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埃及中王国、新王国时期造不出古王国时期那种规模的金字塔?

回答
想探究埃及中王国、新王国时期为何未能再现古王国时期那般宏伟的金字塔,咱们得从头说起,好好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门道儿。这可不是随便什么原因造成的,里面涉及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格局乃至于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

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黄金年代,是什么让它如此璀璨?

首先得明白,古王国(约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是埃及金字塔建造的巅峰时期。那会儿的法老们,像胡夫、哈夫拉、门卡乌拉,那可是倾注了全国之力,建造了吉萨金字塔群那样的旷世奇迹。

强大的集权统治和绝对的王权: 古王国时期,埃及的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法老不仅是国家元首,更是神在人间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绝对的王权使得法老能够调动全国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不受任何阻碍地投入到自己的陵墓建设中。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统治者,一声令下,数以万计的劳动力(不是奴隶,而是征召的农民在农闲时期的劳动义务)就被组织起来,进行石料的开采、运输和建造。
稳定的经济基础和丰富的资源: 尽管古王国时期不像后来那样有发达的对外贸易,但其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尤其是尼罗河带来的肥沃土壤,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储备,足以支撑大量劳动力的日常消耗。此外,埃及拥有丰富的石料资源,如开罗附近的石灰石,以及从努比亚进口的花岗岩等。
宗教信仰的核心地位: 金字塔不仅仅是法老的陵墓,更是法老死后升天成神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这种强大的宗教信仰驱动着人们为法老建造不朽的居所,认为这不仅是对法老的敬仰,也是为了维护宇宙的秩序和国家的繁荣。建造金字塔被视为一项神圣的使命。
成熟的建筑技术和组织能力: 古王国时期的埃及人已经掌握了相当高超的建筑技术,比如石料切割、搬运和堆砌的技巧。他们发展出了一套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能够协调大规模的劳动力和复杂的工程进度。

那么,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怎么就“不盖”那么大的金字塔了呢?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055年公元前1650年):王权的收缩与转型

中王国是古王国衰落后的一个复兴时期,但与古王国相比,它有着显著的不同。

1. 王权的相对削弱和地方势力的抬头: 中王国初期,埃及经历了第一中间期,地方总督(Nomarchs)的权力大大增强,中央集权受到挑战。虽然中王国时期的法老们努力重建权威,但与古王国时期法老那种绝对的、神圣的权力相比,还是有所收敛。法老们需要与地方贵族进行一定的权力平衡,这使得法老调动全国资源的绝对能力不如从前。
2.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分配的变化: 中王国时期,埃及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外贸易有所发展,但国家资源(包括人力和财力)的分配也变得更加多元化。用于军事、行政管理以及地方建设的开销相应增加,可能导致用于建造超级宏伟陵墓的资源相对减少。
3. 陵墓形式的演变: 中王国时期的法老陵墓确实仍在建造,但规模和形式开始发生变化。虽然有些地方的法老墓依然保持了金字塔的形态,但这些金字塔往往使用泥砖作为核心材料,外面再包一层石料,其规模和质量都无法与古王国的巨石金字塔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法老们开始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建造更坚固、更安全的地下陵墓,以及在神庙和墓穴中刻画生动的浮雕和文字,来记录和颂扬自己的功绩。这种“地下化”和“文字化”的趋势,也意味着对“地上巨石建筑”的依赖有所下降。
4. 对“神性”的理解也可能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法老依然被认为是神圣的,但其“神性”的体现方式可能从物理上的巨大陵墓,转向了更加强调其生前的功绩、统治的秩序和精神上的永恒。

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070年):帝国的荣耀与分散的资源

新王国时期可以说是埃及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但它的辉煌体现在对外扩张、辉煌的神庙和庞大的官僚体系上,而不是建造巨型金字塔。

