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刘备和孙权真可以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是否能改变最后曹魏统一全国的历史?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关节。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我想这绝对会对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写结局。但“亲密无间,毫无猜疑”这八个字,在那个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乱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就假设这个“奇迹”发生了,来推演一下可能产生的后果。

首先,我们得理解“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仅是表面的友好结盟,而是意味着双方在战略上有高度的互信和协同,能够共享情报,能够为了共同的目标牺牲短期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地将对方视为合作伙伴,而非潜在的竞争对手或利用对象。

那么,这样的“亲密无间”会对当时的三国格局产生哪些颠覆性的影响呢?

一、 共同对抗曹操的战略升级和效率提升:

统一战线,分工协作: 在“亲密无间”的前提下,刘备和孙权不会再出现“孙刘联盟貌合神离”的情况。孙吴会更积极地支持刘备的北伐,而刘备也会更侧重于牵制曹操在南方的力量,从而为孙吴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例如,孙权可以更放心地将更多兵力投入到江淮地区,与曹魏进行更激烈的正面交锋,而不必担心后方被刘备的势力威胁。反之,刘备的北伐也不会因为孙权对荆州的觊觎而受到后顾之忧。
情报共享,战术联动: 双方可以将各自掌握的情报及时共享。例如,孙吴可以提前得知曹操调兵遣将的动向,及时通知刘备调整战略;刘备也可以将关羽、张飞在荆州的军事部署告知孙权,形成更有效的联动。想象一下,如果关羽北伐襄樊时,孙权能给予他充足的兵力支援,甚至出兵配合,而不是坐视不 অগ্রগতি,历史的走向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孙吴拥有强大的水军和相对稳定的经济基础,而刘备在北方有广阔的土地和忠诚的军队(虽然早期也经历了许多动荡)。如果他们能互通有无,孙吴可以为刘备的北伐提供粮草、战船甚至水军援助,而刘备也可以为孙吴提供北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或人力支持(例如,某些技术工匠)。这种合作可以极大地增强两家对抗曹魏的实力。

二、 对抗曹操的几场关键战役的可能改变:

赤壁之战后的合作: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的巅峰,但战后由于荆州归属问题,双方的裂痕逐渐显现。如果他们真的亲密无间,赤壁之战后,荆州可能不会成为引发矛盾的导火索。或许荆州会以某种方式被双方共同管理,或者孙权会将荆州更深层次地交给刘备使用,以换取刘备在其他方面的全力支持。这会极大地巩固孙刘在南方的地盘,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关羽失荆州: 这是孙刘联盟走向破裂的关键事件。如果孙刘亲密无间,孙权绝对不会派遣吕蒙偷袭荆州,更不会发生关羽败亡的惨剧。荆州将成为孙刘共同的战略屏障,稳固地抵挡曹魏的南侵。失去荆州,对刘备集团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如果荆州稳固,刘备的北伐将有坚实的后方支撑。
夷陵之战: 这是孙刘联盟彻底破裂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刘备集团遭受重创的关键。如果他们没有矛盾,夷陵之战自然不会发生。孙权也不会借机攻击刘备,刘备的国力也不会因此被极大地削弱,更不会出现“白帝城托孤”这样的悲剧。

三、 对曹魏的影响:

战略压力剧增: 一个团结且协同作战的孙刘联盟,对曹魏而言将是比分裂状态下的孙吴和蜀汉加起来更可怕的威胁。曹魏将面临来自南线和西线的双重夹击。曹操将不得不将更多的兵力部署在南方,以应对孙刘的联合攻势,这将极大地削弱其在北方攻打其他割据势力的能力。
内部矛盾可能激化: 面对强大的孙刘联盟,曹魏内部的矛盾和派系斗争可能会因为共同的外部压力而有所压制,但如果战事不利,这种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甚至出现内部的动摇。
统一进程被打断或延缓: 如果孙刘联盟能够长期保持战略优势,并持续不断地对曹魏进行消耗,曹操及其继承者能否在短期内完成统一大业,将变得非常困难。甚至有可能,在曹魏内部出现动荡时,孙刘联盟抓住机会,在北方取得重大突破。

那么,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是否会被改变呢?我倾向于“极有可能”。

如果孙刘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那么在曹操去世后,曹魏虽然仍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将面临一个比历史上更加强大、更加协调的敌人。

