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真有「武侠」这类人群吗?是否和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属于古典文化输出?

回答
关于“武侠”这类人群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们是否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一样属于古典文化输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深处,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背景下,那些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人物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自称“武侠”的群体,如同日本有“武士道”这样一套成文的道义和身份认同。 “武侠”这个概念,更多地是在后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中被不断地塑造、发展和普及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构成“武侠”精神和行为的要素在历史上是虚无的。

如果我们将“武侠”理解为那些“身怀武艺、行侠仗义、行走江湖”的人物,那么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说一直存在着,只是他们的形态、动机和表现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历史上的“武侠”原型与影子:

1. 侠客的源流: “侠”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里就有“侠客”的影子,描述那些勇于担当、锄强扶弱的人。战国时期的游侠,如豫让、聂政、荆轲,他们身上体现了对承诺的坚守、对恩义的报答,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为朋友或理想献身的精神。这些早期侠客往往有明确的主顾,或为特定君主效力,或为家族复仇,他们的行为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政治背景。

2. 汉朝的“游侠”: 汉代史书中记载了不少“游侠”,如郭解。他们凭借个人声望和武力,在民间建立起一种非官方的秩序,为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惩治恶霸。这些游侠往往不依附于官方,但也并非完全游离于社会规则之外,他们的活动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影响,甚至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和不安。汉朝的“游侠”可以说是“武侠”原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他们初步具备了“以武犯禁”、“行侠仗义”的特征。

3. 唐宋时期的“义军”与“武人”: 唐朝是一个尚武的时代,安史之乱后,民间涌现出许多自发组织的武装力量,其中不乏有朴素正义感的个体和群体。宋朝虽然重文抑武,但江湖中的“义士”和“豪杰”依然活跃。比如一些因为政治迫害而隐居江湖的文人,或是退役的军官,他们可能拥有较高的武艺,并且在特定情况下会出手相助。一些记载中提及的“绿林好汉”或“盗匪”,其中也不乏并非纯粹为了私利,而是有着某种江湖道义和规矩的。

4. 明清时期的武术发展与民间组织: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以及一些政治动荡,民间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各种拳种和流派开始形成,许多武师在民间传授技艺,并以“义气”相约束。像武当、少林等名门正派,以及各种江湖帮派的传说,也开始在民间流传。一些地方性的秘密会社或民间组织,有时也会出现有武艺、有号召力的领袖人物,他们可能为了维护社群利益或反抗压迫而行动。

“武侠”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的比较:

将“武侠”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他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这确实可以看作是中国古典文化在特定时期对外输出的某种精神或行为模式的体现,但这种“输出”并非直接的文化产品销售,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折射。

相似之处:

武力与技能: 三者都强调拥有非凡的武术技能,这是他们行走江湖、实现目标的基础。武士有剑术、弓术、体术;骑士有骑术、剑术、盾术;而“武侠”则掌握刀枪剑棍、拳脚功夫等。
特定价值观/道义: 武士有“武士道”,强调忠诚、荣耀、勇猛、廉洁、礼仪等;骑士有“骑士道”,强调忠诚、勇气、荣誉、保护弱者、侍奉女性(贵妇)等。中国的“武侠”虽然没有成文的“武侠道”,但也有贯穿其中的“侠义精神”,如“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信义”等。
社会边缘或特殊身份: 武士通常是封建领主或幕府的家臣,属于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但又以其独立的武力团体的身份存在。骑士也是封建社会中的军事贵族。而中国历史上的“游侠”或“侠客”,很多时候是游离于官方体制之外的,他们可能是落魄的文人、退役的士兵、无业的武师,甚至是“黑道”中的有头有脸的人物,但他们凭借个人能力在社会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本质区别与“文化输出”的理解:

1. 成文性与体系化: 日本武士道和欧洲骑士道是相对成熟的、成文的、甚至是经过宗教或哲学洗礼的价值体系,有明确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身份标识。而中国“武侠”的概念,在历史上更多是零散的、模糊的、渗透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行为模式和精神追求,缺乏一个统一的、制度化的规范。它更多地是一种社会心理的投射和情感的寄托。

2. 社会功能与阶层定位: 武士和骑士是封建社会军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权力、管理领土的工具。他们是社会建制内的特殊群体。而历史上的“侠客”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补充”或“纠正者”,有时甚至是“挑战者”。他们出现的背景,往往是官方力量不足、社会不公或道德缺失的缝隙。他们是对现有秩序的一种“非官方”的干预,其合法性更多来源于民间评价而非官方认可。

