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

回答
截至2021年12月31日,2021年出生并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887.3万,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实施的一些重要信息和趋势。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个数据:

一、 宏观人口数据层面:

出生人口数量下降: 887.3万这个数字是自1949年以来,除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外,中国年度出生人口的最低值。这表明中国人口的出生数量在持续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人口结构变化信号。
与前一年相比: 如果与2020年的出生人口(1200万)相比,2021年的出生人口下降幅度非常大,超过了300万。这直接呼应了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口数据趋势。
生育率现状: 这个数据也间接反映了中国总和生育率(TFR)的低迷水平。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量。一个国家要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总和生育率需要达到2.1左右。887.3万的出生人口,结合中国2021年末的总人口,可以推算出其生育水平远低于更替水平。

二、 生育政策与社会因素层面:

“三孩”政策的出台与效果: 2021年5月,中国宣布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并在同年8月通过了《优化生育政策条例》。然而,从887.3万的出生人口数据来看,政策出台当年(2021年)并未能显著扭转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即使有政策的调整,生育意愿的恢复需要一个更长的周期,并且受到更复杂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育龄妇女人数减少: 这是造成出生人口下降的一个重要根本原因。由于过去生育率较低,育龄妇女人数本身在减少,这自然导致即使生育意愿有所提升,绝对出生人口数量也很难大幅增加。
生育意愿下降的深层原因: 导致生育意愿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但不限于:
经济压力: 高昂的育儿、教育、住房成本是很多年轻人生育的主要顾虑。
职业发展与女性地位: 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压力,担心生育影响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
社会观念转变: 晚婚晚育、不婚不育、丁克家庭等观念的普及,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被更多强调。
育幼养老服务不足: 公共服务和家庭支持体系在托育、学前教育、老年照料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
婚育年龄推迟: 年轻人普遍推迟了结婚和生育的年龄,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他们的生育窗口期。

三、 户籍登记的特殊性:

公安机关户籍登记的意义: 公安机关的户籍登记是中国人口信息的重要来源。新生儿出生后及时进行户籍登记,是确保其合法公民身份、享受各项权益(如教育、医疗、社保)的基础。887.3万这个数字代表的是已经完成法定登记程序的新生儿数量。
“漏报”的可能性: 理论上,公安机关的户籍登记应该是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但一些偏远地区或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存在极少数未及时登记的情况,但这通常不会对整体数据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与出生人口统计的区别: 通常我们看到的“出生人口”统计(例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可能来源于抽样调查等方式,包含所有新生儿(无论是否已落户)。而公安机关的户籍登记数据,则更侧重于已落户的新生儿。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数据会比较接近,但可能存在微小差异。887.3万这个数字更直接反映了新生儿的法律身份确认情况。

四、 对未来人口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启示:

人口结构老化加速: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年轻人口的比例将进一步降低,而老年人口的比例将继续上升,中国人口结构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剧。
劳动力供给减少: 未来进入劳动年龄的年轻人口数量会减少,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社会抚养负担加重: 劳动人口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比例升高,社会养老体系面临更大压力。
政策需持续发力: 仅仅放开生育政策是不够的,政府需要在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完善配套服务(如普惠性托育、弹性工作制、男女平等就业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才能真正提升生育意愿,稳定人口出生。
精细化管理: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生育情况,需要进行更精细化的研究和政策设计。

总结来说,2021年887.3万的新生儿户籍登记数据,是一个警示性的数字,它清晰地表明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人口结构挑战。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三孩”政策,但短期内并未能有效提升生育水平,生育意愿的低迷是由多重深层社会经济因素交织而成。这一数据对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养老保障、劳动力市场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也意味着国家在鼓励生育和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需要采取更加全面、有力、创新的政策措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我长大要比老爸强

大学毕业:能和老爸差不多就行了

工作一年:我老爸有房有车有老婆,还把我和我弟养的这么大,我靠,他是抢银行了吗?​

user avatar

我只简单做一个推断:

当且仅当大多数新生儿都是出生一个月才上户口时,这个数据才能和统计局的互相印证。

至于给新生儿上户口需要多久,大多数人是否会延迟一个月这么久,被生的人不知道,生人的人应该清楚。

user avatar

最近我在学习日本知识。

很多人都说,日本的经济衰落是从美国人胁迫他们签署广场协议开始的。

但实际上,包括很多日本人在内,都不是这样理解的。

他们其实很清楚,自己是被卷死的。

平成年代,日本的文艺作品当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反昭和一代的内容。

《我要按时下班》里面第一集就有,昭和一代拼命上班,然后让日本经济衰退三十年的梗。

为什么拼命上班反而会经济衰退,这个事儿我就不继续解释了。

预测未来狗都不要看的经济学,解释起来确实有一套,能解释这个问题的理论很多了。

典型的比如产能过剩时妄想通过低息贷款拉产能来解决需求问题……

经济不衰退才是人间奇迹。

日本当时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第一,是昭和一代婴儿潮的退潮化,用大家熟悉的字眼来说,就是日本人口红利的消失。

第二,二十年走了西方两百年的路,但分配制度二十年只走了二十年的路,导致人心思变。

然后,扳机点碰到以后,一泻千里。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日本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

因为这个国家是个太监国家。

你们是不是觉得日本很羞耻啊?

并不是,太监国家有各位意想不到的强大之处。

因为太监国家有一个非常牛批的特点。

那就是,投资者们如果担心一个国家因为涉外问题带来zz风险从而让你的投资变成草纸……

那么所有国家里面,他们最不担心的一定是太监国家。

就像太监没法犯强奸罪一样……

稳得一批。

于是,日本战后,一直是外资的避风港,是这么来的。

至于日本人被美国人乱搞,关外资啥事儿……

人多,勤劳,奋斗,太监……

无敌了……

但是这么无敌,扳机点一旦碰到了,照样一泄就是30年。

那么,没这么无敌的,怎么办?

还来得及吗?


当然了,日本有太监优势来留住外资,但日本也有日本的劣势。

日本那是也就2亿多人吧,

2亿人口红利,和12亿人口红利比起来……

完败啊=_=



而12亿人口红利呢?看上去就很无敌了。

因为短期内没有任何一个角落可以接得住这个盘。

东欧西亚东南亚非洲南美都不行。

顺便感谢一下印度拉垮。

所以,这个时间窗口,可以比日本长很多。


老龄化最大的问题不是生产力不足。

真的不是生产力不足。

现代老龄化最大的问题是银行不好干。

一方面老头老太存钱是不消费的。

另一方面他们存钱你又不能当没有,

因为他们喜欢买房……

日本是前车之鉴啊,钱都在老头老太那里……

你当他们不存在吧,他们没事儿给你拉出来买点房炒炒股。

你当他们存在吧,内需上他们不吃不喝三十年。

年轻人才能消费多少钱……

没有消费,没有出口,日本一炸就是三十年。

人,一辈子有几个三十年?


美国人的boomers,

日本人的昭和一代,

都是让后人恨得牙痒痒的,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要连日本反应慢,

也一并抄了。

时间有冗余,但世界格局也不同了。

user avatar

这里面公安部的数据是真实的,因为这就是【实报实销】,就是简单统计了当年出生,当年注册的所有新生儿。而统计局的数据本来就是推测的。

没有证据表明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因为按照公安部公布的数据的字面意思,是【当年出生同时在当年注册的婴儿】,而【当年出生没有在当年注册的婴儿】不会出现在下一年,因为下一年公布的依然是【当年出生同时在当年注册的婴儿】,这部分没有及时注册的婴儿就消失在公安部的统计里面了。

统计局有三种人口统计方法:

  1. 普查年份,用普查数据。
  2. 在两次普查中间,搞一次1%人口的小普查,用小普查数据。
  3. 平常年份,每年搞一次千分之一人口的小小普查,来捕捉人口的变化。

2021年是一个小年,就适用于千分之一人口的小小普查。从千分之一倒推整体,如果抽样足够有代表性,确实也够了。考虑到疫情笼罩下,背景噪声大,即便是有误差也很正常,但是目前并不知道误差是多少,因为公安部的数据是统计局预测数据的一部分,没有加上当年出生没有注册的数据,无法直接比较,如果简单粗暴的除以12/11, 那么结果是967,已经距离1062很接近了。然而出生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所以这么除很可能低估了出生人数。如果按照人口普查的数据,12月份出生的大约占12%。

