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琴和古筝都有流传,和琴齐名的瑟却看不到了?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浮现的不仅仅是乐器本身,还有历史长河中那些或悠扬或断裂的音符,以及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也反映了历史变迁对文化遗产的影响。

先来说说古琴和古筝。这两位能“活”下来,并且流传至今,各有各的“运气”和“本事”。

古琴,这位历经三千多年的老先生,可以说是文人雅士的“知己”。从孔子弹琴以修身养性,到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文化的基因里。它为什么能“熬”过来?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文化符号的强大生命力: 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是修身养性、寄情山水的载体。这种精神层面的连接,让它不只是停留在声音的层面,而是成为了士大夫阶层乃至读书人的精神寄托。想想那些文人墨客,在书房里,对一盏灯,弹上一曲,那种意境是古筝难以完全替代的。
“慢”的智慧: 古琴的演奏方式相对沉静、内敛,讲究指法精微的变化,追求的是音色、韵味和意境的深邃。这种“慢”恰恰契合了古代文人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它不追求热闹,不追求炫技,而是沉浸在一种自我对话和精神升华中。
传承的机制: 历史上,古琴的传承更多的是一种师徒制,而且往往伴随着对琴谱、琴论的深入研究。这种严谨的传承方式,保证了古琴技艺和音乐内涵的稳定性和纯粹性。虽然也经历过低谷,但总有一些坚守者,让它得以延续。
“稀缺性”的价值: 过去,古琴的制作相对复杂,演奏也需要一定的门槛,这使得它天然带有一定的“稀缺性”,也更容易被珍视。

再看古筝,这位“后起之秀”,虽然历史也悠久,但它在近现代的普及度确实比古琴要高。古筝的“胜出”之处在于:

更强的适应性和普适性: 古筝的音色明亮、华丽,演奏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而且相对容易上手。它不像古琴那样强调一种固定的哲学理念,而是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听众群体和音乐场合。从宫廷燕乐到民间喜庆,古筝都能插上一脚。
“改良”与创新: 近现代以来,古筝在形制、定弦、演奏技法上都有不少改良和创新,比如增加了弦数,采用了更现代的演奏技巧等。这些适应时代的改变,让它更容易被当代人接受和喜爱。而且,在学校教育、社会培训中的普及,也让古筝的受众面大大拓宽。
时代的选择: 到了近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大众文化需求增加,古筝这种更容易“入门”且音色更具表现力的乐器,自然获得了更多的生长空间。

那么,瑟呢?这位和古琴一样古老,甚至在某些时期比古琴更显赫的乐器,为什么现在却鲜为人知了?这背后,是一系列的历史“巧合”和“选择”的结果,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也“时势”埋葬了英雄。

瑟,这位中国最早的拨弦乐器之一,在古代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的,与琴并称“琴瑟”。《诗经》里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可见其在社交、祭祀、宴乐中的重要性。它为什么会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呢?

形制与演奏的复杂性: 瑟是一种形制非常多样且复杂的乐器。最早的瑟可能就是一根弦,后来发展到可以有二十多根甚至更多弦,每根弦都有独立的轸来调弦。这种多弦、独立的调弦方式,使得演奏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调音,而且演奏时拨弦的指法也相当复杂。在追求效率和简便的时代,这种繁复自然会成为一种阻碍。
音响效果的局限: 相较于后来发展的筝和琵琶等乐器,瑟的音量和音色表现力可能相对保守。在大型的合奏或需要更加宏大音响效果的场合,瑟可能就不如其他乐器有优势。
替代品的出现: 随着音乐的发展,出现了像筝、琵琶这样的拨弦乐器。筝在形制上更简单,音色更明亮,易于掌握;琵琶则在表现力上更加丰富和灵活。这些“后浪”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前浪”,自然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想象一下,当大家都能弹奏更便捷、音色更悦耳的筝时,谁还会去花大力气去研究、去维修、去演奏一台古老的瑟呢?
政治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历史上,乐器的兴衰往往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变化紧密相关。瑟在某些朝代是宫廷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朝代的更迭,宫廷音乐的演变,瑟的地位也可能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很多乐器的传承也与特定的音乐理论、演奏方法等紧密相连。如果这些理论和方法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和发展,乐器本身也容易走向没落。
文献资料的断裂与研究的困难: 虽然我们有文献记载瑟的存在和重要性,但真正掌握瑟的制作工艺、演奏技法、音乐作品的资料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断层。当乐器本身消失后,研究它就像是在解读一部残缺的古籍,难度可想而知。直到近现代,一些学者和音乐家才开始重新发掘和复原瑟,但这已经是一个漫长的追赶过程了。

