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给刘备曹操和孙策各续命二十年,三国又该如何?(题设有剧情时间线)?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

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对于三国来说,足以翻天覆地。

曹操的二十年:

首先来看曹操。曹操的生命力一直很顽强,他能在官渡之战后迅速统一北方,证明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并未衰竭。再给他二十年,他可能会把曹魏的根基打得更加牢固。

政治上: 曹操晚年就已经开始着手处理继承人问题,但其间的波折也暴露了一些隐患。若他能多活二十年,他有足够的时间来巩固曹丕等继承人的地位,并通过更细致的制度安排,减少内部权力斗争的可能性。他或许会进一步推行屯田制,发展经济,让北方人民休养生息,从而为长期的统一战争提供更充足的物资保障。他还可能对地方豪族进行更深入的整顿,削弱他们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 曹操晚年虽有赤壁之败,但其军事战略和指挥才能仍然是顶尖的。有了这二十年,他必定会继续北伐乌桓,稳定北方边疆,并伺机南顾。他或许会更加精心地筹划对东吴和蜀汉的攻势,尤其是在陆逊崛起之前,他可能会抓住机会,尝试打破长江天险。他也可能改变策略,不再拘泥于一次性摧毁对方,而是通过长期的消耗战,不断蚕食其地盘,削弱其国力。甚至,在有生之年,他可能比曹丕更早实现统一,或者至少将统一的版图向前推进一大步。

刘备的二十年:

刘备的生命力相对较弱,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是其最大财富。若他能多活二十年,他将有机会巩固蜀汉的国力,并可能改变其衰败的命运。

政治上: 刘备在汉中之战后,其政治成就达到顶峰,但随后即位汉中王,直至称帝,其权威仍需巩固。多活二十年,他可以有更多时间来培养和提拔一批忠诚且有能力的官员,进一步完善蜀汉的官僚体系。他可能会吸取夷陵之战的教训,更加重视内部的稳定和休养生息,而不是过度依赖对外战争。他也有机会处理好诸葛亮、庞统等关键人物的传承问题,为蜀汉培养出更得力的接班人。他甚至可能对荆州失守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并尝试通过外交手段或部分军事行动来弥补。
军事上: 夷陵之战的失败是蜀汉的一大打击,若刘备能多活二十年,他很可能不会贸然发动这场灾难性的战争。他会更谨慎地对待东吴,可能通过联盟或交易来维持与东吴的缓冲地带。他对北伐的策略也会更加审慎,不会过于依赖一次性的决定性胜利。他可能会投入更多精力在后勤保障和军队训练上,让蜀汉的军队保持更强的战斗力。如果他能在晚年保持对曹魏的战略压力,并且在后方稳固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收复一部分失地,或者在诸葛亮北伐时给予更实质性的支持。

孙策的二十年:

孙策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个尚不稳固的江东基业。如果他能多活二十年,江东的命运将会截然不同。

政治上: 孙策在世时,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他年轻气盛,但也颇有谋略。若他能多活二十年,他将有足够的时间来平定江东各地的势力,建立起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央集权。他会比孙权更能平衡文臣武将的关系,并且更能压制那些有异心的豪族。他也会着手处理好继承人问题,确保江东政权的稳定。他甚至可能通过更早的制度建设,例如完善法律、鼓励农桑,来提升江东的整体实力。
军事上: 孙策在统一江东的过程中,就已经展现了其过人的军事胆略。他极有可能在巩固江东后,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他可能会尝试向北扩张,与曹操争夺荆州,甚至觊觎中原。他也可能积极向西发展,与蜀汉争夺汉中等战略要地。如果他能成功地将江东的精锐力量训练成一支更具攻击性的军队,他将成为曹魏和蜀汉都无法忽视的强大对手。在孙权时期,东吴的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其主动进攻的战略并不多见,孙策则可能是一位更具进攻性的领导者。

三国鼎立的二十年后:

想象一下,到了公元240250年,曹操、刘备、孙策三位奠基人都还在世。

曹操与孙策的对抗: 孙策如果真的具备了扩张的野心,那么他与曹操在长江流域的对抗将会更加激烈。可能不再是“父子”、“兄弟”式的隔代交接,而是两位雄主之间真正的较量。曹操可能会派遣更强大的军队,而孙策则会以其独特的军事风格与之周旋。长江天险是否还能成为东吴的坚固屏障,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蜀汉的地位: 刘备晚年若能稳定内政,并保持对曹魏的牵制,蜀汉依然是三国鼎立的重要力量。但他能与曹操、孙策抗衡多久,取决于他培养出的接班人的能力,以及蜀汉自身的国力能否支撑长期的战争。如果孙策比孙权更早地崛起,并且与曹操争夺激烈,那么蜀汉或许能获得更多的战略空间。
潜在的统一者? 如果曹操的寿命是最大的变数,他可能更有机会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他的经验、资源和领导力,若能持续下去,将是任何对手都难以匹敌的。然而,即使他多活二十年,东吴和蜀汉也并非等闲之辈。孙策的崛起,以及刘备在晚年如果能实现国力上的突破,都可能让统一的进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继承人的影响: 即使这三位巨头都长寿,他们的继承人也必须得有足够的才能才能接过权柄。曹操若能多活二十年,或许能让曹丕、曹叡等人的政治历练更加充分,为曹魏的稳定做出贡献。刘备若能给诸葛亮更多的时间,并培养出更优秀的年轻将领,蜀汉的未来也能更加光明。孙策若能早早做好接班人培养,江东也能避免一些动荡。

总而言之,这二十年的时间,为三国历史增添了无限的变数。曹操可能更早完成北方统一,甚至威胁到其他两国;孙策将有机会将江东打造成一个更具侵略性的军事强国,与曹操展开正面较量;而刘备则需要在更加动荡的环境中,努力维持蜀汉的生存与发展。这绝对会是一场更加漫长、更加残酷、也更加难以预测的三国争霸。历史的齿轮,将沿着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前进,而结局,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荆州事变已经发生,夷陵之战大势厎定,捎带实际接班人选得也没挑,大耳朵多不多二十年对历史进程恐怕并无太大影响,说不定还因为老糊涂,搞出来啥啥晚年错误,弄得晚节不保就没意思了,还是安心去吧。

至于曹操就不一样了,此公莫说续命二十年,续命个三四年,三国剧本都可能改写。

建安二十四年是曹操一生的低谷,被大耳朵和关二哥俩轮番羞辱,年头失汉中,年中淹七军,中原民变四起,老巢邺城都闹出了魏讽案的大新闻,真是自信心跌落到冰点,甚至打起了迁都的歪主意。

然而,正所谓否极泰来,就这焦头烂额的当口,孙权雪中送炭,老曹顿时灵光乍现,一出借刀杀人大戏拉开序幕。

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

这旮旯君臣正在计议,使者都没派出,孙权已然送上门来:

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

老曹一头笑纳,一头把孙权的军事计划送给了关二:

及关羽围曹仁於樊,孙权遣使辞以“遣兵西上,欲掩取羽。江陵、公安累重,羽失二城,必自奔走,樊军之围,不救自解。乞密不漏,令羽有备。”太祖诘群臣,群臣咸言宜当密之。昭曰:“军事尚权,期於合宜。宜应权以密,而内露之。羽闻权上,若还自护,围则速解,便获其利。可使两贼相对衔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又,围中将吏不知有救,计粮怖惧,傥有他意,为难不小。露之为便。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太祖曰:“善。”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

还命令曹仁、徐晃等不得追击:

太祖闻羽走,恐诸将追之,果疾敕仁,如俨所策。

真是就差把坐山观虎斗写脸上了。虽然糜芳、士仁投降,以致荆州轻易易手,关羽与孙权正面火并的戏码没能如期上演,但孙刘联盟已然彻底没救。

末了,孙权集团还以为傍上了曹操的大腿,打算乘胜追击,一锅端了刘备:

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

没想到老曹拆散孙刘联盟目的达成,立马热脸翻成冷屁股,让孙权贴个透心凉:

权乃遣周,为笺魏王曰:昔讨关羽,获于将军,即白先王,当发遣之。此乃奉款之心,不言而发。先王未深留意,而谓权中间复有异图,愚情慺慺,用未果决。遂值先王委离国祚,殿下承统,下情始通。

建安十三年前,曹操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三分天下有其二,眼瞅着一统在望,未曾想,此后十余年几乎一筹莫展,东奔西走,救火不迭,说白了,就倒霉在孙刘联盟上。老曹做梦都想拆散两家,各个击破,现下孙权居然送货上门,真是喜从天降。