孙刘联合北伐的可能性: 失去了荆州这个屏障,也失去了联合的可能性,刘备集团最终走向衰落,曹魏得以在北方逐步吞并其他势力,然后集中力量南下,最终完成统一。但如果孙刘联盟能够长期维持,并且在战略上能形成有效的联动,他们可以轮番对曹魏进行北伐,或者在关键时刻配合行动。例如,当曹操主力在北方作战时,孙权可以从淮南一带发动大规模攻势;而当曹魏试图南下时,刘备可以从汉中出兵牵制。这种此消彼长的战略,很可能让曹魏的统一进程停滞不前,甚至出现战略上的失误。
对后期蜀汉政权的影响: 刘备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国力大损。如果没有夷陵之战,蜀汉将保持相对的实力,在诸葛亮治下,他或许能有更大的作为。即使诸葛亮依旧无法完成北伐,但一个实力尚存的蜀汉,加上一个强大的东吴,对曹魏而言仍将是巨大的牵制。
东吴政权的存续: 历史上,孙吴虽然坚持到最后,但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也逐渐显现。但一个亲密的盟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东吴的内部局势,使其能更长时间地保持与曹魏抗衡的态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的难度。

历史的惯性与利益的驱动: 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连接东西两线的战略要地。孙权自然想要完全掌控荆州,而刘备也需要荆州来支撑其北伐大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完全放弃地盘上的利益诉求,这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双方的猜忌,更多是源于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考量。
人才的局限: 即使是刘备和孙权本人,也未必能完全压制住各自麾下那些充满野心和利益驱动的大臣。例如,东吴的陆逊虽然名将,但其对刘备的戒心也相当明显。
战略目标的分歧: 刘备的最终目标是兴复汉室,统一全国。而孙权的战略重心可能更倾向于巩固江东,扩张在中原的影响力,但未必有刘备那样“舍我其谁”的决心去完成统一。这种战略目标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合作的深度受限。

