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却没听说在太平洋战争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射程远,精度比一般的迫击炮高,而且操作简便,携带方便。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它的确能给对手带来不小的麻烦。

为啥在中国战场,它能让当时的中国军队的机枪阵地头疼?

1. 战场环境的差异: 中国战场,尤其是在早期和中期,很多战役都发生在丘陵、山地、城镇街巷,甚至是工事相对简陋的阵地上。这些地形往往崎岖不平,掩蔽物众多。
“猫鼠游戏”的优势: 掷弹筒的射程虽然不如重机枪,但它的射击角度灵活,可以从掩体后面、山坡的凸起处,甚至透过建筑物的窗口进行曲射。这使得它能够躲在机枪的直接视线之外,用弹道优势去“越过”障碍物,打击那些暴露在外的机枪火力点。想象一下,一个中国军队的重机枪阵地,占据着一个有利地形,正在疯狂扫射,但它无法直接看到躲在山丘另一侧的日军掷弹筒小队。日军掷弹筒手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观察和计算,就能把榴弹扔进机枪掩体附近,或者直接砸在掩体上。
反斜面打击: 掷弹筒的曲射特性尤其克制那些部署在反斜面的机枪阵地。反斜面能为机枪提供良好的防护,但同时也意味着它暴露在射界内的部分相对较少,而且很容易被曲射火力覆盖。
“点穴式”打击: 掷弹筒的射程(通常在几十米到四百米左右,取决于型号和弹药)正好覆盖了许多步兵与机枪对射时最容易暴露的距离。它不像迫击炮那样需要漫长的射击准备,可以迅速部署,然后像“点穴”一样,精准地落在机枪阵地附近,有效压制甚至摧毁机枪火力。

2. 中国军队当时的战术与装备劣势:
缺乏有效的反压制火力: 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重机枪虽然威力不俗,但数量有限,而且很多是进口的仿制品,可靠性和维护都存在问题。更关键的是,中国军队普遍缺乏能够有效压制或摧毁日军掷弹筒阵地的火力。比如,没有足够多的轻迫击炮或者更好的反坦克炮来应对这种灵活的曲射火力。
阵地工事的不足: 许多中国军队的阵地防御工事比较简陋,仅仅是土木工事,难以抵挡掷弹筒爆炸的冲击波和破片。一旦被掷弹筒直接命中或者近距离爆炸,机枪手很难幸存。
战术配合的局限: 在当时的战术环境下,中国军队的步炮协同、步机协同并不如日军那样成熟和高效。遇到掷弹筒的骚扰时,步兵往往难以迅速有效地组织反击或利用其他火力进行掩护。

3. 日军的战术应用: 日军的“掷弹筒兵”通常是步兵分队中的一个配置,他们会紧随步兵发起冲锋。当步兵遭遇顽强的机枪火力压制时,掷弹筒兵会迅速就位,利用地形优势,进行短促而有力的曲射压制。这种战术的灵活性和突然性,让习惯于直接火力对抗的中国军队的机枪手感到非常棘手。

为啥在太平洋战争中,它对美军似乎没那么“困扰”?

1. 战场环境的差异: 太平洋战场与中国战场在地形和战场形态上有很大不同。
海岛作战的特点: 太平洋战场的主体是海岛作战,包括登陆作战、丛林战、以及在小型岛屿上的攻防战。虽然也有丛林,但岛屿往往相对狭小,而且海滩登陆点、开阔地带的战术情况与中国大陆的广阔丘陵、平原和城镇截然不同。
对美军而言的“直接火力接触”更多: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往往能利用更强大的空中支援、舰炮火力以及重型火炮进行事前压制或事后支援。他们在进行攻击时,对于那些可能躲藏掷弹筒的区域,往往会进行更广泛、更彻底的火力覆盖,包括炮击和机枪扫射。