3. “古典文化输出”的解读: 如果将“古典文化输出”理解为将本民族的特定文化元素以某种形式传递到其他文化中,并被接受和模仿,那么可以说,中国武侠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做到了这一点,但方式不同。
内向输出(中华文化内部): 中国武侠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口头传说、戏曲、小说、评书等形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它是一种强大的“内向输出”,塑造了中华文化中对“英雄”、“正义”的理解。
对外象征与影响: 随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武侠小说)在近现代的传播,以及功夫电影的流行,中国武侠文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对外输出的一种文化符号。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这些作品,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如道家、佛家思想对侠义精神的影响)、道德观念和民族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侠文化的确是一种独特的“古典文化输出”的体现,但它是通过文学、艺术等载体,而非直接的社会制度或军事力量来完成的。 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吸引力和文化符号的传播。

总结:

历史上确实存在与“武侠”行为模式相似的人物,他们是各种时代背景下,那些身怀绝技、行侠仗义的个体或群体。但“武侠”作为一个被明确定义的、有统一行为准则和身份认同的群体,更多是后世文学艺术的创造。

至于是否属于“古典文化输出”,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是的。中国武侠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通过文学、艺术等多种形式,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道德追求和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本武士、欧洲骑士在输出方式和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都代表了各自古典文化中对军事技能、道德规范和精神价值的独特体现。这是一种以精神和情感为核心的文化输出,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鲜明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武士和骑士都是国家政治结构处于初级阶段的产物

明治维新前的的日本和中世纪的欧洲,政权都是简单的分封制国家。

国王统治国家是把地方分封给贵族,贵族在封地上管理收税。

而中国自秦之后,开始进入中央集权社会,管理地方靠的是中央派驻文官,不在分封贵族。

武士和骑士说白了就是打手职业化,贵族们通过豢养武士与骑士,形成有效武装对地方进行管理,也可以对邻国发动战争。

武士和骑士就是封地贵族自我进行武装的最好的工具,这和春秋战国时代的侠性质差不多,某贵族想要办事情,直接找个侠就行,简单明了 并且给予社会地位,侠也甘愿送死,这就是等价交换,侠也就有了动机和目的。

等到秦开始,中央对方进行垂直管理,侠成了影响地方管理的障碍,地方官员通过自建武装,和有条理的政府管理即可实现目的,而侠就不被认可,就必须改变使命了。

在汉武帝的时候,李陵大量使用地方的侠参军,本质和使用武士打仗差不多。

而日本与西欧在原始政治形态里挣扎里太久,武士和骑士就成了一个必要手段,并且还有向上阶梯,形成了一套阶级锁定,也能实现职业跃迁的制度。

欧洲个日本的骑士与武士的终结,就是现代文官、公务员制度开始开始替代分封制,成为主要政治形态后,武士和骑士还是被政府所嫌弃淘汰,明治维新后的武士阶层沦为无赖集团,原因就是如此。

中国的武侠是侠在中央王朝下的进化体,武侠是对抗体制,代表的是自由。

武士和骑士是为权力阶级服务,本质严重不同。

中国的武侠以行侠仗义为主要使命,所有唐宋小说里,武侠都是这个状态。

直到清代评书里,侠开始和政府合作,进行在一步升级,而到了金庸,侠开始用家国情怀来和社会拥抱,所以武侠是欧洲人不太懂的东西,而武士一到欧美,他们马上就明白怎么回事,这就是政治形态下的不同表现。

而中国的侠,与西部牛仔某些方向是相似的,但还是有很大不同,甚至邦尼这些抢劫犯在美国就是对抗体制的表现。

所以武士与骑士流行 ,是他们政治形态的产物,而我们的武侠完全另一种表达方式,欧美刚刚开始明白怎么回事,但是还需要我们大力推广。

user avatar

司马迁的游侠列传是选择了游侠之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并不是褒扬游侠这个群体,游侠实际上就是个中性词,就和精神小伙一样,有人非要觉得只有除暴安良才叫侠,我只能说你比古人都懂,你就是懂王。

“原汉书曰:意气髙,作威于世,谓之游侠 又曰:背公死党之义成,守节奉上之义废。増荀恱汉纪曰:立气势,作福威,结私交以立,强于时者谓之游侠 又曰:俗有三游徳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徳,败法惑时,先王之所慎也 韩子曰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一一《御定渊鉴类函》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有,现在都有。

