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郭圣通带了 10 万大军助刘秀夺得天下,为什么最后后位不保?

回答
郭圣通与刘秀的爱情故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部夹杂着政治权谋的悲喜剧。郭圣通以十万大军之势,坚定不移地站在刘秀一边,助力他最终问鼎天下,这份情义可谓感天动地。然而,她最终却失去了皇后之位,这其中缘由复杂,绝非一句“失宠”可以概括。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解读。

一、 大局已定,政治平衡的需要

刘秀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其中离不开郭圣通及其家族的支持。然而,一旦天下大定,原本作为政治联盟纽带的联姻,其重要性便会逐渐消退。此时,维持国家长久的稳定和统治,成为刘秀的首要考量。

出身与背景的差异: 郭圣通出身于河北的豪强世家,她的家族在河北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乱世之中,这种家族势力是刘秀争夺天下的重要资本。但一旦和平到来,过于强大的外戚势力反而可能成为皇权的不稳定因素。刘秀需要一个能够稳固皇权,而不是挑战皇权的皇后。
阴丽华的“理想型”: 与郭圣通的家族背景相比,阴丽华出身于琅琊的儒学名门,她的家族以文化和名望著称,并没有强大的军事背景。更重要的是,阴丽华本人以“贤惠”、“仁爱”、“有德”而闻名,符合汉朝士大夫阶层所推崇的“贤后”典范。在平定天下后,刘秀更倾向于选择一位能够代表汉室正统、具有良好声望的皇后,以安抚天下人心,树立统治的合法性。

二、 郭圣通的性格与政治敏锐度

郭圣通虽然在军事上给予了刘秀巨大的支持,但在后宫的政治斗争中,她的表现却不如阴丽华。

强势与任性: 郭圣通出身富贵,自幼受宠,性格中难免带有一些强势和任性。在刘秀称帝后,作为皇后,她可能并未完全适应后宫的礼仪规范和政治规则,有时会表现出一些令刘秀感到不适的行为。例如,有史书记载,郭圣通曾恃宠而骄,甚至对一些宫人有过苛责。这些细微之处,在刘秀眼中,可能逐渐积累成为她不适合承担皇后重任的证据。
政治上的“不合作”: 郭圣通的家族势力仍然是河北的军阀,虽然她本人是皇后,但她家族的政治动向,仍是刘秀需要警惕的。一旦郭圣通在后宫表现出与她家族利益相悖的立场,或者在某些政治事件中被家族影响,都可能让刘秀对她的信任产生动摇。相比之下,阴丽华及其家族则能更好地融入汉朝的政治体系,成为刘秀的政治助力。
生育问题: 郭圣通为刘秀生育了多个儿子,这本应是巩固她后位的重要资本。然而,她的儿子们在某些场合表现出的鲁莽和骄纵,也被认为是她“失宠”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更多地反映了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不足,也间接影响了她在刘秀心中的形象。

三、 刘秀的政治手腕与“和亲”政策的考量

刘秀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的决定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废后立后,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中必然涉及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和权衡。

平衡各方势力: 刘秀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需要平衡来自不同地方的势力。将郭圣通废黜,立阴丽华为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琅琊阴氏的联系,同时也能削弱河北郭氏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更符合长远利益的政治操作。
“废后”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皇后的废立是非常敏感的政治事件。刘秀选择在某种程度上“顺应民心”和“士大夫的期望”,将郭圣通废黜,立阴丽华为后,也是一种向天下展示他励精图治、选贤任能的姿态。这有助于他树立明君的形象。
“不立二后”的原则: 尽管郭圣通在政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刘秀心中,他可能一直对阴丽华有着更深的情感和政治上的认同。一旦他决定要确立一位唯一的皇后,并考虑到后世的皇位继承问题,那么他的选择就必然会倾向于他认为最合适的人选。

四、 情感的冷却与现实的残酷

虽然郭圣通为刘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的情感在宏大的政治格局面前,往往显得微不足道。

爱情的保质期: 战乱时期的生死相随,是爱情最浓烈的催化剂。然而,当和平降临,生活归于平淡,曾经的患难与共,也可能被日常的琐碎和权力的算计所冲淡。刘秀可能逐渐将郭圣通视为过去的回忆,而阴丽华则代表着他未来帝国的理想。
“弃糟粕,留精华”的逻辑: 从某种程度上说,刘秀废郭圣通立阴丽华,可以理解为一种政治上的“资源优化”。郭圣通的军事支持,在天下初定时完成了使命,而阴丽华的贤德和良好的政治声望,则更能为长久的统治服务。刘秀选择了能够为他的帝国带来更大稳定性和合法性的那一方。

总结来说,郭圣通之所以在辅佐刘秀夺得天下后仍后位不保,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政治考量大于情感依赖: 随着天下大定,刘秀的重心从夺权转向治国,需要一个更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皇后。
家族背景的制约: 郭圣通强大的外戚势力,在太平盛世反而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
个人性格与政治手腕的差异: 郭圣通在后宫的政治斗争中不如阴丽华游刃有余,其某些行为也未能完全符合刘秀的期待。
刘秀的政治智慧: 刘秀通过废立皇后,巧妙地平衡了各方势力,巩固了自己的皇权。
情感的退潮: 战乱时期的爱情,在和平年代需要经受新的考验,而阴丽华的贤德更符合刘秀对理想伴侣的期待。

