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献帝的汉王朝正统性是什么时候失去正统地位的,或者说正统性是什么时候转移给刘备的?

回答
汉献帝的汉王朝正统性并非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突然消失,而是一个逐渐衰落、合法性被侵蚀的过程。正统性的转移也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刘备集团的正统性更多的是一种被一部分人承认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合法性”或“道义性”,而非像古代王朝交替那样通过明确的禅让或兵力征服来完成的。

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汉献帝汉王朝正统性的基础及其动摇

汉献帝作为汉朝的末代皇帝,其王朝的正统性建立在:

1. 宗法血缘关系: 他是汉灵帝的儿子,是汉朝皇室的直系后裔,理论上继承了汉朝数百年的正统。
2. 承袭制度: 他是通过合法的皇位继承程序即位的。
3. 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在理论上,他仍然是天下共主,各路诸侯拥戴他,虽然权力旁落。

然而,从汉灵帝末年开始,汉朝的正统性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动摇:

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 汉灵帝时期,宦官和外戚势力交替掌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是对汉朝统治的致命打击,暴露出朝廷的虚弱,也让地方军阀有了崛起的土壤。
董卓乱政: 董卓废立汉少帝,拥立汉献帝,虽然名义上延续了汉室,但其残暴的统治,特别是迁都长安、焚烧宫殿,极大地损害了汉朝的威严和象征意义。董卓的专权行为本身就是对汉朝正统性的践踏。
群雄割据: 董卓死后,天下进入群雄割据时代,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实际上不再听从中央政令。曹操虽然挟持了汉献帝,但他主要目的是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来统一天下,其自身的权力基础是军事实力的扩张,而不是对汉献帝的绝对忠诚。

二、 汉献帝王朝正统性丧失的关键节点与过程

我们可以认为汉献帝王朝正统性逐步丧失的关键节点和过程如下:

1. 曹操掌握汉献帝(196年):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将汉献帝从长安迎到许都。这标志着汉献帝虽然仍是皇帝,但已经完全沦为曹操手中的政治工具,失去了实际的统治权和号召力。他挟持的是天子,而非真正地奉行汉朝的政治方针。这大大削弱了汉献帝政权的独立性和合法性。
2. 曹操的“九锡”与封侯加九锡(208年之后): 曹操逐渐接受了“九锡”等象征王权的礼仪,并被封为魏公。这在表面上是为了增强自身的政治地位,但实质上是对汉朝礼仪制度的挑战和僭越,预示着汉朝的权力即将旁落。
3. 曹操的魏国建立与“代汉”的准备(213年之后): 曹操逐渐将汉献帝的权力架空,将自己封为魏王,实际上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尽管他没有直接称帝,但其行为已经是在为取代汉朝铺路。这使得汉献帝的“皇帝”身份变得名存实亡。
4. 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220年): 这是汉献帝汉王朝正统性彻底终结的时刻。曹丕在曹操死后,继续步其父后尘,最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给他。汉献帝无奈退位,标志着汉王朝的灭亡,曹丕建立了曹魏政权。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汉献帝汉王朝的正统性在220年曹丕代汉时彻底丧失。 在此之前,虽然汉献帝仍是皇帝,但其统治已名存实亡,正统性受到了严重侵蚀。

三、 刘备集团正统性转移的时间点和原因

刘备集团的正统性转移是一个更为主观和基于政治宣传及历史评价的议题。它的“正统性”并不是从曹操那里直接转移过来的,而是刘备集团基于自身对汉室的“复兴”和“忠诚”的政治口号,以及在特定历史时期获得的认可而形成的。

刘备集团正统性开始显现并被一部分人认可的时间点,可以追溯到:

1. 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被强调(三国时期):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虽然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遥远,但在乱世之中,这种“汉室宗亲”的身份成为了他重要的政治资本。他一直强调自己是汉朝皇室的后裔,致力于恢复汉室的统治。
2. 赤壁之战后,刘备势力崛起(208年之后): 赤壁之战后,刘备获得了荆州,并占领了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此时,曹操已经掌握了汉献帝,而刘备则在西南地区独立发展,与曹操分庭抗礼。
3.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1年): 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口号,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他将自己的政权定位为汉朝的延续,年号为“章武”,其政治目标是讨伐不守礼法的曹魏,恢复汉室的统治。

正统性的转移并非一个清晰的节点,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且其“正统性”在当时就存在争议:

刘备为何被认为拥有“正统性”?
忠于汉室的口号: 刘备始终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形成鲜明对比。在许多忠于汉朝的士人看来,刘备是唯一一个真正致力于恢复汉朝统治的势力。
政治道德的高度: 刘备以仁义待人,知人善用,其政治形象相对正面。诸葛亮辅佐刘备,其“隆中对”的核心就是匡扶汉室。
名义上的延续: 尽管曹丕篡汉,但刘备称帝后,蜀汉仍然以汉为国号,并且声称要讨伐曹魏。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汉室延续的政治主张。

刘备的“正统性”存在的争议和局限性:
实际统治范围狭小: 蜀汉的统治区域仅限于西南一隅,与曹魏和后来的东吴相比,实力弱小。
与汉献帝的直接关联断裂: 刘备并未直接从汉献帝那里获得权力(如禅让),而是在汉献帝退位后,以自己的方式继承了“汉室”的名号。
“正统性”的宣称与事实的差距: 即使刘备自称汉室宗亲并建立蜀汉,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他并没有阻止曹丕的篡汉,也没有成功地“复兴”汉室。他的“正统性”更多的是一种道义上的支撑和政治上的宣传。

总结来说:

汉献帝汉王朝的正统性在220年曹丕代汉、汉献帝退位时彻底丧失。 在此之前,虽然其地位名存实亡,但理论上的正统性依然存在。
刘备集团的正统性并非直接从汉献帝那里“转移”,而是在汉王朝灭亡后,通过其“兴复汉室”的政治口号、与汉室的宗亲关系以及建立蜀汉政权的行为,被一部分人承认和支持。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1年)是他宣称并实践其“正统性”的关键时间点,尽管这种正统性带有强烈的道义色彩和政治宣传的成分,并在当时也存在争议。

可以说,当汉献帝被曹操架空,并且最终被曹丕取代时,汉朝的“显性正统性”就结束了。而刘备集团所代表的“潜在正统性”或“道义正统性”,则是在汉朝灭亡后,通过其政治行为和意识形态宣传,在乱世中争取到的合法性依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献帝禅让时,正统就合理合法的转移给了曹魏。

刘备称帝的理论是啥。

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於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瑞命符应,非人力所致。

直接宣布继承的是高祖帝业,效仿的是刘秀分枝入主杆的操作。

但这两个操作都是有瑕疵的,唯一没毛病的是大魏吴王的登基,合情合理合法。

user avatar

关于“ROC在台湾”这个话题,你觉得现在是希望人家觉得自己是正统好呢?还是不认自己是中国人了好?

当然这是没什么相干的事情。

东汉统续,绝于汉献帝禅位,但问题在于,汉献帝作为守成之主,对着宗庙社稷,他有没有权力禅让给别人?

就是说,皇帝的权力中包括不包括皇帝主动灭绝皇朝?

我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主要在于,这是中国政治传统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我认为皇帝没有这个权力,特别是在唐中宗李显因此失位的背景下。