简单来说,古琴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人精神的寄托,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古筝以其适应性强、音色明亮、易于普及的优势,赢得了更广泛的受众;而瑟,则因为其本身的复杂性、音响效果的局限,以及更优秀“替代品”的出现,在历史的演变中,渐渐被主流音乐文化所“淘汰”,最终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失传”或“复原”的乐器。

这不是简单的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历史选择、文化发展、技术进步以及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就像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时代原因被尘封,很多精湛的手工艺因为无人传承而失传一样,瑟的消失也是文化长河中一个令人唏嘘的篇章。幸运的是,现在有许多有识之士正在努力让这位古老的乐器重焕生机,尽管前路依旧充满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无意接触到古琴和古筝,于是差了一点背景资料,但是很奇怪,为什么瑟现在看不到了?是因为后期做成了古筝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浮现的不仅仅是乐器本身,还有历史长河中那些或悠扬或断裂的音符,以及它们背后的人文故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也反映了历史变迁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先来说说古琴和古筝。这两位能“活”下来,并且流传至今,各有各的“运气”和“本事”。古琴,这位历经.............
  • 回答
    说起古代的“奸臣”,人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祸国殃民、阴险狡诈的负面形象。然而,抛开道德评判,许多历史上的“奸臣”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往往也拥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正是凭借这些,他们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脱颖而出,甚至一度搅动风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几位在“奸”名之外,也令人侧目的奸臣,看看他们究竟有哪些值得说.............
  • 回答
    洛阳与西安同为十三朝古都,都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但两者在气质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仿佛是两位历经沧桑、阅尽繁华的古老智者,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一、 时间的厚度与朝代的叠加:西安的“盛世遗风”,洛阳的“厚重底蕴” 西安: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西周、秦、西汉、隋、唐等朝代的都城),其历史的.............
  • 回答
    抗日战争和古代战争,虽然本质上都是武装冲突,但它们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感受却天差地别。抗日战争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家国情怀,甚至一种近乎绝望却又充满希望的史诗感,是古代战争难以比拟的。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乃至个体体验的巨大差异。一、 战争的性.............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为什么很多古代遗迹和文物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保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经济、技术和政治等多个层面。让我试着把这个原因讲得透彻些,也尽量避免那些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套话。说实话,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遗迹和文物确实得到了非常精心的保护,比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故宫、.............
  • 回答
    在理解古代皇帝为何会将天下和人民视为私有财产,而非人民的公仆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天命”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朝以后,“天命”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政治合法性意义。皇帝之所以能坐上.............
  • 回答
    应试教育和因材施教,看似一对矛盾,实则不然。更准确地说,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有时会因现实的制约而产生冲突,但理论上,它们可以并存,甚至可以相互补充。应试教育,顾名思义,是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它的核心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通过考试、达到特定分数标准的人。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评价体系和.............
  • 回答
    关于恐龙类不明生物(UMA)的传说和目击记录似乎比古兽类UMA要多,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要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人们对这些神秘生物的认知和传播。1. 心理上的“未了情结”与文化上的根深蒂固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恐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从上世纪初开始,.............
