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周的古文和春秋战国以后的文言文有很大的差别,西周的古文读了以后也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等庄重且相对有限的记录功能。当时的文字,比如铭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以及一些简牍上的文字,往往带有浓厚的礼乐文化色彩。这时的文字,更像是一种“象形”和“表意”的混合体,许多字形保留着较多的图形化特征,字义的指向也比较具体,但同时,它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特定的概念和语境。

举个例子,西周的金文,你常常会看到一些图像般的结构,比如表示“祭祀”的词语,可能就是用描绘祭品、祭坛的图形来组合。这些图形化的文字,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对于当时的贵族阶层来说,它们既是信息载体,也是一种身份和文化的象征。而且,西周的文字使用范围相对集中,主要在统治阶层内部流通,大家共享着一套理解和解释这套文字的“默契”。

更重要的是,西周的语言,从我们今天留下的文本来看,词汇和语法结构与后世有很大不同。当时的语言更趋向于口语的直接表达,但由于记录的载体和方式限制,它保留了许多我们现在看来比较“古老”的词汇和句式。很多词语的意思,可能在今天已经发生了演变,或者完全消失了。就像我们今天听到祖辈们讲一些老话,如果没有经过解释,也会觉得一头雾水一样。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朝的统治力衰弱,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文化空前活跃,诸子百家争鸣,他们需要更灵活、更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在记录上更加成熟和系统化。虽然仍是文言文,但相较于西周的金文,它的书写载体(如竹简)和书写方式(如隶书的雏形)发生了变化,文字的形体更加简化和规范,图形化特征逐渐减弱,更趋向于抽象的符号。

其次,思想的活跃催生了大量新词汇和新概念。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学派,为了阐述各自的理论,创造了大量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词语,比如“仁”、“道”、“法”、“兼爱”等等。这些词语,在西周时期是不存在的,或者其含义与后世完全不同。这些新词汇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但也使得后人理解起来更加困难。

再者,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章,其写作目的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记录史事或盟誓,更多的是为了说理、辩论、论道。这就要求语言更加精炼、委婉,同时也包含更多的逻辑关系和象征意义。很多论述,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和对当时社会政治思想的理解,才能体会其深意。

最后,语言的演变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词汇、语法都会发生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距离西周已经过去了好几百年,语言的“自然老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今天看古兰经,如果不是经过翻译和注释,也是难以直接理解的。

因此,西周古文的晦涩难懂,是那个时代文字记录特点、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语言本身演变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种更古老、更具象、更受特定时代限制的语言形态,与后来为了更复杂、更自由的思想表达而发展的春秋战国文言文,自然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理解这种差异,也正是我们触摸历史、感受语言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导致了这种情况,或是扩大,或是缩小。

通假,假借

各种通假,假借导致读起来会有困难。

语法的变更

我们汉语可能经历过大规模的语法更变,导致读起来会有难处。

比如甲骨文中:

辛亥卜,賓鼎(贞),灷[冖止]化以王係?
【合集1100正】

我们现在看来,这句话简直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些词的本意就很好理解了。

辛亥卜,这没问题,三千多年来这三个词的意思从来没有变过,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辛亥日占卜。

賓鼎,这里需要一些商代占卜的知识,賓是人名,而鼎(贞)是贞的假借字,贞的本意是问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坚定、妇女忠贞那个意思,这句话也很好理解了:贞人賓问卦。

灷[冖止]化以王係,这句话中前三个字是人名,以在最开始也不是虚词,而是动词,表示持、拿,又引申为率领,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示。又表示致送,王的意思三千多年没变过很好理解,係是指捆绑起来用作人牲的俘虏,后来引申为捆绑,再后来其本义消失。那么知道每个词的本意,这句话也很好理解:灷□化会致送俘虏给王吗?

这是甲骨文中随便的一个例子,再比如金文。

王来兽,自豆录。才[衤奚]師,王鄉酉。王光宰甫贝五朋,用乍宝䵼。

同样的,如果我们知道了词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比如古今意思不同的几个字:

兽:狩

录:麓

才:在

鄉:饗宴

酉:酒

光:赏赐

朋:两串贝为一朋

乍:作

知道了古今意思不同的几个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读懂了:

商王从豆麓狩猎归来,在[衤奚]師摆酒宴,赐给宰甫十串贝,因此作此器。

上面这些文字记录距今大约三千多年,三千多年来,词的意思很容易因为日常的语言而扩大或缩小甚至是消亡,而三千多年来我们的用词用字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在阅读时,第一反应是该字词的当前用法,而不是那个时代的用法,因此为了了解其本来的意思,我们就需要多了字词的含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医疗、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绝非一句“西医发达”就能简单概括的。非洲人均寿命与我们古代相近,这背后的原因盘根错节,深刻地反映了全球发展不平衡以及历史遗留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西医”的进步和普及在非洲大陆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它的“发达”更多地体现在发达国家,而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一下子就把《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两部经典拉到了一起,也触及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典化和接受度的问题。要说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何没能像貂蝉那样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原因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她们在文学作品中的定位、形象塑造,以及“四大美人”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咱们得先捋清.............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些非常关键的节点。要说为什么北京、南京、杭州、西安这几座古都依旧是重要的中心,而洛阳、开封这两个曾经的“世界中心”却相对沉寂,这背后牵扯到地理位置、经济重心转移、政治格局变化、交通方式革新乃至技术进步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咱们得从头捋捋。北京、南京、杭州、西.............
  • 回答
    好的,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古老而迷人的时代,看看西方古代的客栈和饭店究竟是何模样。请想象一下,你是一位风尘仆仆的旅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着歇脚和填饱肚子的地方。客栈(Inn):旅途的港湾在古代西方,客栈(Inn)是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提供食宿的地方,更是信息交流的中心、社交的场.............
  • 回答
    汉服、古诗词等古华夏元素的复兴,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两者在历史背景、核心诉求、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影响上都存在着引人深思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各自鲜明的不同。理解这些异同,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两种跨越时空、关乎文化传承的伟大运动。相似之处: 对逝去黄金时代的追溯与借鉴: 两者最根本的相似在于,都源.............
  • 回答
    中国古代法律的象征是獬豸(廌),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有着羊身、牛尾、狮子头,能辨别是非曲直,看到有人犯法,就会用它的角去顶撞。而西方神话体系中,司法女神通常是手持天平、眼罩蒙眼、手持宝剑的美丽女性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象征,背后折射出的文化背景差异,是理解它们的关键。中国的獬豸:一种基于“道”与“德”.............
  • 回答
    “古代西方战争格局小”,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但细究起来,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小”到底是个什么概念,以及我们对比的参照系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小”理解为参与战争的国家数量少、地理范围窄、动员能力弱、对社会影响有限,那么从某些角度看,早期古代西方(比如希腊城邦时代,或者罗马早期)的战争,确实与我们想象.............
  • 回答
    你说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好像这些尘封已久的宝藏总是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重现天日。这背后其实是历史、社会、文化以及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西方古代典籍”是怎么来的。它们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某个时代,甚至是多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载体多种多样,从泥板、纸.............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政权更迭,如你所言,多表现为本国范围内的朝代更替,王朝兴衰,而非国家本身的消失。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根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国”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与“天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广阔而稳定的地理与文化概念。虽然疆域会随着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对中医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说中医在近现代没有像西医那样“发展”,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发展”的定义。如果按照西医的标准——基于实验室验证、大规模临床试验、不断推陈出新、形成标准化治疗方案,那么中医确实显得“慢”很多。西医在近现代,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皇帝很少亲自领兵作战,而在西方,许多国王却乐于冲锋在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深入剖析这种差异。首先,我们要看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在中国,皇帝是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职责远不止于军事。皇帝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治理,包括内政、外交、经济.............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家都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近代工业革命最终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而不是像中国、印度这样拥有悠久文明和辉煌科技传统的东方古国,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东方古国并非没有技术和创新的能力。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触及了伪史论者思维模式的一个核心。要理解为什么他们往往“选择性”质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深入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伪史论者并非全然不质疑西方史前遗址,但他们对这些遗址的态度和质疑的方式,与他们对古代文明的质疑,在根本上是不同的。1. 历史的“他者化”与“亲缘性”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把中药和西药简单地用“古老”和“新潮”来概括,有点过于片面了,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逻辑和原因。咱们来好好聊聊,不带一点AI腔调,就跟你身边最懂行的朋友聊天一样。先说说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中药是古方好”。这里面的“古方好”不是说老祖宗的东西就一定.............
  • 回答
    西门吹雪,这个名字在武侠世界里如同一道冰冷的剑光,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位“剑神”,却会发现,与那些动辄覆雨翻云、名震天下的前辈相比,他的“辉煌战绩”似乎并不那么耀眼夺目,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那么,古龙为何偏偏将这样一位人物塑造成了武侠世界中的“剑神”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粗暴的战绩堆.............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中国古代的智慧和创造力毋庸置疑,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然而,如果将目光投向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系统,我们确实会发现,即使在西方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就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当先进的供水技术.............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捋捋。中国古代的颜料,为什么多是“泥巴里刨出来的”,而且不少还有点“毒”,而西方近代以来,怎么就玩起了“化学实验室”里的花样?这背后其实是技术发展、材料获取以及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中国古代颜料:就地取材,土法炼钢想象一下,几千年前的中国,没有精密的化学提纯设备.............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