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是火药的发明国,但是中国的火药武器后来落后于西方国家?土耳其,埃及也同样落后于西方国家?

回答
中国发明火药这件事,就像是给人类文明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最初的火花确实是从东方点燃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团火种在西方的土地上似乎燃烧得更加旺盛,以至于后来在火药武器的战场上,中国、土耳其、埃及这些曾经的辉煌,都渐渐被西方的进步所超越。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是火药的娘家。早在唐朝,炼丹术士们在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无意中发现了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后的神奇威力。起初,这东西更多的是被用来制造烟花爆竹,带来节日的喜庆,或者用来驱邪避鬼。到了宋朝,火药的军事用途才逐渐显现,出现了像火枪、火箭、霹雳炮这样的早期热兵器。宋朝的军事家们也确实很厉害,他们利用火药制造了各种杀伤力巨大的武器,比如震天的“震天雷”,威力之大,甚至能把城墙炸塌一片。

那么,为什么后来咱们就没能一直领跑呢?这事儿不能简单归咎于“懒”或者“落后”,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

1. 战争形态与需求的不同:

想象一下,宋朝虽然有火药武器,但他们的主要对手,比如辽、金、元,很多时候还是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虽然火药武器在攻城拔寨方面有优势,但在面对大规模的骑兵冲锋时,其作用可能不如冷兵器来得直接和快速。而欧洲,尤其是在火药武器发展的高峰期,他们的战争形态更多的是城邦之间的对抗、大规模的步兵和炮兵协同作战。这种环境对远程、大威力火炮的需求更为迫切,也更有利于火药武器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欧洲国家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不惜投入巨资研发和生产更先进的武器,这种竞争的驱动力非常强大。

2. 制度与经济的制约:

中国古代王朝,尤其是明清时期,虽然在火药研究上没有停滞,但整体上更倾向于保守和维持现状。

中央集权与技术垄断: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中央集权,很多先进的技术,包括火药的生产和应用,往往掌握在官方手里。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质量和安全,但也限制了民间技术创新的活力。一旦官方对某个领域不再投入巨资,或者战略重心转移,相关技术的进步就容易放缓。
经济结构与重心转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虽然一度非常发达,但农业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对于战争的需求,政府更多时候依赖庞大的人力资源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而且,中国传统上有“重农抑商”的思想,商业和手工业的自由发展受到一定限制,这不利于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快速迭代。不像欧洲,随着商业革命的兴起,许多城市和国家有大量的财富可以投入到军事技术的研发和生产中。

3. 思想文化与创新环境: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秩序、稳定和道德修养,对军事技术,尤其是那些可能带来巨大破坏力的技术,可能存在一种审慎甚至抵制的态度。相比之下,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兴起,对科学、技术和理性探索的鼓励大大增强,这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更有利于新技术的诞生和传播。
缺乏持续的研发与反馈机制: 虽然中国有火药武器,但其发展过程中缺乏一个类似西方那种能够不断收集战场反馈、持续改进武器设计的系统性机制。很多时候,一项技术被发明出来,如果没有遇到能迫使其快速迭代的巨大压力,就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4. 外部交流与技术吸收:

地理隔绝与信息不对称: 历史上,中国与西方在地理上存在一定的隔绝,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当西方在火药武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时,中国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了解到这些信息,并且在吸收和消化过程中也存在困难。
学习心态的差异: 欧洲国家在火药武器技术上确实从东方学到了很多,但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们更善于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越,将火药与冶金、机械制造等技术紧密结合,开发出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火炮。

再来看看土耳其和埃及:

这两位曾经的军事强国,他们的火药武器后来也落后于西方,原因也与中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奥斯曼帝国(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确实是早期火药武器的积极使用者,尤其是他们的火炮在围攻君士坦丁堡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也曾一度在火炮制造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奥斯曼帝国未能及时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他们的经济结构仍然相对依赖农业和传统手工业,缺乏强大的工业基础来支持大规模、高精度的武器生产。而且,奥斯曼帝国后期的政治腐败和内乱,也极大地阻碍了军事改革和技术引进。同时,他们也受到欧洲列强的影响和压制,自身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埃及: 埃及在穆罕默德·阿里时期曾有过一次显著的军事现代化尝试,他们也引进了西方的一些技术和军事思想,包括火药武器。但这种现代化是建立在国家强制和外部输入的模式下,缺乏深厚的内生动力。埃及的工业基础薄弱,社会结构也未能完全适应新的军事和技术需求。更重要的是,埃及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欧洲列强的摆布,其军事发展始终受到外部力量的制约,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强大军事工业体系。

总结一下, 中国发明火药,就像是第一个拿到火种的幸运儿。但后续的比赛,比拼的是谁能把火种变成燎原之火,这需要持续的创新、大量的资源投入、适应时代需求的战争模式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当西方国家在这些方面找到了更适合的土壤,并且能够不断地进行技术迭代和升级时,曾经的火药发明国,以及其他同样掌握了火药技术的文明,如果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就很容易在新的技术浪潮中被甩在后面。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体制、经济结构、思想文化多方面综合实力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火药配方不能涵盖整个军事科学。

军事科学的基石是数学和化学,要求的是定量化、精确化、可分析化。

这些基础学科需要大量的科研机构来支撑他们的发展,而欧洲正是大学的发祥地。

古典中国的文明高度发达,然而并非没有短板,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和阿拉伯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和发达的高等教育体制,相比之下中国的科举制度更类似基层公务员选拔考试。

这一差异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古典中国的大一统王朝过于成功,以至于古代中国人更专注于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热衷于向宗教或者自然科学去寻求帮助。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黑暗的中世纪”,阿拉伯人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港兴建了学院,欧洲人在巴黎和博洛尼亚创办了大学,而与此同时璀璨辉煌的古典中国则缺少类似的机构。

