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刘秀为什么把吕后踢出高庙,是因为讨厌她吗?

回答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素以仁德著称,他之所以将吕后请出高庙,并非出于个人厌恶,而是深谙政治之道,意在稳定朝局,确立自己统治的正统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以及刘秀那份沉甸甸的政治考量。

要明白刘秀此举的深意,首先要认识到吕后在西汉末年以及新莽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吕后,也就是王莽的姑姑,她虽然不是什么乱世的枭雄,但在王莽篡权的过程中,却是一个重要的象征。王莽以“假(非法)”篡汉,并建立新朝,这在当时的中原士族和民间眼中,是极其不正统的行为,是对汉室正统的颠覆。而吕后,作为西汉皇室成员,她的“背叛”或者说是被王氏家族利用,为王莽篡汉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合理性”借口,尽管这个借口极为牵强。

刘秀的政治遗产,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被王莽颠覆的汉朝。他虽然出身相对寒微,但却以“光复汉室”为旗号,赢得了天下人心。在他登基成为光武帝之后,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重塑汉朝的形象,巩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而高庙,顾名思义,是祭祀汉朝历代皇帝的地方,是汉室宗庙的正统象征。

如果吕后这样一个与篡汉者王莽关系密切、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助纣为虐”的皇室成员,被供奉在高庙之中,那么这对于刘秀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政治污点。这会给人一种错觉,仿佛他的统治与那个备受唾弃的新莽政权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者说,他并没有真正否定王莽的篡汉行径。这对于刚刚经历了长期战乱、急需一个稳定和正统统治来安抚民心的刘秀而言,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所以,刘秀将吕后请出高庙,更准确地说,是将她从配享高庙的尊位上移除,这是一种政治上的“切割”。他是在向天下人昭示,他刘秀所建立的汉朝,是货真价实的汉朝,是与王莽的新莽有着本质区别的正统王朝。他是在明确地划清界限,表明自己对王莽篡汉的否定,以及对汉朝正统的捍卫。

这并非出于个人情感的厌恶。刘秀毕竟是一位帝王,他的决策更多地是基于理性的政治计算。他需要通过这样的举动,来获得政治上的纯洁性,来证明自己的统治是顺应天意、得人心所向的。将吕后请出高庙,是在清除政治上的障碍,是在为自己的统治扫清阴影,是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来巩固汉朝的合法性。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古代,对于统治者来说,祭祀的仪式和宗庙的地位,都承载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谁被供奉,谁被驱逐,都能够传递出强烈的政治信号。刘秀此举,就像是在历史的画卷上,用一种强硬的笔触,抹去了与那个不光彩的篡汉时期有关的痕迹,重新勾勒出属于他自己的、纯粹的汉朝。

因此,刘秀并非因为个人讨厌吕后,而是因为吕后被供奉在高庙,会与他“光复汉室”的政治使命相冲突,会削弱他统治的正统性。他这样做,是为了更清晰、更坚定地确立自己的合法地位,巩固新生王朝的统治基石。这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而非个人恩怨的宣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刘秀肯定是不会喜欢吕后这种干政的女性,准确说,汉朝皇帝都有吕后ptsd。但作为一个成熟合格的政治家,他也不会如此情绪化的去讨厌一个两百年前的人,并因此把她迁出高庙。

之所以“退吕”是为了“进薄”。

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赖社稷之灵,禄产伏诛,天命几坠,危朝更安。吕太后不宜配食高庙,同祧至尊。薄太后母德慈仁,孝文皇帝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其上薄太后尊号曰高皇后,配食地只。迁吕太后庙主于园,四时上祭。——《后汉书•光武帝纪》