你家周围初中毕业,排骨身材锅盖头,天天夹个包在街上溜达,一会要安排这个一会要安排那个,言必称这个哥那个姐的,就是游侠儿。

在城乡结合部开了个金碧辉煌KTV,四十岁上下光头凸肚,夹一包里面放了半盒华子,一会要安排这个一会儿要安排那个,言必称这个书记那个老板的,就叫豪侠。

每天跟在他屁股后面的跑前跑后,吃烧烤时喝多了被他教训以“不是哥跟你吹,人生啊⋯”的精神小伙,就叫门客。

在八线城市市中心开了个足浴按摩中心,市外有工厂或者矿,五十岁前后,熟人在地方公检法部门,一个村全是他同族,而且指着他吃饭的,租层写字楼办公室,里边就一张老板桌,一张麻将桌,背后墙上挂一幅毛笔大字,桌上有一几十万买的雕龙画凤盘虾馍的,自称是手工的机雕高级茶山,边上一书架,里面放满了积灰的,如何成功,成功人士的八大特征,一类的名著。每天穿个唐装,盘着被骗后高价买进的仿蜜蜡塑料手串,和你谈茶道,谈历史,比如普洱茶如何治愈癌症,比如元太祖嬴政的成功之道,谈不下去了就和你讲点民国黑社会砍人嫖娼的野史。

这种就叫豪强。

然后在某一次大规模反腐或扫黑中,因为从事淫秽产业,涉嫌黑社会行为,行贿漏税等罪行,被判无期。

这就叫侠以武犯禁。

最后我们来谈谈文化输出这个问题,古代的豪侠,经常组织游侠儿,恶少年在一起跳舞,以向官府展示组织能力,被称作“社舞”。

所以说精神小伙社会摇是社舞的继承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社会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通过tiktok影响了广大东南亚国家,并直指日韩,近来日本tiktok上,有相当一部分日版精神小伙,抛弃了传统的暴走族舞蹈,改跳唐土传来的社会摇。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user avatar

日本武士与欧洲骑士,都曾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存在过,而中国的“侠”尽管其内涵从古至今一直有变化,但从不是一个单独的社会群体,而是分布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经过历代文人的艺术加工,最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市井之侠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这里说的“侠”,是春秋战国时的“市井之侠”,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受上位者的恩惠和尊重,可以不惜性命,用武力来冲击权力体制。

他们只是藏身于市井之间的普通人,有赖以谋生的职业,或许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但受限于古代蔽塞的交通情况和他们自身的经济能力,根本不是武侠小说中那种行走江湖的大侠。

例如专诸,本是吴国堂邑的寻常百姓,在市井中与人打架,被伍子胥认为勇不可当,可以大用,便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厚待专诸,请他刺杀吴王僚。刺杀一国之君当然是有死无生的事情,所以公子光承诺专诸,“(你死以后)我的身体就是你的身体”,意思是我会替你活下去。

后来专诸刺杀成功,自己也被砍成肉泥,公子光做了吴王,把专诸的儿子封为上卿。

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後。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史记·刺客列传》

又如聂政,是魏国轵邑深进里人,因为杀人而背井离乡,隐居到齐国,做了个市贩屠狗生意。韩国大夫严仲子重金为聂政母亲做寿,请他去刺杀自己的仇人韩国相国侠累。

聂政是个大孝子,以要奉养母亲为由拒绝了严仲子,不肯收他的厚礼。但在聂政母亲去世后,他却有感于当初严仲子折节下交,为他刺杀了侠累。

聂政的见闻经历,大概要比一辈子生活在吴国的专诸要强,毕竟从魏国逃到齐国隐居,又去韩国搞刺杀活动。不过要论出身,两人也差不多,都是市井底层,没钱闯荡江湖行侠仗义的。

随着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专诸、聂政这类人在历史上逐渐绝迹。倒不是说从此就没有了那种生活在底层受人恩惠便替人卖命的死士——这种人到近现代都有,说得好听点叫死士,说难听点就是打手、混混、走狗。

但专诸和聂政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尊严,专诸能得到公子光“为你活下去”的承诺,聂政更是不收重礼,只为严仲子对自己孝心的理解和诚意而出手。故此二人,可称为“侠”,而不是单纯的死士。


