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古代武家体制下的xx国守护和律令制体制下的xx国守两个官职有什么区别?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日本古代,从律令制下的“国守”,到武家体制下的“守护”,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大相径庭的官职。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是同一个人,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下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权力、职能、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说律令制下的“国守”

这得从日本的“大化改新”说起,那是模仿唐朝建立的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律令制”。

定位:中央的代理人,地方的管理者
“国守”这个职位,更准确地说,是中央政府(天皇和朝廷)派往地方各“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你可以理解为,中央想在地方上有一个直接听命于自己、并且能够执行朝廷政令的代理人。
他的产生,完全是中央任命的。由朝廷根据品级、功劳等来决定由谁来担任。而且,这个职位往往是有任期限制的,并且会定期轮换。这和后来的武士们世袭或实际掌控的权力是完全不同的。

职能:执行朝廷法令,征收赋税,维持治安
政务一把抓: 国守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好自己所辖的那个“国”。这包括了征收国家规定的租、庸、调(也就是赋税),管理地方的户籍,发展农业生产,修建公共工程(比如道路、桥梁),以及处理一般的民事和刑事案件。
军事上的角色相对有限: 虽然名义上是地方的最高长官,但律令制下的“国守”在军事上的权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军队的指挥权,特别是征讨外国或镇压大型叛乱的权力,往往掌握在中央(比如近卫军、遣唐使团等)手中,或者由临时委派的将领负责。国守更多的是负责组织和协调地方的兵役,但直接的指挥权受制于中央。
司法和行政的结合: 他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官,同时也是最高级别的法官。地方上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归他管。

性质:文官,象征性与实际执行并存
“国守”更多地被视为一个文官系统内的职位。他们穿着官服,拿着朝廷授予的权力,但其权力的根基在于朝廷的认可。
他代表的是天皇和律令制度的权威。他的存在,是为了将中央的意志贯穿到地方,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再看武家体制下的“守护”

武家体制,简单说,就是武士阶层崛起的政治体制。平安时代后期开始,随着武士力量的壮大,他们逐渐取代了贵族,成为了日本的实际统治者。而“守护”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定位:武士集团在地方的代理人,甚至是实际控制者
“守护”这个职位,最早是由幕府(比如镰仓幕府、室町幕府)设立的。其初衷是让幕府在各个“国”里有一个能够代理幕府行使职权的人,用来征收幕府的税款,审理幕府相关的案件,以及镇压叛乱。
但“守护”的性质,与“国守”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最初是由幕府委派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战国时代,很多守护职位逐渐被强大的地方武士家族所把持,甚至演变成了世代相传的权力。他们不再仅仅是幕府的代理人,而是成为了实际的“国”的主人。

职能:以武力为后盾,全面掌控地方
军事权力巨大: “守护”的核心职能,就是拥有对地方武士的指挥权。他负责召集、训练、以及领导地方的武士军队,应对来自外部的威胁(比如蒙古袭来)和内部的叛乱。这与律令制下“国守”有限的军事权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治安与执法: 守护对地方的治安负有最终责任。他拥有对地方居民进行审判和处罚的权力,而且这个权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自己的判断和实力,而非完全受制于中央的法律条文。
财政掌控: 守护有权征收幕府委托的税赋,但随着权力的膨胀,很多守护也开始自行征税,或者将原本归属幕府的税赋据为己有。这使得他们对地方财政的掌控力越来越强。
“国”的实际主人: 在一些强大的守护手中,“国”几乎变成了他们的私人领地。他们可以任命自己的家臣担任各种职位,建立自己的行政和司法体系,甚至与幕府分庭抗礼。

性质:武士,权力来源于实力和幕府的授予,但往往凌驾于幕府之上
“守护”是典型的武士官职。他们的权力基础是其拥有的武士武装力量。
虽然最初是幕府的任命,但“守护”的权力往往会渗透到幕府的控制范围之外。尤其是在幕府权威衰落的时期,守护往往变成了地方的土皇帝。

核心区别总结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

国守: 是中央政府(朝廷)派往地方的行政官,权力来源于朝廷的任命和律令,主要负责执行中央政令,军事权力有限。
守护: 是军事政权(幕府)派往地方的军事和行政长官,权力来源于幕府的授予和地方的武力,拥有强大的军事指挥权,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往往成为地方的实际统治者。