总而言之,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那么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将极有可能被改变。 一个强大的、协调一致的孙刘联盟,将对曹魏形成巨大的战略压力,打断或延缓其统一进程。但也要认识到,在乱世之中,这种“亲密无间,毫无猜疑”的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难以实现的理想状态,其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历史的走向,很大程度上是由现实的利益和权力所驱动的,而这些,恰恰是孙刘联盟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诸葛亮话中的意思很明确,联合孙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第二是“乘势以取江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三国历史走向的核心关节。如果刘备和孙权真的能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我想这绝对会对曹魏最终统一全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彻底改写结局。但“亲密无间,毫无猜疑”这八个字,在那个勾心斗角、利益至上的乱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妨就假设这个“奇迹”发生了,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脑洞的设想!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位西行路上的得力干将,去到三国时期选择一位主公,他们的选择和原因会非常复杂,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性格、能力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他们最可能跟随哪一位主公,并阐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简要回顾一下这三位.............
  • 回答
    关于刘备集团在汉中大胜曹操后,若关羽不攻打曹操,而是与刘备一同全力进攻孙权,能否改写历史的这个问题,咱们不妨展开了细说。这其中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军事策略、政治格局、人物性格,甚至一点点运气,都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不同的涟漪。首先,咱们得明确当时的大背景。汉中之战刘备是赢了,曹操撤兵北上,暂时无力顾.............
  • 回答
    要论吕布若听从陈宫之策,能否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并立抗衡,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万分的话题,也充满了无数的“如果”。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陈宫的战略眼光,到吕布的性格特点,再到当时的历史大势,来细细推敲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宫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谋士。他的“先取徐州,再图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
  • 回答
    刘备如果选择不染指荆州,安心在益州猥琐发育,这步棋走得好不好,得从多个层面来细掰扯。咱们先抛开历史书上那些定论,纯粹站在一个军事策略和政治博弈的角度来推演一下,看看这出“三国演义”会不会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首先,我们得明白,刘备不占荆州,意味着什么?1. 失去了一个关键的战略缓冲带: 荆州,尤.............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如果”。刘备得益于荆州,才有了与曹操抗衡的基础,随后又从荆州迁民入蜀,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如果刘备入蜀稳定后,选择将荆州归还给孙权,并且还做了那样一番细致的安排,历史的走向无疑会截然不同。咱们不妨抽丝剥茧,细细推演一番。首先,刘备的战略考量与孙权的反应:刘备入蜀,很大程度上是.............
  • 回答
    这桩买卖,说起来简单,要真做起来,可就复杂喽。刘备主动让出荆州,这可不是小数目,孙权要接手,代价绝对不轻。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当时是啥光景。他刚跟曹操在赤壁打赢,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刚拿了荆州,就像刚吃饱的狮子,正寻思着下一步往哪儿扑呢。这时候让他主动让出荆州,就.............
  • 回答
    九泉之下,黄泉路上,三足鼎立的格局早已烟消云散。曾经叱咤风云的刘备、孙权、曹操,如今都已化作一抔黄土,却也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有了再相聚的奇缘。起初,只是隐约的感应,然后是逐渐清晰的轮廓,最后是熟悉的脸庞。他们曾是对手,也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如今,在黄泉,只是三个凡人,面对着他们共同的归宿。刘备首先打.............
  • 回答
    若赤壁之战,曹操果真能以雷霆万钧之势,擒获刘备、孙权二王,并将其押赴许昌,公开处斩,那么,这无疑将改写三国乃至中国历史的走向,而对曹操的评价,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首先,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会瞬间被推向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将成为千古一帝,扫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决定性人物。 军事才能的极致展现: .............
  • 回答
    如果我必须在刘备、曹操和孙权这三位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作为我的老板,我会仔细权衡他们的性格、管理风格、政治理念以及我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价值取向。经过一番思考,我 更倾向于选择刘备,原因如下:选择刘备的理由(详细阐述):1. 仁德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核心特质: 刘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假设!如果我穿越回夷陵之战前,面对着怒火中烧、誓要为关羽报仇的刘备,说服他放弃伐吴,继续联吴灭曹,无疑是项艰巨无比的任务。但我深知,一旦夷陵之战开启,蜀汉精锐尽失,东吴的实力也大打折扣,曹魏则坐收渔翁之利,三国鼎立的格局也将随之崩塌,这绝非诸葛亮和刘备毕生宏愿。因此,我必须步步为.............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如果孙权真的将吴国太嫁给刘备,孙刘联盟的性质和稳固程度,我认为会发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但未必能直接等同于“更牢固”。首先,我们得明白孙刘联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更多的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政治联盟,主要的敌人是强大的曹操。吴国太嫁给刘备,这会将这种政治联盟染.............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设问。如果赤壁之战前,孙权真的就此一蹶不振,选择向曹操俯首称臣,那么刘备的处境,可以说瞬间跌入万丈深渊,想要翻身,难如登天。试想一下,当时刘备集团,刚经历了官渡之败,在荆州也只是依附于刘表,自身实力单薄,兵少将寡。他之所以能在赤壁之战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甚至成为最后赢家,.............
  • 回答
    想象一下,当历史的洪流稍稍偏离了它既定的轨道,三国鼎立的格局便催生出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孙权,这位东吴之主,若将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原,而是大胆地将触角伸向茫茫大海;刘备,这位仁德之君,若能审时度势,将他的志向寄托于温暖湿润的东南亚。那么,我们今日所知的世界,又将是何番模样?孙权的海外帝国:扬帆远航.............
  • 回答
    如果孙权在公元216年突然去世,这无疑会在当时三国鼎立的格局中投下巨大的变数。对于刘备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机会,但能否抓住并扩大,则取决于一系列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孙权突然去世对东吴本身带来的冲击。216年,孙权年仅34岁,正值壮年,是东吴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他的骤然离世,首先会引.............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曹操、孙权、刘备在各自的巅峰时期都有机会一统天下,我会编织三个截然不同的剧本,并为每个阵营设定一个独特的“巅峰排位”来体现其统治风格和优势。我的排位方式会侧重于: 人才的吸引与培养: どの阵营能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将领、谋士、工匠、政治家? 制度的稳定与创新:.............
  • 回答
    历史的车轮一旦偏离既定的轨迹,接下来的演变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如果孙刘联盟坚不可摧,共同的敌人曹操最终被消灭,那么刘备,这位被誉为“仁德之君”的汉中王,又会如何对待那位曾经的盟友,如今却肩负着统一大业最大障碍的孙权呢?这可不是一桩简单的结盟关系,而是两个雄心勃勃的势力在争夺天下,其中夹杂着情分、利益.............
  • 回答
    一阵夹杂着松木和泥土气息的风吹过,这本该是寻常的秋日午后,可这临淄学堂的家长会现场,却透着一股不同寻常的肃杀之气。说是家长会,其实更像是一场临时召集的高层会议,只是地点换了换,来汇报的不是自家孩子的成绩单,而是自家地盘的最新动态。正中主位的是个身形略显肥胖、面色红润的男子,约摸四十来岁,他便是东道主.............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刘备和曹操的身份地位来个乾坤大挪移,而他们各自的性格却丝毫未变,这无疑会搅动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让我们来细细推敲一番。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对调”后的具体情况: 刘备(占据曹操原本的位置):他依然是那个仁德爱民、以德服人、深谋远虑却有时过于理想化,并且极度重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