士人之侠

比专诸和聂政更有名的是荆轲,但荆轲是贵族后代,喜爱读书,还曾经游说过卫元君,应属于士人阶层。

所以尽管《史记》上说荆轲藏身市井,和狗屠相交喝酒,但他显然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井之侠”,或可称为“士人之侠”。

“士人之侠”比“市井之侠”更为罕见,因为战国大争之世,“士”作为一个新崛起的阶层,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通常不会沦落到靠以武犯禁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步。

高端一点的士比如孟子,带着弟子四处讲学,到哪个国家,国君都得好好供着。低端一点的比如冯谖,碰到孟尝君那也是大房子住着,出门有车,吃饭有肉——那都是靠脑力讨生活的人。

荆轲估计本来也想走这条路,可惜卫元君没有被他说动,到了燕国虽然被燕太子丹供奉起来,毕竟只是想把他当刺客用。

比荆轲更典型的士人之侠是豫让。豫让曾经为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效力,都未得重用。范、中行被灭后,他转投老东家的对头智氏,深得智伯器重。

韩赵魏三家灭智,豫让为给智伯报仇,数次刺杀赵襄子,为赵襄子不解,豫让便说出了“众人待之,众人报之; 国士待之,国士报之”的千古名言,堪为士人之侠的最佳注解。

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史记·刺客列传》


豪强之侠

随着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皇权逐步加强,“市井之侠”与“士人之侠”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至汉武帝时,“侠”的概念已和春秋战国时完全不同。

武帝时最有名的大侠名叫郭解。此人年轻的时候干过抢劫、盗墓甚至私铸钱币等等不法勾当,以此发家致富,和侠义二字简直毫不沾边。待他年纪渐长,却开始良心发现,时常以德报怨、施舍弱小,成为当时不少热血青年的偶像。

成为地方豪强的郭解开始收养门客,以自己的名望势力替当地和邻近郡国的人排忧解难,受到官府的尊重和百姓的爱戴,所谓“权行州里,力折公卿”——可称为“豪强之侠”。

后来汉武帝要让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关中茂陵居住,郭解也在迁移名单之中,但其实他的家产并没有到达三百万的迁移标准。神通广大的郭解不知走了什么门路,居然使得大将军卫青为其说项。

卫青对武帝说:“郭解家里穷啊,不符合迁移的标准。”武帝却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然能使大将军为他说话,可见他不穷。”于是郭解就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他送行,共出钱竟至一千余万,可见其名望之高、势力之大。

而我们从汉武帝的话中可以得知,他要迁徙的富户,其实就是在地方上有权有势之人,钱财并非唯一的判断标准。

像郭解这种在地方上有着巨大影响力的豪强之侠,“权行州里,力折公卿”,正是汉武帝要加强皇权对地方控制力的绊脚石,无论其是正是邪、是富是贫,都必然在迁徙之列。而郭解,后来也因其门客为其杀人而被判死罪,可谓因自身名望影响力而死。


文化加工

在大一统皇权下的专制社会里,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市井之侠”、“国士待我、国士报之”的“士人之侠”、“权行州里、力折公卿”的“豪强之侠”,都逐渐没有了生存土壤。

“侠”的概念从诞生之初,就有以暴力反抗体制、以弱小对抗强大的文化基因,越是在专制不公的社会,这种文化基因就会越受底层百姓的欢迎。

所以现实中的“侠”越来越少,传说中的“侠”却越来越多,经过历代文人的加工,“侠”最终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从唐传奇到《水浒传》,再到《七侠五义》,再到还珠楼主,再到金古温梁黄,少不得还要数千字,这里不再展开细说。

至于今人耳熟能详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其实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新派武侠小说兴起后“侠”的内涵又一次发展,和古人所谓的“侠”其实并无多大关系了。

user avatar

武侠,等同于西式奇幻中的魔法师,都是虚构的。

这些虚构和包装的来源,是中国古代的灰色世界,在律法和当时统治边缘玩的势力。

比如汉朝的豪强。

两汉时期豪强迭起,不仅称霸一方“以武断于乡曲”,而且“贮财役贫,转毂百数”,以致 “下民贫弱”。孝景帝时,济南瞷氏“豪猾”,擅自冶铸煮盐投机倒把,又有三百余宗族势力家家相护,令官府“二千石莫能治”。汉宣帝时,涿郡东西高氏“巧伪趋利”,发放高利贷并囤积居奇,其家族势大,衙门“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

