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相比于古希腊罗马,中国古代的奴隶存在感那么低?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有奴隶,而是奴隶制度在中国古代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与自由民界限模糊、并且在不同时期形态差异巨大的特点,这使得他们不像在希腊罗马那样成为一个极端鲜明的社会标签。

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聊聊:

一、 概念的界定与演变:自由民与“非自由民”的界限在中国更柔韧

首先,我们得明白,“奴隶”这个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是动态的。在古希腊罗马,奴隶往往是被彻底剥夺了人身自由、财产甚至人格的“会说话的工具”,他们的身份是世袭的,与自由民的界限如同鸿沟。

而在中国古代,类似“奴隶”的群体,其称谓和地位随着时代变化而演变。

早期(如夏商周): 存在大量的“囚徒”、“战俘”被转化为“奴隶”,他们是战败者的命运,地位最低。但即便如此,早期文献中对这些人的称谓也很多样,比如“众”、“臣”、“隶”、“罪人”等,并不总是直接用“奴隶”来概括。他们确实是被占有,但他们的“工具化”程度,以及社会对他们“人”的属性的承认,可能比希腊罗马的奴隶更微妙。
春秋战国至秦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机器的完善,国家拥有大量直接控制的劳动力,包括修建工程、开垦土地的“徒隶”(可能是被征发的自由民,但地位接近奴隶),以及被没收财产的罪犯家属。同时,私人蓄养的“奴婢”也逐渐增多。这里的“奴婢”虽然也是私有财产,但很多情况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劳动内容与那些被编入国家公共工程的“徒隶”是相似的。更重要的是,“赎作”、“逃亡”等机制的存在,使得部分“奴婢”有理论上(尽管可能非常渺茫)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门阀士族兴起,私人占有的大量“部曲”、“客”成为重要的劳动力来源。这些人与奴婢的区别在于,他们往往有更强的身份依附性和一定的依附性契约,有时甚至能够参与一定的军事活动,地位介于自由民与纯粹的奴隶之间。这种“半自由”或“依附性劳动力”的存在,进一步模糊了纯粹奴隶的界限。
宋明时期: 蓄奴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富裕家庭和大家族中,蓄养“家奴”、“婢女”是常态。但此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中,雇佣劳动力的兴起,使得自由雇工成为一种更为主流的生产方式。 相比之下,纯粹的奴隶在经济生产中的比重似乎有所下降。

所以,中国的“奴隶”更多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与“非自由民”甚至“半自由民”相交叉的群体,他们不像希腊罗马那样被框定在一个僵化的、与自由民完全隔绝的身份里。

二、 经济结构与劳动力来源的多样性:奴隶不是唯一的“基石”

古希腊罗马,特别是罗马共和国晚期和帝国时期,之所以对奴隶的需求如此巨大,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大规模的、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如拉丁园)和庞大的公共工程(如水道、圆形剧场)高度依赖于廉价且无法组织反抗的劳动力。 奴隶成为了其经济的“基石”之一。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虽然也存在大规模的工程和农业,但存在一些显著差异:

小农经济的基础: 中国古代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尽管小农也面临贫困和被剥削,但他们是自由的(至少在名义上),他们自己耕作土地,也构成国家税收和兵役的重要来源。国家更依赖于对自由民的税收和征发,而非对大规模奴隶的直接占有。
国家层面的“强制劳动”: 中国古代有非常发达的国家机器,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强制劳动”,例如修筑长城、大运河、兵役等。但这些劳动力的来源,除了战俘,更多的是“征发”的自由民(如徭役)。虽然被征发的自由民地位可能很低,劳动条件也很差,但他们不算是“私有财产”,他们的身份与奴隶有着本质区别。这种征发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奴隶的集中使用。
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 中国古代虽然也有等级制度,但“士农工商”的划分,以及后期的“以农为本”的国策,使得农业成为根本,而农业劳动力主要由自由农民承担。奴隶在农业生产中的角色,可能更多是辅助性的,或者集中在少数大家族、贵族手中,而非构成整个农业生产的绝对主体。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劳动力来源更加多样化,自由农民、租佃农民、雇佣工人、依附性劳动力以及少数奴隶共同构成劳动力供给。奴隶只是其中一种,而且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可能没有希腊罗马那样突出。

