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刘秀复国成功,刘备却失败?

回答
刘秀复国成功,而刘备最终失败,这背后是历史长河中复杂的政治、军事、人才、战略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 时代的背景与所处的环境:

刘秀(东汉光武帝):
时机更成熟的乱世: 王莽新朝的灭亡并非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而是因为其政策脱离实际、民怨沸腾而导致的统治崩溃。此时,汉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合法性仍然存在,民众对恢复汉室的期待很高。
地方豪强的支持: 刘秀起兵初期,能够得到河北等地的强大地方豪强的支持,为他提供了兵源、物资和战略纵深。这些豪强虽然在政治上有自己的诉求,但他们也希望看到一个稳定的中央政府来保护他们的利益,而不是长期的割据混乱。
相对统一的政治遗产: 尽管经历了王莽的短暂统治,但汉朝的大一统观念和政治制度仍然深入人心。刘秀可以依托汉朝的传统,更容易获得广泛的合法性认同。

刘备(蜀汉昭烈帝):
更碎片化、更复杂的乱世: 刘备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专权、地方军阀割据,社会矛盾尖锐。此时的“汉室衰微”与刘秀时期不同,已经是一种深度病入膏肓的状态。
群雄逐鹿,竞争激烈: 刘备面对的敌人是曹操、孙权这样实力雄厚、盘根错节的军阀。曹操统一北方后,实力和政治资源都远超刘备,孙权则占据了富庶的江东,也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合法性挑战: 虽然刘备声称“兴复汉室”,但他的起兵时间晚于许多割据势力,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处于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状态。这种缺乏稳固根据地和强大后盾的起点,使得他的“汉室”旗帜在初期并没有像刘秀那样具有压倒性的号召力。

二、 政治策略与合法性构建:

刘秀:
“更始的附庸”到“天下之望”: 刘秀初期依附更始政权,但他并未完全屈从,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政治智慧,逐渐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领导才能。在更始政权内部分裂时,他能够顺势而起,进入河北,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笼络人心,展现仁德: 刘秀在平定河北的过程中,注重安抚百姓,遵守承诺,展现出与其他割据势力不同的政治姿态。他能够团结利用不同派系的地方豪强,既给予他们利益,又逐渐将其纳入中央的轨道。
“两汉之际”的特殊性: 王莽篡汉后,汉室宗亲的复辟是具有普遍合法性的。刘秀作为汉室宗亲,他的“复兴汉室”更多的是继承和恢复,而不是开创一个全新的政治体系。

刘备:
从“寄人篱下”到“三足鼎立”: 刘备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坎坷,他先后依附过公孙瓒、曹操、孙权,直到赤壁之战后才获得了一块相对稳固的根据地——荆州南部和益州。
“兴复汉室”的艰难实现: 刘备虽然以“兴复汉室”为旗帜,但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他与曹操的实力差距巨大,与孙权的关系也时好时坏。他建立蜀汉政权,虽然占据了“汉室正统”的道义高地,但在实际力量上,始终无法与曹魏和东吴匹敌。
政治上的局限性: 刘备虽然以“仁德”著称,但他的政治策略有时也显得过于理想化,例如在关羽战死后,他执意伐吴,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惨败,消耗了蜀汉的国力。

三、 军事能力与战略眼光:

刘秀:
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刘秀本人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在关键战役中屡屡以少胜多,例如昆阳之战,以几千兵力击败王莽精锐主力数十万。他的军事部署和战术运用都非常出色。
战略清晰: 刘秀很清楚自己的目标是恢复汉室,并采取了“先南后北”或者“先定河北再平天下”的清晰战略。他能够有效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
善于用人: 刘秀能够发掘并重用人才,例如邓禹、吴汉、耿弇等,这些人都是汉朝名将,为他扫平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备:
个人勇武,但非顶尖军事家: 刘备虽然以勇武著称,但他并非军事天才,他的许多军事行动都需要依靠其他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的辅佐。
战略上的失误: 夷陵之战是刘备军事生涯中最大的败笔,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曹魏抗衡。虽然有报复关羽之死的因素,但从战略上看,是错误的决策。
人才的流失与不足: 虽然刘备拥有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名臣良将,但他的队伍中也存在人才断层的风险。在诸葛亮之后,蜀汉在人才储备上明显不如曹魏和东吴。

