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中国古代军事中的投石车的地位没有西方古代军事中那么重要?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

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古代的城墙,尤其是那些重要的都城和军事要塞,那叫一个结实!你想啊,咱们有夯土技术,一层层把泥土夯实了,再加木骨架,外面再砌砖石,这墙体又厚又实,而且高度也够。这种墙体对于投石机的冲击,虽然也能造成破坏,但要一下子轰塌,需要的时间和威力都非常可观。更别提一些重要的防御工事还会有内层城墙、壕沟、瓮城等等附加防御措施,光靠投石机硬砸,效率不高。

再看看西方,尤其是罗马人,他们的城墙虽然也坚固,但很多时候在应对攻城战时,会更注重城墙的“高度”和“薄度”,以方便在城墙上布置防御士兵和器械。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相比中国那种“以厚制敌”的思路,西方在某些阶段更依赖于一些能够快速破城的手段。所以,当投石车这类器械出现时,它能够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对于破坏城墙的连续性,打开突破口,就显得尤为关键。

其次,咱们来看看攻城战的具体打法。中国古代的攻城战,更强调的是一种“围困”和“消耗”。我们有非常成熟的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能力,可以组织大部队进行长期围困,切断敌人的粮草和水源。然后,再配合云梯、冲车、火攻等手段一点点蚕食。在这样的战术体系里,投石机虽然也能辅助攻击,但并不是核心力量。它更多的是一种骚扰和辅助火力,用来压制城头守军,或者摧毁一些城门、角楼之类的薄弱环节。

西方在攻城战中,确实更倾向于使用投石车来集中火力,快速制造突破口。他们会投入大量资源和人力去建造和操作这些大型机械,目标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打破城墙,然后迅速组织步兵冲锋。这种“快速突击”的战术思路,使得投石车这种能够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器械,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而且,他们还会研发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投石机,比如回力投石机(trebuchet),这种器械的威力更大,射程更远,能够投掷更大的石弹,破坏力惊人。

第三点,咱们得说说投石机的技术发展和应用理念。中国古代虽然也发明了投石机,比如那种叫“抛石机”或“床弩”(虽然床弩更多是弩炮)的东西,但总体来说,在大型、重型的投石机发展上,似乎没有西方那么“执着”。咱们更多的是在改进已有的攻城器械,比如冲车、楼车,或者发展一些辅助性的火器。而且,中国古代对战争的理解,有时候更偏向于“兵贵神速”、“以巧取胜”,不太会像西方那样,把大量资源投入到建造这种笨重、操作复杂的大型机械上。

西方在投石机的技术发展上,可以说是“精益求精”。他们不断改进投石机的结构,优化配重,提高射程和精度。从早期的简易投石机,到后来更复杂的扭力投石机,再到最终的重力投石机(回力投石机),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技术迭代和创新。而且,他们对投石机的运用也更灵活,不仅用于攻城,有时也会用于野战,形成一种“火力压制”。

最后,可能还有个观念上的问题。中国古代兵法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就是最高明的办法是先用计谋,然后是外交,其次是交战,最下策才是攻城。这说明中国古代对攻城战本身就不是特别推崇,认为伤亡大、耗时久。如果对攻城战的重视程度不高,那么自然对攻城器械的重视程度也不会太高。而西方,因为历史和地理原因,很多战争形式都围绕着城邦之间的争夺,攻城战的频率和重要性都非常高,自然会把重心放在如何更有效地攻克城池上,投石机也就成了重要的手段。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技术发展方向,与西方在投石车上的重视程度,确实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共同造就了投石车在中国古代军事中相对“低调”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造的投石机不给力啊。。。

你扔出去的是石头不是制导导弹,是要计算预估,投石机集中攻击才有效果。

而现在影视作品里展示的中国古代投石机根本不是中国古代自己设计的投石机,中国古代自己设计的只有这种比较原始的人拉式投石机。

原理是用一堆人来拉,用一个费力杠杆把人的拉力转换成石头的速度。远近完全依赖人的拉扯力度和拉的人的数量,人是会累的且不同方向拉还浪费很多力,完全凭借发射人的预估,还需要拉的人的配合,唯一的优势只是方便建造。