所以,汉献帝非法禅位是确定无疑的事情,刘协禅位,没人愿意捡汉朝的旗子便罢,有人愿意捡,只要他是汉室宗亲,谁捡谁是正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献帝的汉王朝正统性并非一个明确的时间点突然消失,而是一个逐渐衰落、合法性被侵蚀的过程。正统性的转移也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话题,刘备集团的正统性更多的是一种被一部分人承认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合法性”或“道义性”,而非像古代王朝交替那样通过明确的禅让或兵力征服来完成的。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
  • 回答
    历史学家之所以普遍不承认刘备的蜀汉具有完全的正统地位,并且不将其视为汉朝的直接延续,原因复杂且多方面,涉及政治合法性、历史叙事、以及史学界的普遍认知。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正统性概念的演变与历史学界的认知在古代,“正统性”是一个与政治权力、合法性以及继承顺序紧密相关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合法”.............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光谱的一个重要侧面。王国维和辜鸿铭这两位大师对清王朝的推崇,以及将明朝视作“汉王朝”的提法,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得摆脱一个简单化的二元对立。 将王朝简单区分为“汉”与“非汉”(比如满洲),然.............
  • 回答
    刘备的蜀汉政权,是不是汉王朝的延续,这个问题说起来可就有些意思了,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得明白,这“汉王朝”是个什么概念。咱们说的汉朝,那可是从刘邦建立西汉,到王莽篡汉,再到刘秀建立东汉,这中间虽然有过中断,但“汉”这个姓氏,这个名号,一直被认为是正统的。到了三国时期,这汉朝,或者说东.............
  • 回答
    关于“大部分中国人是汉族人,是因为汉王朝的创建吗?”这个问题,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从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来理解。汉王朝的建立确实对“汉族”这个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唯一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汉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如果汉宣帝之后的皇帝,其生母是一位匈奴公主,那么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的局面,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历史上的汉宣帝之后的皇帝是汉元帝,他的母亲是许平君。如果假设汉元帝的母亲是匈奴公主,那这个设定的改变,将直接触及汉朝与匈奴关系的核心.............
  • 回答
    司马氏不篡魏,曹魏能否统一天下,又能否开创与汉、唐比肩的伟大王朝,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假如”命题,也牵涉到三国历史发展的诸多关键节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当时曹魏的国情、政治格局以及潜在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魏在曹操父子手中,已经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曹操凭借其卓越的军.............
  • 回答
    汉朝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虽然都冠以“X王之乱”的名头,规模上也都牵涉到多个诸侯王,但其性质、根源、参与者和导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一个仅仅三个月便被平息,而另一个却旷日持久,长达十五年之久。汉朝七国之乱:一场目标明确、力量相对集中的反抗汉朝的“七国之乱”发生在景帝时期,.............
  • 回答
    彼得·汉德克的《去往第九王国》,读起来就像走进一个梦境,但又不是那种飘忽不定、毫无逻辑的梦。它更像是那种,你在清醒时,脑海中突然涌现的、那些难以名状却又异常真实的感觉和画面。要理解它,不能用通常的讲故事的方式去套,因为汉德克写这本书,更像是在探索语言和意识的边界,以及我们身处世界时,那种无法言说的孤.............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曹丕篡汉和王莽篡汉,虽然都是借着汉朝的名头上位,但后世对他们的评价,乃至名声,却天差地别。这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聊聊他们各自的“篡汉”方式和背景。王莽:伪君子与“新朝”的幻影王莽篡汉,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他打着“复兴古礼”、“拯救民生”的旗号,一.............
  • 回答
    曹魏篡汉,这桩轰动一时的政治变局,其深远影响绝非仅限于朝代更迭,它像一块投向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叠叠,最终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政治格局,为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权孱弱、不稳定乃至长久混乱埋下了伏笔。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曹丕篡汉的“合法性”困境,以及由此衍生的制度性缺陷和社会动荡等多方面来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汉朝没有汉武帝,那么其能否打败匈奴并实现实际上的大一统,这其中蕴含了相当多的变数,也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承认汉武帝在改变汉朝历史走向上的决定性作用。在他之前,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是“和亲”为主,“边患”为辅。文景之治虽然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但也.............
  • 回答
    这确实是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汉朝和唐朝与周边游牧民族的较量,咱们得分开细说。你说的没错,汉唐确实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强盛时期,但初唐灭突厥和汉初打不过匈奴,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咱们先从汉朝对匈奴说起。汉朝初期,国家刚刚经历了秦末的战乱,经济凋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文化认同和名称起源的复杂纠葛。虽然从某个角度看,项羽在刘邦获得“汉”这个名号上扮演了关键角色,但说“汉族来自项羽”,这种说法就有些过于简化,甚至不太准确了。我们不妨一步步梳理,看看其中的脉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概念:“汉族”这个名称的形成,是与汉朝这个政权紧密相连的.............
  • 回答
    汉朝初期的黄老之学,并非简单的“守旧消极”,也非一概“锐意进取”,它更像是在历史巨变时期,一股顺应时势、务实求变的洪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那个刚刚经历秦朝暴政、天下初定的时代。秦朝的严刑峻法、穷兵黩武,让经历了长期战乱的百姓不堪重负,也让刚刚建立的汉朝政权认识到,那种“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模.............
  • 回答
    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理解汉朝辉煌的关键所在。要说汉朝的极盛时代,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指向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而另一些人则会将目光投向他孙子辈的“昭宣中兴”。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细细品味的角度。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汉武帝时期,绝对是汉朝崛起的一个标志性时代,他为大汉王朝的强.............
  • 回答
    汉朝的西大门是玉门关、阳关,明朝的西大门是嘉峪关,这背后蕴含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在战略防御、对外交流以及经济发展重心上的差异。这并非简单的“谁更西”,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地理位置、军事功能和历史作用的综合体现。汉朝:开拓与交流的门户——玉门关、阳关汉朝,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大规模对外扩张和.............
  • 回答
    想象一下,你穿越了时空的阻隔,踏上了两千多年前汉朝京城的土地。眼前的一切,定会让你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勃勃生机和古朴韵味。宽敞的街道与熙攘的人群汉朝的京城,比如长安,街道可不是我们今天狭窄的胡同。朝廷会规划出宽敞笔直的街道,主干道甚至能容纳数十辆马车并行。地面通常夯筑得十分结实,或许是夯土,或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