四、 人才的招揽与运用:

刘秀:
广纳贤士,知人善任: 刘秀拥有“延揽豪杰”的卓越能力。他能够发现并重用那些出身低微但有才华的人,如阴丽华、冯异、寇恂等,为他效力。
建立高效的官僚体系: 刘秀在建立东汉王朝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官僚体系的建设,他能够根据人才的特长安排职务,形成了一个相对高效和稳定的统治机器。

刘备:
“三顾茅庐”的求贤若渴: 刘备对人才的态度非常诚恳,特别是对诸葛亮。他能够礼贤下士,赢得人心。
人才结构的问题: 刘备麾下的核心人才大多是早期跟随他的老将领,虽然忠诚度高,但其战术和战略思维有时跟不上时代。而像诸葛亮这样的智囊,虽然能力超群,但毕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影响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后期,蜀汉难以再出现诸葛亮这样的全面型人才。
人才的流失: 关羽的战死对刘备打击很大,也影响了蜀汉的士气和人才结构。

五、 后勤保障与经济基础:

刘秀:
占领河北的战略优势: 河北地区土地肥沃,人口相对集中,为刘秀提供了稳定的后勤保障。他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恢复和发展。
精简制度,发展生产: 刘秀在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精简官吏、减轻赋税、鼓励农耕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东汉王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刘备:
根据地狭小,经济基础薄弱: 蜀汉的根据地(主要是益州)虽然物产丰富,但与曹魏和东吴相比,其地缘面积、人口以及经济基础都相对逊色。
持续的战争消耗: 蜀汉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无论是以攻代守还是抵抗曹魏的进攻,都需要消耗大量的国力。这种持续的消耗,使得其经济基础难以支撑长期的战略。
“隆中对”的战略局限性: 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战略,虽然精妙,但其核心是将领的北伐,也意味着蜀汉需要承担巨大的战略压力和资源消耗。

六、 统治的稳固性与遗产:

刘秀:
恢复了汉朝的统治: 刘秀成功恢复了汉朝的统治,继承了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他的统治被认为是东汉的开创者,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
建立了稳固的朝代: 东汉王朝在他的手中得以建立并延续了近两百年,这本身就证明了他政治上的成功和统治的稳固性。

刘备:
未能实现“兴复汉室”: 刘备虽然建立了蜀汉政权,但他终其一生未能实现推翻曹魏,恢复汉朝的宏伟目标。
短暂的王朝: 蜀汉政权在刘备死后,虽然在诸葛亮和姜维的努力下勉强维持,但最终还是被曹魏所灭,其存在时间相对较短。

总结来说,刘秀的成功在于他抓住了时机,在更加有利的时代背景下,依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清晰的政治战略、广纳贤士的能力以及稳固的后勤保障,成功恢复了汉朝的统治,并开创了新的盛世。而刘备则是在一个更加艰难和复杂的乱世中,虽然拥有非凡的个人魅力和“兴复汉室”的崇高理想,但由于时代限制、实力悬殊、战略失误以及人才储备的局限性,最终未能实现其宏大的政治目标,功业未竟。

可以说,刘秀的成功是顺应了历史的大趋势并有效地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而刘备的失败则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必然,他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最终还是无法扭转时代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两位都是没落皇族,起兵时无权无势。 ”

题主的疑惑,就藏在这个问题的描述中。“无权无势”,你确定?


把刘备和刘秀相比,是非常不公平的。硬要给刘秀在三国找个比较对象,也应该是曹操,而不是刘备。


看看前面100多个答案,评论刘秀个人能、对手能力的数不胜数,有几个注意到刘秀的豪门背景呢?

