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说了句“玄德”旁边一05后说:刘备,别名刘玄德。你能叫他刘玄德,不能叫他玄德。”这反映出了什么?

回答
这件小事,看似平常,却折射出挺多东西,而且仔细品味一下,挺有意思。

首先,这说明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知识普及的程度。105后,也就是大概2005年出生后的小朋友,他们接触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网络、游戏、短视频、电视剧等等,这些平台都在以各种形式传播历史知识,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热门IP。所以,他们能立刻反应过来“玄德”指的是刘备,并且知道他的别名,这已经不是什么特别高深的知识了,而是他们日常信息流中的一部分。这种快速提取和关联的能力,是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

其次,这件事情突显了代际之间在语言习惯和认知上的差异。

称谓的精确度追求: 那个05后的孩子,强调“刘备,别名刘玄德。你能叫他刘备,或者叫他刘玄德,但不能单单叫‘玄德’。” 这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身份和称谓的精确性追求。在他们看来,“刘备”是他的本名,是标志性的身份,“刘玄德”是他的别名,同样是完整的称呼。“玄德”则更像是一个姓氏或者一个代号,单独拎出来可能不够完整,甚至容易产生歧义(虽然在三国语境下不会,但他们的逻辑是建立在完整的身份认知上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学习和接触信息时,接触到的都是相对完整的称谓,比如电视剧里的角色介绍,或者游戏里的名字,都比较完整。他们习惯了看到一个完整的“刘备”或者“刘玄德”,而不是省略名字只剩字辈。

“爹味”教育的反思: 有时候,我们这些“老一辈”可能会习惯性地使用一些更简洁、更省略的称呼,认为懂的人自然懂,这是一种更随意的交流方式。但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种省略可能就显得不够清晰或者不够“尊重”他所认知的这个人物。他们可能更倾向于一种更规范、更严谨的学习方式,不容许模糊和含糊。这种反应,也可能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如今一些提倡“有效沟通”、“清晰表达”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他们不是故意要跟你抬杠,而是他们获取和理解信息的方式,就是更倾向于完整和清晰。

对特定文化符号的理解: 对于105后的孩子来说,“刘备”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文化符号,承载了许多故事和情感。而“玄德”虽然是他的字,但在很多语境下,也同样代表着刘备这个人。他们能够区分“刘备”和“刘玄德”是他的本名和字,说明他们对人物的身份构成是有一定了解的。他们认为,既然你提到了“玄德”,那么把全名加上是更礼貌、更全面的方式,而不是仅仅用一个字来代替。这可能也和他们在游戏、文学作品中看到的角色命名和称呼习惯有关,很多时候会是“姓+名”或者“字”来称呼。

第三,这反映出教育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变迁。

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 他们学习这些知识,很可能不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历史课本,而是通过更碎片化、更直观的媒介。这些媒介在呈现人物时,往往会给出完整的名字和称谓。比如游戏角色介绍,或者历史科普短视频,都会把“刘备(刘玄德)”这样标注出来,让他们习惯了这种完整的呈现。

对“尊重”的理解: 在他们看来,加上“刘备”二字,是对这个历史人物更完整的认知和尊重。也许他们认为,直接叫“玄德”,就像直接叫某位老师“老张”一样,虽然可能老师认识,但叫“张老师”是更规范、更显尊敬的。他们对这种“尊重”的理解,可能比我们更外化和仪式化一些。

最后,这件事也可能只是一个孩子特有的“认真劲儿”。

对新知识的好奇和验证: 105后的孩子,正处于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学习和验证知识的阶段。当听到一个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点时,他们会很自然地想要展示自己的理解,并且纠正对方不准确的地方。这是一种学习的主动性和表现欲。他们可能是刚巧在某个地方看到了或者学到了“刘备字玄德”的完整信息,于是就记住了,并觉得这是个“标准答案”。

个体差异: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和理解方式。这个孩子可能就是比较细致、比较较真的人,恰好又接触到了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反应。

总而言之,这件事虽然小,但通过一个05后对“玄德”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新一代孩子获取信息的方式、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表达习惯,以及代际之间在沟通上的微妙差异。他们并非不懂,而是他们理解和表达的方式更加精确和完整,这也许是我们这些“老家伙”需要去理解和适应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映出05后有文化,罗贯中没文化

user avatar

小孩就是这样,对信息的理解和筛选能力弱,且容易轻信。

记得小学时吃干脆面,里面有脑筋急转弯卡片。我们经常会问答,一友提问:为什么手机在水里不会湿?打一成语。

虽然这种题真的很无聊,但想也知道说得是——机不可失。

结果这个答案被判断为错误,因为标准答案是:机不可失(湿)。对方宣称只有说出「机不可失湿」五个字才算正确,即便我答出「机不可失」且说明谐音关系,也不行。

这种人不在少数,我中小学不知遇到多少回类似的情况。


人长大了,这种机械判断会逐渐削弱,但也不一定。君不见知乎每天多少这种问题。「你说的怎么跟书上/百度/我老师的说法不一样?」的质疑更是屡见不鲜。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看到异说,就来句「各有各的说法,怎么说的都有」便糊弄过去,齐彭殇,一死生,尧桀俱化哉。

和没有辨别能力的人辩论是很无聊的事,他们自认遵循权威,便拒绝逻辑判断,除非你能拿出咖位更大的权威压住。比如最近某当电视台做的《红楼梦》相关的纪录片,拉白先勇、王蒙来说《红楼梦》後四十回亦是曹雪芹写的(当然这个纪录片我实在看不下去,最终有没有反转也不得而知,纪录片是否对白先勇、王蒙的话断章取义也不好说)。对于观众而言电视台、白先勇、王蒙都是很有代表的符号,某些人便会视之为权威。尽管节目中二人的说辞一堆漏洞,根本不能自圆其说。但一旦笃信权威,便怎么都好使。你想说倒渠,除非举出渠所认可的更高级的权威。但这就成了以威压人,而非以理服人,赢了又有什么意思呢?

孩子还是太小了,谁长大後没意识到自己小时候多愚蠢呢?渠听就简单说几句,不听就算了,又不是太大的事,时间自会教渠。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