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备为什么失败?

回答
刘备一生波澜壮阔,从一名草根出身的布衣,一步步建立蜀汉政权,最终雄踞一方,成为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然而,他的宏图大业最终未能完成,蜀汉政权也以悲剧告终。要回答“刘备为什么失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特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以及时代大背景等。

一、 个人特质与局限性:

刘备的成功离不开他身上许多宝贵的品质,但也正是这些品质,在某些关键时刻也成为了他的局限。

仁德之名是双刃剑: 刘备以“仁德”闻名天下,这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民心和忠诚的追随者,如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是被他的仁德所感召。在乱世中,仁德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在早期,能够吸引大量不得志的文臣武将。然而,过度的仁德有时也让他显得优柔寡断,在一些需要果断决策的时刻,可能会犹豫不决。例如,在赤壁之战后,他对待曹操降将如关羽对待庞德,虽显仁德,但从军事角度看,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
早期军事上的不确定性: 在早期,刘备屡败屡战,颠沛流离,军事上的实力一直处于弱势。虽然他有勇有谋,但缺乏稳固的根据地和充足的兵力,使得他在早期很难与曹操、孙权等对手抗衡。这种长期的军事劣势,也限制了他的战略选择。
对诸葛亮的高度依赖: 刘备对诸葛亮有着近乎无条件的信任和授权,将“内事”完全委托给诸葛亮。这使得诸葛亮能够充分发挥其才能,为蜀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也导致了刘备在后期,尤其是在诸葛亮病逝后,缺乏一个能够独当一面、足以制衡他人、并且能够独立承担国家大任的军事或政治领袖。当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战略方向和人才储备都出现了断层。
缺乏雄厚的经济和人口基础: 相较于北方的曹操和江东的孙权,刘备集团的起家地荆州、益州在早期都是战乱频繁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诸葛亮为蜀汉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其经济和人口的基数始终是短板,这限制了蜀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和长期消耗战的能力。

二、 战略决策的失误:

刘备一生有过许多成功的战略决策,但也存在一些关键性的失误,直接影响了蜀汉的未来。

错失荆州,导致战略态势恶化: 这是刘备失败最关键的转折点之一。在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大部分地区,这本应是他北伐曹操、统一天下的重要基地。然而,由于战略上的犹豫和对孙权的过度信任(或说战略上的短视),他将荆州南部五郡交给了关羽镇守,而自己则前往益州。
分兵策略的风险: 将有限的精锐力量和核心将领分散,本身就增加了风险。关羽虽然勇猛,但他的性格使他在外交和处理与东吴关系方面不够圆滑。
“隆中对”的割裂: “隆中对”的设想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出于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然而,在诸葛亮北伐时,荆州已经被东吴夺走,关羽也败亡,导致“荆州之兵”这一关键的战略支点不复存在。这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只能在偏师孤军奋战,难以形成合力。
“借荆州”的政治风险: 刘备从孙权手中“借”荆州,本就埋下了日后冲突的伏笔。当刘备势力壮大后,东吴方面对归还荆州的要求愈发迫切。关羽因轻视东吴和出兵攻打樊城,最终导致吕蒙白衣渡江,荆州尽失,关羽兵败身死。
“夷陵之战”的惨败: 在刘备为关羽复仇而亲率大军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的战略判断和战术运用都出现了重大失误,导致了蜀汉军队的惨败,不仅损失了大量精锐力量,也使得蜀汉的国力遭受重创。
被情绪左右的决策: 夷陵之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刘备被为关羽报仇的情绪所驱动,而非完全理性的战略考量。虽然复仇是人之常情,但在国家大业面前,个人情感的过度干预往往是危险的。
对陆逊战略的低估: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采取了连营垒的战术,并坚持数月。而东吴大将陆逊采取了坚守不战、待机而动的策略,并最终火烧连营七百里,将刘备军队击溃。刘备低估了年轻的陆逊,也未能及时调整战术,导致了决定性的失败。
战略目标模糊: 在战役初期,刘备的战略目标是为关羽复仇,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其战略目标似乎变得模糊,最终在与陆逊的对垒中耗尽了兵力。
未能完成“隆中对”的北伐大业: “隆中对”为刘备规划了统一天下的蓝图,即先取荆州,再夺益州,进而挥师北伐,最终统一中国。然而,由于上述战略失误,尤其是荆州的丢失和夷陵之战的惨败,使得“隆中对”的战略部署未能完全实现。诸葛亮之后的北伐,虽然竭尽全力,但终究是回天乏力,未能突破关中地区的战略优势。