刘秀的爸爸刘钦、叔叔刘良都是县令,所以很多人觉得刘秀没什么了不起的背景。实际上,刘秀家族在南阳郡是绝对的豪门。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刘秀)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为乡里著姓。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馀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资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馀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后汉书. 樊宏阴识列传》

刘秀的外公樊重,有300多顷良田,外加无数“池鱼畜牧”产业,临终时直接就免了乡里人数百万贷款。战国的冯驩替孟尝君免了薛地债务,薛地人民就无比拥护孟尝君,以至于他可以在当地“中立于诸侯,无所属”。由此可见,樊家在当地的威望有多高,这些都是刘秀起兵的本钱。而刘备的母亲呢?要和刘备一起“贩履织席”养家糊口。


刘秀的老爸能取樊重的女儿,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年代,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我们再来看看刘秀的姐夫。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世吏二千石。父宏,预章都尉。晨初聚光武姊元。 《后汉书. 李王邓来列传》

世吏二千石的邓家,也和刘家结姻,你说刘秀家能和“无权无势”扯上关系?


刘秀和阴丽华的爱情故事,被广为传颂,无数少男少女为之倾倒。阴丽华家什么情况呢?

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馀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 《后汉书. 樊宏阴识列传》

阴丽华的三世祖阴子方,田地比樊重还多一倍以上,过着诸侯王一般的生活(”比于邦君“)。因此,阴丽华在当时的情况就和她一样。

高喊”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刘秀,绝不是什么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而是刘秀完全有这个自信,自己的家庭背景绝对配得上阴丽华。

由此可见,和刘秀家建立婚姻关系的家族,一个个都是牛X到天上。可以想象,刘秀家自然也是牛X到了天上。如果不信,再看看这一段: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 《后汉书.酷吏列传》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仆杀了人,酷吏董宣依法杀了这个仆人,刘秀大怒,要杀董宣。董宣据理力争,刘秀饶他一命,逼他向姐姐磕头,董宣就是不磕。这时,湖阳公主气得大叫:“当年弟弟你没当官时,我们家私藏死刑犯,哪有官吏敢问?现在当了天子,反而没以前牛X了!”


看见了吧,刘秀家在造反前,就可以公然“藏亡匿死”,而“吏不敢至门”。刘备在乡里啥时候这么吊过?人家好不容易混了个安喜尉当,督邮不给面子,刘备的官位就没了。


刘秀造反时,宗室有哥哥刘縯,叔父刘良、刘歙, 族兄刘祉、刘终、刘赐、刘顺、刘嘉支持;联姻有邓晨、阴识帮忙;豪门大族有李通、来歙、寇恂投奔。反观刘备呢?兄弟叔叔没有,姐夫小舅子没有,豪门大族更是没有。就因为都姓刘,非要把他们俩放一起比,太欺负人了吧?你咋不比一下隔壁老王和王思聪呢?

user avatar

大部分回答吹刘秀的多,什么昆阳之战等等之类的,实际上刘秀造反时,宗室有哥哥刘縯,叔父刘良、刘歙, 族兄刘祉、刘终、刘赐、刘顺、刘嘉支持;联姻有邓晨、阴识帮忙,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对标刘秀的三国人物就是曹操 曹老板。 这一点高赞的那个回答,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我意外的是,大家对刘备是真的不了解,各种拿来比,之前还比过刘邦,可怜的玄德公。问题并不在于能力方面,多个方面比他两个祖先次,这个玩意真的是时势造英雄,年龄越大越有感触。下面我大致还原一下,刘备的一生,大家就知道了。

诸侯联军讨董以后,群雄割据,而刘备一无钱而无势,三没有大族豪强的支持,所以只能依附于他人,对比于刘秀 我们都知道刘秀是依靠豪强的。

然后就是当时最强的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可以说是当然最强诸侯毫无争议,但你要知道这个就是刘备一开始的敌人,换成刘秀 刘邦就能翻盘了???

