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管轶接受采访时表示「不要再动不动做全员核酸检测了,也要进行抗体检测」,是出于哪些原因考虑?

回答
管轶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不要再动不动做全员核酸检测了,也要进行抗体检测”的观点,是基于对当前新冠疫情应对策略、病毒传播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角度来详细解读他的考虑:

一、 科学性与效率性的反思:

核酸检测的局限性:
时效性问题: 核酸检测只能检测出当前是否感染病毒,一旦检测阴性,并不代表未来不会感染,也无法得知个体是否曾经感染过。在疫情早期或常态化防控阶段,反复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尤其是在低风险地区,其成本效益比并不高。
假阴性与假阳性: 尽管核酸检测的准确率很高,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阴性(实际感染但检测结果为阴性)和假阳性(未感染但检测结果为阳性)。大规模、高频率的检测可能会因此带来不必要的恐慌、隔离和资源浪费。
病毒变异与传播: 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其传播力和致病性也在变化。在某些阶段,如果病毒主要通过无症状感染者传播,且潜伏期较短,那么全员核酸检测捕捉到的信息可能已经滞后。
抗体检测的补充价值:
回顾性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 抗体检测可以反映个体是否曾经感染过病毒,即使在无症状感染或感染早期(核酸检测可能为阴性)也可能检测出抗体。这对于了解人群的真实感染率、病毒的传播范围、免疫屏障的形成情况至关重要。
评估群体免疫水平: 通过大规模抗体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人群的真实免疫水平,这对于判断是否需要加强疫苗接种、调整防控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区分既往感染与当前感染: 抗体检测(尤其是IgM和IgG联合检测)可以帮助区分是近期感染还是既往感染,这在制定针对个人和群体的隔离、治疗方案时非常重要。
指导疫苗接种策略: 对于已经感染过且产生抗体的人群,是否需要立即接种疫苗或是否可以调整接种间隔,抗体检测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二、 经济与社会成本的考量:

高昂的财政负担: 全员核酸检测需要大量的试剂、人力、场地和设备,这对于国家和地方财政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在常态化防控阶段,长期维持如此高昂的检测成本,可能会挤占其他更重要的公共卫生投入,如医疗资源建设、疫苗研发、药物研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
对经济活动的冲击: 大规模核酸检测往往伴随着区域性的封锁、出行限制和商业活动暂停,这会对经济活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冲击,影响生产、消费和就业。尤其是在不具备大规模疫情传播风险的地区,过度频繁的全员核酸检测,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大于其带来的防控效益。
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频繁的全员核酸检测和随之而来的管控措施,可能给民众带来持续的心理压力和不确定感。对检测结果的担忧、对潜在感染的恐惧,以及日常生活的受限,都可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 疫情发展阶段与防控策略的调整:

从“清零”到“共存”的转变: 随着病毒毒性的减弱(尽管某些变异株传播力增强)以及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调整其防控策略,从追求绝对“清零”转向与病毒“共存”。在这种情况下,过度依赖全员核酸检测来阻断每一例感染,其可行性和必要性都会受到挑战。
精准防控的需要: 管轶教授的观点更倾向于一种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当疫情风险升高时,可以针对性地对高风险人群和地区进行核酸检测;在风险较低时,则可以通过抗体检测来监测整体免疫水平,并对局部疫情进行快速反应,而不是一刀切的全员检测。
关注重点人群与高危场所: 在常态化防控下,重点应放在保护脆弱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和高风险场所(如养老院、医院、口岸)。通过对这些重点人群和场所进行常态化监测和防护,可以更有效地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

四、 科学研究与公共卫生决策的结合:

循证决策的重要性: 管轶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病毒学家,他的建议通常是基于长期的科研观察和对病毒演变趋势的判断。他强调公共卫生决策应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根据病毒的最新特征和疫情的实际情况来调整防控措施。
倡导更科学的监测体系: 他提出的抗体检测建议,实际上是在倡导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包含回顾性监测的病毒监测体系,而不仅仅是依赖于实时监测。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病毒的传播规律,为长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来说,管轶教授提出“不要再动不动做全员核酸检测了,也要进行抗体检测”的建议,是基于对以下几点核心考量的:

核酸检测在特定阶段和低风险区域的效率和成本效益不高,且有局限性。
抗体检测能够提供人群真实的感染史和免疫水平信息,对流行病学研究和策略调整至关重要。
全员核酸检测的高昂经济和社会成本对国家和民众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疫情发展阶段和病毒特性变化要求防控策略进行调整,转向更精准、更具成本效益的模式。
呼吁公共卫生决策应更加科学化和数据化,结合多种检测手段,避免过度和无效的干预。