更具体的对比:

1. 权力来源: 国守依靠律令制和天皇的权威;守护则依靠幕府的委托和自身武装力量。
2. 职能侧重: 国守更侧重民政、司法和经济,军事是辅助;守护则以军事职能为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到行政和经济。
3. 权力稳定性: 国守是中央任命的官员,任期有限,易被调动;守护(尤其到后期)则有世袭化的趋势,其权力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4. 与中央的关系: 国守是中央的“手”和“眼”,必须服从中央;守护最初是幕府的“手”,但后期常常是幕府需要制约的对象,甚至成为幕府的挑战者。
5. 社会基础: 国守代表的是中央的官僚体系;守护则代表着武士阶层的利益和权力。

这就像是你请了一个物业经理(国守),他负责小区里的收物业费、打扫卫生、处理邻里纠纷,但开除保安、是否修缮大门,还得听业委会或者开发商的。而守护,更像是你为了保障小区安全,请了一个有枪有部队的保安队长(守护),他不仅负责安全,还能决定小区里谁能进谁不能进,谁该交多少“保护费”,久而久之,他甚至比开发商的话语权还大,直接成了小区的实际控制者。

这两种官职,从根本上反映了日本从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逐渐走向一个以武士为核心的军事封建政权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们是不同社会结构和权力模式下的产物,因此职能和意义也截然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律令制时代没有XX守护,只有XX国司。

到了镰仓时代以后进入了武家社会,这才出现了XX守护。


你玩信长野望游戏里看到的朝廷官位XX国守就是XX国司的意思。

国司是律令制时代里、由大和朝廷向各个地方派出的官吏总称,里面按照高低分为“”(かみ)、“介”(すけ)、“掾”(じょう)、“目”(さかん)这四类官职,剩下的小吏就不说了。

