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光复汉室,为什么刘秀能成功而刘备不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谈到光复汉室,刘秀和刘备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两位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一个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基业,另一个却在鞠躬尽瘁后,将汉室的复兴事业留给了后人。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程度,尤其是“人和”方面,刘秀的成熟度和战略的精准度远超刘备。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剖析:

一、 时机与基础:成熟度与起点

刘秀:天时地利,稳扎稳打的开端

刘秀出身于南阳大族,虽然祖上是汉室宗亲,但在王莽篡权后,刘秀的家族已经经历了数代的衰落。然而,他并非孤身一人。在他起事之初,已经有了一定的家族背景和人脉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崛起的时代——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军阀割据,但各地百姓因为王莽的苛政而苦不堪言,渴望“复汉”的呼声很高,这是非常重要的“天时”。

刘秀的早期生涯,并不是一上来就喊着“复汉”。他首先是依附于更始帝(刘玄)的。在更始政权内部,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渐崭露头角,被封为破虏侯,并被派往北方镇压铜马等农民起义军。这期间,他并非独立作战,而是依托于当时已经形成的起义军力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关键在于,刘秀在接受任命后,并不是急于扩张,而是选择了 稳扎稳打,收服人心 的策略。他在河北,对曾经镇压过的起义军采取了宽容政策,招降纳叛,收拢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士卒。他懂得“兵者,诡道也”,更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通过严明的纪律、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刘秀在河北地区迅速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和统治基础。当他最终决定与更始政权决裂,自立为帝时,他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稳固的统治区域,以及最重要的—— 人民的拥护和忠诚的将士。

刘备:颠沛流离,艰苦卓绝的起步

刘备的出身虽然也是汉室宗亲,但已经远不如刘秀那般有家族势力作为直接支撑。他的早年更加坎坷,几乎是从零开始,一路漂泊,靠着一腔热血和“卖草鞋”的出身,一步步艰难地爬升。他所处的时代同样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但他不像刘秀那样能在早期就获得一个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和人力资源。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是常态。他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虽未明确加入,但在官渡之战期间短暂周旋),甚至还投奔过刘表。每一次的依附,都意味着他要看别人的脸色,受制于人。虽然他“屡败屡战”,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精神力量,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缺乏一个能够让他 真正施展抱负、整合力量 的平台。他的“汉室宗亲”身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号召,而非实际的权力基础。

直到赤壁之战后,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才初步获得了荆州南部和益州,建立了自己的基业。但此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已经占据江东,他所面对的对手都是已经经营多年、根基深厚的实力派。他的“光复汉室”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了 后发制人的劣势和战略上的被动。

二、 战略与执行:视野与决断

刘秀:长远视野,步步为营

刘秀在战略上,表现出了惊人的 宏观视野和耐心。他不像一些急于求成的军阀,一上来就四处征伐。他明白,要复兴汉室,首先要稳定自己的地盘,赢得民心,然后才能逐步扩张。

他针对不同时期的敌人,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在初期,他善于利用农民起义军内部矛盾,收降纳叛,壮大自身。在统一河北的过程中,他不仅注重军事上的胜利,更注重对当地士族的安抚和拉拢,以及对百姓的休养生息。他深谙“攻心为上”的道理,很少进行不必要的杀戮,即使是敌对势力,一旦投降,他也往往予以宽恕和任用,这大大减少了后顾之忧。

在对付其他割据势力时,刘秀展现了 精准的判断和果断的决断。例如,他与王朗、张步等人的交锋,往往是抓住对方的弱点,一击致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他并没有选择与曹操硬碰硬,而是首先巩固北方,再图南下。即使在与刘永、刘秀等人的内斗中,他也能保持战略清醒,不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他建立的“以儒家思想治国”的政策,也为他的统治奠定了稳定的意识形态基础。

刘备:局限性与错失

刘备的战略,虽然有诸葛亮的“隆中对”这样的高瞻远瞩的规划,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多次出现 失误和局限性。

首先,刘备 对人才的把握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摇摆和短板。虽然他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以及诸葛亮这样的绝世智囊,但他对一些关键节点的把握并不如刘秀那样到位。例如,他对关羽镇守荆州的信任,虽然体现了战略上的依赖,但最终也因为关羽的失策,导致了荆州的丢失,这是刘备にとって致命的打击。