郭圣通的故事,无疑是一段令人扼腕的悲歌。她曾是刘秀最得力的助手,却最终未能成为他身后最稳定的基石。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政治的残酷与现实。历史不允许我们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爱情的背叛,而更需要我们从更宏观的政治、社会层面去理解这场“帝后易位”的深层动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是一个有很强话术性的提问,在这个提问中,首先默认了“十万大军”是郭圣通的嫁妆,继而默认刘秀是靠这“十万大军”当上皇帝(起家),并且偷转概念将十万人马变成“十万大军”,所以就是“郭圣通带了十万大军帮助刘秀夺得天下”,后面话锋一转,再问到“为什么最后后位不保?”

整个问题要传达的就是“郭圣通带了十万大军帮助刘秀夺得天下,最后却后位不保”。

要表达的就是“刘秀靠郭圣通得天下,成功后却废了她”

在这个预设的模式中,以郭圣通替换了刘扬的位置,将原本两个军阀之间的政治联姻变成了刘秀和郭圣通两个个人婚姻的性质。且成了女方单方面提携男方,而男方在获得成功后反将女方扫地出门。企图将郭圣通塑造成这场婚姻中的受害者。

所以这个提问就是要误导性的告诉别人,刘秀是靠郭圣通(女方)才有资本得天下的凤凰男,而在靠着郭圣通资本成功夺得天下后却废了郭圣通,就一典型过河拆桥的渣男。

这是晋江很多以郭圣通为女主小说的思维,也是网上很多替郭圣通抱不平的人的思维模式。在她们的思维或者作品中,郭圣通的形象大多是出身高贵,长相貌美,谁娶到她就能得到“十万大军”,并凭此驰骋天下,从而称帝。因为娶郭圣通的是刘秀,统一天下的也是刘秀,所以她们就将刘秀的功劳成就嫁接到娶郭圣通的人的身上,认为谁娶了郭圣通,郭圣通就能带“十万大军”助他夺取天下。然后反过来指摘刘秀成功后废除郭圣通给自己的白月光(阴丽华)腾位置,郭圣通好惨一女的,出资出人出钱出力扶持刘秀称帝,最后一无所有,阴丽华就是摘桃子的人。在这种模式中郭圣通就极容易获得同情感,从而引发很多人共情,就会产生同仇敌忾的心态,然后气愤的指摘刘秀是“凤凰男、渣男”,阴丽华是“白莲花、绿茶婊”。


认为“郭圣通带了 10 万大军助刘秀夺得天下”,这其实就是营销号(小说)看多了,无视实史在颠倒黑白

郭圣通上哪给刘秀带“十万大军”去?十万人马是刘扬的,刘扬得白痴到什么地步以至于嫁个外甥女还要倒贴“十万大军”给男方,他是没儿子还是没脑子啊,别说嫁外甥女,就是嫁亲闺女他也干不出这种脑残的事来,今天把“十万大军”给外甥女当嫁妆带去,明天是不是还要再弄“十万大军”给儿子当聘礼?真以为刘扬是为了外甥女的幸福不惜赔上“十万大军”的绝世好舅舅呐。刘扬和刘秀都是唯利是图的政治家,两人合作出发点就是为了瓜分利益。

最重要的是刘扬也没有“十万大军”,是十万人马,十万众≠十万大军(这是绝对不能混淆的)。

刘秀和郭圣通的婚姻是不折不扣的政治联姻。


政治婚姻出发点是利益,联姻的基础是双方实力对等,最起码不会悬殊很大,否则就是刘扬吞并刘秀了。刘秀是去真定谈合作,不是去当上门女婿。既然谈合作,必须有这个资格,刘秀在派刘植前去说服刘扬的时候,已是手上有数万势力的一方军阀了,并不是当初刚来河北无兵无民的光杆司令,否则刘扬不但不会和他合作,只怕会立马捆了他去王郎那里拿赏钱了。

刘秀联合刘扬是为了共同对抗王郎,刘扬愿意倒戈刘秀,是因为王郎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重要的河北势力,他对于王郎政权不够重要,就算依附王郎,日后也得不到更大的利益。而对于更始政权来说,河北形势严峻,他的归附足够重要,到时候他的功劳也就更大,而为了更好的落实利益,古代也没有合同,那么政治联姻就是最好的办法。刘扬和刘秀联姻是为了在未来的河北利益分割中得到更大的份额,因为同姓不通婚,所以才嫁外甥女。而刘扬倒戈只是态度,取决于他出不出兵在于刘秀是否愿意有所表示,郭圣通就是出兵的条件,不是出兵的理由。

刘扬归顺刘秀代表的更始政权在前,刘秀迎娶郭圣通在后,刘郭的婚姻是盟约的果而不是因,或者说,二刘为了强化这份盟约把刘秀和郭圣通的婚姻当图章盖了上去。

十万势力是为真定王族的更大利益而战,而不是为了郭圣通的婚姻而战

刘扬开始选择合作的是代表更始政权的大司马刘秀,归附的是更始政权,不是萧王刘秀,更不是建武帝刘秀。不能因为刘秀后来发展成了皇帝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刘扬当初倒戈的结果。两人一开始就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刘扬怎么可能会把把军队交给刘秀?