这是一种从过度依赖实时检测转向更加综合、灵活和科学的病毒监测与防控模式的呼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图来自十月份卡塔尔的研究文章,揭示辉瑞疫苗的保护力随着时间降低,在疫苗满注射五个月后,疫苗防感染的保护率降到了22.5,和没打疫苗也差不多了。

我很想知道管教授是否建议欧美打mrna疫苗人群也去测测抗体,不知道管教授现在体内抗体多少(猜测他这样的香港学术精英,一定是像袁教授一样选择的是国外疫苗)

而且,既然大家都是半年保质期,需要每年打两次,不知道大家会选择几乎没有副反应的灭活疫苗,还是发烧率35%—78%的mrna疫苗。


而管教授对大规模核酸的diss,真的显得太无知了。

自从得塔疫苗问世以来,只通过“精准流调”来应对突发疫情,已经被证明是死路一条。

新的变异病毒,隐性传播多,传染性强,传染代际快。隐性传播意味着必须隔离无症状的所有密接者;传染性强意味着密接标准低,一个病人的潜在密接人数多;传染代际快意味着在突发疫情时,需要考虑隔离的密接代数高,而总体需要隔离的人数随着密接代数增加指数增长。

我们假设基于高传染性,一个阳性病人的密接者有100人,那么隔离两代密接,即密接和次密接,就需要10000数量级的隔离床位,这已经超过一般城市的防疫能力了。而事实上过去一年的局部疫情中,经常出现首位阳性病人确诊时,病毒已经跑了四代,这完全超出了流调能力范围。

也正因此,当前国内应对局部疫情,采用的流调是相对于病毒特性的粗略流调(密接标准不够,密接代数最多三代也可能不够)。而流调漏出去的部分,就用全城核酸弥补。过去半年的局部疫情中,如果没有全城核酸策略,我们是扑灭不了所有疫情的。

而其他所谓抗疫优等生,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都相继沉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大规模核酸的能力。

以上我觉得是具有普通认知能力的人都能明白且很难反驳的道理。我没想到管教授竟如此天真。

user avatar

————2021年11月14日第一次更新————

闲得无聊,多一句嘴。

管老师这次采访,最值得品鉴的,其实是这句:

我在武汉的时候就发现, 这个病毒已经完全适应人类,英文讲 Fully adapted in human。

不知为啥没人提起~

摊手~

————以下是2021年11月9日原回答————

谢老铁邀。

管老师的原话是这个造型的:

美国是11月8日就可以开放,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问题,全世界人民都碰到一样的问题:我打了疫苗,我安全吗?我的回答就是,你打什么疫苗了?打了多久了?抗体情况如何?
所以现在在这里呼吁一下,我们不要动不动就全员检测核酸,我觉得检测抗体比较重要,这可以让每个人都了解一下自己的免疫状态。

管老师这段话有几个问题。

首先, @方可 老师的答案已经提到了,检测核酸和检测抗体虽然都是检测,但这两种检测的功能和目的并不一样。

检测核酸,查的是体内病毒RNA滴度,功能是揪出现有感染者,目的是确定隔离范围,提高隔离效率,降低隔离对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负面影响;

检测抗体,查的是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滴度,功能是确认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反应,目的是“了解免疫状态”(管老师原话)。

既然这两者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的都完全不一样,或者说根本就是两种东西,

那显然就不适合强行抓到一起做类比,

更没法得出结论说哪一种“比较重要”。

这一点无关任何公卫专业知识,只是初中级别的形式逻辑而已,

相信管老师一定懂得这个道理,为啥还要当着媒体的面装疯卖傻呢?


然后,还有个情况,各位围观群众可能不清楚,但管老师一定门儿清,那就是——

在个人层面上,中和抗体滴度跟免疫保护状态并没有定量的相关性。

这就是为啥FDA强调[1]

Date Issued: May 19, 2021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is reminding the public and health care providers that results from currently authorized SARS-CoV-2 antibody tests should not be used to evaluate a person's level of immunity or protection from COVID-19 at any time, and especially after the person received a COVID-19 vaccination.
While a positive antibody test result can be used to help identify people who may have had a prior SARS-CoV-2 infection, more research is needed in people who have received a COVID-19 vaccination. Currently authorized SARS-CoV-2 antibody tests have not been evaluated to assess the level of protection provided by an immune response to COVID-19 vaccination. If antibody test results are interpreted incorrectly, there is a potential risk that people may take fewer precautions against SARS-CoV-2 exposure. Taking fewer steps to protect against SARS-CoV-2 can increase their risk of SARS-CoV-2 infection and may result in the increased spread of SARS-CoV-2.
The FDA is provi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public and health care providers about the use of antibody tests in people who received a COVID-19 vaccination.

——划重点啊:

Results from currently authorized SARS-CoV-2 antibody tests should not be used to evaluate a person's level of immunity or protection from COVID-19 at any time, and especially after the person received a COVID-19 vaccination.