不服的小伙伴可以去311模拟一下 用刘备一个郡的力量和袁绍打,看看结果如何。

几年后结果毫无争议,公孙瓒败北,河北的大大小小的势力全部依附袁绍。刘备,跑到青徐州,那里遍布豪强,刘备能控制的地盘和人口十分有限,北要受到袁绍威胁,西边则是曹老板,南边袁术,在加上隔壁的专业反骨仔吕布,像级了垓下之战的项羽,四面威胁,刘邦,刘秀在又如何。然后天子长安出逃,可以直接看图,刘备离的有多远,后面曹操,曹老板 迎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朝廷,吸引了大部分汉朝旧臣,实力大大增强。而刘备就更危险了。

一年后,果不其然被吕布,背后捅刀,无奈只能暂时投靠曹老板,共同击败吕布,之后终于见到了天子,正式成为皇叔,算高光时刻,宜城亭侯,豫州牧,左将军。曹老板也十分欣赏刘备。可以说这个时候,至少是能力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天下格局。北方基本被袁绍统一,中原基本被曹老板统一,刘备没有任何机会,而且被被曹老板严格监视,在他人的地盘。试想如果刘邦没有分兵参与伐秦,是一直困在楚地会如何。

几年后,刘备借讨伐袁术的名义,分兵脱离的曹老板的地盘,然后只能去投靠荆州的同宗刘表。为什么不去干江东的孙策,所谓南船北马,刘备的部队大部分都来自河北,根本不熟悉水性,和风头正盛,战斗力强的小霸王打,只有死路一条,更不要说,当时连一个稳定的地盘都没有,粮草后勤完全没有保障。

5年后,这段时间就是曹袁大战,也是决定天下格局的一仗,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儿子内战,河北彻底归曹,时间问题。而刘备只能待在新野小县静静无奈坐观。之后请孔明出山,隆中对,真正意义上开始真的准备夺取天下。

之后曹老板彻底扫平北方,刘表病死,荆州易主,刘备的机会来了,拿下荆州的基本盘,结果曹老板的速度更快,说曹操到就曹操到,荆州蔡氏家族胁幼主投降,轻松拿到荆州,然后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刘备被一路追杀到江夏,只能联合孙权,抵抗曹老板。

孙刘联军,于赤壁大破曹老板。刘备顺势夺取南郡,后攻占荆南四郡,总算有自己的地盘了。然而这个时候的他已经50岁左右了。

之后按隆中对的部署,入川地,控制荆益二州,曹老板这个时候忙着换户口本,抽不出身去管刘备。之后就是和曹老板争汉中。定军山之战。

刘备大破曹军声势浩大,之后为了解决荆州土地问题和矛盾割让了一半给孙权。然而……

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此时刘备,关羽两路夹击,必然会问鼎中原,曹老板被打退黄河以北,天下改写,这个也是刘备最接近统一天下的一次,无奈被儿子(刘封)坑,大舅子糜芳坑,都是最信任的人。吴魏联合,吕蒙偷袭,荆州归吴,之后刘备(60多了)轻率大军伐吴之战,无奈败北。后面就是,诸葛孔明的一次一次的北伐,一次一次被粮草拖累。

这个基本就是刘备征战的一生,初出茅庐身边便强敌如云,根本没有出头之日,中年好不容易,有了地盘,又被各种偷袭。就是这么悲催。

回到正题把刘备代入刘秀的发家地,刘备一样可以一统天下。

甚至如果控制天子的不是曹操而且刘备,把那块地盘给他,刘备何愁无法问鼎天下。


刘邦则是基本上是老秦家的基本盘,后面一占领关中,只不过是重新走了一遍嬴政做的事情。

换作是刘备他一样可以做到,如果在191年群雄割据的时候,刘备就控制了,南阳 南郡。或者成都 汉中。 天下早晚都是他的了。

user avatar

说老实话,刘秀当时复国成功是因为刘秀在各个方面都强于刘备。

一、血统。刘秀是汉景帝刘启六代子,血统纯正可考,且家族在当地名望颇高,周围都知道他是皇室之后。而刘备是中山靖王.......织席贩履,没有名望,也没人知道这是皇室子孙。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没人知道出身的刘备当然难以获得支持。

