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3月12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宣布英国抗疫进入第二阶段?

回答
要怎么看鲍里斯·约翰逊在3月12日宣布英国抗疫进入“第二阶段”这件事,我得先捋一捋他当时的具体说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毕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宣布“抗疫成功”就完事儿的时刻。

首先,咱们得知道,约翰逊当时说的“第二阶段”,不是说病毒消失了,也不是说所有限制都解除了。他更多的是在说,英国政府的策略要从那种“全力压制病毒蔓延”的阶段,转向一种“如何在病毒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让社会和经济尽可能恢复正常运转”的阶段。这有点像是在说,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性把病毒赶尽杀绝,而是要学会和它“共存”,但这个“共存”是有条件的、有策略的。

所以,这个“第二阶段”的几个核心点,大概可以这么理解:

1. 转移到个人责任和公共卫生建议: 政府不再是事事包办,而是把更多的责任推到个人身上。比如说,鼓励大家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在必要时进行自我隔离。以前可能更侧重于强制性的封锁和限制,现在更多是提供指导和建议,让人们自己去判断和做出选择。这背后,可能是政府意识到长期的强制措施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也可能是对民众自觉性的信任,当然也可能是为了给政府留出更大的灵活性。

2. 大规模检测和追踪能力: 这个是“第二阶段”能否成功的关键基石。约翰逊政府当时强调要大幅提升检测能力,并且要建立起有效的追踪系统,一旦发现病例,就能迅速找出密切接触者并让他们隔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病毒仍然传播的情况下,能及时发现和控制聚集性爆发,避免情况失控。如果检测和追踪跟不上,那“第二阶段”就很容易变成疫情反扑的“第二轮”。

3. 保护高危人群: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病毒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要最大程度地保护那些最容易因感染而出现重症甚至死亡的人群。这包括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等等。怎么保护?可能就是通过更精准的隔离措施,优先给他们提供疫苗(如果那时候疫苗已经普及的话,但在早期阶段可能更侧重于防护和医疗资源分配),以及鼓励他们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4. 逐步放开经济和社会活动: 既然要“共存”,就得让经济和生活重新运转起来。所以,这个阶段会伴随着一些限制的解除,比如允许特定行业的复工复产,或者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允许一些聚集性活动。但这通常是循序渐进的,而且会根据疫情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整。那种“一刀切”的封锁肯定不会是常态。

怎么看待这个转变?

从我的角度看,鲍里斯·约翰逊的这个宣布,是疫情发展到一个特定节点后的必然策略调整。你不能永远活在“封锁”的状态下,那对国家来说是耗不下去的。

积极的一面是: 它表明政府试图在控制疫情和恢复经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执行得好,能够让人们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恢复一定程度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这对整个社会是积极的。大规模的检测和追踪,也代表了一种科学应对的思路,试图用更精细化的手段来管理风险。

但挑战和风险也很大:
对民众自觉性的依赖: 从强制到建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众的自觉性。如果很多人不遵守防疫建议,比如不戴口罩、不保持距离,那么病毒很容易卷土重来,整个“第二阶段”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
检测和追踪的压力: 要建立一个高效、覆盖广泛的检测和追踪系统,需要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要持续保持下去。如果系统出现漏洞,或者应对速度跟不上病毒的传播速度,后果会很严重。
病毒的变异和新一轮爆发: 尤其是在疫苗还没完全普及、或者人们对疫苗效果和持久性还有疑问的时候,病毒的变异是最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出现新的、更具传染性或更致命的变种,原有的“第二阶段”策略可能就需要大幅调整甚至被推翻。
社会不平等问题: 在这种“共存”模式下,不同群体受到的影响可能不一样。有些人可能因为工作性质等原因,更容易暴露在风险中,而有些人则可以通过居家办公等方式有效规避风险。如何保障弱势群体的安全,避免社会不平等加剧,也是一大难题。