——翻译成人话啊: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使用当前已获得FDA授权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来评估个别受检者的免疫状态或针对新冠病毒的保护力水平,特别是在该受检者接种新冠疫苗之后。

“每个人都了解一下自己的免疫状态?”,呵呵~


哦对了,针对管老师的乡愿,前几天JAMA刚好发了篇批判文,

——请品鉴[2]

“Flawed science”可还行?

懒得搬运了,各位感兴趣的话不妨自行沿着链接去读原文吧。

参考

  1. ^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safety-communications/antibody-testing-not-currently-recommended-assess-immunity-after-covid-19-vaccination-fda-safety
  2. ^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85530
user avatar

全员核酸检测可以通过早发现避免,但不做全员核酸严重脱离我国实际情况

1.由于医疗资源和费用的限制,我国无法收治大量病例

我国医疗资源不足,无法收治大量病例。

我国人均重症医疗资源只比印度强一些,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只有病例较少的时候,我国医疗体系才能正常运转。

另外《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对甲类传染病患者强制隔离治疗,如果病患过多,医疗费用将直接拖垮医保。

本段具体论证:


2.做到传染病的五早原则,才能将疫情限制在初起状态

预防传染病的五早是: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做到"五早",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救治患者,另一方面是可通过尽早隔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进而降低疫情更大范围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保护更广大人群的健康。

例如,由于定期核酸的制度,宁波港8月11日的疫情做到了早发现,没有造成本地传播,宁波市区不需要全民核酸。


3.如果疫情发现较晚,病例轨迹复杂,无法通过流调确认密接,就有必要通过全民核酸筛查

本次成都疫情开始传播在10月28日,发现时已经时11月1日了,疫情已经在酒吧等地隐蔽传播。

通过“时空伴随”识别了几万轨迹重叠人员,再通过大规模核酸才找出了传染链。

有如河北辛集农村地区已经发生了长时间的社区传播,传染链条不清晰,只能通过全民核酸才可能结束疫情。

相关流调时间线:

流程图工具链接:ProcessOn

可点击“查看原图”放大,或者下载图片后查看

备用查看地址:2021年10月额济纳旗疫情传播链 | 密码1101

备用下载地址:流程图 (访问密码 : 1101)



在全国普遍接种疫苗的背景下,多数人已经有抗体,查抗体对控制疫情帮助不大。


4.总结

“全员核酸检测”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

疫情需要早发现,早处置才能将疫情限制在萌芽状态,避免大面积的封控和全员核酸。

要想早发现,需要:

(1)加强高危地区(海港、国际机场、陆路口岸、边境一线居民点、隔离点、传染病医院周边)监测能力,避免边境地区长时间的隐秘传播。

(2)全国其他地区要做好疫情形势跟踪、预判和加强对重点人员监测,就可以早发现疫情,降低被迫全员核酸的概率。

(3)积极应用各种科技手段,用更低的代价做到早发现。

user avatar

搞不懂他话里的任何道理,他似乎还是没搞明白核酸检测是为了什么。

作为一个“流行病专家”,居然不知道“流调”这个东西,也是有意思。

user avatar
整个地球要全部团结

好家伙,宁是在演奥特曼吗?

如果说要以清零为目标,我估计我们没有机会了,因为这个病毒已经长住下来了

“我们”在这里指谁?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如果指中国人,那么恰恰相反,中国的清零政策还是很有搞头的,机会大大的。

我们人类没有知识、没有经验,都要靠时间去积累,靠科学家慢慢研究。

对呀,是在慢慢研究慢慢观察嘛,宁咋一上来就说打不过,要投降了呢?

特别我这张‘乌鸦嘴’不能乱预测,一预测就出事。

既然宁觉得在讨论如此严肃话题的时候可以如此轻佻,那我建议宁天天预测自己得诺贝尔医学奖。

一定要专业的人,组成最强部队来严密监控、拉网式地监控世界各地病毒的变异,和新病毒的出现、新变异株的出现

结合目前的现实状况,这完全是在做梦。


我想问一下管教授,你呼吁的对象是谁,是中国,还是其他的国家?