这种在持续性和精准度上甚至都没有更早期罗马使用的扭力投石机好,这种投石机利用麻绳旋转产生的扭力来发射石头,增加了储能的功能。

且由于绳子的扭力是可以计算的,多个不同的位置的投石机能计算攻击同一个地方。训练操作起来了还方便,士兵或奴隶只需要学会怎么转动绞盘即可,而不用去练拉东西的配合。

这个差距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大,阿拉伯工程师发明配重投石机后更是完全碾压。这种用重物的势能来储能的设计让投石机的射程速度都大幅度提升,更关键的是安装不同配重能让工程师对射程有精确的调整,做到数个投石机几乎同时攻击一点防御工事。

技术差距在襄樊之战展露无疑,元军围攻襄阳和樊城两座城市围攻了6年都没打下来。后来忽必烈管“友邦”伊儿汗国“借”了点制造配重投石机的穆斯林工程师,直接攻破了樊城的防御工事,襄阳看了后更是为了避免被屠城直接投降了。这一战后元朝越过长江,南宋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南宋后来也仿制配重投石机,不然守城的时候就要一直被别人白打。至于这么重要的一场中国古代被外来技术吊打的战役,为啥课本中却很少提及,那就不知道了。

中国古代军事中的投石车的地位没有西方古代军事中那么重要,只是因为技术不行而已。

user avatar

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史里,关于城防设施建设发展这块,实际上受到了投石车的极大影响。

但是因为目前中国传统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军事史这块重视度都相当有限,更何况多次细分下的个别技术武器类。不凑巧的是,在投石机大兴的这个时间段,是古代中国军事相对较为颓废的宋朝, 不过在要塞攻防战的相关战术和技术上,中国宋朝时期达到了投石机时代的要塞攻防技术巅峰。

中唐之后的藩镇之乱+五代十国的各种内讧,内地城防技术已经攀到相当高的水平,当宋朝最终在藩镇的基础上建立之后,为了避免前代的教训,大规模毁弃了内地的大片城防,再加上蒙古的进一步毁坏,包括高赞答案在内的中国传统城墙厚实,实际上是在火器发达的明清时期,由于全国范围内重新修建要塞都市,给近现代中国人所带来的虚假印象——中国人的要塞都市印象其实是中国明清时期的。

实际上,现在所看到的中式城墙并不是投石机大兴时代的样子,而冷兵器时代的中国传统城墙,其中部分的设计思路,跟同受投石机威胁的欧洲城墙一样,高而薄。

无论是人拉的还是配重的投石机,都是利用杠杆原理抛射发射物(各类弹丸或者尸体),弹道本质上是个抛物线,因此宽厚的城墙无形中增加了被弹面积,因此削减城墙宽度,尽量做的高而陡是战术需要,因此很多当年的欧式城堡设计思路是尽量把墙削薄,以至于作战之时不得不使用木制栈道以方便防守人员活动。

这种模式在保证基本结构强度的同时,也能很好的减少打抛物线弹道投石机的攻击范围,维修维护都很方便。中国国内同样有这样的东西,夯土城墙搭配战棚,就是宋人普遍的城防模式。

投石机的大规模投入战场,使得之前流行的永备城楼工事不合时宜,如下图所示这种,被更为灵活机动的战棚所替代

这种看起来宏大壮阔的高大永备木构城楼,被类似标准集装箱模式的战棚所替代。用战棚包裹城垛,然后在重要城墙段可以快速多层垒加,形成不输之前永备木构城楼的火力平台。

两个战棚包裹住一个城垛,可以一层层排列搭建,遭到投石机破坏后可以迅速替换掉单个战棚单元,这种思路类似现代的模块化设计,在当时而言可谓相当先进的城防设计。因此,某些答主嘴里的“威力有限”的人力拖拽式投石机,实际上是为了针对这类快速组装的、由单个战棚单元堆砌起来的多重“临时”、“战棚”式敌楼的——大批人力投石机的快速覆盖抛射,可以在短时间内尽量多的毁坏这种堆砌起来的战棚单元,以求快速消耗城防物资,以便遮断部分城墙,给己方打开安全的攻城通道。