其次,刘备的 政治决策有时显得不够成熟和果断。在荆州问题上,他与孙权本是唇齿相依的盟友,但由于对荆州的争夺,最终导致了反目成仇,并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而他为了替关羽报仇,执意东征,不顾诸葛亮的劝谏,也成为了他人生中一个巨大的遗憾,甚至可以说是导致他帝国最终瓦解的导火索之一。

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虽然是他的旗帜,但有时也成为他的羁绊。他过于强调“正统性”,反而可能让他忽视了现实的政治博弈和策略的灵活性。

三、 “人和”:核心差异的根源

如果说天时地利决定了起步的难易程度,那么“人和”则是决定最终成败的根本。而在这方面,刘秀做得比刘备更加出色,也更加成熟。

刘秀的“人和”:赢得人心,凝聚力量

刘秀的“人和”体现在多个层面:

1. 收服军心,士卒用命: 他善于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赏罚分明,赢得士兵的绝对忠诚。他发布的诏书,往往带有真挚的情感,能够打动人心。例如,他曾为了安抚起义军,将自己的马匹也赏赐给士兵。
2. 安抚民心,恢复生产: 他深知兵败如山倒,人心丧失的后果。因此,在占领一个地区后,他总是优先安抚百姓,减免赋税,发展生产,让人民看到希望。这使得他所到之处,往往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成为他强大的后盾。
3. 团结士族,整合资源: 他并非单纯依靠武力。他懂得拉拢和团结地方士族,给予他们优厚待遇,让他们能够继续在地方施加影响力,稳定社会秩序。他尊重读书人和名士,能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4. 建立稳定的政治体制: 汉朝的传统政治制度,是刘秀能够重新建立统一王朝的重要基础。他继承并发展了汉朝的政治体制,并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得新的王朝能够顺利运转,得到各阶层的认可。
5. 个人魅力与信誉: 刘秀本人以其谦逊、仁厚、有耐心、善于用人而著称。他不像一般的乱世枭雄那般嗜杀成性,反而以其德行赢得了“光武中兴”的美誉。这种个人魅力,是他凝聚人心、赢得“人和”的关键。

刘备的“人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刘备同样是重视“人和”的,他的“仁义”之名远播。然而,他的“人和”却存在一些难以弥补的短板:

1. “仁义”的困境: 刘备以“仁义”为号召,这本身是很有吸引力的。但有时,“仁义”也可能成为一种束缚,让他无法像刘秀那样,在必要时采取更为冷酷但有效的手段来巩固统治。例如,在占领益州时,他与当地士族的合作,虽然为他提供了政治基础,但也埋下了后续的隐患。
2. 人才梯队的断层与局限: 虽然刘备拥有顶尖的将领和谋士,但他的接班人问题,以及他手下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数量,与刘秀相比存在差距。关羽、张飞的早逝,诸葛亮后期独木难支,都让刘备政权的稳定性和长远发展受到了影响。
3. “复汉”口号的过度消耗: 刘备一生都在喊“复汉”,这既是他最强大的号召力,也可能是一种对自身战略局限的掩饰。他的每一次失败,都让“复汉”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也让追随者感到疲惫。
4. 政治手腕的不足: 相较于刘秀对士族的拉拢和对民心的安抚,刘备在政治手腕上显得不够圆滑。他对荆州的失去,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政治判断上的失误和与盟友关系的处理不当。

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刘秀在“人和”的各个层面,都展现出了比刘备更为成熟、稳定、且具有长远性的能力。 刘秀不仅仅是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更重要的是,他在政治上、社会上、人心上都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基石。他懂得如何在乱世中重建秩序,如何赢得不同阶层的信任,如何将零散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他的“光复汉室”,最终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和对人心的精准把握之上。

而刘备,虽然心怀高远,也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但他始终未能完全摆脱早期创业的艰难和战略上的被动。他的“仁义”虽然赢得了部分人心,但却未能建立起像刘秀那样遍布全国的、稳固的人心基础和政治联盟。他的“复汉”事业,更多地像是一种理想的坚持,一种精神的象征,但最终却未能转化为一个能够长久延续的帝国。

所以,同样是光复汉室,刘秀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而刘备则将这份事业的希望留给了后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刘秀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把握上,尤其是在“人和”方面,展现了更为卓越的成熟度和战略上的精准性,从而奠定了东汉王朝坚实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瞅见 @泪痕春雨 大仙又在这旮旯施展神通,差点没笑岔气。为啥哩?配合以下题目就明白了:

引段大仙语录(现已被大仙整容灭迹,原答请见后附截图):

再瞅瞅新鲜出炉的大仙语录:

要说打大仙的脸打得如此清脆可人,舍大仙本人其谁也?