如果你的呼吁对象应该是其他国家,那请你出去,找你的科学家朋友也好,外国媒体也好,去向他们推销。

虽然你也知道,人家瞧不起你,不愿意听你讲。

那请你忠实地告诉国内民众,人家瞧不起你,不愿听你讲。

不要在这又是“人类”又是“地球”的,我蛮怕你下一秒把神光棒掏出来。

user avatar

炒作考虑呗~

管轶这人在这次新冠事件里面简直就是在说“你们算什么人啊~不过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小白鼠罢了”

我看到下面的答案有给管轶鸣不平的。说什么“他说了这次新冠很严重”。呵呵~我姨夫一个分不清楚三倍体和转基因的人都知道很严重好吧。

emmm?怎么fda粉也会学岁月史书了?这才两年吹哨人就不是李文亮改成管轶了?唉!李文亮好歹接触过病患。管轶就接触了消毒水好不好——他自己谴责武汉卫健委不保留现场的。

整天有人阴阳怪气tg“我们在讲政治,你们居然敢讲科学。”对于管轶我只想说“我们在讲人命,你居然想着讲科学”唉!李文亮拉警报是12月30日。你1月21日去了还埋怨武汉政府把市场给消毒了?我提醒你李文亮是2月7日走的。你管轶去武汉的时候他满打满算也只剩半个月零一天的命了。你管轶啥意思?是不是想拿武汉1240w人祭天给自己换个贞节牌坊啊?骂你?还真骂对了!

这次更有好的了“不要再动不动做全员核酸检测了,也要进行抗体检测”我的天啊。我们掰扯掰扯。中国方舱治疗的时候,多少人在哪儿哔哔病毒穿防理论?即获得抗体的人再接触类似病毒很可能不启动免疫系统,导致更严重的病症。中国打疫苗的时候,多少人在那质疑灭活疫苗对变种毒株的防御力?

媒体整天这么渲染我真的不知道抗体这玩意儿还有什么用啊。那管轶想干什么?看看有关专家对抗体检测的评论吧

抗体检测是抽血比核酸检测式子麻烦的多。而且式子测的是病毒。十个二十个往试管里面一丢一次测完,没有就是没有。抗体要测谁没有抗体。你怎么测?肯定要一个一个来。

说白了,管轶就是想要白嫖实验数据。他想让国家出功出力,给他的功劳簿添砖加瓦。呵呵~当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啥问题。但在国家大事上别出来讨人厌行吗?

顺便如果管轶你真有心帮老百姓,就去关注一下辉瑞三期造假问题吧。11月3号被揭发,至今还没有什么大风大浪。中医黑们的亲爹FDA至今也没对爆料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呵呵~

user avatar

逃兵 的话,也能听?

这段时间,帝都的交通缓解了很多。为毛?出门的少了。才几个病例?

是因为疫情管控不让出行了吗?并没有。管控只管控了一两个小区。

真相就是:人们自发减少了出行。逛商场、吃吃喝喝、聚会等等,又不是什么要紧事,先不去了,等疫情结束了再说。

这难道不是大多数人的自然想法吗?

谁愿意招惹病毒?谁不希望自己和家人健康?


检测(加隔离)是控制疫情扩散最好、代价最低的办法。

不停地抽检,在疫情的初期就及时发现。就能最大可能地精准把控疫情范围,采取最小范围、最小损失的隔离


事实证明,管轶所在的地区,可以说我国疫情控制最差的地区。


作为一个病毒专家,在科学溯源、医药上没半点贡献。还气急败坏。

作为一个大陆出生的人,在身边人抹黑我们的时候没有半点挺身而出。


这个回答说得比我更透彻,建议移步 @易凡

user avatar

抗体检测在打完疫苗的人中抽样验一下就完了,从决定要验到出结果很快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抗体检测,那肯定是准备开放了决定要不要补打疫苗,怎么补打的时候,但现在明显离开放为时尚早。大规模抗体检测为时尚早。

全员核酸是目前最有效的快速扑灭疫情的手段,再找到更好手段之前,还要坚持

user avatar

这个北佬口音的港大教授,在2020年一月也反对封城,中间沉寂了七个季度,又出来了,时间线很奇怪。

user avatar

如果一个地区要达到新冠病毒零感染的目标,除了控制和外界人员流动外,要么高强度大范围隔离(不借助核酸检测),要么低强度小规模隔离+精细流调+识别高风险人群测核酸。抗体没这个功能。

测抗体本身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它对数天内的新发感染灵敏度并不算高,适合在高风险集中隔离人群中反复筛查时采用,且抽血过程较繁琐。在一般社区中推广时,只能在研究时估测累计的感染人数(如果疫苗不存在的话),或者评估检测时人群的免疫保护水平,用来评估疫苗有效率。抗体难以混检,成本高,操作复杂,采集生物标本量更大,没法在大范围内普查,甚至难以识别现症感染者。当然,方法学本身的问题也存在,比如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对个体风险的预测能力等,都有局限。所以,这是研究用的检查,但肯定不是用来达到零感染用的检查。

测抗体滴度再打疫苗,对有特殊医疗需求的个体是可能的。但是作为一个面向全民的大型公共政策,至少在目前供应能力下,是几乎不可操作的。

在大范围内,政策可用的办法就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人群,抽样调查抗体滴度,然后在滴度低的地方,直接进行普遍的免疫强化。用少量的样本代替总体人群特征,用来指导免疫接种计划。这点是可行的。