人力投石机相对于配重式快速射击优势,才可以使用这种攻城战术。而城墙+模块化战棚模式,在受到大量重型人力投石机的集中使用,对城防附属工事带来极大压力的打击下,也开始探索新的城防技术模式。其中《守城录》就是很典型的欧式城防思路,拼命加高城墙而减少城墙顶宽,如下图这样。

《守城录》城墙有效防御高度为城墙高(9.3米)+鹊台高(6.2米)+平头墙高(1.86米)+排叉木高出平头墙部分(1.86米)=19.22米即六丈二尺。由于防御工事过高,写守城录的人采取了分段式阶梯城墙来尽力提升高度,减少被弹面积。然而遗憾的是,宋进入了南宋时代,在夯土城墙基础上造就的这种阶梯型城墙,并不适合丢弃了北中国的南宋,江南充沛的雨水给这种近二十米高的高陡夯土城墙,带来了极大的日常维护压力,因此《守城录》的阶梯城墙被束之高阁,南宋被迫转入了砖石城墙模式,木构城楼变成了砖石结构,这样一来,砖石敌楼对投石机的抵抗力大为提升。

硬楼就是砖石结构的拱券结构工事,类似明代长城上的骑城铺,即网友所谓的烽火台、敌台这类东西,我随便百度了一张图以供直观感受所谓硬楼是什么东西。

这种明显就是不能快速拆解重新组装的东西,所以配重式投石机才能慢慢调整,一点点核对落弹点,然后一次次攻击,以求能够破坏掉这种明显硬了太多的城墙附属工事,因此才有了回回炮这种东西,进而导致攻击方,单位面积内攻城器械密度可以安排的更高的大型火炮开始进入战场——中国早期大型火炮就是为了抛射大型石、铁质弹丸或者爆炸弹而出现的,其所针对的就是南宋以来所发展的砖石化战棚模式下的城墙防御体系。

本质上来说,现代中国人能看到的城墙之所以是现在这样,就是一开始投石机在中唐~南宋这数百年来,被大量应用于战场,导致攻、守双方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所带来的。

user avatar

因为剧组要省钱,所以在影视剧里,投石车的数量和比例都得以提高,哦,还有更便宜的长梯。实际上,在大帝国兴起之前,咱们的对手,是攻城一方,守城的都是和咱一样的诸侯国。有是有王上发了火,人屠掉,城推掉,但是修城好花钱啊。你要胜利了,对方把割给你的城,全给推成平地,只怕你马上就得再起大军。

道具吐血。。。。。

道具大吐血。。。。。。。

这还不算什么,历史上还有著名的墨家,光靠嘴炮守城器械,使对方打消攻城念头的。

当然咱们也因为不够重视,对城墙崩塌式打击武器,所以在隋朝三征高句丽时,别人可以玩得出,一会降了,一会又战,要真是把四面城墙打出好几条崩溃面,这招好像不太能玩。

等到城上开始放,超重量级的大炮,投石机也没必要造了,你也得用炮,其实皇太极证明,最好不用,只要用假命令诈城。要真怼,不怕成为蒙哥么?

解释一下可能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同,不涉及实际技术问题。


不用人人都看懂,本身只是一个猜测。就是说:影视剧中表现不足,虽然有投石机,不过因为结构简单成本低,所以增加了数量、比例。其实攻城器具,种类很多,只是别人难得去做。

而我们古代人多城少,建城成本比较大,所以人力攻城方式可能更得上位者看重。因为,中原王朝的大敌是游牧,游牧多以抢了就走,而诸侯抢了地盘,都当自家实力去经营。

我看了一下,大概有几类,一是对城头人员杀伤的,箭车这类(名字应当不这么叫)和人力的弓箭射击差不多。一类是登城器械,和人力扛梯差不多的。一类是专门针对城门的破拆工具,作用其实和人力挖地道差不多。一类是取消城上城下高度差的,楼车这类吧。还有一类是防护城头打击的专用器械。而对城头和城墙进行破坏性打击的,算是远程打击武器中的一类特化器械吧。比如炮和投石机。这个其实对城墙有破坏以外,因为城墙有个高度,如果对方也有,其实打击距离要更远。所以,看双方设备拥有量和技术水平吧。不一定有投石车,你就一定占优势。