1. 帝国化的扩张和军事实力的投入: 新王国时期的埃及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帝国,通过军事征服控制了广阔的领土,包括叙利亚、努比亚等地。为了维持和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军事建设、军队维持、边境防御以及对外战争中。这使得国家财政和人力资源的分散程度远超古王国时期。
2. 新的宗教中心和宗教表达形式: 新王国时期,底比斯成为了新的宗教和政治中心,崇拜对象也转向了阿蒙神。法老们将大量的财富和精力投入到建造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神庙建筑群,如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以及在帝王谷等地为自己建造隐蔽的地下陵墓(如图坦卡蒙的墓)。这些建筑虽然同样令人惊叹,但其目的和功能与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有本质区别。
神庙是献给神的,是活人的宗教活动场所,而不是死后法老的个人陵墓。 它们是展示国家财富、宗教虔诚和法老与神沟通的媒介。
地下陵墓(如帝王谷)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法老的遗体和随葬品免受盗墓者的侵害。 这是对古王国时期露天金字塔防护不足的一种回应。
3. 对“永生”理解的深化和世俗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埃及人对来世和永生的理解也更加复杂和多元。虽然金字塔依然是法老通往来世的载体,但新王国时期更倾向于通过精美的陪葬品、魔法咒语(如《死者之书》)以及神庙的仪式来确保法老的永生。这种理解的深化,使得建造一个物理上无限巨大的陵墓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可能不是最有效的选择。
4.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和劳动力调配的挑战: 新王国时期,埃及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奴隶制度也更加普遍(虽然战争俘虏居多)。虽然国家仍然可以调动大量劳动力,但如何将其组织起来,并与庞大的神庙建设、军队维持等其他项目进行协调,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建造像吉萨金字塔那样规模的陵墓,需要的不仅仅是人力,更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在帝国化的新王国时期可能有所分散。
5. 经济的商品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新王国时期埃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贸易和商业活动更加发达。这带来了财富的增长,但也可能意味着国家资源的分配不再完全由法老一人说了算,一部分财富被投入到商业活动、手工业生产或者作为贵族的私人财产。

总结一下:

古王国时期之所以能造出如此宏伟的金字塔,是因为其拥有绝对的王权、高度集中的资源调配能力、强大的宗教驱动力以及与之匹配的建筑技术和组织能力。

而到了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尽管埃及文明依然辉煌,但这些支撑巨型金字塔建造的“硬条件”和“软条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王权趋于收敛或受到制约,资源调配的集中度下降。
国家资源需要分配给军事、帝国管理、神庙建设以及对外贸易等更广泛的领域。
宗教信仰的表达方式发生了演变,对“永生”的理解更加多元,更注重地下陵墓的隐蔽性和宗教仪式的辅助。
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变化,也使得大规模劳动力和资源的集中投入面临新的挑战。

所以,不是埃及人突然不会造金字塔了,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环境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们将精力、财富和创造力,转向了其他更能体现那个时代精神和需求的伟大工程。古王国时期的金字塔,是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独特产物,它的辉煌也成为了后来几个时代无法简单复制的“绝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我理解,这个问题分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承认,在大部分时间里,中王国的王权不如古王国鼎盛时期巩固。古王国几个强势法老对大多数埃及人乃至埃及贵族来说,的确是人神合一,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修金字塔唯一的限制是国力。当然,在法老自己看来,成功修建大金字塔也反过来证明了自己的神性。

到了中王国,实际上大多数贵族是不怎么服气法老的。“法老宰相,宁有种乎”,当时的农民是否知道这句话我不知道,但各地的州长和军官肯定已经有了类似概念。经过第一中间期的叛乱和南北朝对峙,大多数贵族已经很清楚法老是一个可以“制造”出来的职位,而制造的过程就是战争和政治阴谋,所以人神合一不可侵犯的概念逐渐淡化,“兵强马壮为天子”的想法开始蔓延。中王国的历史,就是法老和各地大贵族争斗妥协的历史,中央集权比古王国差了很多。

而埃及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在这个期间并没有很大的发展——从红铜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共同的特点是用木头石头做农具,金属工具只用于战争和手工业,所以埃及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提高不多。在中央集权弱化的情况下,金字塔变小是正常的结果。

(注意,虽然古王国和中王国之前有一个“第一中间期”,也不能理解为这里有一道明确的分界线。实际上古王国后期的贵族势力膨胀也很明显,金字塔的大小已经在开始收缩,即中央集权的崩溃是一个大趋势。)