如果有人误认为是全民测抗体,那就跑偏了。并不是所有面向个体的政策,都可以直接放大到全社会所有环境,给所有人群普遍采用的。也不是所有人打疫苗前都要测一遍抗体的。不然可操作性堪忧,收益成本不成比例。

不论是人群免疫屏障,还是人群免疫保护水平,要比的都是宏观层面的统计数字。在群体层面,用低成本的方法,做到大概率广覆盖,是常规的思路。一个地区内,抗体少的人需要打疫苗,但是如果这个地区里还有少部分人抗体多,跟着一起强化接种一遍,如果不是特定病种或疫苗,通常来说也是合理的,风险是可接受的。

作为我个人,如果没有危险因素的话,如果要按政策要求,接受一个要在某社区内普遍接种的疫苗,我打疫苗前肯定不会主动抽血测我个人的抗体水平。我只要知道,我所在的社区人群整体抗体水平提高了,就足矣。如果人人都要测抗体再打疫苗,那这操作起来肯定是高成本高难度的。


有的人似乎对疫苗头对头研究的结果更感兴趣。不过,不论如何,目前估计来看,如果人类科技不突破,使用现有技术的话,即便头对头研究的数据再好,定期免疫强化也依然是必然选择了。

user avatar

这个家伙,或者说这类型公知和媒体的问题并不在于讲了什么,而在于不讲什么……

很显然这货的言论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讲的是不是真的?当然是真的。

但是他没讲什么呢?


没讲的可太多了,这才是重点。


他没讲这个病毒在武汉爆发后直接被摁死了。

因为他潜意识里面就不认为这是人能干的事情。

因为他不觉得这是人类可以做到的事情。

他这辈子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


所以他要讲,人类肯定是拿这个病毒没办法的。

没错,从人类的整体来讲,人类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与病毒共存。

但是,他故意不讲,人类本可以消灭这个病毒……


因为这违背了他的信仰……

这是这种人最有害的地方……


因为他可以为了信仰,扭曲自己的观点……而他自己还意识不到……




=======================================================


评论区中竟然还有人说,你知道管这家伙是谁么?

我倒想问你,你知道李文亮是谁么?


疫情最早预警,不是管

疫情最早上报中央,不是管

疫情最早采取措施,不是管


和上面这些人比起来,不好听的是这货整个一跳梁小丑……


管轶啥时候跳出来的?已经到了制定隔离政策的时候了,你之所以今天还记得这货,是因为这货还能在镜头前活蹦乱跳而已……


就连疾控中心的高福,也在驰援武汉,这个时候,请问这货在哪里呢?

他今天为啥能在镜头前活蹦乱跳,心里没点B数么?靠这货,你今天还能活蹦乱跳么?

user avatar

抗体检测这个话可以说他是在阴阳怪气,黑国产疫苗,可以不搭理他,但是全员核酸这个事应该反思一下。最典型的就是前几天的上海迪士尼:

有确诊者30号去过迪士尼,于是在31号下午把迪士尼给封了,给当时在园区里的几万游客测核酸。游客所谓的风险,是这些人几个小时之前身处一个确诊者可能呆过的地方,可能存在间接接触。

但是几个小时啊,德尔塔所谓的病毒载量高发病快指的是潜伏期从原来三到十四天缩到两天左右发病,你给一群几个小时前发生过危险暴露的人捅嗓子眼意义是什么?哪怕真的测出阳性来,也跟前一天的密接行程没直接关系。

真想万无一失,就把这些人隔离开等两天再检测。想看有没有风险,可以在游客手上、衣服上、园区环境里采样检测。唯独这个全员捅嗓子眼然后放人的玩法,是用最多的资源争取最少的心理安慰。

其他的全员检测行动也是一样,搞了这么多次,普筛筛出的阳性屈指可数,这些病例真的不能用传统流调方法找出来吗?有没有人去研究哪些普筛其实不用搞,流调哪个地方要加强?一次又一次的全员检测搞到现在,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张博洋马拉松段子:

核酸检测,我最不了解的运动就是核酸检测。当年,一个确诊患者去一个地方溜达了一圈,把整个行政区划十万男女老少全都拉起来,挨个检测了一遍,没一个阳性。我不了解的是,他们的反应不是,不要随随便便就检测几十万人,病毒又不是伪基站,不会随便传给一整条街。大家的反应居然是,要不我们都试试,攒个局,每个地方都拉出几十万人,挨个检测一遍,都是阴性。你想想,第一个全员检测的地方如果在看新闻,每天看到那么多地方也搞全员检测,他们是什么心情。每一个全员阴性的结果都是在安慰他们,你看,不就是几十万人白折腾好几天吗?这有什么难的?

user avatar

你打完疫苗后有没有必要检测抗体?