就是我们早早就发明了,却没有在这条线上点太多科技树。可能有多种原因,和墨家不得王朝重视,反而打击,包括东汉才发明纸张,以前的绸、帛不是墓葬这类特殊环境,通常使用不过百年。用语言描述只怕也难,而且这类书,只有少数兵家的书中有详细点的描写,别说这类犯禁的,就是农用器械,都出现了好多次失传,说明图纸和制造工艺不太受重视,咱们并不是只有锄头和牛。就是专门搞制作的木匠,也是传下来的工具多,明清才保留了大量营造的图纸。工匠地位不高,学术大师问又慢慢开始往道德文章上偏,只有少数科学类的学术文章等等吧。

以上为个人猜测。

user avatar

投石机和早起的喷火筒,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鼓舞士气,威慑敌军的,真正的搞掉城墙,还得乖乖的挖地道去掏城墙的墙根,靠土工作业去挖塌城墙。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战争,攻城都是一项极其麻烦,而且周期很长,短则数个月,长则一两年。即便是中世纪的欧洲,长时间内也是用罗马式的扭力弩炮,人力抛石机和配重抛石机还要等到十字军时期才开始在欧洲使用。

1356年,爱德华三世调用了20门射石炮进攻法国的加来城,并切断了加来城对外的一切联系,但即便如此,加来城依旧坚守了11个月。

15世纪,波西米亚的胡斯拥护者向卡尔斯坦城发动围攻,动用了46门的轻型加农炮和5门重型加农炮以及5个抛石机,总共发射了11000发炮弹,932发石头弹,13个燃烧筒和32吨的腐尸,但是卡尔斯坦城依旧巍然不动,最后胡斯拥护者只能放弃攻城。

在中世纪晚期,有了火药武器的情况下,依然很难短期内打下城池和堡垒。

1453年,奥斯曼帝国围攻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从帝国全境征兵,从1452年冬至1453年春季集结了10万,甚至连精锐的耶尼切里禁卫军也出动了,还配备了当时让欧洲望而生畏的巨型射石炮。总共有12门,发射的石弹重1600磅,不过这种炮需要用200多人和数十头健壮的牛才能够牵引。这种炮一天仅仅能发射7发炮弹,也就是说在打完第一法炮弹后,得需要两个小时的准备才能开第二炮,而攻城过程中,这种巨炮一度仅仅开了头几次火就炸膛了。然而即便是这样,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仅仅被砸出一个个黑洞,并未让城墙倒塌,加上当时拜占庭守军的主力都在提奥多西城墙(也是土耳其人的主攻方向)于是拜占庭守军乘着火炮准备阶段抢修城墙,结果造成了开炮的频率无法跟上抢修队的维修速度。围攻数日,拜占庭的城墙依旧没能被轰塌。最后还是通过穆罕默德二世征集了数千名苦力通过陆地运输,将70多艘战船经船槽被悄悄拖入金角湾,进攻君士坦丁堡的后方,切断补给。分散了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守军力量,才成功拿下君士坦丁堡。

15世纪末期,由于城防技术没能跟上火炮的发展速度,导致15世纪后半叶,中世纪的城墙面对炮火不堪一击。但是在15世纪末期,在火炮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欧洲军队还是要依靠土工作业来爆破城墙墙基来弄塌城墙。

西班牙的工程师佩罗德 纳瓦罗发明了以倔地道的形式爆破城墙墙基,于是在整个16世纪,老式的高大城墙和城楼都被新式低矮而厚实的城墙取代了,这种新式城墙不但可以架设火炮来轰击攻城的炮兵,还因为厚度而很难被火炮轰塌,而矮厚城墙有过渡出三角形的棱堡,极大的加强了城墙火力的投送范围,可以保证攻城的火炮无法靠近城墙。而这种堡垒也让土工作业部队被迫挖更长的地道来接近城墙,而地道变长,就很难通入空气,而挖掘地道的工兵们在挖地道的时候很难呼吸新鲜空气,而火药在当时价格昂贵,于是工兵在对付这种棱堡的城墙时都采用古代方式的烧毁地道抗木是城墙塌陷的方式。