三、 用人机制与人才储备的不足:

刘备虽然善于笼络人心,但其用人机制和人才储备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后期人才断层: 刘备集团的核心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将,他们的作战能力和忠诚度毋庸置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将或去世或年迈,而后续能够接替他们位置的年轻将领却相对匮乏。诸葛亮虽然选拔了一批人才,但真正能够独当一面、能够与曹魏和东吴的顶级将领抗衡的人才数量有限。
过于依赖少数核心人物: 刘备对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核心人物的依赖性很强,一旦这些核心人物出现问题,整个体系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关羽的失败直接导致荆州失守,张飞的遇刺也对蜀汉的军事力量造成打击。
内部派系问题(虽不明显但存在): 虽然刘备集团以“恩义”凝聚,但内部也可能存在一些因地域、出身等因素造成的小团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四、 时代背景与实力差距:

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发展,始终受到宏观时代背景和与主要对手实力差距的影响。

曹操集团的强大: 曹操集团拥有北方广阔的土地、充足的人口、发达的农业和军事工业,以及完善的政治制度。曹操本人也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与曹操相比,刘备集团在初期和中期都处于绝对的劣势。
东吴集团的地理优势: 东吴孙氏家族占据江东,拥有富庶的土地、便利的水路和相对稳定的统治。东吴也依靠长江天险和强大的水军,成为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北伐的艰难: 刘备集团的战略核心是北伐,但北伐之路充满艰辛。北方强大的军事力量、险峻的地形、漫长的补给线,都给北伐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总结:

刘备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本上,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与曹魏、东吴的实力差距,使得刘备集团在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始终面临巨大的挑战。
战略层面,错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惨败是其未能实现统一大业的最关键因素,这两次失误极大地削弱了蜀汉的国力,并打乱了“隆中对”的战略部署。
用人层面,虽然刘备善于用人,但后期人才断层和对少数核心人物的过度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蜀汉的发展。
个人层面,刘备的仁德虽然是他成功的基石,但在某些时候也可能限制了他的果断决策,而情绪化的复仇行为则直接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刘备的失败,既是他个人努力和才能的局限性体现,也是那个时代复杂政治军事斗争的必然结果。他虽然未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但他建立的蜀汉政权,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仁德、忠义等精神,至今仍然影响深远。他的故事,是三国时代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失败?

他失败??

他失败???

他最需要地盘的时候,天下十三郡之一的徐州(不是现在的徐州)、隆中对前提的荆州,他咬着牙推掉了。哪怕明天又要被一波平推,多年经营又要打回原形。

你觉得这是失败?

他最需要逃命的时候,选择和追随他百姓一起用两条腿走,老婆死路上了,唯一的儿子差点也死了。

你觉得这是失败?

他顶着省长、中将……等头衔,亲自去请一个民办学院毕业的本科生到他那工作。

你觉得这是失败?

他打下了一个省,那个省的百姓知识最落后,前几任省长都是既残暴又享乐,无恩德加于百姓之辈。他上任后励精图治,几年之后那地方整个跟跨了个时代一样。

你觉得这是失败?

他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和别的军阀一样慢慢培养继承人,毕竟他也快60岁了。但他亲自率领大军前去征讨,面对的敌人是这个时代最恐怖的对手,天下唯二英雄。

他派一个年纪比他还大的老头带着一个没怎么战绩的参谋做前部,老头直接把对面军区总司令宰了。

他把对面那个时代最恐怖对手打的满地找牙,一个省的地盘易主。

你觉得这是失败?

