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什么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明明在周瑜那里都是功曹?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

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

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遇到刘备之前,庞统名气虽大,但更像是个“名士”,一个在荆州名士圈子里有口碑,但并未真正经受过实战检验的“高才生”。他当时就像个学究,虽然才华横溢,但缺乏“包装”和“实践经验”。而刘备,那时候还在荆州依附刘表,实力远不如曹操和孙权,手下谋士虽有,但大都是些中等水平,像诸葛亮那样能独当一面的少之又少。

周瑜那儿给功曹,这你就得看周瑜的眼光了。周瑜是东吴的大都督,手下谋士如云,他能把庞统安排在功曹这个位置,说明周瑜是看到了庞统的才干,而且也敢于启用年轻人。但是,东吴家大业大,有孙策打下的基础,有周瑜这样的核心人物,他有试错的空间。

而刘备当时是什么情况?他刚从徐州败退,一路逃亡,依附刘表,集团内部结构还不稳固,人才储备也不足。他急需的是能立刻帮他“打江山”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那种需要时间去“打磨”的璞玉。

二、刘备用人的“务实”与“谨慎”

刘备虽然仁厚,但也不是傻瓜。他用人,尤其是在早期,更多的是一种务实和谨慎。他虽然听过庞统的名声,但毕竟没有亲眼见过庞统的“真功夫”。他让庞统当个县令,其实是一种试用期,一种考察。县令虽然不大,但也是一方父母官,能管理地方事务,能组织民力,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

你想啊,让一个从未在基层历练过的人直接去负责重要的军事谋划,刘备敢吗?他手下本来就人手不足,万一用人不当,那可是会耽误大事的。所以,一个县令的职位,既能让庞统施展一些才能,又能让刘备观察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管理才能,有没有忠诚度。

三、名士的“清高”与“不合时宜”

庞统这个人,性情也比较独特。他看不起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员,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清高。在荆州的时候,他也曾经被安排过一些小官,但因为不合他的心意,或者他不屑于与那些官员同流合污,所以也做不长。

刘备那时候虽然缺人才,但他更需要的是能适应他节奏、能跟他一条心的人。庞统的“名士”光环,有时候反而会让他在早期与刘备集团的“草创”阶段格格不入。县令这个职位,相对独立,也更能让庞统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而不是立刻卷入到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谋划之中。

四、诸葛亮的影响与刘备的“平衡”

当时刘备身边已经有了诸葛亮这位首席谋士。诸葛亮是何等人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的能力几乎是刘备集团的核心。当诸葛亮已经在集团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时,刘备在引入新的谋士时,肯定会有一个“考量”和“平衡”。

他不能因为庞统来了,就把诸葛亮的位置给撼动了。所以,一开始给庞统一个县令的职位,既是对庞统的“礼遇”,也是一种“观察”,更是一种“试探”。他需要看看庞统和诸葛亮能不能配合得好,庞统有没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会不会对集团内部造成什么影响。

五、时机未到,徐徐图之

总的来说,刘备早期给庞统县令的职位,并非是看不起他,而是基于当时刘备集团的实力、庞统自身的“经历背景”,以及刘备用人的“务实”原则。他需要通过基层历练来考察庞统的实际能力和适配度,同时也是在为日后更重要的任命打下基础。

你再看后来,庞统在担任县令期间,政绩斐然,尤其是那个“疾暴之令”,让大家都佩服不已。刘备看到了庞统的治政才能,这才顺理成章地将他调到身边,成为军师中郎将,后来又跟随刘备一同征战,最终在落凤坡身亡。

所以,与其说刘备是“只给”一个县令,不如说这是他早期用人的一个重要步骤。一个县令,对于庞统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开始,但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说,却是他在招募和考察一位重要人才时,最稳妥、最实际的第一步。他是在用一种“慢热”的方式,来发现和栽培这位未来的顶级谋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西汉到今天,高级行政区吏员下放地方任亲民官都是升迁,这是中国地方行政运行的基本原理之一,理解不了就背下来吧。

【奉狗转发】

user avatar

有几点事实要先厘清

1、庞统并非是周瑜时才当郡功曹

郡命为功曹。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的‘’才是‘’,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 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 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
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 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 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琮皆往。 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