大仙需要时,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便对其成功有至关重要的帮助,大仙不需要时,刘备甚至刘秀的汉室宗亲身份就没球用。还是那句话: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总之,泪仙大法好!

这说明什么?大仙满嘴唯物,实则有理扁担三,无理三扁担,想怎么脑补历史就怎么脑补历史。历史人物也好,历史事件也罢,在大仙这旮旯都不是什么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仅供意淫的题材罢了。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是唯物?唯个鬼物,标准的主观唯心主义。

说白了,大仙与其批判的英雄传奇原本就是殊途同归,都是以主观想象为纲,只不过后者意淫英雄,而大仙意淫自己罢了。套用某段语录:大仙与英雄传奇的矛盾,是主观唯心主义史观中一派与另一派的矛盾,本质都是反唯物。

再瞅瞅大仙的神论:

站在今人的角度,皇权当然没有神圣性。但唯物与唯心史观的基本分野,便在于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讨论历史。

对于公元前后的古人,皇权有没有神圣性,读读史书便一目了然。瞅瞅两汉交替之间各路人马,一个个都要打着刘姓的旗号,连八竿子打不着的王郎都要诈称汉成帝之后,感情是耍着玩的?到汉末,献帝都沦落成叫花子了,曹操照样逢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闹得又是哪出?再看看刘玄德在蜀中,四方延颈,感情是因为大耳朵的势力强悍?

分析古人心态,必须根据广泛的史料,尽量重构古人生活的具体历史环境,缺少了这一前提条件,任何揣测都属于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是不折不扣的主观唯心。

再瞅瞅大仙自抽耳光的风范:

按照大仙的高论,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所以能与北方分庭抗礼,三百年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南方反倒不能割据了。

大仙的结论一目了然:三百年后,南方经济在全国占比倒退了。

阿弥陀佛,这简直是惨绝人寰的事故现场。大仙难道不知道中学历史的必考题:经济重心的南移么?!

捎带,论起我大唐经济繁华,扬一益二说的是哪两块地界?

末了,大仙不知道五代十国也还罢了,居然忽略了南宋与金百余年的南北对峙?!

就这种初中历史教纲必考内容,据说通读二十四史的大仙都一本糊涂账,我说各位泪教信徒,跟着这等神人学历史,与跟着小学生学语文有啥分别?我看还是先温习温习中学历史教材开卷有益。

回到本题

首先要看具体的历史环境。王莽改制失败,得罪了社会各个阶层,使新莽政权成为上到豪强,下到流民的众矢之的。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心思汉成为刘秀成功的大背景。

到刘备这儿,大耳朵为何叹息痛恨于桓灵?因为两次党锢之祸不但酿成党争,摧毁了朝廷的政治凝聚力,且党人名士有着极深的豪强背景,易言之,皇权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豪强的对立面,甚至朝中未乱已发生了废立阴谋:

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

加以黄巾之乱,董卓废立,鸡飞狗跳,一塌糊涂。较之新莽之际,此时复兴汉室的旗号已是明日黄花,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语的广泛流行很能说明问题。

再看宗族势力。刘秀兄弟本就是地方豪强,受到所谓南阳故人的强力支持,本钱与织席贩履的刘备不可同日而语。其与对敌,要么是势力强大但人心丧尽的新莽朝廷,要么是更始帝、王郎、赤眉之流上不得台面的狗肉,与号称超世之杰的曹操无法相提并论。一强一弱之间,注定了刘备创业的难度远高于刘秀。

末了论个人能力。翻翻曹植与诸葛亮的《论汉二祖》,虽然二位在打笔仗,但一致公认刘秀惊才艳艳,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虽然刘备有王霸之略,为人钦服,但不能不说,至少在军事才能方面与刘秀有着明显的差距。

总之,起点低,才能弱,环境差,对手强,这便决定了刘秀能一统天下而刘备只能割据一方。从某种意义上说,蜗居新野,沉沦到底才是刘备的正常结局,此公四十八岁后的人生已然近乎不可思议。

——泪仙被打脸后果然又玩起了打补丁整容那套,捎带连旧答都搞了套整容,真是万年改不了的尿性。咱早有准备,贴个截图立此存照(^_^)