包括打下的地盘,他共有3个省,他和他一个弟弟各领一个省,大家都觉得,最后一个省长必归另一个弟弟了。但他把省长的位置给了一个老兵泥腿子,一个从很早就跟着他的军官。军官告诉他:如果对面老大来了,我化身为盾顶住他;对面别人带着10万大军来了,我化身为剑剁了他。

这个军官做到了:用“错守诸围之法”使所有来犯之敌吃瘪。军官死后很久,那地方才被攻破。

你觉得这是失败?

他最后登上了帝位,抵达那个小时候在桑叶棚下埋藏的梦想。他弟弟被杀了。他完全可以“顾全大局”,但他的选择是倾全国之力展开复仇。

你猜猜他如果真的像现代人这样”明智“,有多少人会骂他一辈子虚伪最后伪装剥落?

他还是楼桑村那个任侠尚武的侠客。

他战败了,但你觉得这是失败?

他临死前,没有让人造72座坟,因为他用心无愧。他只是告诉他儿子,你老爸没什么能力,别乱学。然后告诉他的贤臣,如果我儿子不行,你就自己做老大吧。

他的贤臣,包括那些时代顶尖人才们,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愿意跟他到最后,在他最辉煌的时候愿意发挥120%的才华。

后来他们成为了整个民族典范。宁学桃园三结义有他,君臣典范有他,五虎上将也是他的品牌。

后时代的伟人们——我指的是那些真正的伟人——绝望的时候想到的还是他们。岳武穆咬紧牙关时想到的是他二弟,文天祥宁死不屈时念着的是他的贤臣。

历代皇帝都崇拜他的贤臣,感叹我怎么没有这样鱼水相知的手下。其实羡慕的是他。

今天成都满地是纪念他们的地方。连马路都是。

你觉得他失败?

司马懿成功么??他的后代得知他做的事情,晚上觉都睡不好!某个司马氏皇帝听说了他在洛水河边的杰作和他的屠龙勇士儿子,把头埋进被子里痛苦不已!

你觉得老刘失败??

??????

翻译翻译,什么叫失败???

翻译翻译,什么叫TM的失败???

user avatar

套用农民起义的写法,应该是流寇主义。

我发现很多人在评价农民起义的时候,嘴上说的都是歌颂,其实心里头带的都是轻蔑。词儿看着不错,心态都是高高在上的。

这个心态反差在对待刘备的时候正好是反过来的。

比如说一提到农民起义,常见的词汇就是“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地主阶级篡夺了”。仿佛农民起义胜利的瞬间就是失败的瞬间。这里头带有的恶意,让人在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别扭。究竟是披着马列主义的皮影射新中国,还是根本连皮都没披,这就不好说了。农民起义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个事情要从趋势上看。比如说刘邦建立汉朝,在历史上来说,这是一个进步趋势。那么,是不是说建立封建王朝就是起义失败呢?并不是。因为在当时来说,社会形态是从西周东周的封建领主制转型为地主私有制的时代。刘邦建立汉朝,顺应了这个历史趋势,这应该说是进步的。因此这不能说是失败了,而应该说是胜利了。特别是,刘邦的汉朝是在击败以项羽为首的恢复封建领主制的联盟的基础上建立的,这就可以说是一场彻彻底底的胜利。这就是为什么汉朝的合法性长期受到社会尊崇。有人说汉朝合法性是神化君主塑造的。这就是倒因为果了。是汉朝获得了社会承认,然后社会造神。后来汉朝失去进步性之后,人们无法理解汉朝的合法性来源,就以为是造神塑造了汉朝合法性。所以后来东汉就热衷于用谶纬之学来论证合法性。这就是东汉已经不理解王朝的社会进步性基础了。于是东汉末期社会革命的关键一着就是黄巾军的“苍天已死”,从造神的角度否认东汉的合法性。这就意味着时代已经脱离了现实,焦点只在于务虚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东汉王朝的建立意味着农民起义的失败,但是不能说西汉王朝的建立意味着农民起义的失败。