三国志记载,很清楚可以知道庞统任郡功曹的时间序远早于周瑜,估计是刘表领荆州时就已经是郡功曹了。 庞统是襄阳人属南郡,因此表示一开始任职庞统就是南郡功曹。

而从江表传刘备与庞统的谈话得知,庞统在周瑜领南郡时仍是郡功曹。 也就是说最合理的情况是庞统从刘表到孙权占有南郡的这段时期,庞统一直都是南郡的功曹。 应该也包含了曹操占有南郡的这段时期。

2、刘备是任庞统为荆州从事,而非县令。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从事史十二人。 本注曰:都官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 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 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 簿曹从事,主财谷簿书。 其有军事,则置兵曹从事,主兵事。 其余部郡国从事,每郡国各一人,主督促文书,察举非法,皆州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
本注曰:员职略与司隷同,无都官从事,其功曹从事为治中从事

州从事中,最大的是治中从事然后是别驾从事,共十二人;庞统应是那后面的十人其中之一,然后只是以从事身分领县令职。

3、刘备根本不可能需要测试庞统

刘备是从水镜先生与徐庶这条线认识诸葛亮的,水镜先生与徐庶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庞德公的密友;水镜先生更将诸葛亮与庞统并称卧龙与凤雏,因此刘备从水镜与徐庶这边牵线的,除了诸葛亮,必定也熟知庞统。

三国志中的庞统更没有相貌丑陋的问题,而且庞统在功曹期间已经是能品评人物级别的人物,在南方士人间的人脉相当广大。

这样一个人物还需要测试的话,刘备就不是刘备了。

既如此可能的真相为何?

我们知道的事实是,庞统以从事身分守耒阳令然后升任治中从事,再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但从耒阳令转换治中从事的理由,三国志记载相当不合理,如我上面第三点所讲,刘备真的没有任何要用县令来测试庞统的理由。

那为何要让庞统当耒阳令呢?

让我们先看一看当时诸葛亮在何处?

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零陵先贤传云:亮时住临烝。

看一下地圖先


临烝县地名在历史中出现时间不长,不容易定位,一般认为在今天衡阳市的中心四区。 因为晋书中临烝分在湘东郡里面,顾名思义应该位于湘水东岸,因此我把临烝的位置稍微标示偏东一些。

耒阳,为桂阳郡与长沙郡交界之处,位于耒水中游。

耒阳的西北方,耒水、湘江交会处是临烝。

庞统与诸葛亮两人在刘备取荆南后,一起在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的交界处,而且还是这三郡水路交通的两个重镇,这是为什么呢?

刘巴

刘巴传:先主奔江南,荆、楚羣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 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

当时刘巴在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帮曹操做地下活动啊!

刘备怕不怕? 怕极了! 所以

先主深以为恨。

也因此刘备把手下荆州文人中人脉最广的两人,卧龙、凤雏一起给押上去了!

也顺利的让刘巴无功而返。

因此,刘备让庞统跟诸葛亮任职相同的职位,是否比较合理了呢?