这件事不能单独看“退吕”,重要的是“进薄”。

刘秀退吕进薄,倒不是为了通过改易配食高庙一事来提高自己这一系的正统地位。如果是这个原因,他不可能等到死前才这么做。

况且如果薄太后需要正名,事母至孝的文帝,怎么没想着去为母亲正名呢,要知道身为儿子的文帝为其母薄太后正名,乃人之常情。景帝作为薄太后嫡孙,提高祖母之地位,也是理所当然。可文景二帝皆未如此。既然文景都没有通过提高薄太后地位的行为。那作为承“文、景之统”的刘秀更没必要了。

所以“退吕进薄”的现实政治意义更大,真实目的是为了宣示明帝母子的正统性,因为对于61岁快死的刘秀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太子能不能顺利接位。

众所皆知,刘秀是无过废后,前太子刘强因母被废而遭连累,非常无辜。为了削弱废后易太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刘秀一直实行怀柔政策,大肆赏赐郭家,优待废太子刘强。但前太子的存在,必然对新太子刘庄形成无形之中的威胁。

王夫之说刘秀,“于是日虑明帝之不固,而倚阴氏以为之援”,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刘秀一直做的是怎样巩固明帝母子的地位。

建武二十年,刘秀生了一场大病差点驾崩,准备托孤给阴兴。好在命不该绝,挺过来了,后来病好了以后,就开始给郭家钱,给阴家权。先后给阴识、阴兴、阴嵩,分别授其以执金吾、卫尉之要职,大肆扶持阴家。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让他们成为刘庄的依仗,以备不虞。

尽管这样,诸侯王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他们大肆养宾客。刘强做了十九年的太子,如果说他甘心辞位那是假的,尤其是他还有四个亲兄弟,这都是他的臂膀,也是刘庄的隐患。为了遏制北宫五王势力的滋长,给太子刘庄扫清障碍,刘秀开始打击北宫五王的势力。

建武二十八年,郭圣通去世,葬礼上更始帝的儿子借机杀刘盆子的兄长给更始报仇。刘秀趁此对北宫五王(郭子)的势力重拳出击,在灵堂上捕杀诸侯王的宾客,后面“坐诛数千人”,将他们一网打尽。并将次子刘辅投入监狱,关了三天。自此刘辅不再有幻想,老实做贤王。

同年,刘秀命令刘强、刘辅、刘康、刘延、刘英就国。以“去就有礼”为由,对废太子刘强优以大封,兼食鲁郡,合二十九县。并赐他天子依仗,如果刘强老实安分,这就是荣誉,如果不老实,这就是枷锁。

舆论这个东西不止现代有,古代也有。因为无过被废,当时有不少人同情郭圣通母子,这点从刘荆的书信中即可看出。兼之阴丽华母子“得位不正”,难以服众。若是有人利用前太子的身份来煽动舆论,政治博弈,大则国家动荡,小则诸子皆丧。