建安二十四年过了一半,曹魏的战略态势如何?刘备夺汉中,关羽围襄樊,孙权攻合肥,三路告急,一塌糊涂。

建安二十四年过完,曹魏的战略态势如何?孙、刘已然打亲家变成冤家,孙权跪舔不迭姑且不说,死对头刘备不但元气大伤,居然也迫于形势,不惜损伤大义名分,向老冤家摇起了橄榄枝:

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

按查史料不难发现,孙权集团完全按照曹操提供的脚本翩翩起舞,天下大势已然孙刘抗曹转变成了孙刘势不两立,争相结交曹魏,于曹魏而言,如此态势真是做梦也得笑醒。

谁料想,笑醒的曹魏当家人不是曹操,而是曹丕。新官上任,接下来就是一串令人窒息的操作。

先是接过刘备递来的橄榄枝,吧唧扔地上:

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然后被新晋大魏吴王孙权忽悠得不知天地,弃置刘晔之谋,坐看夷陵之战打了大半年。末了孙权前脚得胜,后脚就原形毕露,内行不顺,曹丕冲冠一怒要南征,乒里乓啷一通热闹,又重新打出了孙刘联盟,真是起个大早,赶个晚场。

末了一算账,面对孙刘大战,天亡之也的神开局,超级大国曹魏一番辛苦为谁忙,所有努力的成果就是替孙权、刘备当了回和事佬,重新促成二弱抗一超的局面。

正如孙权是曹操的御用演员,曹丕也几乎成了孙权的提线木偶。

试想,若曹操在世,可能浪费如此的战略机遇期么?在此公的指挥下,曹魏大军可能窝在巢里看了整整两年的戏么?

之前阐述多次,荆州事变后,刘备的报复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如果当孙刘主力对峙于三峡一线,曹军突袭江东,丧失经济核心的孙吴极可能一举崩盘。吴亡蜀不能独存,三国鼎立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历史亦将被改写。