那么 887.3 /0.88 = 1008.29

这个就距离1062相当的接近了。高赞里面说:

统计局数据两年差138万,下降11.5% 公安部差116.2万,下降11.6%

反而证明公安部和统计局的数据互相印证。

总之,虽然人口问题确实很严重,但是仅仅凭借这两个数据,无法证明统计局是【刻意造假】。

user avatar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曹雪芹

user avatar

千万人口的城市不说,不到千万人口的毕节临沂周口,一个福建城市都没有,胡建人的武德哪里去了?

user avatar

90后终生不婚不育的女性群体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大。

一胎率过低的情况下生育人数这么多得多感谢一大批高龄产妇,这批人是最后一代传统婚姻的参与者,生育意愿普遍较高。

就是这出生性别比还是没有好转啊,看来彩礼还是太低。

user avatar

90后和95后直接被放弃了,不作为生育主力军了。

拯救新生人口数量,不靠20岁到30岁的,靠30岁到40岁和40岁到45岁的。

真是活见鬼了。

user avatar

说明一切稳中向好,越来越好,好上加好。

目前无论是统计局的1000万,还是公安机关的880万,都属于小烟花。

真正期待看大烟花的人都是希望统计局的数据500万,公安机关的数据300万,这样子才能一次看个够。

不过,目前来看,高峰期的2012年出生人口有1973万人,而小高峰期在2016年到来,达到了1883万人。

此后以每年下降150万人的速度不断降低,到了2021年,降到了1062万。

只能说,70后、80后的生育观念,和90后的生育观念真的是太不一样了。

70后和80后赶上了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又赶上了二胎政策,因此是这两项政策的直接影响人群。

从结果来看,70后和80后基本上对这两项政策给予了十分正面的反馈,房价上涨,人口生育也上涨,中国的二胎生育人数甚至超越了一胎的生育人数。

但是,从目前三胎实行之后的结果来看,90后对生育政策完全没能形成正向反馈机制。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生育政策在90后身上失灵了。

也正因此,生育这件事情,其实只能向90之前或者90之后的群体去施行。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有人提出,要积极利用好70后和80后还能生育的优势,形成新的人口红利。

很多人指责任泽平不会说话,实际上任泽平说的真的是大实话。

生育政策与90后之间的联动效应,太低了。

远远没有70后、80后这两个群体同生育政策形成的正向联动那么强烈。

而00后属于不确定因素,这个群体究竟如何生育,怎么生育,以及生育政策如何影响,还尚不能完全确定。

因为00后面临的家庭状况与90后是完全不同的,而且00后的人数比90后要少很多,这一代人究竟会面临什么样的经济环境和生育环境,目前来谈,其实还为时尚早。

年纪最大的90年出生的人,在2015年就已经25岁了,按理来讲,其实应该是进入生育高峰期。

但是这个生育高峰并没有见到,反倒是生育低谷不断刷新。

与此而来的就是各项生育政策的推行以及关于多生育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

但是90后的生育情况很不乐观,反倒是考研人数突破了400万,教资考试突破1000万,公务员报名人数过审的有200万,这些数字不断攀上高峰。

也正因此,其实目前来看,90后能生育的人群,有能力生育并且抚养的人群,集中在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公务员或者教师编制的人群里面,这部分人属于学历较高、稳妥上岸、收入稳定的群体。

70/80这两个年代的有房人群很多,应该通过对他们房产的引诱让他们多生孩子。

比如说人口与房产匹配,按照每人20平米的策略进行生育鼓励,对于住在100平米以上房子的家庭,必须得有5个人,如果一个家庭满足不了5人户,那么就积极征收社会抚养费。

70/80后集中的公司,要集中挂满大肚孕妇和可爱婴儿的宣传画,要让这群人树立生育为荣,打胎可耻的人生观。

对于00后,学校要积极开放旅馆行业,引导00后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多生多育观念,最好在00后本专科毕业之前实现大面积受孕。

