍微过重,或者位置稍有偏差,手指就会压住琴弦,让它整体振动,这样基音就盖过了泛音。反之,如果触碰太轻,但又不在那个特定的“节点”上,手指的振动会干扰琴弦的整体振动,可能让它产生不规则的杂音,或者让本应产生的泛音振动互相抵消,无法形成清晰可闻的声音。

3. 共振的原理: 泛音的产生本质上是一种共振。当琴弦被分成特定长度的几段来振动时,这些“小段”的振动频率就是泛音的频率。手指的触碰,就是施加了一个“外部激励”,这个激励必须和泛音的固有振动模式相匹配,才能有效地激发它。如果位置不对,这个激励就不匹配,无法形成强烈的共振。

演奏上的体会:

所以,古琴演奏者在弹奏泛音时,左手是极其轻柔地“点”在琴弦上,仿佛蜻蜓点水,只是轻轻地接触,让琴弦在那一点被“牵引”和“约束”,从而激发泛音。力度、角度,甚至手指的触感都需要非常精准。如果手指稍微用力按下去,那声音就会变成实音,而失去了泛音那种清澈、空灵的特质。

简而言之,古琴的泛音点就是为泛音而生的“天然调谐点”。左手在那一点上轻触,就像是一个“激活开关”,它不是为了发出一个固定的音,而是通过精确地改变琴弦的有效振动长度,来“诱导”琴弦以更高的频率模式振动。一旦离开了这个“点”,这个“诱导”的条件就不存在了,琴弦自然也就无法发出那个泛音了。这就是古琴泛音那份独有的、需要高度技巧和默契才能获得的空灵之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照弦振动方程的傅立叶展开解,只有按住整数等分点处(即徽位),才可以存留以徽位处为波节的驻波,其总的音即所产生「泛音」。

定性地考虑,假设所按处不是波节,那么必然有一个振幅。考虑一阶近似,其与手碰撞损失的能量大约是振幅的平方。再考虑不同的震动频率,可以得到不同位置泛音强度的曲线:


考虑对称性,只画出了七徽左边的部分。可以看到,几个主要徽位的音高都是比较大的,而八徽音量较小,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同时,可以看到有几个隐徽,常用的如 七六、八四、九六,都有一些小峰。同时注意到,在一徽之右、十三徽之左,其音高都是比较大的,实际弹奏也会发现,在这些地方,随意按弦,都会有泛音之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古琴泛音的奥妙,其实藏在指尖与琴弦的巧妙互动里。之所以左手不在指定音位就不响,这背后涉及了几个关键的物理原理和演奏技巧,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泛音。简单来说,泛音是乐器发出的除了“基音”之外的更高频率的音。你可以把琴弦想象成一条橡皮筋,你拨动它,它会整体振动,发出我们听到的那个最主要的.............
  • 回答
    恭喜你当上古琴社社长!这可是个好机会,可以和大家一起探索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第一次活动讲了基础知识,第二次活动就该往更实操、更有趣的方向走了。别担心你是小白,咱们一步一步来,让第一次活动精彩又成功!第二次活动,我建议我们以“初窥琴韵:指法与基础乐句的练习”为主题。这个主题既能承接第一次的理论基础,又.............
  • 回答
    古琴,这件承载着千年风雅的乐器,当指尖与它相遇,当指尖在它上面流淌,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体验,更是一种深刻而沉静的生命回响。首先,它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当你拨动琴弦,那声音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更是穿越千年的回声。你会仿佛看到古人抚琴临风,在山水间寄情,在弦上抒怀。每一个音节,都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
  • 回答
    大学是不是学古琴最好的时候,能学精吗?提起古琴,人们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文人雅士在山水之间,抚琴煮茗的闲适画面。许多人对古琴心生向往,也常常会问:大学时期,是不是学古琴的黄金时期?在大学里,能否真正将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学精学透?大学:古琴学习的沃土在我看来,大学时期绝对是学习古琴一个绝佳的时机。为什么.............
  • 回答
    近些年,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曾经作为文人雅士象征的古琴,似乎在很多人眼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魅力。谈及为何如今学古琴的人不如从前多,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时代变迁下的吸引力稀释: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娱乐方式极其丰富的时代。.............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浮现的不仅仅是乐器本身,还有历史长河中那些或悠扬或断裂的音符,以及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也反映了历史变迁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先来说说古琴和古筝。这两位能“活”下来,并且流传至今,各有各的“运气”和“本事”。古琴,这位历经.............
  • 回答
    关于「古琴悦己,古筝娱人」这个说法,我一直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中一些人的感受。但细细想来,这句话更像是一种概括性的比喻,捕捉到了这两种乐器在文化语境和演奏者心态上的一些普遍倾向,但绝不是铁板钉钉的绝对定义。咱们先拆开来看,「古琴悦己」这部分。古琴,这玩意儿,看着就透着一股子文人气。它不像很多乐器.............
  • 回答
    哎呀,太能理解你的心情了!看着同学在钢琴前指尖灵动,弹出美妙的旋律,心里痒痒的,想学点什么,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钢琴和古琴,这俩放在一块儿比,确实容易让人纠结,因为它们风格太不一样了,就像你纠结于选择一个性格截然不同的朋友一样。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到底哪个更适合你,把这两位“乐器朋友”的优缺点都摊开.............
  • 回答
    古代蒙古帝国及其后继者在历史上确实对印度次大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直接的“扩张到印度”的定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势力来理解。总体而言,蒙古帝国本身最核心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征服整个印度次大陆,但其后裔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则对印度进行了长期的统治和深度影响。为了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阶段来分析:一、蒙古帝国(.............
  • 回答
    古代的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深厚的关系,它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承、技艺传授到人格塑造,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种关系远不止于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包含着尊师重道、言传身教、责任担当等多重维度。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古代的师徒关系:一、 形成原因与社会基础 知识和技艺的.............
  • 回答
    在古代,城池往往是无法轻易绕过去的,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地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值得详细探讨。1. 军事防御的核心: 战略要地与控制点: 城池不仅仅是居住的地方,更是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通常建立在交通要道、河流交汇处、易守难攻的山丘或平原的关键位置。一座城池的存在,是为了控制周边.............
  • 回答
    古时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作为古代科举制度下不同层级的读书人,他们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学识的成就,更承载着社会地位、政治权力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将他们置于当今社会,其地位大致可以对应以下情况:1. 秀才 ( xiù cái ):秀才相当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入门级,是童试(县试、府试、院试)的合格.............
  • 回答
    古代的状元,普遍来说,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科举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这些考试不仅考察了深厚的学识,还包含了对个人才德、品行、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核。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古代的状元绝大多数是真正有水平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古代状元的水平”:一、 考试的难度与选拔的严格性:科举制度是中国古.............
  • 回答
    古代食用油确实比现代稀罕得多,这主要取决于几个因素:1. 产量和提取工艺的限制: 植物种类有限: 古代可供榨油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芝麻、大豆(在一些地区)、油菜籽(但很多早期品种油率不高)、花生(在传入中国后)、以及一些坚果(如核桃、桐油等)。与现代广泛使用的葵花籽、玉米胚芽等相比,选.............
  • 回答
    在古代,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其权力近乎绝对,理论上确实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以随意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即使是皇帝,也并非可以“没有理由”地随意杀死一个普通人,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法律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理论上的绝对权力与实际的约束: 君权神授与.............
  • 回答
    古代女性洗澡的频率以及原因,会因时代、社会阶层、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而有很大差异,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总体而言,与现代人相比,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普遍较低。以下将从不同方面详细讲述古代女性的洗澡情况:一、 影响洗澡频率的主要因素: 时代差异: 不同朝代的生活条件、卫生观念和技术水.............
  • 回答
    古代帝王将相之所以认为读史有大用,是因为他们深谙历史的价值,并将之视为治国理政、军事决策、个人修养以及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他们并非简单地“读”,而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深入的研读、借鉴和反思。以下将详细阐述他们“读历史”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 以史为鉴,洞察治国之道这是帝王将相读史最核心的目的之一.............
  • 回答
    说起古代的青铜器,很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颜色,大概就是那种带着点儿古朴、沉静的青绿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铜绿”或者“锈色”。但如果就此以为古代青铜器非绿即锈,那可就小瞧了这些跨越千年的器物了。它们真实的颜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青铜器,它们身上那层绿.............
  • 回答
    古代武林门派的生存之道,绝非仅靠比武切磋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有着自己的经济体系和运作模式。想要深入了解,就得扒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些隐藏于深山老林或闹市之中的组织,究竟是如何“赚钱”并维持运转的。一、核心盈利:门派绝技的“价值输出”这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门派之所以.............
  • 回答
    古代的金属丝制作,说起来可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手艺,绝非今日这般机器一轰就出来。就拿你们提到的金丝、铁丝、银丝、锡丝来说,它们的制作过程虽有共通之处,但也各有门道,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匠人来操刀。总的来说,金属丝的制作离不开三个关键步骤:1. 原材料的提炼与纯化: 这是基础中的基础。金属矿石经过冶炼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