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光复汉室,为什么刘备刘禅父子倍受赞誉,而刘渊刘聪父子遭人诟病?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当评价对象是围绕着“汉室”这个概念展开时。刘备父子和刘渊父子,虽然都以“汉”为名,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对汉朝遗民的影响,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

刘备刘禅父子:悲情英雄的浪漫主义与“汉贼不两立”的道义

刘备父子之所以倍受赞誉,甚至被誉为“汉贼不两立”的道义化身,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述:

1. “汉室宗亲”的合法性与政治号召力: 刘备出身汉室皇族,虽然是旁系,但这个身份是其最核心的政治资本。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对汉室的忠诚感依然存在,许多士人和百姓怀念昔日的大汉朝。刘备以“兴复汉室”为旗号,高举“奉汉室以讨逆”的政治口号,这在当时具有强大的道义号召力。他并非是篡夺汉室,而是要“恢复”汉室,这在情感上和政治上都更容易被认可。

2. “仁义”的形象塑造: 刘备一生以“仁义”著称。从早年颠沛流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到“携民渡江”的感人举动,再到“白帝城托孤”的忠心耿耿,这些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塑造了他一个胸怀天下、爱民如子的圣君形象。这种形象的建立,让他得到了大量士人和百姓的支持,也为他的“复兴汉室”赋予了道德的合理性。

3. 承继汉朝的正统性: 蜀汉政权尽管地处偏隅,但它明确继承了汉朝的国号、制度和文化。诸葛亮辅佐刘备,制定《蜀科》,推行汉制,这种“复兴”的姿态,让很多认同汉文化和制度的人看到了希望。即使实力不济,但其“正统”的象征意义,是其他政权难以比拟的。

4. 刘禅的“扶不起”与悲剧色彩: 尽管刘禅的执政能力备受争议,甚至有“乐不思蜀”的评价,但他的悲剧色彩也为蜀汉的灭亡增添了许多故事性。许多人认为,如果刘备能够长寿,或者诸葛亮能够继续辅佐,蜀汉或许有另一番景象。刘禅的无能,更多的是被视为“时运不济”,而非“背叛”或“篡劣”。加上后来的姜维等人的“鞠躬尽瘁”,更是强化了蜀汉“忠义”的悲情英雄主义色彩,这种悲壮的结局,反而更能激发后人的同情和赞扬。

刘渊刘聪父子:胡汉融合的复杂性与“汉”字的模糊化

刘渊父子虽然也称汉,但他们被诟病的原因则更为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匈奴汉国的“汉”字: 刘渊自称汉赵,是匈奴人建立的国家。他的“汉”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策略,而非真正意义上对汉朝血脉和正统的继承。刘渊是匈奴左部帅刘豹的儿子,其祖先是南匈奴单于。虽然他的家族曾被曹魏封为“归义胡王”,并且对汉朝心存亲近,但其民族身份是匈奴,而非汉族。
“汉”字的象征意义: 刘渊以“汉”为国号,是为了争取汉族人心,尤其是那些对汉朝怀念的士族和百姓。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和整合当时天下汉族人口。
与刘备的根本区别: 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的“兴复汉室”是血缘上的延续和政治上的正统回归。而刘渊的“汉”,则是一种文化和政治上的借用,其核心民族认同是匈奴。这种差异,在追求“汉室正统”的士人眼中,是无法接受的。

2. “逆胡”的身份标签: 在很多汉族史观中,匈奴被视为“边患”和“胡虏”,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民族隔阂和敌意。刘渊父子虽然统治了部分汉族地区,但他们始终是匈奴贵族,其政权带有明显的民族统治色彩。即使他们学习汉族文化,但“胡人”的身份标签,让许多汉族士人难以完全认同。

3. 统治方式与历史影响: 匈奴政权的统治方式,在许多汉族传统史书中被描述为粗暴、掠夺。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对汉族百姓的伤害,以及其后期的混乱统治,都给人们留下了负面印象。虽然他们也招揽汉族士人,但其政权更多被视为破坏了汉朝的统治秩序,而非重建。

4. “大汉天子”的地位动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更迭频繁,汉朝的正统性已不如东汉初期那样稳固。然而,曹魏、西晋虽然不正,但毕竟是汉臣篡位,名义上与汉朝有联系。而匈奴人建立的汉赵,直接挑战了汉族政权的合法性,在“汉贼不两立”的道义框架下,其“大汉天子”的地位自然备受质疑。

5. 刘聪后期政权的腐败与残暴: 相比于刘渊初期的励精图治,其子刘聪后期政权逐渐腐败,残暴不仁。例如,对汉族士人的压制,对百姓的搜刮,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都进一步损害了其政权的声誉。这些负面行为,与刘备父子“仁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总结来看:

刘备父子 的赞誉,更多来自于其 “汉室正统”的血缘和政治号召力,以及“仁义”的道德形象。他们是传统史观中,试图在乱世中“恢复”汉室的悲情英雄,其悲壮的结局也为他们增添了浪漫色彩。
刘渊父子 的诟病,则源于其 “匈奴”的民族身份,以及“汉”号的政治策略性。他们被视为“逆胡”,其政权在汉族士人的眼中,更多的是对汉朝正统的颠覆,而非延续。即使他们也打着“汉”的旗号,也无法改变其民族属性和统治方式带来的历史负面评价。

历史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受到政治立场、民族情感、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刘备父子和刘渊父子的评价差异,正是这些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也折射出中国历史上关于“正统”与“天下”的深刻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主要是季汉粉团建的时候选择性列举古人的评价带来的错觉

曹叡:刘备背恩,自窜巴蜀

吕布:是儿最叵信者。

曹植:虏备凶彻,鸟殪江岷。

陈群:昔刘备自成都至白水,多作传舍,兴费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

司马懿: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吕蒙: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吕布部将: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

陆逊:备是猾虏,更尝事多。

苏辙:孙不如曹,刘不如孙。

陶宗仪:备又非人望之所归。周瑜以枭雄目之,刘巴以雄人视之,司马懿以诈力鄙之,孙权以猾虏呼之。

对刘备倍加赞誉的人显然没有这么多,含金量也不是很高,唯一高度评价过刘备的帝王就是把刘备抬进三祖五宗庙的刘渊,但是他也不是真的欣赏刘备。

璿弟,瑶、琮、瓒、谌、恂、璩六人。蜀败,谌自杀,馀皆内徙。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

user avatar

谢邀 @用兵如神何腾蛟

有一种说法,称《三国志演义》原本(明版)在结局部分写了刘渊高举汉家大燾灭晋接续了汉统,而毛宗岗对此作了删改,只写到三国归晋。没见过明版《三国志演义》 ,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可信。

但是,在《续三国演义》(作者署名酉阳野史)中,刘渊确实为大汉复仇了。

事实上,刘渊为争得胡人政权的合理性,曾自称汉朝刘姓子孙,以“兄亡弟绍”复汉为名义,筑坛于南郊即汉王位,通过祭祀“三祖五宗”(三祖: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烈祖昭烈皇帝刘备。五宗:汉太宗文皇帝刘恒、汉世宗武皇帝刘彻、汉中宗宣皇帝刘询、汉显宗明皇帝刘庄、汉肃宗章皇帝刘炟)来强调自己的正统性。

不过,这样一来就非常尴尬了。

刘渊乃是匈奴单于,本身就不是华夏人。也许从母系角度看他确实有汉室皇家血统,但众所周知在父系社会血统是按父系算的。如此说来,认刘邦等人做祖宗还是有些滑稽的。不仅如此,他还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真把自己当成了汉家人。

刘渊的侄子刘曜应该是觉察到了这种尴尬,在称帝以后改为祭祀父系祖先冒顿单于。客观地说,这也算是正本清源了。况且,拜冒顿也确实不丢份儿,毕竟连刘邦都是他的手下败家。据一些土耳其史学家的观点,乌古斯可汗这位在突厥语族传说中征服了世界的人物就是冒顿单于。再有,土耳其认的十六个祖先中的第一个就是匈奴。

另一个尴尬之处,就是刘禅的子孙大多数在永嘉之乱中遇害。有一种可能是夸张的说法,称刘禅后裔在永嘉之乱中被灭族(貌似汉献帝孙子、山阳公刘秋也在永嘉之乱中被胡人杀害)。至于永嘉之乱,正是刘渊的儿子刘聪一手制造的。

不管怎么说,让刘渊家族成员接续汉统,或者为汉家复仇,都是相当尴尬的,甚至充满了讽刺意味(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味道)。