然而提到刘备的时候,嘴上说的都是“出身寒微”,心里想的都是“当朝皇叔”。

就好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前提是他是一只天鹅一样,嘴上包装得好像平民翘楚,心里想的还是没落贵族东山再起,本质上还是血统论。心里真正想的东西,还是“老娘是正黄旗的”。

这就导致在评价刘备的时候,很多言论都是偏激的、情绪化的。

比如说刘备屡败屡战、不屈不挠这种情绪化的言论。然而对照事实,刘备并不是屡败屡战。比如说刘备和曹操的第一次会战,是他背刺曹操夺取徐州的时候。曹操当时正面临着四世三公之后袁绍的压力,内部很多人都忙于背刺曹操,比如刘备;或者与袁绍暗通款曲,这些人的书信后来都被曹操烧掉了(其实真的不该烧,后来成了大麻烦)。刘备很可能以为曹操不敢亲自来,因为曹操决心趁袁绍“志大而不见机”的特点,亲征刘备的时候,刘备侦查到曹操亲征,连关羽都没有通知,就带着少数人逃走了。可怜关羽还带着刘备的家眷和刘备军主力等待主帅回来。这就好像情侣两个出去游玩,看到前方好像有歹徒。男孩就说我装作买冰淇淋去看看,然后发现真的是歹徒,直接就从冰淇淋店的后门跑了。女孩还傻傻等着男孩从冰淇淋店里回来告诉她情况呢,结果就看见歹徒凶神恶煞地冲了过来,于是只好骗歹徒说你先把裤子脱了,然后趁着歹徒没穿裤子的机会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你管这个叫屡败屡战?没见过男人吧?

望风而逃是真的,屡败屡战是假的。

刘备不是一次望风而逃。后来他奉袁绍的命令去南阳汝南联合黄巾,听说曹操来了——其实是曹仁对别人说刘备听到曹操来了就会望风而逃,所以打出了曹操的旗号——直接丢下友军就跑了。

再后来他为刘表镇守新野,又是看到曹操大军来袭——这次曹操真的来了——就直接闷头向南,笔直地奔向长江去了。听说刘备还带了很多民众——按理说应该有记载说谁的家族跟着刘备从襄阳等地长期追随,奇怪的是史书上并没有提到有谁跟着他跑的。这个事情不重要,就当是真的吧,反正蜀汉的很多事迹都有这个特点,好事儿多半没证据,或者多半是编的,坏事一般都是真的,但是很多人因为情绪化而不承认——也不知道这些民众打算怎么渡江。

望风而逃是刘备的惯例,屡败屡战并不是刘备的特点。

在与曹操交战之前,刘备在安喜县因为巡视组不肯与他会面,就急躁起来,矫令兵变,殴打巡视组,然后跑了。这不能说屡败屡战。只能说自私自利的人因为个人利益受到伤害而丑态毕露。后来在高唐的时候,大概听说守将无能,土匪们都跑来攻城刷经验,守将刘备就又跑了。

从历史上来说,望风而逃是刘备的惯例,屡败屡战不是。

有人说刘备长期给人充当客将。我也不知道啥是客将,我听说国外有个民族喜欢给别人当客军,奉行的宗旨是信守承诺、死战不退。但是我看刘备吧,历史上每次记载都是及时改换门庭的,信守承诺这个事儿我是没看到。比如说他追随公孙瓒,靠的是同乡和同学关系,然后袁绍杀公孙瓒的时候,刘备已经算是袁绍的人了。然后刘备和曹操合作的时候,曹操还算袁绍关系暧昧的盟友,等到曹操与袁绍的矛盾公开化,刘备又转投袁绍帐下。你看,这都是很标准的见风使舵行为。等到曹操要赢的时候,很显然曹操这边回不去了,刘备就又投靠了刘表。在被刘表武装起来以后,又开始觊觎年迈的刘表的地盘。这玩意儿你跟我说叫忠义?如此的不顾事实,你们也太情绪化了。