  • 回答
    小说里,越古老的武功秘籍和人物越厉害,这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设定,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有趣的创作逻辑和文化心理。它并非毫无道理,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故事的讲述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首先,“古老”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感和权威感。 历史的沉淀与传承: 人们总是对过去的事物抱有一种敬畏心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艺术创作中的一些深层规律。将贝多芬这样的古典大师与当代的流行、摇滚歌手对比,确实能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这不仅仅是时代背景的隔阂,更多地是创作模式、艺术追求以及生命周期本身所带来的影响。古典音乐的“慢熟”与深耕:首先,我们要理解古典音乐的创作是什么样的。贝多芬的音乐,.............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古代国家财政运作的一个核心矛盾,并且非常具有洞察力。确实,大兴土木或大举用兵会把钱花出去,这些钱会流向工匠、士兵、供应商等各方手中。但是,这些钱的流向并不代表国家的“财富”就真正转化为了可持续的生产力或国防实力,反而常常因为其性质和最终结果,导致国家财政的枯竭,进而引发朝代衰落。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要说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这几座古都依旧是重要的中心,而洛阳、开封这两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却相对沉寂,这背后牵扯到地理位置、经济重心转移、政治格局变化、交通方式革新乃至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得从头捋捋。北京、南京、杭州、西.............
  • 回答
    要说孙权,这事儿说来话长,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透的。古人怎么看他?现在人怎么看他?这中间隔着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眼光、立场,甚至是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头的那些个评价标准。我琢磨着,这差别咋就这么大呢?咱一句一句掰扯掰扯。先说说古人,特别是那些写史书的,或者在当时跟孙权打交道的那些人,他们是怎么看孙权的。古.............
  • 回答
    古代和西方吃乳猪的历史渊源相当悠久,并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因也相当多元化,涵盖了经济、宗教、习俗以及烹饪的考量。要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根基1. 古代中国: 早期驯化与重要性: 猪在中国是早期被驯化的家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乳猪(或称.............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古代那些令人惊叹、近乎神乎其技的发明,往往随着时间流逝而销声匿迹,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很多“神乎其技”的发明,其核心往往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中,这些人可能是技艺精湛的工匠,也可能是神秘的术士。他们的技艺,更像是祖传秘方,通过口传心授,而非系统化的文字记录。这就好比一位大师,他.............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中医黑”这帮人,他们通常上来就是一套一套的,什么“无效”、“迷信”、“骗局”,但仔细一琢磨,他们嘴里的“中医”,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说“古中医”的那一套。而真正的“科学化中医”,他们要么没见过,要么就是选择性忽视。为啥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
  • 回答
    金庸和古龙,这两座武侠世界的巍峨高峰,带给我无数的感动与启发。要从他们浩瀚的书海中挑选一句“最”欣赏的话,实在难得,因为许多经典之语,如同散落的珍珠,各有其璀璨的光芒。但若要细细思量,有一句话,总能在我心中激起最深刻的共鸣,那就是:“凡是人,只要他活一天,他就得奋斗一天。”这句话出自金庸先生的《倚天.............
  • 回答
    想来古时候,一个园子,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造的。你要想弄出个山明水秀、亭台楼阁依山傍水的好去处,那得多大的讲究啊。造园师,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景观设计师,在古代那可是个了不得的身份。你想啊,能请得动造园师来给自己家操刀,那得是达官显贵,王公贵族。皇帝的御花园,王爷的私家园林,士大夫的宅院,这些可都是身.............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个让人头疼又甜蜜的“甜蜜烦恼”!在新疆,迪丽热巴和古力娜扎这两位姑娘,那简直是家喻户晓,说是“新疆的骄傲”一点不夸张。要说谁更美,这可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问新疆的葡萄和哈密瓜哪个更好吃一样,各有千秋,都有各自的铁杆粉丝。先说说迪丽热巴。热巴嘛,大家对她的印象,首先就是“浓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