简单的回答是:对于个人来说,没有必要;对于群体来说,需要定期监测。



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在之前有说过很多次了,原因简单来说就是:


-检测抗体水平不等于检测真正有用的中和抗体,后者通常只能在科研环境下检测;

-疫苗的保护力取决于中和抗体、T细胞应答、免疫记忆等多重因素的汇总;


-市面上检测机构和检测方式五花八门,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份血清,可能在一些机构检测是阳性,在另外一些机构检测是阴性。


所以无论是中国CDC还是美国CDC,都不推荐接种完疫苗之后去查抗体,属于是多此一举。当然你很好奇、一定要检测也不是不可以,这属于你的个人自由。


这是因为接种决策基于群体的研究结果而非基于个体。我们每个人是否接种某种疫苗,并非基于某个人接种完疫苗后抗体是阴是阳,而是基于III期临床试验数以万计志愿者最终的有效率结果和安全性数据。



但是,对于疫苗生产厂商和科研机构来说,有必要定期监测群体的抗体水平。


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都表明,新冠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个下降速率有多快;

-较早接种的那批人现在抗体水平还剩多少;

-这个抗体水平是否足以应对感染;

-是否有必要接种第三针;

-接种完第三针后抗体水平有多高;

-之后又会以怎样的速率下降;

-哪些人在接种完抗体水平会更低一些……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作为机构来说,有责任通过抽样的形式检测人群中的抗体水平变化。


同样的,疫苗在真实世界的表现如何,是否、何时、以何种形式加强接种,必须依赖对群体的监测结果,而非某个人自己测的抗体水平。


这里我只说一个数据。根据前段时间发在NEJM的一项研究,在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发现突破性感染者在感染前的抗体水平,只有未感染者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就是在群体中监测抗体水平的意义。一支疫苗最大的风险,在于当你身处高危环境时,它无法为你提供足够的保护。

user avatar

谢邀,本来不想谈这个了,说什么都会有人杠。但看见好几次了,盛情难却,现在热度应该也过了,我来说说吧。

分为抗体与疫苗、抗体与感染。管轶的文章已经看不到了,我就不多说了。

抗体与疫苗

FDA:目前不建议抗体测试来评估 COVID-19 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力[1],虽然阳性抗体检测结果可用于帮助识别可能曾感染过 SARS-CoV-2 的人,但需要对已接种 COVID-19 疫苗的人进行更多研究。尚未对目前授权的 SARS-CoV-2 抗体测试进行评估,用来评估对 COVID-19 疫苗接种的免疫反应提供的保护水平。如果抗体测试结果被错误解释,则存在人们可能对 SARS-CoV-2 暴露采取较少预防措施的潜在风险。

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为什么我们不能使用抗体测试来证明疫苗有效[2],具体的可以自己看。

大面积抗体筛查来评估疫苗效力,现在都不推荐:

一是现在疫苗效力无法完全量化,中和抗体仅仅是研究最多且最方便测量的方式之一(不是唯一),因此我们会用抗体来对比前后变化(其他东西也不太好测量),但不能用抗体来做唯一代表。

一是大面积筛查的抗体检测方式基本上就只能查存在与否,不能定量,也不能清楚具体是什么抗体,而要弄清楚后面这些信息的抗体检查方式成本高、速度慢,无法做到大面积筛查。

抗体与感染

现在大家对核酸检测都知道了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我之前也在视频里聊过,也说过「任何方法都难完全避免」。

抗体检测也不例外,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都存在,在筛新冠感染的时候,会筛查两类抗体:IgM和IgG。据研究,IgG/IgM 组合在 1 至 7 天敏感性为 30.1% ,8 至 14 天敏感性为72.2%, 15 至 21 天敏感性为91.4%。[3]

如果用于早期诊断,单纯用抗体筛查肯定是不行的,但是的确可以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

现在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很多人都打过疫苗了:

  • IgG抗体检测出来无法解释到底因为什么,阳性的人到底管不管呢?不管,测他干嘛?管,那打完疫苗不是还增加了麻烦么?
  • 只能单独检测IgM,敏感性就更低,所以大规模人群检测意义不大;不过个人认为对于密切接触者或者高风险人群来说,在解除隔离前或者隔离中期测一次核酸+IgM抗体是有意义的,时间够久抗体敏感性也起来了。

参考

  1. ^ https://www.fda.gov/medical-devices/safety-communications/antibody-testing-not-currently-recommended-assess-immunity-after-covid-19-vaccination-fda-safety
  2. ^ https://www.gavi.org/vaccineswork/covid-19-why-we-cant-use-antibody-tests-show-vaccines-are-working
  3. ^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584464/
user avatar