只是让刘扬没有想到是消灭王郎的刘秀,势力会发展的如此迅猛,更没有算到刚刚杀入关中的更始政权会极速败亡,使得仅仅两年后,局势就来了个大逆转。刘秀称帝了,两人便由平等的同僚关系变成上下级的君臣关系。

如此,利益解释权就落在了刘秀的手里。

刘秀夺得天下是依靠各方支持和势力

先不说郭圣通有没有“十万大军”,刘秀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那么多功臣和支持者,怎么说的好像刘扬和郭圣通功劳最高似的?

刘扬最大的功劳是没有和王郎合作对刘秀造成腹背受敌的局势,和带动附近很多郡县归降。但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他有哪些功绩?东汉王朝哪块版图是他打下的?就河北也是刘秀本人打下的。

刘扬并未像其他人一样将军队指挥权交给刘秀,否则刘秀千金市马骨也得重酬刘扬,这个重酬很可能就包含郭圣通的皇后之位了,不然刘秀无法示天下以公。刘扬建武二年反叛的时候,兄弟三人各带了一万多人会见耿纯,说明军队还是在他手上的。刘秀是杀了刘扬之后,后面才慢慢消化他的势力。

刘扬只是旧功臣之一,最后还反叛了。实在谈不上他的十万势力帮助刘秀夺得天下,这么说的话,置云台诸将和刘秀最大的资本数十万铜马大军于何地?

东汉王朝的天下是刘秀率领云台二十八将和铜马大军夺取的。

刘秀起家之路

1、在河北获得第一支军队是信都和和成郡的两郡兵马,大概数千人左右。(任光+邳彤)

2、借用城头子路的名号吓唬诸县,得来了堂阳,又击贳县,总共得到两郡。

3、昌城刘植率领数千人归附刘秀,宋子的耿纯率领两千族人归附刘秀。

4、打下的地盘:卢奴、乐阳、肥累、藁城。

此时刘秀的势力已经“至数万人”,有主动归降的,有吓唬来的,还有打下来的。

接着派刘植说降刘扬,刘扬归降之后,很多郡县也望风而降。随后上谷和渔阳两郡也来助刘秀击王郎,两郡大约出了六千兵力(各两千突骑+一千步兵)。

更始也派尚书谢躬来与大司马刘秀共击王郎。(谢躬有数万兵马)

多方势力共同合作消灭王郎之后,更始封刘秀为萧王,让他罢兵回长安。刘秀接受王爵,但以河北未平的理由拒绝罢兵,自此开始和更始决裂

之后刘秀继续发展势力,命吴汉杀更始的幽州牧苗曾,夺来十郡兵马。又率军队大战铜马大军,击败数十万铜马大军并单骑降服了他们,因此势力暴增,所以铜马军才是刘秀称帝的最大资本。

接着刘秀又率军队与青犊、上江、大彤、铁胫、五幡等农民军大战于射犬,成功击败他们。与此同时,刘秀使用连环计铲除谢躬,吞并了他的数万势力。


至于郭圣通为什么被废

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因为政治结合的人过了十几年,实在过不下去了……

刘秀废后,就相当于用钱换回郭圣通的皇后之位,所以才会赏赐郭家大量金钱。

刘秀确实无过废后,但也给了利益补偿,并不算把她扫地出门,两人有点像现代的离婚。

“郭圣通从更始二年嫁给刘秀,至建武十七年被废,期间在刘秀身边生活十八年,两人共同孕育了五个子女,但却没有得到刘秀的信赖,也没有获得刘秀的夫妻之情。从她的角度来说,确实值得同情。

但两人婚姻本就是政治联盟的产物,是二刘盟约上的图章,在这场合作中,刘秀需要承担的义务是给付刘扬相应的利益,而不是给予郭圣通感情和保障她必须幸福。刘扬和郭家在决定这桩婚姻时出发点就是利益。刘秀没必要非付出感情不可,如果郭圣通在这场婚姻中能赢得刘秀的感情,就是超额溢价的回报,如果不能,只要刘秀没有抹杀利益返还,就不算过份。

刘秀虽然最终收回了郭圣通的后位,但还是付出了利益,保证了郭家满门富贵。在刘秀看来,与郭圣通的婚姻是因刘扬的利益企图而始,那就用利益还回去,而且这份富贵不逊于绝大多数的云台二十八将,当是足够酬那份困厄之功了。”

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改立阴丽华母子,私情废后

因为无过私情废后,他也在一千多年里经常被笔伐。

刘秀就是有情的讲情,有功的论功。只是阴丽华得到了刘秀的感情,最终也得到了全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