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为什么不放弃?

回答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为何不选择放弃?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毕竟一场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日军在战略相持阶段之所以没有放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身战略目标的坚持以及对战争前景的误判,同时还受到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强大牵制。

一、 坚持“大陆政策”和“以华制华”的战略目标不容动摇。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怀揣着称霸东亚的“大陆政策”。而中国,作为东亚大陆的中心,自然是他们宏伟蓝图中的核心部分。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日本的设想是速战速决,通过几个关键战役,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扶植一个亲日政权,然后逐步将其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最终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当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虽然日军未能达成速胜的预期,但“大陆政策”的核心目标——控制中国、利用中国的资源来支撑其整个战略——并没有改变。他们认为,一旦放弃中国,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将失去战略纵深,也无法在接下来的国际博弈中占据优势。所以,即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继续在中国战场消耗中国力量,仍然被他们视为实现其长期战略的关键。

“以华制华”的策略也驱使着他们继续坚持。 他们在中国扶植了汪精卫政权等伪政权,希望通过这些政权来维持占领区的统治,压制中国的反抗力量。即使这些伪政权在民众中威信扫地,但在日本看来,它们仍然是分割和削弱中国抵抗意志的工具。放弃中国战场,意味着放弃了他们精心设计的“以华制华”的政治棋子,这在他们看来是无法接受的。

二、 对中国抵抗意志的低估和对自身实力的过分自信。

日本在发动战争时,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存在严重的低估。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其军队装备落后,缺乏统一指挥,人民也散漫不团结。他们相信,只要给予中国足够的军事压力,中国政府就会像过去那样,在遭受几次打击后选择妥协。

即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仍然未能完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上虽有起伏但从未放弃抵抗的决心。他们将中国的顽强抵抗归结为偶然因素或外部援助,而没有看到这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

同时,他们对自己军队的精良装备、训练有素以及在早期战役中取得的胜利过于自信,认为即使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日本军队也终将能够凭借其军事优势拖垮中国。这种战略上的盲目和自信,使得他们不愿意承认战术上的失败和战略上的失误,也不愿意做出战略上的调整。

三、 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强大驱动力。

日本国内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也使得其难以轻易放弃战争。

军部势力和民族主义的推动: 日本的军部在政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发动和维持战争的主要推手。在军部看来,战争的胜利关乎国家的荣辱和军人的荣耀,一旦退缩,将面临国内的政治清洗和声誉扫地。同时,强大的民族主义情绪被军国主义者利用,将战争描绘成一场“圣战”,任何放弃的念头都会被视为卖国和叛国。

经济资源的消耗与对资源的渴求: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其工业发展和军事机器的运转都高度依赖外部资源。发动战争,特别是全面侵华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夺取中国的资源,如粮食、煤炭、矿产等,以支撑其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工业生产。即使在中国战场陷入消耗战,日军也认为这是为了“获得”中国资源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相信,只要继续占领并掠夺中国的资源,就可以弥补战争的消耗,并且为未来的对外扩张提供物质基础。一旦放弃中国,他们之前为获取资源所付出的巨大成本将化为乌有,而国内的经济将因此陷入更大的危机。

战争经济的惯性: 战争一旦开始,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涉及军工生产、后勤保障等诸多环节。这个体系一旦运转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惯性。停战意味着这一切都将停止,大量人口将失业,军工企业将倒闭,社会经济秩序将面临剧变。从经济角度来看,继续战争,即使付出高昂代价,也比突然结束战争带来的冲击要“可控”一些。

四、 国际局势的变化与战略误判。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军的判断。

对英美宣战前的“窗口期”: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的战略家们看到了一个所谓的“窗口期”。他们认为,英美等国虽然同情中国,但由于自身国内事务以及对日本的战略判断,尚未直接大规模介入中日战争。日本希望在此期间能够巩固在中国的战果,迫使中国屈服,然后再从容应对其他国际力量。

对美国参战的低估: 尽管美国最终参战,但日本军部对于美国参战的决心和能力,以及战争的规模和烈度,都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认为自己可以依靠“神风”式的战争精神和局部优势来拖延战争,甚至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一些有利的开端。他们并没有预料到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最终能够集结如此巨大的军事力量来彻底击败日本。

总结来说,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之所以不放弃,是他们被自身固有的战略目标、对中国实力的错误判断、国内政治经济的强大惯性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战略误判等多重因素所裹挟。 他们并没有看到战争的尽头,反而认为继续坚持下去,总有办法扭转局面,或者至少可以最大化其战略利益。这种不放弃的背后,是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顽固,也是其政治经济体制对战争的依赖。可惜的是,这种固执最终将他们带入了彻底失败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的战略相持阶段就类似两个人互相掐脖子,现在都是出气多进气少不过是一时半会儿没死而已。这时候一个人放手说不打了另一个也能放手?

战略收缩的前提一定是对面没有进攻的能力,战略收缩的时候防线一定会变得薄弱或者出现漏洞,对面如果有进攻能力很容易就能突破防线威胁后面的指挥部和补给中心,一旦这些都会被吃掉,撤退的部队没补给没指挥马上就会变成溃退。