咋说呢,剧本写好了,演员就位了,曹导却领了便当,换了个二代临时替岗急就章,真是时也命也。

至于孙策,此公与三国有啥关系?如此拉郎配,果然是对孙权没信心。

这倒也是,别人是恨不能多活二十年,搁孙十万这儿,早死二十年,历史评价只怕好看得多。

呜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刘备、曹操和孙策都能多活二十年,三国鼎立的格局会如何演变,历史的轨迹又会偏离多远?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让我们捋一捋时间线。按照通常的三国历史设定,刘备、曹操、孙策都大致在公元220年至230年间相继去世。若他们都能延寿至公元240年至25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
  • 回答
    这想法挺有意思的,咱们抛开那些“标准答案”式的评价,单从三国这宏大的历史画卷里,细细品味一下孙权这人,还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仁主”这顶帽子,给刘备戴久了,总觉得有点晃荡。刘备仁义,那是肯定的。他“桃园结义”,讲究兄弟情义;他“三顾茅庐”,尊重贤才;他“携民渡江”,爱护百姓。这些都是实实在在.............
  • 回答
    关于“给曹操屠城洗地而鄙视不屠城(刘备?)”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在三国历史讨论中经常出现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包括历史背景、道德评判、以及人们认知偏差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历史事件的评价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特别是在那个乱世,生与死、杀戮与仁慈,.............
  • 回答
    徐州的老百姓,在刘备与吕布的这场争斗中,他们的心情和看法绝对是五味杂陈,不可能简单用一句“拥护”或“反对”来概括。毕竟,老百姓最关心的永远是自家门口的和平与安稳,以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首先,得看看刘备当初是怎么来到徐州的。本来,他是陶谦请来帮忙抵御曹操的,算是带着几分“救世主”的色彩。徐州百姓经历了.............
  • 回答
    关于刘五万“造谣”刘备在徐州屠城嫁祸给曹操一事,这实际上是一个在网络上流传的、涉及对三国历史人物评价的讨论话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几个关键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关于“刘五万”其人:“刘五万”这个名字,在正史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更不是三国时期任何一个具有史学地位的人物。它很可能是一个网络平台上.............
  • 回答
    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从谥号这玩意儿说起。在中国古代,谥号可不是随便给的,它承载着评价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意义,是很重要的“身份证明”。而咱们说到的刘协,也就是汉献帝,在他死后,有两个主要的谥号出自两位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手:一个是曹魏的曹叡,给的是“献皇帝”;另一个是蜀汉的刘备,给的是“愍.............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如果刘备拥有袁术的开局,他是否能统一天下?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和需要克服的巨大困难。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刘备的优势、劣势,袁术的开局资源,以及三国时期的整体局势。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袁术的开局”指的是什么:袁术的开局,.............
  • 回答
    鲁肃建议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策略在东吴内部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其利弊得失一直为史学家所探讨。要判断鲁肃此举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鲁肃建议借荆州的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东吴所处的宏观环境。赤壁之战后,曹操遭受重创,但势力依然雄厚,对江东虎视眈眈。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
  • 回答
    庞统给刘备献上的上策,即“取西川”(即益州),在我看来,其可行性可以说相当之高,并且对刘备集团的未来发展能够产生决定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刘备集团的处境。刘备虽然在诸葛亮的帮助下,逐渐站稳了脚跟,尤其是在荆州,拥有一块立足之地。但是,这块地盘实在是太过狭窄,而且战略上是被动且.............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与其说是战略规划,不如说是政治劝说,其核心目的是点燃刘备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野望之火,并将这团火导向一个实际可行的方向。因此,在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并未着重描绘“最坏的打算”,而是在反复描绘一个清晰、诱人且并非遥不可及的“夺取天下”的蓝图。这背后有深刻的原因。首先,刘备的出身和.............
  • 回答
    关于刘备入川的动机,历史记载确有不同解读,也难怪会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尤其提到《魏书》和《吴书》为刘备“翻案”,这一点本身就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背景:刘备早期确实是寄人篱下,一路颠沛流离。在曹操占据北方,孙权割据江东的情况下,益州(今四川)是当时一块相对独立且富饶的土地,对任何想要三.............
  • 回答
    周瑜分地给刘备,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更不是什么“碍于情面”或者“单纯的策略失误”。要理解周瑜这个举动,得把当时的情境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得明确一点,周瑜这个人,绝对是孙吴政权的中坚力量,他跟刘备的关系,也确实是政治对手多过盟友。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合那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无奈之举.............
  • 回答
    汉献帝的汉王朝正统性并非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突然消失,而是一个逐渐衰落、合法性被侵蚀的过程。正统性的转移也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刘备集团的正统性更多的是一种被一部分人承认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合法性”或“道义性”,而非像古代王朝交替那样通过明确的禅让或兵力征服来完成的。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简单来说,刘备打刘璋是“恩将仇报”,而孙权打刘备则更多是“利益冲突”和“时机不合”。两者的性质,从道义和政治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同的。咱们先捋捋刘备和刘璋这档子事。刘备与刘璋:一本糊涂账背后的“恩”与“怨”你想想看,刘备当时是什么处境?兵少粮缺,到处碰壁,简直就是个落魄的.............
  • 回答
    夷陵之战后,刘备给陆逊写信时自称“吾”而不是“朕”,这背后有几个深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称谓习惯差异那么简单。这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的微妙变化、刘备的个人情感、以及他对陆逊这个人以及双方关系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朕”这个称谓的特殊性。“朕”在古代并非皇帝专属的自称,最早可以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第一人.............
  • 回答
    刘备在蜀汉政权中,只给法正一人上了谥号,这背后的原因颇耐人寻味,也体现了刘备用人、惜才以及他对功臣的独特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法正的个人能力、他对刘备集团的重要性,以及刘备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等多方面来剖析。首先,法正的能力超群,是蜀汉集团不可或缺的军师。法正字孝直,出身名门望族,早年曾.............
  • 回答
    说到刘备给诸葛亮的“offer”,其实那时候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offer”这个概念。那时的语境,更像是求贤若渴的君主,放下身段,三次登门拜访,发出的求贤邀请。这邀请的内容,虽然没有明文写下的合同条款,但其中包含的意味,却足够分量,也足够吸引人。刘备当时是什么样的境况?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雄才大略、.............
  • 回答
    说刘禅不给他老子刘备报仇,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要直接说“不报仇”,其实也太武断了点,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非一两句话能概括。但如果从实际结果来看,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关羽又在前一年被杀,这两件对于刘备而言是灭顶之灾的大事,刘禅继位后,并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恢复汉室,更别提为父报仇雪恨了。咱们得先弄.............
  • 回答
    刘备在汉中称王,对于诸葛亮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然而,若仔细探究当时的情况,不难发现,刘备之所以在此时没有给诸葛亮“升官”,并非不重视,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考量和实际的需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诸葛亮当时已经担任的职务。在刘备入蜀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被封为“军师中郎将”,这一职务本身就代表着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