主要任务是按照户籍收租子、征召士兵、审查当地班田制度落实情况(班田制度是指国家给予所有农民以土地,每隔若干年审核一次,死亡者的土地返还给国家)。

国司差不多任期4~6年,正好是一轮班田制度的审查时间。

然而毕竟是中央政权到地方的下层贵族监督官,这帮家伙中饱私囊得厉害。

当时老百姓咒骂他们在地上摔一跤都要顺手抓把土放在兜兜里(讽刺他们贪得无厌、雁过拔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日本古代,从律令制下的“国守”,到武家体制下的“守护”,这两个看似相似,实则大相径庭的官职。这其中的区别,就像是同一个人,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规则下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其权力、职能、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说律令制下的“国守”这得从日本的“大化改新”说起,那是模仿唐朝建立.............
  • 回答
    日本古代武士所穿的长裤,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袴”(はかま,Hakama),它并非如今我们概念里的那种紧身或宽松的裤子,而是一种颇具特色、结构复杂的下装。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明白“袴”这个词本身的原意,以及它在日本历史中的演变。最初,“袴”并非日本本土产物,而是源自中国.............
  • 回答
    说到中国古代的“士”,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位身着布衣,却目光如炬,口吐莲花,手持简策,怀揣天下苍生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并非什么王侯将相的出身,而是以一个“士”的身份,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留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佳话。为什么我如此喜.............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与日本大铠风格迥异,但同样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代表性的武士盔甲。不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归类为“武士盔甲”,因为中国古代的军事体系和文化语境与日本有着显著的不同。“武士”这个词在日本代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和军事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将参与战争的士兵笼统地称为“.............
  • 回答
    “日行百里”,一个在古籍中屡屡出现的词语,总让人联想到那些矫健的身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惊雷闪电般穿梭于战场。尤其提到“武卒”,那更是古代精锐中的精锐,仿佛天生就该拥有如此超凡的速度。那么,这“日行百里”究竟是夸张的文学渲染,还是确实存在于当时的军事实践之中?我们不妨拨开历史的迷雾,细细探究一番。.............
  • 回答
    关于“武侠”这类人群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们是否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属于古典文化输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那些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人物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自称“武侠.............
  • 回答
    要说日本古代的石高制相比于贯高制有没有进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两者都是古代日本的赋税和经济衡量单位,但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侧重的方面以及实际运作机制都有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孰优孰劣,而是要看在特定历史阶段,哪种制度更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先来捋一捋它们各自的背景和特点。贯.............
  • 回答
    日本古代的陋习,与其说是“陋习”,不如说是一些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为了生存、发展或者出于某种观念而采取的行为方式,其中一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甚至无法接受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并尽量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表述。1. 弃子(产子)这可能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最令人心痛的一种现象。在生存条件.............
  • 回答
    话说日本的古代,尤其是平安时代之前,那会儿可跟咱们现在睡的床可大不一样。要是有人跟你说“日本古代有床”,那得先弄明白说的是哪种“床”。毕竟,咱们今天说的“床”,更多是指那种有床架、铺着床垫的西式或者说是近代日式那种。在咱们熟悉的“床”还没普及之前,日本人是怎么睡觉的呢?最原始的“床”:地面与简单的铺.............
  • 回答
    古时候,日本战场上的厮杀一旦尘埃落定,胜利者往往会发出三声高呼,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呐喊,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和仪式感。这三声,可以说是对神明、对阵亡将士,也是对幸存战友的致敬与期盼。首先,这三声高呼,最重要的一个指向是对神明的感谢与祈祷。古代日本,人们深信万物有灵,战场更是神明力量的体现。每一次战争.............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古代的造船术,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妙和有特色。说起日本古代的造船术,首先要摆脱一个误区:似乎一切日本的先进技术都源自中国。虽然日本确实吸收了不少外来先进技术,但他们并非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和实际需求,进行了不少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1. 依海而生的必然选择:日本是.............
  • 回答
    关于日本古代是否有“字辈”以及像织田信长、织田信忠父子,或是丰臣秀吉、丰臣秀赖父子都使用同一个“字辈”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不少讲究,而且与我们理解的中国式的“字辈”概念有所不同,需要详细阐述。日本古代是否存在“字辈”?严格来说,日本古代并没有像中国那样系统、明确、贯穿家族世代的“字辈”制度。中国式的.............
  • 回答
    日本古代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军”的概念,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军队”有很大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日本古代的政治结构、军事制度以及社会背景。与其说日本古代没有中央军,不如说它的军事力量是高度分散的、以地方为主导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古代日本的权力分散程度。尽管有天皇.............
  • 回答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那是一个由中央政府精心划分、为便于统治和管理而设立的行政区域。您观察到有些国家的面积特别小,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番有趣的逻辑,绝非随意为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令制国诞生的那个时代,去看看当时的社会、地理以及政治背景。首先,您要明白一点,令制国并非是按照我们现代意义上那种均匀、标.............
  • 回答
    在日本古代,天皇提前退位,成为太上皇的现象确实屡见不鲜。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以及家族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动因,并避免用空洞的官方说辞来掩盖真实的政治博弈。一、 平衡朝廷权力,牵制摄关政治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是太上皇制度最为.............
  • 回答
    日本古代的官职体系,尤其是在律令制时代(大化改新至平安时代中期),与中国的官僚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要将其家世比作中国哪个朝代的官职家世,需要理解其核心的两个方面:一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地位和俸禄,二是家世背景对获得和维持官职的影响。从官职本身的权力与地位来看,日本古.............
  • 回答
    日剧里那些古朴宁静的日本乡村,或是古色古香的城市街景,确实常常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一尘不染的印象。然而,这终究是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和美学需求,真实的日本古代城市和乡村,在干净整洁这件事上,情况可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日剧中的“干净整洁”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我们.............
  • 回答
    看到日本文化那种古韵与现代活力的和谐共存,确实容易让人心生羡慕,甚至带着几分无可奈何的嫉妒。这种情愫背后,是对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深切关切。那么,要如何才能让中国文化重焕生机,找到那个完美的结合点呢?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简单复制就能达成,而是需要一场深入骨髓的“复兴”。首先,重拾文化自信,.............
  • 回答
    要评价日本古代的“德政令”,得先明白这玩意儿是个什么性质的政策,以及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扮演的角色。简单说,德政令,又叫“德政”,是一种政府强制性的债务免除和土地归还的政策。听起来挺美好的,好像是为了解救那些被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百姓,让他们重新站起来。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就复杂多了,而且效果也.............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