另外,刘渊建立的“汉”在《晋书》中不被视为正统,被贬为“伪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尤其是当评价对象是围绕着“汉室”这个概念展开时。刘备父子和刘渊父子,虽然都以“汉”为名,但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们对汉朝遗民的影响,都有着天壤之别,这些差异最终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历史评价。刘备刘禅父子:悲情英雄的浪漫主义与“汉贼不两立”的道义刘备.............
  • 回答
    谈到光复汉室,刘秀和刘备都是历史舞台上不可磨灭的名字。两位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一个最终成就了东汉王朝的基业,另一个却在鞠躬尽瘁后,将汉室的复兴事业留给了后人。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我认为在于 “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程度,尤其是“人和”方面,刘秀的成.............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同一套物理规律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和我们眼睛看到的景象巧妙的结合。说白了,就是光的散射加上我们眼睛的接收方式。白天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咱们先聊聊白天。太阳光看起来是白色的,但它其实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就像彩虹一样,有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些颜色的光,它们的波长都不一样。红光波.............
  • 回答
    这宋江和柴进,同样是仗义疏财,救急扶危,怎么一个成了梁山泊的众望所归,一个却显得有点黯淡无光呢?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表面上看,都是掏钱办事,但深层里,他俩的动机、方式、以及带来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别。咱们先说宋江。这哥们儿,论出身,不过是郓城县一个不入流的押司,没啥显赫家世,没啥惊天动地的背.............
  • 回答
    老铁们,今天咱就来唠唠,这集成声卡和独立声卡,都走光纤输出数字信号,这音质到底有没有啥区别?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光纤输出的是啥?是数字信号,干净利索,不像模拟信号那么容易受干扰。所以,从理论上讲,只要声卡能把数据准确地传输出去,那理论上它俩在光纤这块儿,应该是一样一样的。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就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且值得探讨的现象。同为中国科技公司,华为在自主研发芯片上赢得了普遍的赞誉,甚至被誉为“国货之光”,而小米即便尝试打上“新国货”的标签,却常常招致批评。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简单的“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就能一言蔽之,而是涉及到品牌定位、历史积淀、技术实力、市场策略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
  • 回答
    要说光绪“败光”了同治中兴的家底,这说法有点过于简化和情绪化了。同治中兴确实为晚清带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也积累了一些家底,但把它说成是被光绪一人“败光”了,那就不太公平,也忽略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更深层的原因。首先,得明白同治中兴到底是什么。这主要是指同治年间,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重用曾国藩、李鸿.............
  • 回答
    若诸葛亮生于同治、光绪年间,这位千古名相,定然不会安于现状,坐拥书斋,更不会效仿其三国时期的经历,寻觅一位“汉室宗亲”来辅佐。时代变了,剧本也要改写。以他那超凡脱俗的智慧与洞察力,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清,他会做出怎样的人生抉择,又会攀登到怎样的高位呢?首先,他不会选择效忠于腐朽的晚清朝廷。 诸葛亮一生推.............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经历过此类尴尬事件的普通人,我来跟你聊聊这其中的滋味。不过,我得先声明一下,我的经历和你说的那种“扒光”场景不太一样,我是在医院,因为一次意外的检查,我和我的同事都得暂时“卸下武装”,接受治疗。那天我值夜班,急诊室来了一个重伤员,情况危急,需要立刻手术。作为医生,我们谁都不能袖手旁观。当.............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你想啊,这世上哪个人没有点小缺点,哪段历史又能是完美无缺的?喜欢一个人,往往是喜欢他的某个方面,或者被他某种精神所打动。刘备和诸葛亮嘛,一个讲仁义,一个靠智慧,这俩放一块儿,那可真是绝配。你说刘备败光家底?这话说得,就好像他年轻时候,从一开始就是个坐拥金山银山的公子哥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天体反射、光学以及我们对宇宙认知的几个关键点。你问得非常对,月亮反射太阳光形成我们熟悉的月光,而地球同样也会反射太阳光,并且确实,从月球上看,地球反射的阳光应该会显得更强、更大。让我们一步步来分析:1. 地球和月球反射太阳光的基本原理无论是地球还是月球,.............
  • 回答
    吴京在2018年因酒驾被行政拘留后能够复出,而其他劣迹艺人却未能复出,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涉及法律、社会舆论、个人形象修复、行业生态以及公众心理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析: 一、吴京事件的特殊性1. 法律处罚的轻重与公开性 酒驾的性质:吴京的酒驾行为被认定为“情节轻.............
  • 回答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与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同为德国统一的核心人物,但两人的历史地位和公众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角色分工、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多重影响。以下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不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同一时期培养出的数学大师的数量和影响力,与苏联同期相比存在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苏联数学的辉煌时期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苏联数学的崛起,需要回.............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准,触及到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在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北京的“摇号”、上海的“拍号”和广州的“摇+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各自城市 发展阶段、历史背景、经济实力、交通状况、社会接受度以及政策调控目标 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各自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曾怀有统一欧洲甚至地球的宏大野心,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个被尊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另一个则被钉在了邪恶的耻辱柱上。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源于野心的规模,而是深植于他们的 动机、手段、方法、最终目标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动机与理念的根本差异拿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