到了17世纪,新的攻城方式是,利用射程较远的长炮来掩护工兵和步兵在对准城墙薄弱点的地段挖掘地道,当挖到炮火可以打到城防工事外围的射程时,便在那个地方建立土墙作为放置工程炮的工事,然后在夜幕将临时,通过炮火掩护在不断向前沿挖壕沟,直到炮兵能够和步兵配合时消灭城防工事上的防守部队。于是在17世纪,土工作业式的掘壕攻城逐渐成为主流。然而如果堡垒能够保证补给的话,那么即便是炮火和土工作业依旧无法攻陷城池,于是在17世纪后半叶,围攻城堡又一次和前两个世纪一样是慢吞吞而又煞费苦心的事了,战争重新成了一连串的城池攻守。鉴于部队的后勤供应的压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会迫使守城的军队主动出城打野战,因为,守城方往往会面对更严重的物质问题。

user avatar

古代欧洲部分大城市有城墙,一般情况下多以城堡为防御单位。早期的城堡是木制和土制的,不仅防卫水平一般,还非常惧怕遭遇火攻。后来欧洲贵族老爷们进行了改善,为将主体材料改为石制,增设了壕沟、城墙、垛孔、外堡、箭塔等,有的还有护城河。

如著名的温莎城堡。

这个城堡也非常典型。


这些城堡虽然是石制的,但是城墙厚度不足,抵挡普通的攻击还可以,但是如果用投石车去硬砸城墙,那城堡估计也抗不了多久。在蒙古军西征中,就通过组装重型投石车去打攻坚战,效果很好。

而中国不太一样,古代的城市是有城墙保护的,而且城市越重要越繁华一般城墙修的越厚。我国古代城墙的修筑多就地取材,或外砖内土,或直接土墙,但一般都是实心城墙,非常抗压,一般的投石车很难产生效果。

我国古代土筑城墙的典型是十六国时期赫连勃勃修建的统万城。城池已经被毁,现在仅存遗址。


早期修建的土墙是能提供足够的防御能力的,但是这种土墙有一个比较致命的缺陷就是比较怕水。

秦灭六国时,魏国势弱于秦,而且主力集中在外,但凭借魏都大梁的坚墙仍然硬抗秦军三个多月。后秦军引水泡墙,才最终灭魏。

砖包土结构的典型是南京明城墙,网图不想找了,大家如果有空也可以亲自去南京看一看。

这种古城墙非常宽,有的上面甚至可以并排跑马,投石车这种冷兵器时代的重型装备还难以破防。

破百赞了,感谢大家的支持。

过千了,非常感谢大家的肯定。


非常惭愧,我感觉其他的回答比我的专业多了,但我的赞最高,非常不敢当,大家多看看其他的回答,支持一下其他的答主。

谢谢大家的肯定!

user avatar

欧洲中世纪城墙大多是一面木石墙或两面木石墙,上面铺上木板站人。

当然,部分城墙会在两墙间空心中填上石块或土。但石块成本较高,填土又没有版筑法,单单填土没多少效益而且泡水就等着墙塌吧!