2. 美军的装备和火力优势: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美军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数量最庞大的武器装备。他们的步兵班通常配备有更强的火力支援单位,比如M1加兰德步枪和M1903春田步枪配备的步枪手榴弹(可以发射到更远的距离),甚至还有专门的“步枪手榴弹射手”。更重要的是,美军的迫击炮(如81毫米迫击炮)和轻型榴弹炮(如75毫米山炮或105毫米榴弹炮)的数量和射程都远超日军的掷弹筒。一旦美军发现或怀疑有掷弹筒阵地,他们能够迅速调动这些火力进行精确打击,直接将掷弹筒埋葬。
战术上的“火力压制”和“火力搜索”: 美军的战术非常强调“火力压制”。在进攻前,他们会用大炮、舰炮、飞机火力对目标区域进行洗礼。即使是步兵在前进时,也会利用手中的武器(如M1917/1919重机枪、汤姆逊冲锋枪等)进行持续的火力压制。当遇到不明火力时,他们的“火力搜索”能力更强,能够调动更多火力进行试探和摧毁。
更强的工事: 美军在建立防御工事时,通常会更注重防护性,比如使用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更深的交通壕、更厚的沙袋等,这些工事对于躲避掷弹筒的直接命中或附近爆炸有更好的效果。

3.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术变化:
掷弹筒的“作用边界”被限制: 在太平洋岛屿这种相对狭小的区域,尤其是登陆作战时,美军的火力封锁和压制非常严密。日军很难像在中国战场那样,从容地部署掷弹筒进行“猫鼠游戏”。掷弹筒往往在日军发起大规模反击或进行防御时使用,但其效果常常被美军压倒性的火力所抵消。
“玉碎”战术的影响: 在太平洋战场后期,日军很多战役呈现出“固守待援”和“肉搏反击”的特点,即便有掷弹筒,也往往是在阵地被突破、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作为最后的反抗手段使用,其规模和组织性不如在中国战场那样能形成系统的战术。

所以,并不是说日军掷弹筒对美军完全没有造成任何困扰,而是相比于中国战场,其“噩梦”程度大幅下降了。

零星的骚扰是存在的: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美军在丛林中推进,遭遇日军精心布置的陷阱或伏击时,零星的掷弹筒火力仍然会给美军造成伤亡,迫使他们进行火力搜索和清除。
美军更擅长“处理”它: 美军拥有更好的侦察能力、情报支援,以及更强大的炮火支援,一旦发现或怀疑掷弹筒的存在,就能迅速调动压倒性的火力去摧毁它。对于美军来说,掷弹筒更像是一种“需要被优先处理的小麻烦”,而不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战场态势的“噩梦”。

总而言之,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之所以成为当时中国军队机枪火力的“噩梦”,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战场环境的契合、中国军队在火力、战术和工事上的相对劣势,以及日军灵活高效的战术运用。而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强大的火力优势、先进的战术以及不同的战场环境,使得掷弹筒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它更多地变成了一种零星的骚扰,而不是能够让对手夜不能寐的“噩梦”。就像一个擅长在小巷里游击的拳击手,到了体育场里和重量级拳王对阵,其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岛屿作战中,差不多处处都是委座指挥的淞沪战场,只不过形势反过来。