后来诸葛亮在见刘备的时候,显然是做足了功课的,一开口就建议刘备背刺刘表刘璋两个宗亲。对此,刘备的回应据很多人说,是如鱼得水,恨见孔明太晚。我也不知道这个看法是历史还是演义,反正看很多人说得跟真的一样。那就当真的吧,我不跟他们抬杠。

有人说孙权没有战略,鲁肃向他提出的攻略荆州以及竟长江所极(古人认为长江上源在四川)的建议他都没有执行。其实孙权执行了。孙权当时为了抗曹,将连通益州的南郡等地借给了刘备。这就导致他进军四川必须经过刘备控制区。孙权就咨询刘备,是否同意进攻益州。刘备痛哭流涕地说刘璋是宗亲,不忍背刺(这和隆中对说的不一样啊)。孙权没办法,只好推迟了计划。接着刘璋听说还有这事儿,听高兴的,就邀请刘备不要继续给孙权打工了,来帮我打张鲁。刘备就去了四川,背刺了刘璋。孙权听说以后,勃然大怒,说刘备欺骗自己,骂他是“猾虏”。你看,孙权不是没有战略,而是他信任了刘备,导致战略破产。

为什么信任刘备就会战略破产呢?

公孙瓒信任刘备,曹操信任刘备,袁绍信任刘备,刘表信任刘备,孙权信任刘备,刘璋信任刘备,这六个都属于当时有数的大军阀,其中只有刘璋是继承家业而能力不足,孙权是继承家业但能力超群,其他四个都是创立政权的大佬,结果这些人全都错信了刘备。几十年间,这六个信任刘备的人没有一个信出好结果的。

刘备当时的问题,一个是反复无常、背信弃义,还有一个就是流寇主义。

其实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就必然导致流寇主义。所以我认为是一个问题。

反复无常、背信弃义的人,是不可能天下归心、厚植根本的。流寇主义是必然结局。

我们拿刘备对比一下历史上以背信弃义闻名的吕布就知道了。

吕布在历史上名声不佳,但是考察历史记载,吕布实际上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与世家大族关系疏远——这是他在历史上名声不佳的主要原因。二是处理事情草率不长远。对此高顺进行过专门批评,认为他的举动不肯详思,误不可数。然而就这样一个被视为轻狡反复的人,依旧可以得到兖州的死力,让兖州全境都反对曹操,并且为了他和曹操打到双方粮食耗尽。曹操最后是靠着袁绍送来的粮食以及程昱送来的人肉才顶住了吕布和整个兖州的反攻。也就是说,兖州当时拼到了什么地步呢?以兖州这样一个地理规模和农业规模都比较小的一州之地,和包括冀州援助在内的曹操主力对决!这种程度的死命支持,在整个汉末三国时代的混战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本来想直接写三国时代,后来考虑到杠精的存在就写上了汉末三国)。

但是刘备从未得到过领地内这种力度的支持。比如说吕蒙白衣渡江的时候,他的荆州直接就投降了。

我们知道,曹操失去兖州支持的原因之一是杀边让。那么刘备失去荆州的原因是什么呢?吕蒙偷袭是外因,糜芳投降是内因。吕蒙偷袭是因为孙权先礼后兵,通过外交手段收回荆州的行动已经因为刘备拒绝而失败。那么糜芳投降是因为什么呢?刘备又杀谁了呢?

