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为什么不放弃?

回答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为何不选择放弃?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毕竟一场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日军在战略相持阶段之所以没有放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身战略目标的坚持以及对战争前景的误判,同时还受到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强大牵制。

一、 坚持“大陆政策”和“以华制华”的战略目标不容动摇。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怀揣着称霸东亚的“大陆政策”。而中国,作为东亚大陆的中心,自然是他们宏伟蓝图中的核心部分。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日本的设想是速战速决,通过几个关键战役,迫使中国政府屈服,扶植一个亲日政权,然后逐步将其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最终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当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虽然日军未能达成速胜的预期,但“大陆政策”的核心目标——控制中国、利用中国的资源来支撑其整个战略——并没有改变。他们认为,一旦放弃中国,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将失去战略纵深,也无法在接下来的国际博弈中占据优势。所以,即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继续在中国战场消耗中国力量,仍然被他们视为实现其长期战略的关键。

“以华制华”的策略也驱使着他们继续坚持。 他们在中国扶植了汪精卫政权等伪政权,希望通过这些政权来维持占领区的统治,压制中国的反抗力量。即使这些伪政权在民众中威信扫地,但在日本看来,它们仍然是分割和削弱中国抵抗意志的工具。放弃中国战场,意味着放弃了他们精心设计的“以华制华”的政治棋子,这在他们看来是无法接受的。

二、 对中国抵抗意志的低估和对自身实力的过分自信。

日本在发动战争时,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存在严重的低估。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其军队装备落后,缺乏统一指挥,人民也散漫不团结。他们相信,只要给予中国足够的军事压力,中国政府就会像过去那样,在遭受几次打击后选择妥协。

即使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仍然未能完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上虽有起伏但从未放弃抵抗的决心。他们将中国的顽强抵抗归结为偶然因素或外部援助,而没有看到这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

同时,他们对自己军队的精良装备、训练有素以及在早期战役中取得的胜利过于自信,认为即使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日本军队也终将能够凭借其军事优势拖垮中国。这种战略上的盲目和自信,使得他们不愿意承认战术上的失败和战略上的失误,也不愿意做出战略上的调整。

三、 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强大驱动力。

日本国内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结构,也使得其难以轻易放弃战争。

军部势力和民族主义的推动: 日本的军部在政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是发动和维持战争的主要推手。在军部看来,战争的胜利关乎国家的荣辱和军人的荣耀,一旦退缩,将面临国内的政治清洗和声誉扫地。同时,强大的民族主义情绪被军国主义者利用,将战争描绘成一场“圣战”,任何放弃的念头都会被视为卖国和叛国。

经济资源的消耗与对资源的渴求: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其工业发展和军事机器的运转都高度依赖外部资源。发动战争,特别是全面侵华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夺取中国的资源,如粮食、煤炭、矿产等,以支撑其庞大的军事开支和工业生产。即使在中国战场陷入消耗战,日军也认为这是为了“获得”中国资源而必须付出的代价。他们相信,只要继续占领并掠夺中国的资源,就可以弥补战争的消耗,并且为未来的对外扩张提供物质基础。一旦放弃中国,他们之前为获取资源所付出的巨大成本将化为乌有,而国内的经济将因此陷入更大的危机。

战争经济的惯性: 战争一旦开始,就会形成一个庞大的战争机器,涉及军工生产、后勤保障等诸多环节。这个体系一旦运转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惯性。停战意味着这一切都将停止,大量人口将失业,军工企业将倒闭,社会经济秩序将面临剧变。从经济角度来看,继续战争,即使付出高昂代价,也比突然结束战争带来的冲击要“可控”一些。

四、 国际局势的变化与战略误判。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军的判断。

对英美宣战前的“窗口期”: 在珍珠港事件之前,日本的战略家们看到了一个所谓的“窗口期”。他们认为,英美等国虽然同情中国,但由于自身国内事务以及对日本的战略判断,尚未直接大规模介入中日战争。日本希望在此期间能够巩固在中国的战果,迫使中国屈服,然后再从容应对其他国际力量。

对美国参战的低估: 尽管美国最终参战,但日本军部对于美国参战的决心和能力,以及战争的规模和烈度,都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认为自己可以依靠“神风”式的战争精神和局部优势来拖延战争,甚至在太平洋战场取得一些有利的开端。他们并没有预料到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最终能够集结如此巨大的军事力量来彻底击败日本。

总结来说,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之所以不放弃,是他们被自身固有的战略目标、对中国实力的错误判断、国内政治经济的强大惯性以及对国际局势的战略误判等多重因素所裹挟。 他们并没有看到战争的尽头,反而认为继续坚持下去,总有办法扭转局面,或者至少可以最大化其战略利益。这种不放弃的背后,是日本军国主义意识形态的顽固,也是其政治经济体制对战争的依赖。可惜的是,这种固执最终将他们带入了彻底失败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的战略相持阶段就类似两个人互相掐脖子,现在都是出气多进气少不过是一时半会儿没死而已。这时候一个人放手说不打了另一个也能放手?

战略收缩的前提一定是对面没有进攻的能力,战略收缩的时候防线一定会变得薄弱或者出现漏洞,对面如果有进攻能力很容易就能突破防线威胁后面的指挥部和补给中心,一旦这些都会被吃掉,撤退的部队没补给没指挥马上就会变成溃退。

战略相持阶段显然并不是说对面丧失进攻能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