当初管轶去武汉,说武汉疫情很严重,可能比非典还要严重,结果全网一通骂。结果后面是不是严重大家都看到了。

现在管轶说要测试抗体,检验一下疫苗的有效性,没想到也能挨骂。

这不很正常的事吗?改革开放精神,首先就要实事求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不说哪一款疫苗比较好。做下样本研究,找几个群体分别接种不同疫苗,然后定期检验抗体水平这事不难吧。事实上香港也已经做过了,但我把结果发上来就被知乎删了。

面对疫情,最重要的是讲科学,而不是反科学。自己把头埋在地里,不停说我牛B,这叫自欺欺人。我们既然选择了“清零”这条路线,除了必要的社会秩序管控,通过物理手段切断传播链以外,还要提高群众的抗体水平。我同意所有疫苗都不能百分百隔绝病毒传播这个论点,科学从来没有百分百。但1分和99分这总有区别吧。

以前我的老师经常说,你如果成绩是好的,干嘛害怕测验。相反每一次测验都是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查漏补缺,错题更正,还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成绩。只有那些成绩差的,才会害怕测验,逃避考试。

user avatar

核酸混检每人成本大概10块,抗体每人成本大概100多。

多出来的钱,管医生不要只动嘴,好歹还是给个解决方案嘛。

而且很多老年人不愿意抽血。老年人慢性病多,体虚,一抽血就软半天到几天。怎么动员??怎么解决??

user avatar

全员核酸检测又不贵,按照10:1混采,一个100万人口的区或者县城,只需要10万次核酸检测,就算把核酸检测的全部有的没的成本都算进去,按采一次核酸100块钱计算,也不过区区1000万,这可比动不动就封区、关闭娱乐场所、停止堂食来的便宜多了。


要是各个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标准做普筛,去年疫情就结束了。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其他的,我就知道清零政策好。

user avatar

我年轻的时候遇上陈水扁和吕秀莲的两颗子弹,当时众说纷纭,后来他们请李昌钰过来调查。李昌钰来之前,两岸媒体(特别是台湾媒体)各种吹捧,什么“现场之王”、“当代福尔摩斯”,当时的说法是李昌钰一来,那么这个事必然会水落石出。

结果调查了个寂寞。

从此以后,我对于这种名号响亮的人物就不怎么感冒了,当然他们本事是真有,但平台太小,搁中国这样的大平台,就不好使。

古龙在《欢乐英雄》中郭大路那一大帮子名声显赫的师傅:‘神拳泰斗’刘虎刘老爷子,‘无敌刀’杨斌杨二爷子、‘一枪刺九龙’赵广赵老师、‘神刀铁胳臂’胡得扬胡大爷。

这个逻辑其实也比较通用:武林中有样很妙的事,那就是外号起得愈吓唬人的武功往往愈稀松平常,尤其是“一枪刺九龙”“神刀铁胳臂”这一类的名字,更像是走江湖卖把式的,真正的名家宗主,若是起了个这么样的名字,岂非要叫人笑掉大牙。

套用在现实中是这样的:真正的“名家宗主”,他们的名号应该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至于什么“病毒猎手”,也就跟刘老爷子、赵老师、杨二爷、胡大爷一个路数。这其实是港台媒体受西化影响后的产物,中国大陆的许多媒体在1949年之前也是这副德性,屁大点事给你渲染得千年难遇,普通的专家跟你吹成旷世奇才,前者为了抓眼球,后者为了镇场子刷逼格。

就像这个采访,如果说采访管轶,大部分吃瓜群众也不知道管轶是谁。你加一个“病毒猎手”,哦,这是一个专家啊。然后再加一句“最早去武汉、最早提出警告”进去,哎呦,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人设也有了。

通过这样的新闻话术一包装 ,专业性、前瞻性、人品,全都镀了金。

首先我们要明白,香港那边的媒体和知识人有个毛病:北佬都是不行的,虽然又强又大,但不如我们短小精悍。他们只知道奉承北京,不如我们够西化、够独立、够自主。

你们看管轶这个事是不是也是这个味道:解决问题,靠的是某某具前瞻性、专业性、人品好的某某个人或小团体。而这些专业又高尚的人,是北佬不喜欢的,北佬就喜欢陈薇啦,钟南山这种俯首帖耳的人。

事实上管轶懂个啥?他那些荣誉主要是搞禽流感得的,哦,研究禽流感很厉害,所以研究新冠也厉害?

这些人,本事是有的,观察问题的眼光也是有的,但是动手能力嘛,呵呵.......这个年头,其实最容易最轻松的就是做“乌鸦嘴”,反正我只管说,事情让人家做,最后解决了事,大家还得夸奖劳资有先见之明。

他连基本的情况都没搞清楚。

首先,中国实行的是“动态清零”,而不是“绝对清零”。只不过为了方便,一般称为“清零”,事实上是允许确诊出现的,你加强管控逐渐清零即可。在下达任务时虽然严苛,但并非按照绝对清零的路子,否则这些天多少官员得下马?