二、嫡系。起兵时期的力量是一个队伍的核心力量,所谓“江东弟子”是也。刚刚起兵时,刘秀有周围诸多名门望族支持,甚至有人烧了祖宅来投奔,当然,他们主要是冲着刘縯来的,但这构成了“刘家军”牢不可破的核心力量,一直到天下一统,这些元老都是最牢不可破的战友。反观刘备,亲密如三兄弟,但是没有核心队伍,起兵之时就占劣势。

三、运气。成大事者,运气绝对是第一要素。刘秀刚刚起兵,就可以和绿林军结合,解决了兵源问题,并且娶到真定王外甥女郭圣通,使得他在“持节北度河”是有了一股很大的力量。刘备则没有军队来投,没有可以让他少奋斗三十年的老婆。

四、口号。出师有名非常重要。王莽篡汉给了刘秀诛王莽的口号,并且王莽深不得人心,天下人人得而诛之。所以来投奔的士兵,人才济济不绝。而曹操“挟天子”没有给别人留下诛曹操的口实,并且还获取了很大民心,这使得刘备不如刘秀口号号召力强。

五、威望。一个人的威望也是个人成功的关键。刘秀有昆阳的军功,有司隶校尉的政绩,在文武两界,河北洛阳均有极高的威望。这使得他成为一个旗帜性的存在。而刘备军功政绩均嫌不足,使得刘备本人威望不及刘秀。

六、魅力。刘秀是著名美男子,而且他的谈吐也是非常平易,许多人在与他聊天后情不自禁的就臣服于他。最著名的是“马革裹尸”的马援。在陇蜀汉三位十分有能力的领袖之间一面选择刘秀。还有将领在家人沦于敌手时,可以为了刘秀斩掉劝降来使,这都是刘秀魅力的证明。刘备在魅力上也可算十分出色,也有身效死命的将领,但是比起刘秀,个人感觉有些不足,这条待定。

七、人才。蜀汉多人才众所周知,但是相比刘秀,蜀汉的人才还是显得不够多。云台二十八将外还有许多军政功绩赫赫的人才,这都是复兴的保证。当然,人才占有率更为关键,刘秀时代,据我所知,没见到刘秀敌对阵营中有什么人才。可以说刘秀包揽了天下人才的七成以上,这就使得人才差巨大。反观刘备,人才众多,而曹魏孙吴人才也是济济,人才的差距不大,导致相互间僵持,阻止了刘备复兴汉的愿望。

八、敌人。刘秀的敌人,不论是王邑王寻王莽王朗,还是刘玄刘盆子,都难称枭雄,人才不足,管理不善,民心不向,负隅顽抗都难,争天下十分无力。同时期的有才领袖隗嚣,公孙述没有逐鹿中原,这使得刘秀没有难以扫除的绊脚石。反观刘备,孙权曹操都是有才干的人,在自己的领地深得民心,根深蒂固,根本没有一鼓作气胜利的机会。

我们再看一下时间对比,刘备终其一生没能走出巴蜀。但是刘秀公元22年起兵,公元25年便称帝并且入主洛阳。起兵,到打昆阳,到大哥被杀,到低调做人,到持节北度河,到东山再起,到得天下一共三年多一点,这节奏也太快了,因为快,所以敌人立足不稳,所以功绩赫赫,所以威望高,所以魅力足,所以人才来,所以人才多,所以得民心,所以敌人没人才,所以迅速得天下。大概是这么个逻辑

当然,不得不说,历史已经是如此,我们这样的分析虽然有道理,但是没意义,真正能一言以蔽之的一句话估计是“天意如此”吧....

