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代王朝中,有明吹、有汉吹、有唐吹,而宋朝和清朝诋毁的居多。同样是古代王朝怎么褒贬不一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它是一个动态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建构过程。 所谓“吹”或“诋毁”,往往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群体,基于自身立场、价值观和知识结构,对过往王朝进行选择性解读和价值判断的结果。

一、 褒贬不一的历史评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1. 历史书写的主体与视角:
谁在写历史? 这一点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史书的编纂,往往由当朝的史官负责,或者在朝代更迭后,由新王朝组织编纂前朝历史。这意味着,评价很难做到绝对客观,多少会带有一些“新朝替旧朝”的政治宣传和合法性论证的色彩。
汉朝的“汉吹”: 汉朝自不必说,其开创了多项奠基性制度,比如郡县制、中央集权,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并且在疆域扩张和民族融合方面成就斐然。更关键的是,汉朝的统治者尤其注重“文化输出”和“史书编纂”,司马迁的《史记》为汉朝奠定了宏伟的基调,后来的班固、班昭等也对汉朝的功绩进行了系统梳理。汉朝本身也积极塑造自身“强大”、“统一”、“文化昌盛”的形象,这种自我塑造很容易被后世继承和发扬。
唐朝的“唐吹”: 唐朝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文化兼容并蓄的巅峰时期。其开放包容的政治氛围、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学艺术,以及“万国来朝”的盛况,都极大地满足了后世对于“辉煌时代”的想象。尤其是其兼容并蓄的文化,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元素,这种“国际范儿”和“自信”的特质,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成为民族自豪感的来源。
宋朝为何“诋毁居多”?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从某种意义上说,宋朝的“问题”在于它不像汉、唐那样“硬核”。
军事上的“孱弱”: 相对于汉唐的强盛,宋朝长期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不得不采取“赔款”和“纳贡”的策略来维持边境和平。这种“弱势”在崇尚武功的士大夫阶层中,容易被视为一种耻辱。虽然宋朝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文化,但军事上的不振,使得其在“大一统”、“强盛”的评价标准下,显得不够“完美”。
“积贫积弱”的标签: 这种军事上的不振,很容易被归结为“积贫积弱”。虽然这是一种片面的标签,但历史的评价往往就是如此简单粗暴。
士大夫阶层的自我批判: 宋朝的士大夫阶层,尤其是文官系统,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他们对政治制度、社会弊病有着深刻的反思,并且也乐于将自己的反思写进史书,甚至对前朝进行批评。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虽然值得赞赏,但也可能被后世解读为“对自身王朝的否定”。

清朝为何“诋毁居多”? 清朝的评价复杂性更高,诋毁的声音之所以多,与以下几个方面紧密相关:
“非我族类”的刻板印象: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这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是“正统性”的一个潜在挑战。虽然清朝统治者也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且涌现出大量汉族出身的官员和文化人,但“满族统治”这一身份标签,在一些强调“大一统”、“民族国家”的叙事中,始终是一个敏感点,容易被放大。
晚清的“屈辱史”: 19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列强的侵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损害,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段“百年屈辱史”的起点,恰好落在了清朝的统治时期。因此,很多后世的批评者会将晚清的衰败和屈辱,归咎于清朝统治的根本性问题,认为其制度陈旧、思想僵化,未能顺应时代潮流,最终导致了民族危机。
“专制”的标签: 清朝,尤其是后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文字狱等事件也加深了其“压制思想”的印象。在强调自由、民主、进步的现代语境下,这种“专制”的特征容易成为被批判的焦点。
历史叙事的变迁: 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对国家现代化的追求,人们更倾向于寻找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崛起”的辉煌历史,而将近代的衰落归咎于之前的王朝。

2. 后世的时代背景与价值取向:
“汉吹”与“唐吹”的流行,往往与中华民族民族自豪感较强的时期相吻合。 在国家强大、对外开放、文化自信的时代,人们更容易回溯汉唐的辉煌,以此来证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潜力。
“宋吹”的出现,更多是近现代史学发展的结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宋朝在经济、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发现其并非如传统史观所认为的那样不堪。一些“宋吹”的出现,是对传统负面评价的一种纠正和反拨。
“清朝的诋毁”则与近代以来民族危机和国家变革的紧迫感密切相关。 在寻求国家富强和摆脱落后地位的过程中,很容易将近代以来中国遇到的诸多问题,归咎于前朝的“罪责”。