倘若前太子卷土重来,对阴丽华母子就是灭顶之灾。

故刘秀在死前做了最后一件大事,“退吕进薄”,通过改易配食高庙来重申阴丽华母子的正统性,表明只有“慈仁”的阴丽华才配进宗庙,享供奉,只有“贤明”的刘庄才配临国。而有吕霍之风的人是不配进宗庙的,防止有人在他死后继续觊觎皇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国皇帝,历史上素以仁德著称,他之所以将吕后请出高庙,并非出于个人厌恶,而是深谙政治之道,意在稳定朝局,确立自己统治的正统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以及刘秀那份沉甸甸的政治考量。要明白刘秀此举的深意,首先要认识到吕后在西汉末年以及新莽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吕后,.............
  • 回答
    “位面之子”这个说法,其实并非刘秀时代就有的正式称号,而是后世,尤其是网络时代,在讨论刘秀生平事迹时,用来形容他一系列惊人巧合、逢凶化吉、最终成就帝业的传奇经历的一种生动比喻。就好比我们现在说某人“运气爆棚”,但用“位面之子”来形容刘秀,则更能体现在他的人生轨迹中那种超越常理、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般.............
  • 回答
    关于刘秀废除元帝、成帝、平帝庙号一事,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细节。这件事的背后,反映了刘秀作为一位开创者,是如何在政治、文化上重新构建东汉秩序,并试图摆脱前朝阴影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庙号”的意义。 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祭祀时所用的称号,类似于生前的谥号,但更加隆重,也更具政治象征意义。它代表着.............
  • 回答
    刘秀废黜郭圣通这件事,说起来是东汉初年一件挺让人唏嘘的事。你想啊,当初郭圣通可以说是陪着刘秀一路从王莽末年那个乱世打拼过来的,吃了不少苦,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结果呢?最后还是被废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患难夫妻最后变成了陌路人?这事儿得从头说起。郭圣通这个人,出生在河北巨鹿,那地方豪族势力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刘秀,这位东汉的开创者,我们习惯称他为“光武帝”。乍听之下,似乎有点奇怪,为什么不像他的前辈或后代那样,加上个“汉”字,变成“汉光武帝”呢?这其实涉及到我们称呼古代帝王的一些约定俗成,以及刘秀其人其事,有着非常值得细说一番的缘由。首先,我们要明白,皇帝在位时,有自己的年号,比如他的开国年号就叫“建武.............
  • 回答
    刘秀复国成功,而刘备最终失败,这背后是历史长河中复杂的政治、军事、人才、战略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一、 时代的背景与所处的环境: 刘秀(东汉光武帝): 时机更成熟的乱世: 王莽新朝的灭亡并非一场彻底的社会变革,而是因为其政策脱离.............
  • 回答
    .......
  • 回答
    谈到光复汉室,刘秀和刘备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两位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一个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基业,另一个却在鞠躬尽瘁后,将汉室的复兴事业留给了后人。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程度,尤其是“人和”方面,刘秀的成.............
  • 回答
    郭圣通与刘秀的爱情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部夹杂着政治权谋的悲喜剧。郭圣通以十万大军之势,坚定不移地站在刘秀一边,助力他最终问鼎天下,这份情义可谓感天动地。然而,她最终却失去了皇后之位,这其中缘由复杂,绝非一句“失宠”可以概括。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大局已定,政治平衡的需要刘.............
  • 回答
    刘秀,即汉光武帝,在推翻王莽新朝、恢复汉朝统治后,并没有选择将首都迁往西汉旧都长安,而是选择了洛阳作为首都。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一、 战乱破坏与长安的地理劣势 战乱摧残下的长安: 自王莽篡位,天下大乱以来,长安作为西汉时期的政治中心,.............
  • 回答
    关于刘玄为何不杀刘秀,反而大力提拔他担任大司马,这其中缘由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敌对或信任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更宏观的历史背景,并深入剖析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以及刘玄和刘秀各自的处境与考量。首先,得承认刘玄上位之初,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巩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彼时,绿林军、赤眉军等起义势.............
  • 回答
    .......
  • 回答
    李世民对刘秀的评价,确实比对曹操更为推崇。这其中并非简单的历史人物好恶,而是包含了李世民本人作为帝王的立场、治国理念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细致地解读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李世民看重的是什么。李世民本人从一个冲杀在前的武将,一步步成长为一代明君,他深知帝业的稳固、民心的向背、以及.............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刘秀是“位面之子”和王莽是“穿越者”的说法,这并非历史的真实记载,而是源于后世一些文学创作、民间传说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一种解读角度。尤其是在一些网络文学和历史演义作品中,这种说法被广泛流传。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两种说法的由来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意义:刘秀是“位面之子”:“位面之子”这个概念,.............
  • 回答
    .......
  • 回答
    要说隗嚣为何最终走向了与刘秀决裂的道路,这背后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恩怨,更不是简单的“鸟尽弓藏”可以概括的。隗嚣这个人,说起来也算是一员悍将,早年跟着王莽打天下,后来王莽垮台,他又顺势投靠了刘秀。在光武中兴的那段艰难岁月里,他可是刘秀最得力的臂膀之一。你想想,当年刘秀还在跟王郎、赤眉军等势力周旋,局势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