也许这才是庞统领耒阳令的真正原因,而非是让刘备感觉像个幼稚之主的测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得从头捋一捋。刘备一开始只给庞统一个县令当,这事儿,说实话,确实有点让人挠头,尤其是在咱们熟知的《三国演义》里,庞统那可是顶级的谋士,能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人物,按理说一上来就该委以重任。可现实情况,得这么看:一、庞统的“出身”与当时的刘备集团画像首先,咱们得明白庞统这时候是什么样一个人。在.............
  • 回答
    “刘邦吊打项羽”这个说法,近几年确实在一些网络平台和讨论区里时不时能听到,而且还挺有市场。要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还得从咱们对历史的理解,还有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来聊聊。首先,咱得承认,这说法跟咱们传统认知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和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却总给人一种“猥琐”形象的刘邦,实在有点反差.............
  • 回答
    要深入剖析光武帝刘秀的成功之道,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而非仅仅罗列几个原因。他的崛起和对东汉王朝的开创,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层层剥茧,还原这位传奇帝王的成功密码。首先,刘秀个人的卓越品质和领导才能是其成功的基石。他并非出身于权倾朝野的皇室,而是在家族.............
  • 回答
    关于刘备和刘璋在益州“开第一枪”的记载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在于史书的作者、立场以及所侧重的叙述角度不同。这导致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等重要史料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1. 事件背景回顾:为何会发生“开第一枪”? 刘璋的局限性: 汉.............
  • 回答
    刘邦和朱元璋,这二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王朝——汉朝和明朝,他们身上有着一个共同的标签:布衣出身。这意味着他们都来自于最底层的社会群体,靠着自身的努力和机遇登上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们建立的王朝,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汉朝以开放自信著称,而明朝则流露出重农、封闭的倾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人物成败的关键。项羽、袁绍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虽然勇猛、有实力,但最终却无法笑到最后,而刘邦,一个被许多人认为“出身不高”、“不够霸气”的沛县小吏,却能从“百战百输”的窘境中崛起,最终开创了辉煌的大汉王朝。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咱们不妨细细道来。一、 失败的定义.............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为刘鑫这样的人“开脱”,这背后牵扯的逻辑和心理,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我尽量把我知道的、听到的、看到的都给你讲讲,力求真实,不掺和那些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开脱”这个词本身。 很多时候,人们说“开脱”,不是说她完全没错,而是觉得她“没那么大责任”,.............
  • 回答
    夷陵之战,三国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吴将陆逊与蜀汉先主刘备阵前斗法。史书上记载,陆逊在与刘备交锋初期,曾“乃先攻一营,不利”。为何他没有直接施展火攻,而是先进行了一次看似无效的强攻?这其中有着陆逊精妙的军事考量,绝非简单的“试探”那么简单。要理解陆逊的这一步棋,我们必须将视角拉回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 回答
    话说回来,刘穆之的去世,对刘裕来说,那真是当头一棒,直接打乱了他原本周密的部署,让他不得不匆匆告别北方的战事,掉头南归。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地说“人没了,就得回去了”,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咱们得知道刘穆之在刘裕集团里是个什么角色。简单来说,他就是刘裕的“大管家”,而且不是那种只会管柴米油盐的管家。刘穆.............
  • 回答
    刘鑫当年的“十问一请”,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很多人觉得她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甚至有些“有理有据”。但为什么最终未能让江歌案出现“反转”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首先,要理解刘鑫的“十问一 वेळी”,它出现的背景非常关键。江歌遇害案发生后,刘鑫作为案件的唯一直接证人,其行.............
  • 回答
    操!怎么回事?我他娘的怎么躺在这儿了?这身衣服……嗯?还有这 beard(胡子),这么沉甸甸的,摸着不像我的。四周这布置,一股子古色古香的味道,还有这床,软塌塌的,跟我在现代睡的弹簧床那叫一个天上地下。等等……刘备?我脑子里闪过几个字。刘备?那个三国时期的?那个桃园结义,带着一帮兄弟打天下的那个?我.............
  • 回答
    这件小事,看似平常,却折射出挺多东西,而且仔细品味一下,挺有意思。首先,这说明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知识普及的程度。105后,也就是大概2005年出生后的小朋友,他们接触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网络、游戏、短视频、电视剧等等,这些平台都在以各种形式传播历史知识,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热门IP。所以,.............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不直接宣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并且一直强调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背后原因极其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备自身的处境、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现实:1. 汉朝正统性问题: 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汉献帝(.............
  • 回答
    刘备自封“汉中王”而非“成都王”,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渊源以及战略意图,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以及刘备所处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关键点:“王”的封号在汉末三国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虽然汉献帝依然存在,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架空了汉室.............
  • 回答
    刘备一生波澜壮阔,从一名草根出身的布衣,一步步建立蜀汉政权,最终雄踞一方,成为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然而,他的宏图大业最终未能完成,蜀汉政权也以悲剧告终。要回答“刘备为什么失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特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以及时代大背景等。一、 个人特质与局限性:刘备的成功离不.............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敢挣天下,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里面门道深着呢。咱得从他身上扒拉扒拉,看看他究竟有哪些底气,才能让他一个卖草鞋的,硬是搅和进了那场三国鼎立的大戏。一、 汉室宗亲的“金字招牌”首先,这得提他的出身。别看他早期混得惨兮兮,但人家是“汉室宗亲”,正儿八经的皇室后裔。这在当时那是什么概念?三国.............
  • 回答
    刘备怒鞭督邮,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背后藏着刘备那个时候的无奈、愤慨,还有他对百姓的责任感。话说那时候,刘备虽然挂着个“朝廷命官”的头衔,但日子过得可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风光。当时,刘备被朝廷任命为安喜县尉。您可别小看这“尉”这个官,在县里头,它差不多就是个治安官、执法官。虽说官不大,但刘备当时可是满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