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古代的石高制相比于贯高制有什么进步吗?

回答
要说日本古代的石高制相比于贯高制有没有进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两者都是古代日本的赋税和经济衡量单位,但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侧重的方面以及实际运作机制都有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而是要看在特定历史阶段,哪种制度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

我们先来捋一捋它们各自的背景和特点。

贯高制:早期模糊的赋税与劳役基础

贯高制,顾名思义,是以“贯”为计量单位。在飞鸟、奈良时代,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建立了律令国家,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赋役制度。贯高制是那个时期赋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没有像后来的石高制那样,成为一个纯粹的以土地生产能力为基础的经济衡量标准。

计量模糊性: “贯”最初可能是指一定数量的金属货币(如铜钱)或者绢布。但问题在于,在古代,货币的流通并不普及,且价值波动较大。同时,绢布的质量、幅宽也参差不齐。因此,“贯”的实际购买力或等价物并非一个固定的、清晰的概念。
与贡纳、调、庸的联系: 贯高制通常与律令制下的“贡”、“调”、“庸”等赋税形式相结合。“贡”是地方特产的进奉,“调”是关于物产的税,而“庸”则是代替劳役的纳税。贯高制可能在计算这些赋税时,作为一种折算单位,将实物或劳役换算成一个“贯”的价值。
以人丁为主导的倾向: 在早期的律令制下,赋役是以“人”为基本单位的。虽然土地的占有和耕种很重要,但税负的分配往往与户籍、人丁的多少直接挂钩。贯高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反映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征收方式,即将劳役或其折算价值以“贯”来表示,并摊派到户。
缺乏对土地生产力的直接衡量: 贯高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一个直接、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土地本身的肥沃程度、产量潜力。税负的多少,更多地取决于政府的征收标准和当时的经济状况,而不是土地实际能产出多少。

石高制:迈向以土地生产力为核心的进步

到了战国时代以及江户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萌芽,贯高制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丰臣秀吉推行的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太阁检地”,奠定了石高制的基础。

以“石”(koku)为计量单位: “石”在日本古代主要指的是米。一石大体上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食用米量。石高制的核心在于,它将全国的土地按照其生产的米量(即“石高”)来估算和衡量。
土地测量与登记(检地): 石高制的建立,以大规模的土地测量和丈量为前提。政府会派出官员,对全国的土地进行详细的测量,确定其面积、等级(根据土壤肥沃程度、水源等划分),并估算出每块土地的年产量(以米石为单位)。这些信息会被详细记录在案,形成土地登记。
税负基础的量化和公平化: 这是石高制最显著的“进步”所在。通过对土地生产力的量化,税负的分配变得更加明确和相对公平。赋税(如年贡,即土地税)的征收,直接与土地的石高挂钩。拥有高石高土地的地主,需要承担更多的税负;低石高土地则税负较轻。这避免了早期贯高制下,因为计量模糊或以人丁为主导而可能出现的税负不均问题。
作为俸禄和经济指标: 石高制不仅仅是赋税的基础,它还成为了衡量领主(大名)实力和俸禄的根本标准。大名的俸禄以石高来计算,他们的“所领”(领地)也以总石高来衡量。这使得石高成为一个通用的经济指标,影响着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划分。
推动农业发展与商品经济: 虽然石高制本身是以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关系为基础,但量化土地生产力的过程,也间接促进了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和农业技术的改良,因为高产意味着高石高,高石高可以带来更高的俸禄和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以米作为经济单位,也为以米为基础的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

进步体现在哪里?

对比两者,石高制相比于贯高制,其“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度量的精确性与科学性: 石高制将衡量标准从模糊的“贯”(货币或绢布)转变为相对稳定的“石”(以米为单位的产量),并且通过检地等手段,将土地生产力这一复杂因素进行了量化。这使得赋税的计算更加有依据,也更具操作性。
2. 赋税公平性的提升: 尽管任何古代赋税制度都无法达到绝对公平,但石高制基于土地的实际产量进行征收,相比于以人丁或模糊的货币价值为基础的贯高制,更能体现“按地力征税”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赋税的相对公平性。
3. 经济管理的标准化: 石高制为国家(或幕府)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量化的经济衡量体系。这使得政府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全国的土地资源,评估各级领主的实力,并据此分配俸禄、调动军事力量。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经济管理模式。
4. 对经济活动的导向性: 石高制将土地的价值直接与产量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对土地的投资和农业生产的提高,因为提高产量意味着提高石高,进而可能带来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