这就是刘备的深得民心?这连曹操都比不了啊。

刘备最后靠的是秦岭、巫山的山岭阻隔,才取得了益州一隅之地。

这个地理阻隔起到的作用就是导致外敌特别难以投放影响力。

在极其僻远的地方,刘备终于在没有足够竞争的条件下获得了根据地。

说到底,这就是流寇主义条件下,刘备这个“出身贫寒的大汉皇叔”所能获得的最好结局。

倘若你的标准是“为人淳朴百折不挠的想象刘备”,那么僻处西蜀的确是失败。但是你的标准是“为人狡猾反复无常的历史刘备”,那么僻处西蜀已经属于很大的成功了。

当然,如果你的历史是指汉末世家大族撰写的历史,那么对于“为人忠厚匡复汉室的历史刘备”来说,僻处西蜀也属于是失败。

对刘备的看法能够看出一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只是从小说、影视剧来看刘备(按照评论区的说法还要加上“对历史稍有研究”——翻译过来就是看过一点三国志原文,知道表面上是怎么写的),为人单纯质朴,那么他应该觉得刘备是一个忠厚老实为人仁义的人。如果他精通历史并具备专业的历史研究能力,那么根据他的立场不同,他的看法会有巨大差别。如果他的立场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统治阶级立场上看问题,那么他的看法应该是一种自命不凡、表里不一的状态,会认为刘备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大汉皇叔”。如果他的立场是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人生的搏斗中要经常与那些挟各种势力背景横行霸道的对手作战,那他就会发现刘备恰恰就是这些人当中最丑恶的一种。

只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人。

user avatar

题主:刘备失败了

蜀粉:不比你这种黔首成功多了?

题主:刘备失败了

蜀粉:曹操孙权不也失败了?

题主:刘备失败了

蜀粉:错的不是刘备,而是这个世界,我备虽败犹荣!

题主:刘备失败了

蜀粉: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题主:刘备失败了:

蜀粉:刘备败于自己的理想主义和道德底线太高(?),你这种x粉怎么能理解我们蜀维埃的伟大。

我把刘备两个字一键替换成某些顶流也毫无违和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备一生波澜壮阔,从一名草根出身的布衣,一步步建立蜀汉政权,最终雄踞一方,成为三国鼎立的关键人物。然而,他的宏图大业最终未能完成,蜀汉政权也以悲剧告终。要回答“刘备为什么失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特质、战略决策、用人机制以及时代大背景等。一、 个人特质与局限性:刘备的成功离不.............
  • 回答
    刘秀复国成功,而刘备最终失败,这背后是历史长河中复杂的政治、军事、人才、战略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一、 时代的背景与所处的环境: 刘秀(东汉光武帝): 时机更成熟的乱世: 王莽新朝的灭亡并非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而是因为其政策脱离.............
  • 回答
    七国之乱,又称吴楚之乱,是西汉时期一次大规模的诸侯叛乱,而 汉朝的景帝(刘启)和周亚夫的功劳最大,但要说挑起这场叛乱的源头,毫无疑问是吴王刘濞。那么,刘濞为何会挑起这场叛乱?他的失败又是因为什么?我们来详细地讲述一下: 刘濞为何挑起七国之乱?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初的异姓王刘邦的亲信吴王刘信的儿.............
  • 回答
    《出师表》是一篇千古名篇,诸葛亮在其中倾注了毕生心血,将自己的忠诚、智慧和对蜀汉的期望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然而,即使有如此动人的《出师表》作为指引,刘禅最终还是没能挽救蜀汉的命运。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篇文章就能彻底改变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代背景、蜀汉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刘禅个人性.............
  • 回答
    糜芳这个人,说实话,在刘备集团里也算是个关键人物,至少在早期是。他哥哥糜竺是大富商,家底厚实,糜芳自己也有些才干,所以能跟着刘备一起打拼。但就像很多故事一样,总有那么一些转折点,让人唏嘘不已。为什么糜芳后来会对刘备集团失去信心,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里面夹杂着个人因素、现实压力.............
  • 回答
    说起刘备集团的覆灭,这确实是个牵动人心的话题。很多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觉得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还会失败?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决策。刘备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诸葛亮之过”或者“隆中对错误”。一、 历史的.............
  • 回答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这句话,初听之下,无疑是掷地有声,甚至带着几分“豪赌”的意味。但若要深入理解这番话的份量和底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一句空洞的口号。首先,要理解这句话,核心在于“台积电”以及它所处的“半导体产业”这一特殊生态。台积电并非一家普通的制造企业,它是全球最先进.............
  • 回答
    苏轼对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评价,确实与当时普遍存在的“妇人之仁”论截然不同。理解苏轼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对“仁”和“君子”的理解。一、 普遍的“妇人之仁”论:为何项羽不杀刘邦会被认为是错误?在很多人看来,项羽在鸿门宴上拥有绝佳的机会,可以一举剪除最大的竞.............
  • 回答
    孙夫人当初试图带走刘禅的行为,无疑是孙刘联盟中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事件。从长远来看,这件事确实给孙刘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刘备集团对孙氏的戒心之所以没有进一步恶化,乃至在之后还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合作,原因非常复杂,涉及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双方的战略需求、以及对孙夫人个人行为的解读等多个层.............
  • 回答
    川航“5·14”万米高空突发事件,可以说是中国民航史上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在这场危机中,机长刘传建的临危不乱、高超技艺和坚韧意志,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英雄。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便是:在那种极端缺氧的环境下,他为何能坚持下来,没有失去意识?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人体对缺氧的耐受程.............
  • 回答
    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以及诸葛亮本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称颂千年,推崇备至,这绝非仅仅是“成功”与“失败”两个简单的标签所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忠诚、智慧、仁德以及人生价值的理解,更是一段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动人故事。一、 肝胆相照,情比金坚:超越君臣的知遇之恩与承诺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之所以能被.............
  • 回答
    汉献帝的汉王朝正统性并非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突然消失,而是一个逐渐衰落、合法性被侵蚀的过程。正统性的转移也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刘备集团的正统性更多的是一种被一部分人承认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合法性”或“道义性”,而非像古代王朝交替那样通过明确的禅让或兵力征服来完成的。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西汉初年,刘邦这位开国之君,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天下。然而,在他建立汉朝的统治秩序后,面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却遭遇了严峻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带有屈辱性的失败。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概而论,而是交织着战略、军事、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等多重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刘邦之所.............
  • 回答
    刘备倾全国之力攻打东吴,为关羽报仇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导火索,但绝非唯一原因,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脑袋发热”。这件事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战略考量,是三国鼎立局面下,一个政权对另一个政权进行战略打击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火索:关羽之死与蜀汉的战略损失1. 关羽的特殊地.............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一出道就带着两位当世勇将,这并非是偶然,而是他个人魅力、历史机遇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1. 刘备的“仁德”与“ charisma”(个人魅力): 出身与抱负的矛盾: 刘备出身于没落的皇室(汉室宗亲),这为他赋予了“正统”的出身,但也意味着他一开始.............
  • 回答
    要说刘备为什么会在白帝城而不是直接回成都,就把诸葛亮叫到身边托孤,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把当时的整个局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刘备那时候的情况,已经不是他年轻时那个说走就走、叱咤风云的壮年了。赤壁之战后,他虽然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基业,但一路走来,那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他年纪也大.............
  • 回答
    刘备之所以不直接宣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并且一直强调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这是一个非常微妙且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背后原因极其复杂,涉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刘备自身的处境、以及他想要达到的政治目标。下面我将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现实:1. 汉朝正统性问题: 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汉献帝(.............
  • 回答
    刘备自封“汉中王”而非“成都王”,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渊源以及战略意图,绝非一时兴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时局以及刘备所处的地位。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关键点:“王”的封号在汉末三国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 虽然汉献帝依然存在,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架空了汉室.............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敢挣天下,这事儿可不是凭空来的,里面门道深着呢。咱得从他身上扒拉扒拉,看看他究竟有哪些底气,才能让他一个卖草鞋的,硬是搅和进了那场三国鼎立的大戏。一、 汉室宗亲的“金字招牌”首先,这得提他的出身。别看他早期混得惨兮兮,但人家是“汉室宗亲”,正儿八经的皇室后裔。这在当时那是什么概念?三国.............
  • 回答
    刘备怒鞭督邮,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背后藏着刘备那个时候的无奈、愤慨,还有他对百姓的责任感。话说那时候,刘备虽然挂着个“朝廷命官”的头衔,但日子过得可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风光。当时,刘备被朝廷任命为安喜县尉。您可别小看这“尉”这个官,在县里头,它差不多就是个治安官、执法官。虽说官不大,但刘备当时可是满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