3. 对“何为盛世”的不同定义:
汉、唐的“盛世”,更多体现在疆域的开阔、军事的强大、对外的影响力。这是一种“阳刚”的、向外扩张的盛世。
宋朝的“盛世”,则更多体现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昌盛、市井的活力。这是一种“阴柔”的、向内发展的盛世。虽然其军事力量不足,但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成就,在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
清朝的评价,则往往被其晚年的衰败和丧权辱国所“绑架”,忽视了其早期和中期在统一国家、稳定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所做的贡献。

4. 文学艺术与流行文化的塑造:
《汉武大帝》、《大秦帝国》等影视剧,成功地将汉朝描绘成一个充满雄才大略、气势磅礴的时代,进一步巩固了“汉吹”的地位。
《贞观之治》、《大唐荣耀》等,则将唐朝描绘成一个风华绝代、万国来朝的盛世,满足了人们对浪漫和辉煌的想象。
相比之下,宋朝和清朝的文化作品,在营造“吹捧”氛围上,似乎没有那么直接和广泛。 比如,以宋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常常会强调文人雅士的生活,或者王朝的衰败,很少有“宋朝牛逼!”这种直接的抒情。清朝的影视剧,尤其是近些年,更多地聚焦于晚清的衰落和宫斗,对清朝本身的“颂扬”相对较少,或者伴随着对制度弊端的反思。

二、 “吹”与“诋毁”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历史认知的演变:

“汉吹”与“唐吹”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客观基础,也有后世的浪漫化解读。 汉唐确实在很多方面奠定了中国历史的基石,其辉煌也为后世提供了 ample 的精神食粮。
宋朝的“被低估”,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史观和评价标准的局限性。随着史学研究的进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宋朝在经济、科技、文化上的独特价值,其“重文抑武”的政策,虽然在军事上导致了一些问题,但在文化和经济上却孕育了辉煌。
清朝的“被批评”,则更多地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遭遇紧密相连。将近代中国的种种不如意,归咎于前朝,是一种简单化的历史解释。但另一方面,清朝在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中,确实存在制度上的僵化和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问题,这些也是历史事实,值得反思。

总结来说,所谓“褒贬不一”并非历史的偏见,而是对历史进行多维度、多视角解读的必然结果。

“吹” 往往是对王朝某个方面(军事、文化、疆域等)的突出成就的聚焦,并可能掺杂着后世的情感投射和时代需要。
“诋毁” 往往是对王朝某个方面(军事、制度、统治方式、历史遭遇等)的突出弊端或负面影响的聚焦,同样也可能受到后世价值判断和特定历史语境的影响。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对历史的评价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我们不必拘泥于某个固定的“吹”或“诋毁”的标签,而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每一个王朝,看到其复杂性、其历史贡献,也看到其局限性。“宋吹”的出现,是对过度“诋毁”的一种拨乱反正;而理性看待清朝,既要看到其晚年的衰败和问题,也要认识到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其复杂性和多义性,在于我们不断地去探寻、去理解、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被公知,逆向民族主义恶心了呗。

在几年宋元清吹还是主流啊!