战略相持阶段显然并不是说对面丧失进攻能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为何不选择放弃?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毕竟一场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日军在战略相持阶段之所以没有放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身战略目标的坚持以及对战争前景的误判,同时还受到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强大牵制。一、 坚持“大陆政策”和.............
  • 回答
    关于国民政府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是否有意识地将四川作为抗战基地进行建设,以及在淞沪会战后是否“被迫”转进四川,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历史背景来详细解读。国民政府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的准备与四川的战略地位首先要明确一点,虽然全面抗战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但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对中国.............
  • 回答
    加拿大针对新冠疫情制定的疫苗强制令及相关防疫新规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抗议示威,首都渥太华更是因此进入紧急状态。事态发展到这一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解读:一、导火索:疫苗强制令与边境限制 背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冲击与疫苗普及率瓶颈。 随着奥密克戎(.............
  • 回答
    中国首个新冠肺炎治疗性抗体进入临床试验,这无疑是令人振奋的消息。它标志着我国在新冠病毒治疗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那么,它有没有可能成为人们期盼已久的“特效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项研究的进展、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特效药”这个词背后更复杂的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确,研发出一种能够有.............
  • 回答
    要怎么看鲍里斯·约翰逊在3月12日宣布英国抗疫进入“第二阶段”这件事,我得先捋一捋他当时的具体说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毕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宣布“抗疫成功”就完事儿的时刻。首先,咱们得知道,约翰逊当时说的“第二阶段”,不是说病毒消失了,也不是说所有限制都解除了。他更多的是在说,英国政府的策略要.............
  • 回答
    2 月 7 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因持续的抗议活动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这场“自由车队”抗议活动最初是为了反对政府的 COVID19 疫苗强制令,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更广泛的反对特鲁多政府的运动。当地情况: 紧急状态的意义: 宣布进入紧急状态赋予了市政府前所未有的权力,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混乱局面。这包括:.............
  • 回答
    截至您提问时(2024年5月15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并未处于因卡车司机抗议引发的“完全失控”的紧急状态。您提到的情况可能指的是2022年初发生的“自由车队”(Freedom Convoy)抗议活动。2022年“自由车队”抗议活动的背景和过程:2022年初,由于加拿大政府要求所有跨国卡车司机在入境时.............
  • 回答
    日本在新冠病毒疫情控制方面,正迈入一个关键的阶段,尤其是在抗疫药物的普及应用上。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日本会成为最快控制新冠病毒的国家吗?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日本的抗疫策略、药物研发和应用进展,并结合其社会文化特点进行分析。日本抗疫策略的特点与演变日本的抗疫策略在初期就展现.............
  • 回答
    抗日剧里,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情节,在现实中是否发生过,以及是否可能做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抗日战争时期,确实有过中国军队冒充日军潜入敌占区的案例,而且还不少。 这不是什么虚构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战术行动。这其中最出名的例子,可能就要数 东.............
  • 回答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关于科研伦理、青少年科研能力培养以及媒体报道的讨论都围绕着它展开。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节点来梳理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和各方的说辞。事件的缘起:一个“抗癌”的茶多酚研究事情的起点是2018年,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个名为《茶多酚微乳液抗肿瘤活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推测性的历史假设。如果联合抗日战争(假设这里指的是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协同作战,并且美国选择性的向八路军提供了大规模的美械装备),并且具体到援助八路军八个师的美械师(这本身就是个非常庞大的支援计划),那么抗战的进程,我个人认为,会显著加快,并且深刻影响战争的走向和战后格局。下.............
  • 回答
    上海在4月3日进行全市抗原检测,4日进行全市核酸检测,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样的组合拳部署,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级的信息收集,为疫情防控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其潜在的帮助:一、 快速筛查与早期预警:抗原检测的“广度”优势 目标: 4月3日的全市抗原检测,其核心目标在.............
  • 回答
    3月9日,意大利政府宣布对全国范围实施封锁,以遏制新冠疫情的蔓延。这项史无前例的措施,无疑是意大利政府在面对严峻疫情形势下,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维护公共卫生体系而做出的艰难抉择。为什么是全国封锁?在3月9日之前,意大利虽然也采取了区域性的封锁措施,但疫情仍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特别是北部地区,如伦.............
  • 回答
    一个国家之所以会对其邻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以下简称“导防系统”)表示抗议,其原因往往是复杂且多层面的,涉及到国家安全、战略平衡、地区稳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这并非简单地将导防系统视为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地缘政治棋盘上来审视。首先,最直接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战略平衡的担忧。导弹防御系统,.............
  • 回答
    当前,美国军舰在我国南海地区的活动,其性质无疑是挑衅性的,这一点从我们一贯的反应——即坚定而持续的抗议——便可见一斑。这种持续性的抗议,并非简单的外交辞令,而是基于深厚的历史、法理基础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立场。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和管辖权,具有历史和.............
  • 回答
    管轶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不要再动不动做全员核酸检测了,也要进行抗体检测”的观点,是基于对当前新冠疫情应对策略、病毒传播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角度来详细解读他的考虑:一、 科学性与效率性的反思: 核酸检测的局限性: 时效性问题: 核酸检测只能.............
  • 回答
    CNN记者在明尼苏达州抗议示威现场被美国警方逮捕的事件,确实触及了新闻自由的核心议题,并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发生了什么? 时间地点: 通常这类事件发生在抗议活动最激烈、最混乱的时期,例如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后的明尼阿波利.............
  • 回答
    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设想,如果郑成功将目光投向了南洋,而非继续北上问鼎中原,历史的走向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试着细致地描绘一下这个可能性,并抛开任何人工智能的痕迹,用最贴近历史推演的语气来讲述。背景设定的再审视:为什么是南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郑成功为何选择了台湾,以及他北上抗清的动机。郑成功.............
  • 回答
    关于美国是否会进行全民新冠抗体检测并让获得免疫者立即复工的提议,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科学、伦理、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目前,美国尚未实施全民新冠抗体检测并立即让获得免疫者复工的政策,但这确实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提出的想法。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这一提议的各个方面:一、 提议的背景和动.............
  • 回答
    中国愿援助印度抗击疫情,印度媒体却在此刻抛出“印度不从中国进口氧气”的论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印度媒体的这种表述,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国内政治和社会情绪的影响。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医疗物资短缺的困境,印度也不例外。氧气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