大仙来来去去就是这么一招,整个容装没事发生,黔驴还会打鸣、尥蹶子两下子哩,真是白修了地摊政治,辜负了虔诚信众,可发一笑。







user avatar

光复个鬼的汉室。

刘秀登基后有人说民间发现了汉成帝的儿子,所以刘秀应该让位给他。刘秀说我这么辛辛苦苦打天下难道是为了让别人做皇帝?别说什么成帝的儿子了,就是成帝复活了我都不会把江山让给他。实际上别说成帝了,就是刘邦复活了刘秀都不会把江山让给他。

至于刘备,你觉得要是他把曹操杀了,汉献帝就有实权了?还不是另一个曹操起来了。所以在汉献帝眼中董卓王允曹操刘备有区别吗?

刘备去请诸葛亮出山,一开场就说灭了曹操兴复汉室。诸葛亮直接就说装什么纯洁,曹操已经统一了半个中国,是你能灭得了的?兴复汉室给老百姓说说就行了,你来找我又不是来扯淡的。咱们还是说点实际的吧。曹操和孙权都不是你能消灭的。刘表和刘璋是软柿子,这才是你的进攻方向。

同样诸葛亮之所以投靠刘备也不是兴复汉室,而是曹操和孙权看不上他。他要是去了曹操和孙权那里可能有个很重要的位置,但绝不会是常委,更不会是中堂。要是曹操说你来了就能当常委,他才不管曹操是汉相还是汉贼。

再加一段,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提出要先灭刘表和刘璋,估计刘备会假惺惺的说他们都是我的宗室兄弟,我可不忍心下手啊。诸葛亮直接就会说刘表还是我的亲戚呢。再说了别说你们这种真假难辨的所谓兄弟了,就算他们是你亲爹,为了霸业也必须把他们干掉。历史上为了权力和地位父子兄弟互相残杀的事情还少啊。你要是连这都要我劝说你还打什么天下(当然刘备肯定不需要别人劝说这种事情的)。

user avatar

谈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先忘掉“光复汉室”这座大牌坊。

西汉历代圣君仙逝后,中央集权的成果不断流失,地方豪强并起,而王莽的儒家思想主义政治改革的失败导致豪强地主的强烈反扑,光武帝乘势而起,他首先很神奇地取得了昆阳之战最大的政治成果。(这种神奇的过程,唯有淝水之战能与之媲拟。)其兄死后,进军河北,作为更始政权代言人在河北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中纵横捭阖,并找到了他的制胜法宝,从娶郭圣通开始,团结河北乃至天下的豪强,他既是皇亲又是豪强,较其对手而言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他是一个可接受者,一个自己人。而他的兄长又成为他极佳的政治借口,使他与分崩离析的更始政权决裂,一步一步从河北到关中,关东,陇西,巴蜀,终拥天下。建立了绝不等同于前汉延续的后汉王朝。因为前汉的心腹大患——豪强,已经成为后汉的建立者与拥护者。