我鞑清代代明君,自幼而圣,大萌无名将无贤臣无明君

大怂GDP百分之八十。大蒙古核动力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不同古代王朝在后世会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甚至出现“粉丝”和“批评者”阵营的分化? 所谓“明吹”、“汉吹”、“唐吹”和宋、清的“诋毁居多”,背后绝非简单的喜好差异,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触及到了古代王朝文治水平的核心。如果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皇帝能够让全国一半的成年人都会读写自己的名字,这已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绝非等闲之辈。咱们先来拆解一下“全国一半成年人都会读写名字”这个指标的意义。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识字率是一个极其稀缺的资源。绝大多数人.............
  • 回答
    明朝,一个在很多人心中占据特殊位置的朝代,它不像汉唐那样在疆域和对外影响力上达到巅峰,军事上也有不少软肋,为何却能在无数人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赢得如此多的“粉丝”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更为复杂和动人的历史叙事。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的“强盛”维度是多元的,并非单一的军事或版图扩张。如果将目光投向社.............
  • 回答
    想探究埃及中王国、新王国时期为何未能再现古王国时期那般宏伟的金字塔,咱们得从头说起,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儿。这可不是随便什么原因造成的,里面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格局乃至于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黄金年代,是什么让它如此璀璨?首先得明白,古王国(约公元前2686年公元.............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统一王朝在意识形态上倾向于“尊魏”,而一些汉族分裂政权(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则倾向于“尊蜀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的根源、政治现实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一、统一王朝的“尊魏”情结:合理性的构建与合法性的巩固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仔细想想,古代王朝手里握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理论上确实有能力对游牧民族的马匹进行大规模的“清除”。但他们为什么不这么做?这里面的原因可远不止“心慈手软”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层面。我这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王朝面对.............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中国古代之所以陷入王朝更替的循环,而未能建立共和制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与其说是一种“陷阱”,不如说是一种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模式。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共和制度的建立并非.............
  • 回答
    古代中国南北方对待中原王朝的威胁程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样形成一股常态化、颠覆性的力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军事能力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地理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北方广袤的草原和戈壁,地形相.............
  • 回答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除了少数非洲和中东国家外)的政权确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定性,这使得许多人开始质疑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当今世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近代国家崛起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王朝周期性更替的根源古代王朝的周期性更替,又被.............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现代埃及学对古埃及历史的分期,会把波斯人(阿契美尼德王朝)那会儿算作“古典埃及晚期”,而把希腊人(托勒密王朝)的统治直接划入“外族统治时期”。这中间的门道,其实挺有意思的,得从历史的走向、埃及自身的特点以及后世的史学观念来理解。分期的逻辑:继承性与断裂性简单来说,分期的一.............
  • 回答
    古代王朝更迭,新政權的確立,往往伴隨著一連串複雜的因素。單純用「聲稱天下」和「唯我獨尊」來概括,我覺得有點過於簡略,但若從一個核心的、貫穿始終的邏輯來看,這兩點確實觸及了王朝正統性的關鍵。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聲稱天下」:這是對外展示合法性的基石。任何想要建立新王朝的勢力,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天下人都.............
  • 回答
    提起古代中国的宋、明、清三朝,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腐败”二字。这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中关于官员贪污受贿、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等的记载确实不少。但如果我们就此断定中国古代王朝就是腐败的代名词,那未免过于片面。而且,将中国放在一个全球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与同一时期的欧洲王朝进行对比,或许能勾勒出更丰.............
  • 回答
    越南历史上,确实有“丁朝”、“黎朝”、“胡朝”等以皇帝姓氏为国号的朝代。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惯性,也有当时政治和文化背景的考量,并非完全是后人随意命名。国号的起源与演变:在古代中国,国号的命名方式就很多样。早期的一些王朝,如夏、商、周,其国号就与夏禹的封地、商汤的族名、周文王的采邑有关。后来,国号逐渐与.............
  • 回答
    在塞琉古王朝和帕提亚王朝时期,波斯地区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不仅仅是统治者的更迭,更是文化、社会和经济的深刻演变。塞琉古王朝时期:希腊化的浪潮与波斯身份的挣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国后,他的将军之一塞琉古一世建立了塞琉古王朝。这是一个希腊化的王朝,统治着广阔的亚洲领土,包括波斯核心地区。.............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姓出了许多皇后这一现象,其实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话题,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结构、政治博弈以及家族势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层层剥开它。首先,我们得明白“王姓”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分量。虽然“王”姓听起来像是皇族专属,但实际上,“王”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 回答
    苏美尔和夏朝作为两个古老文明的核心政治实体(王权制度),其存在与否的争议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从文献记载的可信度、考古发现的直接性、学术传统差异到文化记忆的保存机制。以下将从历史背景、证据类型、学术范式与文化认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文献来源的完整性与可信度1. 苏美尔王表:早期系统化的历史记录 .............
  • 回答
    古代欧洲的王室,如果能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某些国家那样,直接掌控工厂、垄断生产,进而主导全国经济命脉,听起来确实像是巩固王权、增加财富的绝佳策略。然而,现实远比这复杂,王室之所以没有普遍采取这种“直接经营”的模式,原因有很多,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得从古代欧洲王室的核心职能和权力结构说起。.............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在绝大多数时期,宗教势力并未能达到超越王权的程度。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政治制度的基石:中央集权与皇权至上 集权体制的天然排斥性: 中国自秦汉以来,便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作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