局限性与历史的延续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神化石高制。它依然是在封建制度下的产物,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

忽略了土地之外的价值: 石高制主要关注土地的直接农业产量,而对商业、手工业等其他经济活动的价值衡量相对不足。这在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后,就显得有些滞后。
固化的社会等级: 石高制在巩固幕藩体制、确立大名等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可能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社会等级,不利于新兴阶层的流动。
“检地”的政治目的: 检地虽然是技术性的土地测量,但其背后也蕴含着政治目的,例如通过重新划分土地、调整石高来削弱某些大名、扶持另一些大名。

总结

总而言之,日本古代的石高制相比于贯高制,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标志着日本的经济衡量和赋税体系从一种相对模糊、以人为中心、缺乏量化指标的模式,发展成为一种以土地生产力为核心、通过测量和估算来实现量化和标准化管理的新阶段。这种进步体现在度量的精确性、赋税的公平性(相对而言)、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导向性等方面。石高制在塑造江户时代的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之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贯高制是从镰仓时代、室町时代遗留下来庄园制经济的残留产物,计算出来的土地税是虚的,总之你可以理解为时代的眼泪,等到了安土桃山时代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石高制是更加完善的新土地制度,除此之外还要搭配太阁检地、兵农分离、以及后面德川幕府的城下町制度,最大的进步意义是帮助幕府确立了日本有史以来最完善的封建等级尊卑制度(幕藩体制)以及完整的封建制度下货币经济体系。


此外石高制比贯高制更加灵活,比如某个小村子在深山里没办法种地,但树木多盛产木炭,那么可以用木炭来抵消地租,每年只需要上缴一定的木炭就行了,仅有的一丁点土地种出来的粮食留给村民们自己吃。但如果是陈旧的贯高制,那么农民得自己把粮食以及木炭背出山区卖掉,并且换成钱来给封建领主交税,古代又没有高速公路,这一路上消耗的粮食和人力成本可是很高的,弄得农民苦不堪言。

当然啦,石高制到了江户幕府中后期也逐渐显现劣势,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幕府体制下整个货币制度乱套了,后来搞出了三货币制度(金、银、铜三种货币)才勉强维持住了,然而也仅仅是维持住而已。