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无所得 —— 这样的道理都不懂? 这也侧面说明他对于中国的疫情防控政策了解肤浅。

另外,做一件事,都有其目的性,全员核酸检测的目的,是在发生感染后,出于阻断传播的目标,以防万一。所以不存在什么“动不动做全员核酸”,都是在某个城市发生确诊后,以村社或街道为单位开展核酸检测,如果发现了新增,在逐步扩大范围。

但某个地方出现确诊后,不想着阻断传播,而是先看看疫苗有多大作用?这逻辑不是一般的清奇。

事实上,这些专家说的话,也仅仅是一家之言,你听听也就算了。

这里讲个真实案例,重庆出现确诊后,要进行全员核酸,所以做物资准备外,还进行视频培训。参加培训的主要是镇街、村社干部、医护、少量志愿者。

培训内容很多,包括检测点的设置、物资准备、信息系统录入、居民名册的制定和通知、核酸检测时注意的要点、现场秩序维护。然后分别就出来了:村社的认真听检测点设置、物资准备、居民名册,医护认真听核酸检测时注意的要点、志愿者认真听秩序维护。

从事每项专业工作的人,他往往只管自已负责的这块,自已怎么方便怎么来,其他的怎么样他不管的:村社的不会管你核酸检测注意些什么,医护的不会管你怎么通知居民、志愿者不会管你怎么调配物资。

管轶就是这样的一家之言:他只考虑医学问题,你从他的专业角度去看,完全没有问题。

这样的人我今天才遇上一位,是个老医生,他就说这个病一直做全民核酸不行,再说死的也只是老人和抵抗力差的。 从专业角度看,道理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疫情防控并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涉及到组织、经济、社会、心理等诸多因素,管轶懂这些么? 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甚至还不如一个区县和街道的分管干部!


比如,当出现确诊后,是做全员核酸还是抗体检测? 同时进行是不可能的,基层人手不够,而且极容易发生混乱。如果放弃全员核酸做抗体检测,试问你在已经发生疫情的情况下,这样做意义有多大?

再比如,抗体检测,需要检测多少?你怎么去动员?动员的标准是什么?

抗体检测的比例是多大?就中国的人口量级,不然基层动员,光蜻蜓点水有屁用,如果基层动员,那特么还不如全员核酸呢。

这位老兄能力是真有,不过平台太小,格局也小,以为大陆跟香港是一个体量的么。香港那种地方,这样做有合理性,搁大陆就不行了。

对了,刚才有人给我发了个这.......呵呵。


user avatar

2020年年初他离开武汉前接受财新专访,是全球第一个严厉警告疫情无法收场的顶级传染病专家。结果在知乎上被一群【】喷。

然后看了一下回答,嗯,【】比去年少些,但还是不少。一个个都是懂王,也不知道谁给的自信,觉得自己比发了几十篇顶刊和拿了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的顶流更懂病毒和流行病预防。井底的宣传给你的?

user avatar

现在外媒都在围剿我们的清零政策,一批人也是蠢蠢欲动里应外合。

开放我们随时都可以做到,主动权在我,时间在我,但是开放以后再想管控疫情谈何容易?

西方为什么要共存呢?是他们主动的吗?

一年下来经济和人命他们保全了哪一个?

病毒不会变异吗?如果开放以后十四亿人交叉感染,病毒会变异得越来越毒还是越来越轻?这位学者研究过吗?反例印度烧尸不会有人忘了吧?

这位学者似乎忘记他说过病毒在变异,抗体检测会不出来的话了。

为什么会忘记呢?又为什么要提检测抗体呢?

另外不知道感染造成的后遗症情况,这位专家有没有研究过?

user avatar

没有啥特别原因,就是他们那辈人特有的欧美优越论和自我文化制度否定论。

虽然论专业知识,我给他提鞋都不配。但是疫情都持续快两年了,中国和欧美应对疫情谁更出色,谁经济受影响最小,谁的方法最有效这不是明摆着的嘛。

具体可看下这个采访视频,可能不全,但也够了。

就这个视频而言,我没看到任何专业知识,只看到了对国产疫苗的不信任甚至是污蔑。另外,还看到了被西方文化洗脑的结果,赤裸裸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老弱病残死就死呗。

测抗体有啥意义?我们要的是清零,只有核酸检测才是金标准。他的核心观点就是是野蛮落后的东方大国应该放弃清零政策,学习先进民主的欧美的投降主义,与病毒共存。

他的这些观点早就被批驳烂了,一点新鲜的都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