这样子的话,才能弥补90后一代生育不足所带来的的损失。

否则的话,估计生育下降的趋势还会继续。

user avatar

哥几个又来看爽文啦

user avatar

同意高赞也就是古都老师的回答,这个数说明之前统计局的数据还是有些问题的。

自己生过孩子或者有了解相关问题的就知道,生孩子到给他上户现在基本就是几天之内的事情,而且你不办,很多事情就很麻烦。

首先一出生马上就要办出生证,这个东西全国联网,基本来说出院前就要办好。(也就是说其实这个东西基本就能确定到底有多少人出生了,没你们想的那么麻烦,什么年代了?以为还是原始社会?村通网了)

然后拿着这个去给孩子上户,办理医保卡,基本也就几天就完成了,一般出生到办完也就一周多一点,根本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要几个月。

有的人说等需要的时候再去办,你生病了再去买医保?婴儿生病的概率不低,且一旦生病费用高得吓人。

婴儿也是有医保的,基本属于国家福利保费非常便宜,你不上户就没有医保卡,现在婴儿的医保卡类似于一张银行卡,必须要户口才能办。


婴儿办社保卡需要以下三种资料,具体如下:1、新生儿出生证明;2、户口本及复印件;3、结婚证及复印件;4、准生证及复印件。婴儿办社保卡流程如下:1、为新生儿办理入户手续。只有在新生儿取得本市户籍以后,才有资格参加婴儿医疗保险;2、到当地的医保服务点为新生儿办理参保手续,同时缴纳相应的费用。在办理参保手续时,家长应向工作人员提供户口本、出生证等资料的原件和复印件;3、领取门诊医疗的就医凭证。这个凭证包括《社会保障卡》和《就医记录册》;4、领取住院医疗的就医凭证。

你为了节约1-3天上户时间,去冒没有医保的风险,你可真是个大聪明。

而且现在很多东西可以手机操作了,更加方便,也就是说按道理上户率应该是越来越高才对,不太可能低于90%。

特别是古都老师提到的,由于2021年内“一网通办”“出生一件事联办”(核心内容是在新生儿出生后当日或数日内完成户籍医保等档案登记)等措施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普及,2021年的上户比应当再比2020年的显著地增加一些才对。

再一个看各个季度的数据,第四季度因为下滑得厉害,占比也更低,那么因为延迟导致上不了户的也应该更低。

要说疫情影响,明显20年因为疫情影响导致来不及上户的应该更多(当时形势更严峻,且那会大家还没有经验。)今年相对要宽松一点点,灵活一点。

综上,21年的上户率反而比20年还低是不太合理的现象。

———————————————————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婴儿户口的重要性再总结一下:

不光是医保,其实包括买房子都需要婴儿的户口,婴儿出生了就是家庭的一份子了,不是一只宠物,而且按照规定需要在一个月以内办理,后面再办,只会徒添麻烦(需要出具你为什么不能按时间办理的证明,比如是不是异地),不如尽早按照规定办好。

在没有户口的阶段,婴儿就是个“黑人”,办各种事情都很麻烦,比如你买房子,需要查你家庭里每个人的房产证明,包括婴儿,而你的孩子是个黑户,后面导致什么后果都是不可知的。

user avatar

公安部门登记出生人口比统计局统计出的出生人口少175万

忽略未登记人口 并按照去年新增人口48万 死亡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实际去年人口减少127万

2021年果然是人口萎缩元年

这辈子不干别的了 天天见证历史

user avatar

887.3万这个数据从上户数这一事实出发,反映了人口的新面貌、新格局、新变化、新动态,下一步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以1062万为出发点、立足点、支撑点、着力点、切入点,立足于增长点,着眼于新优势,积极探索人口tj新模式、新方向、新路子、新方法、新公式,实现新突破,促进人口tj新发展.

user avatar

说个或许没人注意到的点:

毕节,一个只有689万常住人口,全国排行估计都掉出前50的城市,能冲上这个榜第五;

上海,一个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在这榜上连影子都看不见;

还真挺有意思的.

(还有天津和苏州这俩,也是应该上榜但是没有上榜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