最后在1871年的废藩置县、以及1873年的地租改正给彻底取代掉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日本古代的石高制相比于贯高制有没有进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两者都是古代日本的赋税和经济衡量单位,但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侧重的方面以及实际运作机制都有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而是要看在特定历史阶段,哪种制度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先来捋一捋它们各自的背景和特点。贯.............
  • 回答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那是一个由中央政府精心划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而设立的行政区域。您观察到有些国家的面积特别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番有趣的逻辑,绝非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令制国诞生的那个时代,去看看当时的社会、地理以及政治背景。首先,您要明白一点,令制国并非是按照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均匀、标.............
  • 回答
    要评价日本古代的“德政令”,得先明白这玩意儿是个什么性质的政策,以及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扮演的角色。简单说,德政令,又叫“德政”,是一种政府强制性的债务免除和土地归还的政策。听起来挺美好的,好像是为了解救那些被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百姓,让他们重新站起来。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就复杂多了,而且效果也.............
  • 回答
    从镰仓到江户,日本古代那些手握重权的将军、守护、管领、大名,他们掌控臣属的方式,绝非现代社会那样简单粗暴的命令与服从。那是一种建立在复杂社会结构、人情世故、以及微妙权力平衡之上的精巧网罗。想象一下,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将军,比如镰仓幕府的源赖朝。他并非直接统治全国所有土地,更别说直接发号施令给每一个武.............
  • 回答
    日本古代武士所穿的长裤,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袴”(はかま,Hakama),它并非如今我们概念里的那种紧身或宽松的裤子,而是一种颇具特色、结构复杂的下装。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明白“袴”这个词本身的原意,以及它在日本历史中的演变。最初,“袴”并非日本本土产物,而是源自中国.............
  • 回答
    日剧里那些古朴宁静的日本乡村,或是古色古香的城市街景,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一尘不染的印象。然而,这终究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美学需求,真实的日本古代城市和乡村,在干净整洁这件事上,情况可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日剧中的“干净整洁”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我们.............
  • 回答
    日本古代历史上的“倾奇者”,与其说是一群特定身份的人,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或者说是那个时代一股叛逆、张扬、不羁的社会思潮的体现。他们不是什么正统的武士,也不是循规蹈矩的町人(市民),而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以其独特的装束、言行和生活方式,挑战着当时严苛的社会规范。“倾奇”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
  • 回答
    在探讨龙泉现代60锰钢武士刀与日本古代玉钢武士刀的刀条性能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种“更好”,而是要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以及适用的场景。这更像是在比较两种不同时代、不同工艺哲学下的产物。龙泉现代60锰钢武士刀:理性与效率的结晶我们先来看看龙泉现代工业制造的60锰钢武士刀。这里的“60锰钢”通常指的.............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日本古代,从律令制下的“国守”,到武家体制下的“守护”,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大相径庭的官职。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是同一个人,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下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权力、职能、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说律令制下的“国守”这得从日本的“大化改新”说起,那是模仿唐朝建立.............
  • 回答
    要论中国古代精英与日本战国时代精英谁更胜一筹,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且难以直接比拟的问题,因为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文化理念以及精英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果非要尝试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精英”的定义。在中国古代,精英的范畴相当广泛,很大程度上是指那些通过.............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看到日本文化那种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和谐共存,确实容易让人心生羡慕,甚至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嫉妒。这种情愫背后,是对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深切关切。那么,要如何才能让中国文化重焕生机,找到那个完美的结合点呢?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简单复制就能达成,而是需要一场深入骨髓的“复兴”。首先,重拾文化自信,.............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 回答
    探讨“古代日本为何不是中国的藩属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互动模式、各自的政治体制以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双方政治考量、文化认同、地理隔阂以及历史进程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藩属国”这个概念。在中国传统的朝.............
  • 回答
    古代日本人剃掉中间头发的做法,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背后蕴含着不少值得探究的缘由。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发型,它和当时社会、宗教、甚至生死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得聊聊这个发型的具体模样。 这种发型通常被称为“月代”(さかやき),最典型的形象就是在头顶中间剃光,露出头皮,而四周保留头发.............
  • 回答
    要论古代日本在哪些方面比同时期的中国“强”,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带有主观判断的问题,因为“强”的定义本身就很多元,而且不同时期两国的发展情况差异很大。简单地说,在军事、经济体量、人口规模、文化输出的广度等方面,古代中国普遍占据优势。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不以绝对的实力对比,而是关注一些独特的、发.............
  • 回答
    日本和西欧的海洋发展路径之所以出现巨大差异,原因并非单一,而是由地理、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结构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历史的面纱。首先,日本的地理环境是其走向农业文明的根本驱动力。 日本是一个岛国,但它并非四面环海、缺乏内陆腹地的那种类型。相反,日本的陆地面积,尤其是适.............
  • 回答
    古代日本的政治格局,确实常常被我们后世之人看作是“权力套娃”、“层层架空”的典型。表面上看,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权却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而幕府将军之下,又有守护、地头等层层官僚体系,彼此之间权力犬牙交错,互相制约,甚至互相架空。这种复杂的政治设计,并非偶然,而是由日本独特的历史、社会和文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文化、审美以及保存状况等多重因素,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明清建筑不如日本各个时期的建筑典雅脱俗。事实上,两者各有千秋,在不同的维度下,人们的感受也会不同。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典雅脱俗”的定义与感知: “典雅” 往往与庄重、大气、规整、有秩序感相关.............
  • 回答
    岡田英弘先生关于“古代汉族已灭亡,与现代中国人毫无种族血缘关系”的说法,在日本学术界乃至更广阔的讨论中,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论点。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观、民族观以及他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断言,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特定诠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