在淞沪,委座指挥大军往日军舰炮底下送。在岛屿上,日军只能在美军舰炮底下挨炸。

在这个时候,掷弹筒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武器。

口径真的就是正义了。

日军没有海战决胜的能力,死守岛屿只不过是拖延末日罢了。

整个局势,不如说是美军战略水平的低下给了日军续命的机会。

从英美有意给社会主义国家联盟放血的角度来说,太平洋战争的节奏迟缓,本质上是拖延对德作战的有意设计。

日本当时属于想撤撤不了,强行陪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军掷弹筒在中国战场“是”我军机枪火力的噩梦,而在太平洋战场“没听说”对美军造成什么“困扰”,这其中涉及到了战场环境、作战方式、双方装备以及战术应用等多个层面的差异。咱们一步一步地掰扯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掷弹筒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个“近距离小口径迫击炮”。它能打出那种弯曲弹道的小型榴弹,比步枪.............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当年没有直接将原子弹投向东京,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以及人道考量,并非简单的“想炸哪里就炸哪里”。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战略目标和军事效益是核心考量。美国在二战末期研发和使用原子弹,其主要目标是迫使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战争,避免美军在.............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日军不绕过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笔带过。这背后牵涉到当时的战局、日军的战术思维、以及五壮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任务的特殊性。首先,我们得明确,狼牙山战斗并非发生在一个孤立的、没有战略意义的地点。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处于激烈的阶段,八路军在华北.............
  • 回答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未能像其在其他战场(如中国战场早期和太平洋战场早期)那样,持续并大规模地运用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战略、战术、后勤、情报、政治以及对中国战场特性的误判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说,他们想打,也尝试过,但最终因为种种限制,未能形成持续有效的运动战攻势。一、 日军的战略目.............
  • 回答
    抗日战争,一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史诗,其进程之曲折,令人扼腕叹息,也发人深思。为何在战争初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大片领土,而到了后期,战局却陷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僵持?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初期的“闪电战”与日军的优势要理解为何日军初期能.............
  • 回答
    在太平洋战争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海战和陆战中,日军之所以伤亡率居高不下,甚至远超盟军,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战略、战术、装备、后勤以及士兵的精神状态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战略决策的失误与僵化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之初,虽然凭借闪电战取得了诸多胜利,但其战略目标本身就存在致命的缺.............
  • 回答
    八年抗战,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战争的初期,尤其是在1937年和1938年,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展现了惊人的勇气,但总体上是节节败退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日本军队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没有趁胜追击,一鼓作气将中国彻底压垮,反而使得战.............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日军为何未能深入陕西腹地,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并非仅仅是地理阻碍那么简单,而是当时的战略格局、日军的兵力部署以及陕西自身的防御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抗战爆发初期和全面爆发后的战略重心转移。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主要目标是将中国迅速瓦解,控制华北、华中地区,.............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在白刃战时退子弹的做法,确实存在,但背后原因并非简单一句“武士道精神”就能概括。这背后交织着军事策略、心理战、以及当时的装备和训练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日军在白刃战时都会退子弹。 这种做法更多地体现在某些特定时期、特定部队,或者在极端情况下。但它确实是一种被记录.............
  • 回答
    日军之所以没有和德国夹击苏联,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讨论了很久的问题,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句两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战略目标与资源现实的错位: 日本的战略重心: 尽管日本在1930年代末期与德国结盟(轴心国),其根本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北进”与“南进”的纠结。.............
  • 回答
    关于日军为什么没有在偷袭珍珠港后,对珍珠港进行第三次甚至第四次攻击的疑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资源上的限制,还有当时日本决策层内部的认识误判。我们不妨一点点来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日军第一次偷袭珍珠港的目的和成果。山本五十六提出的“闪击.............
  • 回答
    日军偷袭珍珠港,而非占领那里,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军事行动。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国际局势,以及日本当时的国力和战略目标。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当时的目标是什么。日本在二战前,尤其是侵华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其实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能源和资源困境。他们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军未能像清兵入关那样“横扫”中国,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两个历史事件在时代背景、政治力量、军事技术、社会动员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时代背景与战争性质的根本不同首先,清兵入关发生在17世纪中期,当时中国正处于明末,一个封建王朝的晚期。明朝政府腐败,内乱频仍,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动摇了王.............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不计后果地伪造战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而这份伪造的战报,是他们试图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用来稳住摇摇欲坠的国内外局势,争取一线生机的绝望之举。我们得先明白,当时的日本,早已不是战争初期那个气势如虹的帝国了。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特别是瓜岛战.............
  • 回答
    二战中,日军之所以表现出“不怕死”的特质,并非简单的生理或心理上的无所畏惧,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及军事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套被精心构建和灌输的价值观,以及在极端战争环境下催生出的集体行为模式。天皇崇拜与“国体”的神圣性:首先,最核心的驱动力来自于对天皇.............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确实没有像他们在中国的战场那样大规模地使用化学武器。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技术和国际法层面的制约。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战略和地形因素: 太平洋战场环境的特殊性: 太平洋战场以岛屿作战为主,丛林茂密,地形复杂。这种环境使得毒.............
  • 回答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为何不选择放弃?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毕竟一场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日军在战略相持阶段之所以没有放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身战略目标的坚持以及对战争前景的误判,同时还受到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强大牵制。一、 坚持“大陆政策”和.............
  • 回答
    国军和日军在抗日战争期间均未能实现大规模歼灭战,这一现象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战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国军无法实现大规模歼灭战的原因1. 军事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装备与训练差距:国军在抗战初期主要依赖老旧的北洋军阀装备(如步枪、机枪),且训练体系落后,士兵素质.............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的制式步枪是三八式步枪,其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质量可靠。然而,与同期的西方军队相比,日军装备的冲锋枪数量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的侧重点: 强调长距离精确射击和火力压制: 日本陆军深受普鲁士/德国军事思想的.............
  • 回答
    关于二战日军高层“没骨气”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判断的问题。从历史事实来看,将许多日军高层简单概括为“没骨气”可能过于片面,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没骨气”的理解与历史事实的对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没骨气”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包含的几个意思: 未能坚持“玉碎”或“绝死”的作战原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