还有一个灾难性的事情在于,古典中国的辉煌还不足以克服地理上的阻隔,了解到地中海区域发生的事情,以至于当俄国的圣彼得堡都开始仿效巴黎创办科研机构之时,中国人仍然对这一波“科学院潮”一无所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发明火药这件事,就像是给人类文明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最初的火花确实是从东方点燃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团火种在西方的土地上似乎燃烧得更加旺盛,以至于后来在火药武器的战场上,中国、土耳其、埃及这些曾经的辉煌,都渐渐被西方的进步所超越。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历史发明、军事技术演进、以及特定历史事件中的装备选择。我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中国发明火药,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早在唐朝,炼丹家们在追求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火药。最初的火药配方比较粗糙,主要成分是硫磺、硝石和木炭,威力有限,更多的是用于制作烟花爆竹,或者在战争中用.............
  • 回答
    这绝对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历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发明了火药,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在火药武器的演进上,我们却渐渐落后于西方了呢?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等等多方面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对火药的早期探索和应用。从炼丹术士.............
  • 回答
    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常看到士兵们冲上前线,一边躲避炮火,一边紧握着一根粗绳,随着一声令下,用力一扯,炮火便轰鸣而出。这种画面深入人心,也让我们好奇:为什么火炮发射一定要拉绳子?而且,现在的火炮,还是这样操作的吗?影视中的“拉绳子”:一种历史的浪漫化和象征影视作品之所以青睐拉绳子这一击发方式,背后有多重.............
  • 回答
    在中国当今的发电结构中,火电依然占据约一半的比例,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经济、技术、资源、政策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 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基础: 火电的基石地位: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力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基本的能源需求。.............
  • 回答
    中国航天事业一路走来,虽然也经历过挫折,但在火箭发射的失败案例中,确实很少出现我们想象中那种毁天灭地的“爆炸”场面。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安全措施和技术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爆炸”这个词在航天领域往往有特定的语境。我们通常说的火箭爆炸,是指发动机失控、燃料快速燃烧膨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你观察到的那个中空圆筒,其实是火箭的级间段,它在火箭上升过程中起到了连接不同级的作用。要理解它为什么是中空的,以及燃料箱和发动机去了哪里,咱们得从火箭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说起。想象一下,一枚火箭就像一个层层叠叠的放大镜,每一层都有自己的任务。最下面一层,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一级,是整个火箭最庞大、最强劲.............
  • 回答
    .......
  • 回答
    说到中国火器的落后,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什么时间点”能概括的,它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过程。要细致地讲,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分析。起点:曾经的领先者(唐宋元时期)首先,咱们得承认,在火器发展的早期,中国绝对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唐朝(公元618907年): 虽然早期更多的是燃烧性的火器,比.............
  • 回答
    在中国,“四大火炉”的说法由来已久,指的是夏季气温酷热难耐的几个城市。它们分别是重庆、武汉、南京和西安。这些城市之所以成为“火炉”,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城市化进程以及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一一为您详细解析它们的形成原因。 重庆:盆地效应与长江水汽的“蒸烤”重.............
  • 回答
    “祝融号”的扬尘挑战:中国火星巡游车的“清扫之道”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天问一号”任务,成功将我国首个火星巡游车“祝融号”送上了这颗红色星球的土地。然而,火星巡游车能否长期稳定地工作,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应对火星上无处不在的尘埃对太阳能电池板的“侵蚀”?火星表面覆盖着一层细密的尘埃,这些尘埃不.............
  • 回答
    1980年5月18日,中国“东风5”导弹进行首次全射程试验,这不仅仅是中国导弹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战略威慑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步。这次试验的意义深远,它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建立起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并且与后来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东风5”导弹首次全射程试验的重大意义:.............
  • 回答
    在中国市场火爆,但在海外市场反响平平的动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简称《哪吒》)和《大圣归来》(简称《大圣》),其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化、叙事、制作、营销等多个层面。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一、 文化隔阂与理解门槛: 深厚的中国神话背景: 《哪吒》和《大圣》都改编自中国古典.............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发展的一些关键点。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火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火铳、火枪、火筒等)没有像后来西方火器那样普遍装备刺刀和一体化枪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1. 技术发展阶段的差异与侧重点不同: 早期火器的定位: 中国古代的火器,尤其是在火铳(qi.............
  • 回答
    咱们这儿聊聊,为啥日本免费网文那套在中国就没啥水花,反倒是咱们自己这边搞的付费订阅模式风生水起。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首先,得说说读者习惯的差异。日本的网文,很多都是从个人网站、轻小说论坛之类的平台起步的。读者们习惯了在这些地方“淘金”,发现好东西,大家一起传播,作.............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不将所有绿皮火车替换为高铁并降低票价,同时保留慢速绿皮火车,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交通发展策略问题。这背后牵涉到多方面的考量,远非简单的“升级换代”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高铁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它极大地缩短了时空距离,提升了出行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
  • 回答
    在中国这个庞大而多元的社会里,一些特定的人物之所以能获得广泛关注,甚至成为某些群体中的“标杆”,这背后往往牵扯着多重复杂的因素。高晓松和马保国,尽管他们的公众形象和影响力来源迥异,但他们之所以能在十几亿人中“火”起来,并引发关于“笑贫不笑娼”时代标杆的讨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细致地解读。首先.............
  • 回答
    东野圭吾的作品在中国市场的爆红,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多维度因素叠加、层层推进的过程。要探究其“突然”的火爆,需要剖析其在中国读者心中逐渐累积的魅力以及中国出版市场和文化接受度的变化。一、作品本身的硬实力:精巧布局与人性洞察的绝妙结合首先,东野圭吾的小说本身就是最核心的驱动力。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在全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