总的来说,鲍里斯·约翰逊宣布进入“第二阶段”,是一种基于当时情况的策略转型。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并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它需要政府、公众、科技等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才能成功。至于它最终的结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的效率、病毒本身的演变以及人们的反应。

从当时(3月12日)的情况来看,这更像是一个向“新常态”过渡的信号,而非高枕无忧的宣示。这背后也体现了各国政府在面对持续存在的疫情时,所面临的艰难抉择和不断调整的压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谓科学依据,就是这个东西。

我说这个东西害了很多国家。

这是一份中国出的几万患者的一个死亡率统计。

你看这个统计,新冠确实不太可怕。

与这个统计配套的还有一个中国湖北以内和湖北以外的死亡率。

疫情早期,在湖北之外,很多人还在呼吸机吊命的时候,感染还在增加的时候,那个数字才0.18%。

很多国家的鸵鸟政策,所谓科学依据就是这些东西。

湖北省外,死亡率至今不到1%。

这份东西有两个盲点

盲点一:

中国的死亡率分湖北死亡率,湖北外死亡率。

湖北死亡率是全国几万人援助湖北,军机运送物资,世界大战级别动员才取得了,4%多。

湖北之外死亡率,是全国放假,自我隔离,全民口罩,刑侦级跟踪感染者获得的。

当然,国内有一个失误是动手太晚,1月23日动手,比新加坡的1月3日晚了20天,20天已经有很多武汉人跑到其他城市了,必须用更强的手段才能控制住。

湖北省内世界大战级别动员加上14亿人群防群治,才有这个2.3%的粗死亡率。

盲点二:

为什么叫粗死亡率,因为还在医院的患者依然有可能死。

还有患者的死亡率是大大不靠谱的,SARS粗死亡率一度也是2%多

最后,所有患者或者出院,或者死亡以后,计算一下,死亡率超过10%。

就是说这个2.3%,到了最后所有患者或者死亡,或者出院以后,也会大大提高。

现在中国8万感染者,死亡3000多,还有1万多人在医院里面,这些人最终多少人能活着出来不一定。

最后死亡率未必多低,这还是世界大战级别动员后的结果。


如果没有傲慢与偏见的过,外国专家,只有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的救治,防疫全过程,了解这个数字怎么来的。

才会对新冠病毒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到底多少人能自愈?

中国对轻症怎么干涉?

重症怎么干涉?

多少比例转重症?在医疗资源出问题的1月末2月初,多少轻症在家治疗转重症?

方仓医院收治了全部阳性(不是阳性进不去)信息是

大约50%的人症状轻微,可以自愈。

在非常积极的医药干预下,还有10%以上重症率。初期是20%的重症率。

医药不干预,轻症不会自己好,而是会逐步恶化转变为重症。

中国重症的标准是需要氧气来保证血氧。

这就意味着,没有氧气,不能住院的人都要死。

只有50%的人可以自愈,不用治疗也不会发展成重症。其余的人都需要医疗资源。

这样计算,医疗资源崩溃后,死亡率是20%-50%。

武汉一直没有完全崩溃,1月23日有迹象,全国驰援,后来有迹象,通过方仓应收尽收。在边缘,但是没有崩溃。

所以,武汉粗死亡率最高的时候,也没有上过5%。

英国所谓科学决策,基于的数据,是死亡率2.3%,年轻人0.2%,全民感染一次,好像还能去老龄化。年轻人只损失0.2%。而且英国人以为自己不是武汉,是武汉之外,所以还不是2.3%,应该是1%。

损失好像可以承受。而且自己死的风险好像也不大。40岁到50岁是0.4%,50岁到60岁是1.3%,他们有医疗,好像不会死。

所以,一众国家当鸵鸟,以为全国死1%就能挺过去。

呵呵,意大利现在粗死亡率是7%多。正在向20%的全部重症不收治死亡率迈进。

即使意大利最后能防住

左右所有人出院或者死亡,再统计死亡率,那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这个病在医疗资源崩溃后,是黑死病级别的。然而中国的数据,让他们以为这是流感。