user avatar

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鲁肃比诸葛更加清醒地看出天下大势,时代变了,刘备就算比刘秀更加能干也没法光复汉室了。

user avatar

因为刘秀能打,千古帝王带兵打仗,李世民朱元璋刘秀在他们那个年代都是头号能打的,打仗没输过。李世民时代还有个李靖可以抗衡一下,朱元璋年代还有一个徐达可以稍微表示一下。光武所处时代没有比他更能打的了。而且光武政治点数基本上也点满了。不用比什么出身啥的,要比出身,魏武出身比刘秀好吧,最后一统天下了么?皇叔比魏武如何,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政治眼光,刘备都比不上魏武,就别比刘秀了,刘备自己带兵打仗在三国里排个中流就不错了。区别就是同样带兵打一场仗,光武带兵能打赢,刘备打不赢。光武每次都能打赢,所以所有人都支持他,刘备总打输,所以漂泊半生。别说刘老板了,就算魏武曹老板,一生打输多少次。三国要出现一个从头到尾都打赢的,也就统一了。

user avatar

刘备到了地下后,跟刘秀询问:太太太太太爷爷,为啥你能复国成功,我就不能呢

刘秀:好吧,那我们看看我们的人生历程吧

刘秀:28岁那年,我起兵了,跟着我兄弟一起加入绿林军去讨伐王莽

刘备:28岁那年,我也起兵了,在涿郡大街上拉了两个兄弟去讨伐黄巾军


刘秀:29岁,我带着不到一万人在昆阳对战王莽42万大军,第一天,乌云遮日,天降陨石,第二天,大风揭瓦,飞沙走石,第三天,河流暴涨,洪水滔天,我以微小的代价全歼了王莽42万大军,回军后,地位能力在我之上的哥哥死了,我得到了将军侯爵之位,四个月后,我的对手王莽死了,又过了一个月,我娶到了梦中情人阴丽华,宦得执金吾,妻得阴丽华达成

刘备:。。。。。。太太太太太爷爷,我好不容易得个县尉还被督邮搅了(哭)


刘秀:30岁,我被更始帝派去征服河北,我没带多少人,本来我没打算能拿下河北,准备随便找个理由撤退算了

这时候,上谷太守耿况送了我一支铁骑,顺便把儿子耿弇也送我了,真定王刘杨也送了我一支军马,顺便把外甥女郭圣通也送我了,后来更始帝猜忌我,派人来接替我,结果他没到就在半路被人砍了,他手下兵马也归我了。。。

几个月后,我带人去攻打铜马的农民军,我直接在营地里歇息了一个多月,外面敌人的粮食吃光了就逃跑了,我派一队人追上去,他们打都没打全放弃抵抗了,我骑马到他们的营区晃了几圈,他们从此全都死心塌地跟随我了,一年时间,我的队伍变成了几十万

刘备:。。。。。。太太太太太爷爷,我好不容易参加讨伐董卓的军队,靠着帝室之胄的位置才能在十八路诸侯那里要个凳子坐(哭)


刘秀:31岁,我称帝了,离我起兵那年也就三年,这一年,我的老上司更始帝战败投降了

32岁,我派兵清剿赤眉军,结果这时关中闹灾荒,赤眉军没粮食,人困马乏全部溃散了,我的大军一路摧枯拉朽,赤眉军全投降了,除了地方割据的诸侯外,我主要的对手差不多全灭了