三、 儒家思想的影响与“人伦”观念:强调“教化”而非“工具化”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它对社会结构和人伦关系有深刻影响,这也间接塑造了奴隶的“存在感”。

“仁”与“礼”: 儒家强调“仁爱”,虽然“仁”主要用于君臣、父子、兄弟等关系,但“泛爱众”的观念也存在。同时,“礼”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即使是对奴仆,在“礼”的框架下,也需要有一定的对待方式,不能完全视为无生命的工具。这种对“人”的底线性承认,使得极端、公开的、系统性的奴隶制度在意识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张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观念虽然带有剥削性,但它将“治人”与“治于人”区分开来,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分工和管理关系,而非纯粹的占有关系。奴隶更多地属于“治于人”的范畴,但这种“治于人”可以有很多种表现形式,不一定是赤裸裸的奴役。
“教化”与“德治”: 儒家更倾向于通过“教化”来实现社会秩序,强调道德感化。虽然这更多是针对自由民,但这种思维模式也影响了统治者对底层民众的态度。与其把大量人口变成纯粹的奴隶,不如通过制度、法律和道德约束来管理他们。

相对而言,希腊罗马的哲学,比如亚里士多德就曾论证奴隶制的“自然性”,认为有些人天生就是为奴役而生的。这种哲学上的辩护,为希腊罗马的奴隶制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奴隶的“工具化”和“非人化”更加合理化。

四、 历史文献的侧重点:更关注“政治”、“经济”和“士大夫”

中国古代史书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受到统治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视角影响。

关注“庙堂”与“江湖”: 史书更侧重记载国家大事、政治斗争、改革变法、军事战争等,这些活动的主体是统治者、官员、士大夫、将领等。底层民众,尤其是处境最特殊的奴隶,其个体命运和生活状况,很难成为史书的重点。
“士农工商”的叙事框架: 传统的史书叙事往往沿着“士农工商”的框架展开,奴隶游离于这个框架之外,或者被归入“仆从”、“贱民”等类别,其独立的“群体存在”就没有被突出。
对“功业”的强调: 史书更倾向于记录那些“建功立业”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开疆拓土、文化繁荣等,这些背后可能都有奴隶的贡献,但史书的笔墨不会放在“奴隶的贡献”上。

五、 总结一下:

中国古代奴隶存在的“感低”并非是“不存在”,而是:

1. 概念模糊: 奴隶与雇工、佃户、逃户、罪犯、战俘等“非自由民”的界限在不同时期有重叠和模糊。
2. 经济地位非绝对: 奴隶并非中国古代经济的唯一支柱,小农经济和国家征发制是更重要的劳动力来源。
3. 意识形态的制约: 儒家思想对“仁”、“礼”、“教化”的强调,使得极端的奴隶制度在意识形态上难以完全站稳脚跟。
4. 史书的视角: 史书的重心在于政治、军事和精英阶层,底层劳动者(包括奴隶)的细节往往被忽略。

因此,相比于古希腊罗马那种制度化、群体化、法律化、并且具有哲学辩护色彩的、与自由民界限极其分明的奴隶制,中国古代的奴隶制呈现出更加碎片化、与自由民界限更柔韧、在经济中比重非绝对、且意识形态上存在一定张力的特点,这使得他们不像希腊罗马奴隶那样,成为一个如此鲜明、如此有“存在感”的社会群体。他们更像是镶嵌在中国古代社会肌理中的一种“非自由”的劳动形式,不那么突出,但确实一直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自行百度“无奴学派”。中国古代从来没有产生过成熟的奴隶社会。

@关毛

的答案说这和周朝关系密切,但实际上商朝时我国也不是奴隶社会。奴隶制与奴隶社会的存在是两个概念,商代的确是一个奴隶制盛行的时代,但绝非奴隶社会。这个事实很显然,因为商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广大自由民而非奴隶,奴隶是用于祭祀的人牲。从殷墟发掘的情况看,奴隶被成批的杀死而非驱使其劳动,证明商统治主从未重视过奴隶的经济意义。奴隶未被广泛投入劳动生产,奴隶社会无从谈起。