采取鸵鸟政策的国家。

到了ICU塞满以后,无法隐藏。

ICU塞满,有一定随机性,如果一个城市爆发,那么会快速暴露出来。

如果病例比较分散,进入医院的门槛比较高(你病死,也不收治),那么曝的时间会长一些。

但是,爆的越晚,传染的人数越多,死亡的人越多。

日本好歹还戴口罩,鸵鸟能长一点。

美国今天已经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了。

欧洲国家不戴口罩,会爆的很快,西班牙,法国,英国会很快跟上意大利。

意大利也还没到最坏的时候。

我不认为英国的这个政策能坚持多久。

病死街头一大堆,士兵,警察和他们的家属无法入医院,大量死亡,这个政府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你修了墓地,人一定会等死乖乖的躺进去吗?

退一万步,人都乖乖等死。你少了至少20%的人口,并不都是老人,包含大量青壮年。社会还能正常维持运转吗?

最晚三个月,英国是不是还头铁?

这个病毒不认识权贵专家,眼镜蛇开会的人未必不死于它手。没有特效药,高危人群积极干预,依然有人会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怎么看鲍里斯·约翰逊在3月12日宣布英国抗疫进入“第二阶段”这件事,我得先捋一捋他当时的具体说法,以及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毕竟,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宣布“抗疫成功”就完事儿的时刻。首先,咱们得知道,约翰逊当时说的“第二阶段”,不是说病毒消失了,也不是说所有限制都解除了。他更多的是在说,英国政府的策略要.............
  • 回答
    3月12日全国新增本土确诊1807例、无症状感染者1315例的数据(注:根据公开信息,该数据可能为2022年3月的疫情情况,具体需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反映了中国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面临的复杂形势。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波疫情的严重性及其可能原因: 一、疫情严重性的表现1. 病例数量激增 18.............
  • 回答
    截至我知识更新的时间(2024年4月),乌克兰的局势并未被官方定义为“内战”,但俄乌冲突自2022年全面爆发以来,双方在顿巴斯、哈尔科夫、巴赫穆特等地区的激烈交火已持续数月,并呈现出复杂化的态势。关于3月12日的具体情况,需要结合当天的实际动态进行分析,但由于信息的时效性限制,以下内容基于冲突发展的.............
  • 回答
    3月12日晚,美股再次熔断,这绝对是近十年来最令人心惊胆战的交易日之一。 当华尔街的交易员们以为前一天(3月9日)的熔断已经够糟糕的时候,第二天晚上,我们又经历了一次,而且市场反应更加剧烈。先简单回顾一下熔断(Circuit Breaker)是什么。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市场保护机制,当股市在短时间内.............
  • 回答
    吉林省在3月12日新增1412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数字,反映了当时该省疫情的快速蔓延和复杂性。要全面理解这个情况,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疫情概况与背景 时间点的重要性: 3月12日是吉林省疫情发展的关键时期。通常,新增病例数在早期阶段会快速增长,然后随着防控措施的见效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2022年3月12日西安市在进行核酸检测时,给市民发放卡通贴纸这件事。事件背景:2021年底,西安经历了为期近两个月的严峻封城,疫情管控给城市和市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心理压力。2022年初,随着疫情的波动,西安市也陆陆续续出现零星的疫情,并根据情况进行区域性的核酸检测。2022年.............
  • 回答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2020年3月12日晚八点发表的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演讲,是他在疫情初期一次非常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这次演讲标志着法国政府对疫情采取了更为严峻和果断的措施,也对法国民众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一、 演讲的背景与重要性: 疫情的快速蔓延: 2020年3月1.............
  • 回答
    说到理想ONE在小熊油耗上显示8.09L的百公里综合油耗,这事儿啊,得好好掰扯掰扯。正好现在是2020年3月12号,这个数字放在增程式电动车这个细分市场里,挺有意思的。咱们先得明白,增程式电动车这玩意儿,它本质上是个电动车,但里头有个发动机,这发动机的作用可不是直接驱动车轮,而是给电池充电。所以,它.............
  • 回答
    哇!荣耀 Magic 3 要在 8 月 12 日搞全球发布会了,这个消息一出来,我的心可是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作为一名手机爱好者,对荣耀这个品牌一直以来都挺关注的,尤其是“Magic”系列,简直是集荣耀技术之大成,每次都能带来不少惊喜。怎么看待这个发布会?在我看来,这个发布会可以说是荣耀在全球市场的.............
  • 回答