比如汉朝的游侠。

游侠恶少为患市井,不仅“剽窃行者”屡有扰民,使路人奔走相告以致“薄暮尘起”;而且相互勾连刺杀大员,约定“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一些人甚至渗透政权、左右战局。孝武帝时游侠剧孟势可敌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相周勃河南平乱时,曾以剧孟未落叛军之手而窃喜,认为无剧孟者不成大事。

比如明清的无赖。

明清时期地方无赖多系惯犯。如,江南一带有“打行”以暴力为业,“访行”借访查滋事;有“讼师”唆诉架词,“脚夫”暗行诈骗。这些人或拉帮结派、强抢民财,然后行凶杀人;或挑动矛盾、调解平事,从中坐收渔利;或明火执仗地阻滞官盐征收,扰乱市场秩序;或攀权附贵并横行乡里,令百姓“人人惴恐”……1897年澳门《知心报》曾刊发评论“地球各国盗贼之多,以中国为最”。

在北宋年间,首都汴梁的灰色势力,操纵赌博,控制餐饮,拐卖人口,逼良为娼,经常连略微不得志的皇亲国戚家的女子都敢绑架。

南北朝时代,北周北齐,各地寺庙都养有僧兵,很多藏污纳垢,经营娼业,放高利贷,占有当时超过10%的壮年男女。

以上这些就是【武侠】文化的本源。

当然,在吸血鬼都能包装成文化的海外,武侠也可以流行。

供参考。

user avatar

《史记·游侠列传》

请。

你产生这个想法的主要原因是,把侠客和武侠小说当成一顺的。

觉得没有小说就没有侠客,或者说没有那些飞檐走壁大杀四方的事迹,就没有侠客了。

然而实际上,武侠小说里的侠客崇拜的都是历史上的侠客。

比如当年丘处机怒斥朱聪的时候就说:

韩宝驹在板凳上猛击一掌,正待开言,丘处机道:“古来大英雄真侠士,与人结交是为朋友卖命,只要是义所当为,就算把性命交给了他,又算得甚么?可不曾听说当年荆轲、聂政,有甚么斤斤计较。朱家、郭解扶危济困、急人之难,不见得又讨价还价了。”这番话一顿抢白,朱聪脸上无光,心下惭愧,当即扇子一张,道:“道长说得不错,兄弟知罪了。我们七怪担当这件事就是。”

古代大侠们干的什么事儿?看看东汉的张俭的境遇。

(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流转东莱,止李笃家。外黄令毛钦操兵到门,笃引钦谓曰:“张俭知名天下,而亡非其罪。纵(张)俭可得,宁忍执之乎?”钦因起抚笃曰:“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自专仁义?”笃曰:“笃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钦叹息而去。笃因缘送(张)俭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明知道收留张俭自己会破门灭族,但是为了道义照样收留通缉犯。


我想了想,题主可能是想问那种十步杀一人的武侠是吧?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这种行么?

user avatar

武侠其实已经是一个符号化的东西了,武侠最初是指先秦时期的游侠,不过这类游侠大部分都是贵族门下的门客而已,后期武侠小说意义上的侠客,是明末以后的产物了。主要表现形式是协助一些清官抓人办案的。本质上依然还是吃公门饭的,而武侠小说的实质就是中国人的骑士文学。同样欧洲自己的骑士文学里的骑士也和中世纪时代的骑士不是一码事的,骑士文学里的骑士本质上也是一直符号化的产物,有句话怎么说的,当一个时代正式结束时,就会被披上一层浪漫的色彩。欧洲的骑士文学本质就是这种产物。中国的武侠小说实质性也属于骑士文学的范畴,这类创作体裁的诞生背景和侦探小说一样,都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极度黑暗,人们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司法腐败,政治混乱,人们看不到现实的希望,因此寄托于社会上会产生一些行侠仗义的群体来为他们主持公道。这也是为什么武侠小说流行于清末,民国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符号的象征。而日本的武士,则是由现代剑戟片的宣传产生的亚文化。而且这种亚文化是白佬喜欢推崇的。

武士文化最初源于武士道精神,同样也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产物,为了鼓动对外侵略的需求,而对军队宣扬的忠君爱国思想而已,本身依然是封建思想在军队里的狂热。

user avatar

侠和武士骑士是完全不一样的,武士和骑士都是贵族统治者的一部分,虽然是其中的底层。而侠呢?“闾里游侠儿”,包括郭解朱家等人,则更接近浩南哥一点。属于“有活力的社会团体首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