中王国法老对此的应对方式是提拔“涅杰斯”阶层,即贵族之下的“士”来对抗贵族。但这样做的结果是进一步让统治技术扩散,削弱法老独享的神性,激发各地祭司和官员的野心(第二中间期的时候,连普通农民也参与造反了,接近陈胜吴广的水平)。所以中王国的法老无法像古王国那样言出法随,想修大金字塔就修大金字塔。

归根结底,一旦农业取代了游猎社会,剩余产品产生,统治技术和宗教艺术的发展和扩散就是必然的结果。第一个能对这两个学科运用熟练的统治集团可以对其他地区取得巨大优势,建立人神合一的政权。不过,这个政权在外部观察凛然不可侵犯,一旦到内部熟悉它的运行规律,神性也就渐渐褪色了。埃及古王国法老的成功,官僚机构的膨胀,恰恰激发了新贵族“取而代之”的野心,教会了他们营造自己的权力集团。实际上,就连国界之外的努比亚人也逐渐学会组织一个文明社会,试探着向北扩张。后来古典统一帝国到中世纪诸国分立的过程,和早期埃及的历史周期虽然处于不同层次,但有着类似的原因。

第二个方面,金字塔的规模也不能完全说明生产力水平。或者说,以金字塔为炫耀国力,巩固神权的主要方式,恰恰说明了生产水平的落后。金字塔是什么?本质上就是实心石头堆,最简单,最稳固,最直接,最接近于山的结构。任何文明在早期都会修这种下大上小的简单结构。

金字塔虽然堆的很认真,很仔细,但结构上就是简单重复

(其实随便把石头堆起来,就是个金字塔……)

所以,金字塔并不是埃及人的专利,甚至可以说是所有早期文明的特征,是文明早期手工业落后的标志——除了简单堆积外不会其他建筑模式。最大的金字塔以几个足球场的面积,50层楼的高度,内部结构只有几条狭窄到窒息的通道,可以说除了埋人外没有任何功效。一旦能修其他类型的宏大建筑,国王们很快就会抛弃超级金字塔。

秘鲁泥土金字塔:

卫星遥感技术揭开秘鲁泥质金字塔的面纱

利马城内的的黏土砖金字塔:


北美金字塔(和南美金字塔没关系,独立发展的):

正在发掘的日本金字塔:

其实中国在秦汉之前也盛行高台宫殿,春秋战国的贵族动不动就要修个XX台,本质上也是金字塔的变种——没能力靠结构工程做宏大建筑,只能简单堆积来追求高度。

高台建筑的历史
在中国三千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一直是主流建筑类型。“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高台,主要由土建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程类型,也是我国土木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是我国高台建筑最盛行辉煌的时期,高台工程的质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


但是后来为什么不修“台”了呢?因为建筑技术进步了,可以制造高大复杂的内部结构

魏晋之际,由于砖券结构,木构阁楼的稳定发展,高台建筑这种夯土和土木结合的建筑形式已经显得落伍,此时已经发展成完全木构筑。自隋唐以来,中国古代木工技术已迈向成熟,施工方便、效率高的木构为将高台这种凝聚在一个点上的建设之以全面的都城计划提供了可能。

(故宫太和殿,不用夸张的高台,也能营造出非凡的气势)

天坛祈年殿是中国天子用来营造自身神性的建筑,但主要的高度来自木结构,而不是高台:

与之类似,虽然中王国的埃及,能养活的非农业人口不见得更多,但建筑技术和手工业加工水平还是有很大进步的,能更精细地雕琢石头,做出梁柱结构,修建宫室神庙,同样能给置身其中的平民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用来巩固宗教和政府权威:

比如说,古王国的神庙大概是这样的:

说穿了也就是个另类的金字塔,异形石头堆。

中王国的建筑是这样的,后来人民大会堂用的柱廊就起源于此,是不是内部结构精细多了?

可见建筑绝对体量的大小不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唯一要素。中王国金字塔修的小了,但建筑水平还是往前走的。

相关回答:

金字塔会产生能量场吗?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为什么金字塔叫「金」字塔,而不是「全」字塔?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如果集合全世界的力量,造一座山,这座山能造多高?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中国为何没有如埃及、两河诸国一样,成为神权国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