另外中国的城墙大多有一定的倾角。防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投石车使用上的那点事儿,这其中的差别可不是一点半点,挺有意思的。我觉得吧,中国人玩投石车,总感觉没像西方人那样把这玩意儿当成攻城利器里的头牌,甚至有些时候还显得有点边缘化。要说起来,这背后原因可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道说道。首先,得看咱们两边造城墙的思路就不一样。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普遍感受。你觉得“虚”,我觉得这大概率是因为我们习惯了用现代社会的逻辑、视角,甚至是通过一些二手资料来解读那些古老的思想。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甚至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现实,在语境和侧重点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产生这种“虚”的感觉,也不是什么意外。我试着从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确实,当我们回顾历史,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都曾是各自时代的巅峰,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如果比较它们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可见度”和“渗透力”,古希腊文明似乎更为显著。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成为古代中国的附属国国君,那滋味可真是复杂,像是吞了一颗五味杂陈的橄榄,又酸又甜,还带着点儿难以言喻的涩。首先,最直接的感觉,就是 “安全感”。想想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战火频仍,强权林立,一个稍不留神,自己的国家就可能被邻国吞并,子民惨遭涂炭。而一旦成为大国的附属国,特别是依附于像中国这样强大.............
  • 回答
    外国人学中文,是不是一定会接触古文?这事儿得分情况说。对于一般意义上的中文学习者来说,尤其是有志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或者文学的,那古文几乎是绕不开的。你想啊,中国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历史记载,很多都是用古文写成的。如果你只想学个日常交流,或者做一些贸易、旅游相关的工作,可能初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
  • 回答
    要讲古代越南对岭南地区(广东、广西)的感情,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是个复杂且动态的历史过程,就像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平静,时而汹涌,夹杂着亲近、疏离、仰视、俯视,乃至抗争。首先,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捋一捋。在秦朝之前,岭南地区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广东、广西,那时候算是“蛮荒之地”,和我们现在说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人讲求“天人感应”而西方古人讲求“纯粹理性”的说法,并非全然精准,但其中蕴含着两种不同文明在看待世界、认识自身以及建构知识体系时,确实存在着颇为显著的侧重点和倾向性。如果要剥离“AI痕迹”,我们可以尝试从历史的肌理和思想的源头去梳理,看看它们各自的逻辑是怎么展开的。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
  • 回答
    中国近些年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快速发展,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飞跃式”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军事领域的进步尤为引人注目。要详细聊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经济基础的坚实支撑:国力是根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军事力量的现代化离不开强大的经济.............
  • 回答
    “感觉中国人月薪过万很普遍了” 这个感受,其实是多种社会现象和媒体信息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它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积极变化,但也可能存在一些信息偏差或特定视角。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感觉背后的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一、 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普遍提高: 经济.............
  • 回答
    中国女生中进食障碍(厌食症、暴食症)的比例似乎在上升,这背后原因复杂,是社会、文化、心理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不仅仅是“吃多吃少”的问题,而是涉及个体心理健康、社会审美压力以及家庭互动模式的深层议题。一、无处不在的“瘦”是主流审美这是最显而易见,也可能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从电视广告、杂志封面到社交媒.............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也很主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个人审美、文化背景、历史理解以及对“好看”的定义。认为中国本土宗教建筑和服饰“难看”可能源于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历史的断裂与演变中的误读 历史的“选择性保留”: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国本土宗教建筑,如寺庙、道观,很多都是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聊聊,希望听起来不是那么“机器”。首先,关于“水”和“不水”,这其实是个挺主观的感受。科学研究这个领域,本身就很复杂,而且进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你看到的“水”,可能是指某些研究发表的论文质量不高,或者说理论性、原创性不够强,更像是对现有成果的微小改进,甚.............
  • 回答
    中国人的人际称谓,确实挺有意思的,不光是外国人,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会觉得,怎么叫着叫着就变了。你说的这种现象,其实背后藏着咱们这儿一套挺微妙的“关系学”。刚认识的时候:规矩得很,但又透着点距离感刚见面、还没熟的时候,中国人讲究一个“尊卑有序”和“礼貌得体”。这时候,咱们通常会用姓氏加上一个尊称来称呼.............
  • 回答
    说中国到处都有四川人,这感觉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是有几百年历史和现实因素在支撑着呢。要说为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历史上的“移民大户”:安史之乱后的四川人口回流与壮大你别看现在四川人走到哪儿都感觉挺多的,这其实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要知道,在唐朝安史之乱之前,四川(那会儿叫蜀地)人口其实是相对稀.............
  • 回答
    那些年,我们的文具盒:一个关于“停滞”的思考说起中国的文具发展,很多人可能心里会冒出一个词:“停滞”。乍听之下,似乎有些刺耳,但细细想来,这并非空穴来风。那种我们小时候,第一次拿到崭新的铅笔、带着奇特香味的橡皮、或者印着动漫人物的转笔刀的兴奋感,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在现在的文具市场中找到同等强烈的共鸣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而且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原因。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中国对日本的敌意似乎比欧洲其他国家对德国的敌意更为强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1. 历史创伤的性质和强度: 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性与规模: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发动了长达十四年的全面侵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在一些观察和讨论中,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似乎更容易理解普京,而俄罗斯人反而似乎对普京的某些做法感到不解。要深入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考量,结合历史、文化、现实情况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首先,我们得明白,“理解”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不单单是知道一个政策或者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在中国和美国生活过的,或者通过媒体了解过这两个国家教育方式后产生的感受。你觉得中国更侧重学习,而美国更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这种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哪个国家更好”的问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高度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