对了刘备你在干啥呢

刘备:555555,我好不容易得到了徐州,又被吕布这个贼子抢去了,我又成难民了。。。。。。


刘秀:好吧,讨论结束,不过我送你几个字吧,丢下一张字条走了

刘备掀开字条,上书大字八个:位面之子,天命所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秀复国成功,而刘备最终失败,这背后是历史长河中复杂的政治、军事、人才、战略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一、 时代的背景与所处的环境: 刘秀(东汉光武帝): 时机更成熟的乱世: 王莽新朝的灭亡并非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而是因为其政策脱离.............
  • 回答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创者,我们习惯称他为“光武帝”。乍听之下,似乎有点奇怪,为什么不像他的前辈或后代那样,加上个“汉”字,变成“汉光武帝”呢?这其实涉及到我们称呼古代帝王的一些约定俗成,以及刘秀其人其事,有着非常值得细说一番的缘由。首先,我们要明白,皇帝在位时,有自己的年号,比如他的开国年号就叫“建武.............
  • 回答
    .......
  • 回答
    谈到光复汉室,刘秀和刘备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两位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一个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基业,另一个却在鞠躬尽瘁后,将汉室的复兴事业留给了后人。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程度,尤其是“人和”方面,刘秀的成.............
  • 回答
    “位面之子”这个说法,其实并非刘秀时代就有的正式称号,而是后世,尤其是网络时代,在讨论刘秀生平事迹时,用来形容他一系列惊人巧合、逢凶化吉、最终成就帝业的传奇经历的一种生动比喻。就好比我们现在说某人“运气爆棚”,但用“位面之子”来形容刘秀,则更能体现在他的人生轨迹中那种超越常理、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般.............
  • 回答
    关于刘秀废除元帝、成帝、平帝庙号一事,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这件事的背后,反映了刘秀作为一位开创者,是如何在政治、文化上重新构建东汉秩序,并试图摆脱前朝阴影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庙号”的意义。 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祭祀时所用的称号,类似于生前的谥号,但更加隆重,也更具政治象征意义。它代表着.............
  • 回答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素以仁德著称,他之所以将吕后请出高庙,并非出于个人厌恶,而是深谙政治之道,意在稳定朝局,确立自己统治的正统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以及刘秀那份沉甸甸的政治考量。要明白刘秀此举的深意,首先要认识到吕后在西汉末年以及新莽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吕后,.............
  • 回答
    李世民对刘秀的评价,确实比对曹操更为推崇。这其中并非简单的历史人物好恶,而是包含了李世民本人作为帝王的立场、治国理念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细致地解读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李世民看重的是什么。李世民本人从一个冲杀在前的武将,一步步成长为一代明君,他深知帝业的稳固、民心的向背、以及.............
  • 回答
    .......
  • 回答
    刘秀废黜郭圣通这件事,说起来是东汉初年一件挺让人唏嘘的事。你想啊,当初郭圣通可以说是陪着刘秀一路从王莽末年那个乱世打拼过来的,吃了不少苦,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呢?最后还是被废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患难夫妻最后变成了陌路人?这事儿得从头说起。郭圣通这个人,出生在河北巨鹿,那地方豪族势力挺.............
  • 回答
    关于刘秀是“位面之子”和王莽是“穿越者”的说法,这并非历史的真实记载,而是源于后世一些文学创作、民间传说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一种解读角度。尤其是在一些网络文学和历史演义作品中,这种说法被广泛流传。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两种说法的由来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刘秀是“位面之子”:“位面之子”这个概念,.............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刘玄为何不杀刘秀,反而大力提拔他担任大司马,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敌对或信任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更宏观的历史背景,并深入剖析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以及刘玄和刘秀各自的处境与考量。首先,得承认刘玄上位之初,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巩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彼时,绿林军、赤眉军等起义势.............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刘备和刘秀,同为汉室宗亲,都曾建立过影响深远的王朝,然而在百姓心中的知名度却天差地别。一个家喻户晓,一个却相对陌生。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谁更厉害”能解释的,而是历史进程、文化传播和故事本身的魅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故事的“戏剧性”与“.............
  • 回答
    .......
  • 回答
    刘秀,即汉光武帝,在推翻王莽新朝、恢复汉朝统治后,并没有选择将首都迁往西汉旧都长安,而是选择了洛阳作为首都。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战乱破坏与长安的地理劣势 战乱摧残下的长安: 自王莽篡位,天下大乱以来,长安作为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曹操征讨凉州和刘秀平定凉州的时期、背景、对手都有很大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差异很大。咱们仔细捋一捋这两位大佬在凉州的故事,就能明白为啥曹操那边的“战况”显得更顺畅一些。首先得明确,这俩人的“凉州之战”可不是同一场战争,发生在时间上也隔了三百多年,凉州这个地方在这三百多年里也变了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