反观昭烈皇帝时,东汉已经进入世家根深蒂固近两百年的世代,黄巾之乱,中央已无力扫除,它居然赋予地方募兵权这仅存不多的中央权力,无异于饮鸩止渴。而何进的败亡又彻底打破了东汉后期的政治平衡,军阀时代的到来致使军阀这种自下而上的政治逻辑与帝国政治水火不容,东汉已无力回天。而昭烈皇帝白手起家,于诸侯间斡旋,手中可利用资源少的可怜,其传说中所谓拥有百余儿女的三百多年前的先祖——中山靖王,在江东士族,四世三公的袁氏,挟天子的曹操,正儿八经的宗亲刘表、刘焉,甚至代表宗教势力的张鲁面前都不够看的。于是他小心翼翼又野心勃勃,最终在丞相的帮助下夺荆占益,与魏吴呈鼎立之势,至此他已消耗太多光阴。带他回头时,魏已占天下十二州,并宣称天命;而吴早已成铁板一块且传袭三代,而自己只有疲敝的荆益二州且与东吴存在领土争议。而庙堂之上开业功臣的荆州派与本土的益州派又斗的如火如荼,自己也没有天下士人的支持,当前形势唯有先军政治能得以自保,也就是说蜀汉自建立之初就注定只能作为一个地方政权存在,没有取得天下的基因。而关羽死后,早已知晓无法保全荆州的昭烈帝为了国内的政治平衡和对必须此时对东吴施加的军事威慑而不得不发动伐吴战争,然天意难料而身死道消,岂不可悲可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光复汉室,刘秀和刘备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两位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一个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基业,另一个却在鞠躬尽瘁后,将汉室的复兴事业留给了后人。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程度,尤其是“人和”方面,刘秀的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当评价对象是围绕着“汉室”这个概念展开时。刘备父子和刘渊父子,虽然都以“汉”为名,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对汉朝遗民的影响,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刘备刘禅父子:悲情英雄的浪漫主义与“汉贼不两立”的道义刘备.............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同一套物理规律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和我们眼睛看到的景象巧妙的结合。说白了,就是光的散射加上我们眼睛的接收方式。白天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咱们先聊聊白天。太阳光看起来是白色的,但它其实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就像彩虹一样,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些颜色的光,它们的波长都不一样。红光波.............
  • 回答
    这宋江和柴进,同样是仗义疏财,救急扶危,怎么一个成了梁山泊的众望所归,一个却显得有点黯淡无光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表面上看,都是掏钱办事,但深层里,他俩的动机、方式、以及带来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别。咱们先说宋江。这哥们儿,论出身,不过是郓城县一个不入流的押司,没啥显赫家世,没啥惊天动地的背.............
  • 回答
    老铁们,今天咱就来唠唠,这集成声卡和独立声卡,都走光纤输出数字信号,这音质到底有没有啥区别?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光纤输出的是啥?是数字信号,干净利索,不像模拟信号那么容易受干扰。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声卡能把数据准确地传输出去,那理论上它俩在光纤这块儿,应该是一样一样的。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就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同为中国科技公司,华为在自主研发芯片上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甚至被誉为“国货之光”,而小米即便尝试打上“新国货”的标签,却常常招致批评。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就能一言蔽之,而是涉及到品牌定位、历史积淀、技术实力、市场策略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
  • 回答
    要说光绪“败光”了同治中兴的家底,这说法有点过于简化和情绪化了。同治中兴确实为晚清带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也积累了一些家底,但把它说成是被光绪一人“败光”了,那就不太公平,也忽略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更深层的原因。首先,得明白同治中兴到底是什么。这主要是指同治年间,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重用曾国藩、李鸿.............
  • 回答
    若诸葛亮生于同治、光绪年间,这位千古名相,定然不会安于现状,坐拥书斋,更不会效仿其三国时期的经历,寻觅一位“汉室宗亲”来辅佐。时代变了,剧本也要改写。以他那超凡脱俗的智慧与洞察力,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清,他会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又会攀登到怎样的高位呢?首先,他不会选择效忠于腐朽的晚清朝廷。 诸葛亮一生推.............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经历过此类尴尬事件的普通人,我来跟你聊聊这其中的滋味。不过,我得先声明一下,我的经历和你说的那种“扒光”场景不太一样,我是在医院,因为一次意外的检查,我和我的同事都得暂时“卸下武装”,接受治疗。那天我值夜班,急诊室来了一个重伤员,情况危急,需要立刻手术。作为医生,我们谁都不能袖手旁观。当.............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天体反射、光学以及我们对宇宙认知的几个关键点。你问得非常对,月亮反射太阳光形成我们熟悉的月光,而地球同样也会反射太阳光,并且确实,从月球上看,地球反射的阳光应该会显得更强、更大。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1. 地球和月球反射太阳光的基本原理无论是地球还是月球,.............
  • 回答
    吴京在2018年因酒驾被行政拘留后能够复出,而其他劣迹艺人却未能复出,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涉及法律、社会舆论、个人形象修复、行业生态以及公众心理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析: 一、吴京事件的特殊性1. 法律处罚的轻重与公开性 酒驾的性质:吴京的酒驾行为被认定为“情节轻.............
  • 回答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与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同为德国统一的核心人物,但两人的历史地位和公众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角色分工、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多重影响。以下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不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同一时期培养出的数学大师的数量和影响力,与苏联同期相比存在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苏联数学的辉煌时期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苏联数学的崛起,需要回.............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准,触及到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在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北京的“摇号”、上海的“拍号”和广州的“摇+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各自城市 发展阶段、历史背景、经济实力、交通状况、社会接受度以及政策调控目标 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各自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曾怀有统一欧洲甚至地球的宏大野心,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个被尊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另一个则被钉在了邪恶的耻辱柱上。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源于野心的规模,而是深植于他们的 动机、手段、方法、最终目标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动机与理念的根本差异拿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