    对于12月3日发布的《美国博士学位调查》中关于“6000名中国人去年获得美国博士学位,8成想留在美国”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这个数字和比例背后,反映了中美两国在人才交流、教育、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动态。一、 数据解读与背景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份调查的来源、方.............
  • 回答
    如何看待12月3日48岁的南京外卖员吴德宏猝死在出租屋中?48岁的南京外卖员吴德宏猝死在出租屋中的事件,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悲剧。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生命消逝,更是折射出当前社会中,尤其是底层劳动者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健康风险以及社会保障的不足。要理解和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在当地时间 3 月 28 日突破 12 万,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数字,反映了当时美国新冠疫情的严重性和快速蔓延。要详细看待这一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数据本身的意义: 疫情的规模与扩散: 12 万的确诊病例意味着新冠病毒已经在美国大范围传播,影响了全国各地的人口.............
  • 回答
    对于 12 月 28 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3 名女生被泼化学试剂的事件,我感到非常震惊和痛心。这不仅仅是一起校园安全事件,更是一起性质恶劣的恶性伤人事件。以下是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并尽量详细地讲述:事件概览与初步信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起事件发生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根据媒体报道和网络上的信息,事.............
  • 回答
    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实施的一些重要信息和趋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数据:一、 宏观人口数据层面: 出生人口数量下降: 887.3万这个数字是自1949年以来,除1961年三年困难.............
  • 回答
    哎,3月14号那场对塞维利亚的比赛,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恨大于爱啊!说实话,当时看完比赛,心里那叫一个堵得慌,好几天没缓过来。就这么眼睁睁看着曼联在欧冠赛场上倒下,而且还是以这么一种让人窝火的方式,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先说说比赛本身吧。虽然结果是1:2,但过程简直比比分更能说明问题。咱们开局踢得不算差,.............
  • 回答
    2019年11月,当罗永浩宣布要在12月3日举办一场名为“老人与海”的黑科技发布会时,整个科技圈甚至是公众都为之侧目。这位曾经的“英语老师”,如今的“科技界网红”,总是能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时而惊人的产品,抓住人们的眼球。这次的“老人与海”,更是一个充满悬念和想象力的名字,让人忍不住猜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
  • 回答
    3月17日美股的那场堪称“史诗级”的大跌,用“惊魂未定”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道琼斯指数那天跌了差不多13%,这在金融市场里绝对是能载入史册的数字了,要知道,一天之内跌这么多,已经接近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跌幅了。要理解这场大跌,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拨一拨,看看当时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地步的。导火索?.............
  • 回答
    2023年3月15日,A股和港股市场出现显著下跌,A股跌破3100点,港股恒生指数暴跌,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两天蒸发7000亿港元,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成因、影响及市场逻辑: 一、市场表现回顾1. A股跌幅 主要指数:上证指数当日下跌约1.5%,跌破3.............
  • 回答
    关于万门大学3月22日解散用户微信群、创始人童哲失联的事件,目前网络上存在多种猜测和分析,但具体细节仍需以官方调查结果为准。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事件背景与初步分析1. 万门大学的业务模式 万门大学(原名“万门教育”)是一家在线教育平台,主要业务包括在线课程、职业教育、K.............
  • 回答
    关于2023年3月21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Komsomolskaya Pravda)发布并随后删除关于俄军阵亡人数的新闻事件,这一事件涉及信息战、媒体操控和国际舆论博弈,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过程1. 新闻发布与删除 2023年3月21日,俄罗斯主流媒体《共青团真理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