但是题主说中国古代奴隶存在感低也并不严谨。比如甲骨卜辞中提到奴隶的次数很多,至少在商代奴隶的数量仍不算太少。不过到了周代,奴隶就真的没太多存在感了。一是由于周以后人殉逐渐减少直到废止,二是由于中国走上脱离奴隶制的道路。到秦代时官府役使的“隶臣妾“仍有很强的奴隶性质,不过汉代后刑徒的奴隶性质也就消失了。之后的两千年中奴隶制虽然还存在,但已经属于一个微弱现象了。

顺便吐槽一下

@吉利吉利

的扯淡答案。

原文:从共和时期一直到帝国时期,罗马一直是自耕农经济,请反对的人去了解辛辛纳图的事,了解塞维乌斯改革、格拉古兄弟改革以及马略军事改革,说到罗马经济社会结构而无视这几个改革,那就是耍流氓

恕我无知,从共和国到帝国时期,罗马一直是自耕农经济?看来他对共和国后期自耕农大量破产以及大土地所有制的建立没有概念。事实上,从前2世纪开始奴隶在农业当中的使用就开始增长,共和国末期已经超过自耕农经济。格拉古兄弟改革,马略军事改革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是什么?我告诉你,是拯救已经濒临灭亡的自耕农经济。这样的事,平民派一直在做。然而这能用来证明自耕农经济在罗马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才是怪事。它恰恰证明了自耕农模式的衰落,以及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庄园生产的兴盛。(大庄园不仅出现在在埃及,西西里等行省,更分布在意大利本土!)

罗马从很早就开始使用奴隶,自公元前2世纪起数量开始大幅增加。其中一大部分是来自帝国各地的外邦人而非罗马人或希腊人。战争是奴隶的重要来源。到公元1世纪后家养奴隶的数量逐渐超过被奴役者。在奥古斯都和克劳狄治下,公元14年前后的意大利大约有500万自由居民以及二三百万奴隶人口。奴隶在帝国内从事技术性及非技术性工作,他们是采矿,工场和私人雇主的主要劳动力。市镇政府也拥有奴隶,他们从事公共设施的建设比如修理公路,疏通沟渠。在农业劳动中,大面积的农场几乎全部由奴隶耕作,小面积的农场才会由农民耕作或出租给佃户。除了服兵役之外,奴隶几乎什么都能做。直到公元4世纪时,在矿山和私人作坊中自由劳动力才开始代替奴隶。而在此之前奴隶毫无疑问是帝国的主要劳动力。如果这样还不能说罗马是一个奴隶社会(甚至可以并不使用似是而非的“奴隶制社会”一词),那么什么样的社会才算奴隶社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关键点。确实,当我们提及古代奴隶制,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古希腊罗马那些宏伟建筑背后挥汗如雨的奴隶身影,或者角斗场里殊死搏斗的奴隶。相较之下,中国古代似乎很少直接强调“奴隶”这个群体,或者说,他们的“存在感”不那么强烈。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就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希腊历史长河中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时期,要理解现代希腊与古希腊和拜占庭罗马帝国(中世纪罗马帝国)之间的“差距”,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拉胯”就能概括,而是无数历史事件、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断裂:辉煌的遗产如何.............
  • 回答
    关于中国政权为何从未被宗教控制,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哲学以及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中世纪欧洲相比,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根本性的差异。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政权没有被宗教控制,我们需要先审视一下“宗教控制”这个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在中世纪欧洲,宗教(主要.............
  • 回答
    古代女性地位普遍较低,这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单一因素,而是多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相较于现在,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根深蒂固的父权制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与血缘继承: 绝大多数古代社会都建立在父权制基础上,强调父系血缘的延续。男性继承父姓、财产和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古代战争一个非常核心的对比点。确实,如果我们把古希腊城邦的战争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摆在一起看,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出兵规模,普遍比古希腊的城邦战争要大得多。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我试着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地道一些,让你听着像.............
  • 回答
    现代都市传说之所以普遍偏向恐怖,与古代传说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 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心理需求的差异: 古代社会: 生存压力与直接威胁: 古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威胁更加直接且具象化,如饥荒、疾病、战争、自然灾害、.............
  • 回答
    要说古蒂相比于哈维为何没能达到“大师”级别的成就,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因为两者都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与众不同的球员,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闪耀,但最终的轨迹却大相径庭。首先,我们得承认,将古蒂拿来和哈维做比较,本身就说明了古蒂至少拥有非凡的天赋,否则不会被放在一起讨论。哈维,我们都知道,他的“大师”.............
  • 回答
    在理工科领域,虽然我们通常强调科学的进步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依赖,但确实存在一些学科,它们会更频繁地引用早期甚至古代学者的言论和观点。这种现象并非不合逻辑,而是源于这些学科的根本性质、发展历程、思想深度以及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中原因:1. 思想的根源与哲学基础: 哲学是科学的摇.............
  • 回答
    与其他闪米特语族成员相比,阿拉伯语在某些方面的演变确实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特征,使其在闪米特语族内部显得独树一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语音、语法和词汇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在语音层面,阿拉伯语的某些读音可以说是对原始闪米特语(ProtoSemitic)语音系统的一种“活化石”。 喉音的.............
  • 回答
    要说日本古代的石高制相比于贯高制有没有进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两者都是古代日本的赋税和经济衡量单位,但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侧重的方面以及实际运作机制都有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而是要看在特定历史阶段,哪种制度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先来捋一捋它们各自的背景和特点。贯.............
  • 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比古人方便了太多太多,好像怎么也说不过去我们反而“缺少”智慧才对。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或许确实有那么一些地方,让我们感觉与古人相比,有些东西似乎“褪色”了。首先,我觉得古人那种深刻的、内省式的思考,在现代社会好像越来越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兵器发展、文化认知、以及影视表现的诸多方面。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武侠世界里,双手大剑不如欧洲那么常见。首先,咱们得从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说起。1. 战术和战场环境的不同: 欧洲的背景: 欧洲很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战争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 回答
    从繁盛走向转型:后古典期玛雅与古典期玛雅的对比古典期玛雅文明,以其宏伟的城市、精美的艺术和复杂的文字系统而闻名于世,在公元250年至900年间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顶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古典期玛雅文明的许多中心城市在9世纪左右经历了衰落,进入了所谓的“玛雅古典期衰落”。紧随其后的是后古典期(约公元.............
  • 回答
    要给德古拉在中国神话体系里找个对等的位置,这事儿还真得费点心思,毕竟中西方的神话土壤和文化背景差异太大。不过,咱们可以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看看他大概能落在哪个“档次”。首先,得说说德古拉的核心能力和特质。他吸血,不老不死,能变蝙蝠,能控制一些小生物,还会影响人的心智,并且有超强的体能和一定的魔.............
  •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
  • 回答
    《资治通鉴》采用的木星纪年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古代在历史记录和天文学计算中广泛使用的岁星纪年法,与我们现在熟悉的干支纪年法相比,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虽然“木星纪年法”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较广,但在学术上,它更常被称为“岁星纪年法”或“岁星纪法”,因为岁星是中国古代对木星的称谓,而整个纪年.............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三国时期政治博弈的微妙之处,也解释了为什么孙权后来接受“吴王”这个称呼,会被后世拿来反复调侃。咱们抛开AI的腔调,从人情世故和历史逻辑的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蜀汉承认东吴的帝位,和孙权接受曹魏的“吴王”爵位,这两件事的性质、背景和影响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后者.............
  • 回答
    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在人工智能的众多分支中,似乎自然语言处理(NLP)的发展,相对于计算机视觉(CV)来说,显得有些“慢热”? 要理解这一点,得从两个领域本身的特性,以及它们所面临的挑战说起。1. 语言的内在复杂性:想象一下,视觉世界有多少种“样子”? 也许颜色、形状、纹理、光影等等,但本质上,它.............
  • 回答
    聊起雷克萨斯在国内的品牌价值,我感觉这事儿吧,得拆开来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你提到的“被强行拔高”这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中国消费者心中的一个普遍感受。咱先不提“强行”这个词,就说“拔高”这件事,它肯定不是凭空来的。从营销角度讲,任何一个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并获得更高的溢.............
  • 回答
    稀硫酸与浓硫酸:一字之差,云泥之别硫酸,这个化学世界中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它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无数化学实验的走向。然而,当我们在讨论硫酸的性质时,绝不能忽视一个关键的“度”——浓度。稀硫酸和浓硫酸,仅仅是“稀”与“浓”这两个字的差别,却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它们所展现出的性质,简直是天壤之别,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