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管晏列传文章中怎样理解“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回答
在《史记·管晏列传》中,“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邃的意味,需要我们细细品味。要理解这句话,就得先从“管仲”和“贤臣”这两个概念入手,再深入孔子的“小之”背后的逻辑。

首先,我们来看看“管仲”。管仲是谁?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被司马迁在《管晏列传》开篇就直接点明了他的身份:“管仲,齐国之士也。” 他的名声之大,以至于“世所谓贤臣”,也就是说,在当时到司马迁写《史记》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都认为管仲是个“贤臣”。

“贤臣”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特别是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社会,“贤臣”的标准很高。通常指的是那些辅佐君王,能够治国安邦,使得国家富强、百姓安乐,并且自身品德高尚、忠君爱国的大臣。管仲无疑符合这些大部分标准。他在齐桓公的帮助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经济上的“轻重之法”,军事上的“军旅之法”,以及政治上的“官爵之法”。这些措施让齐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强大起来,甚至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号令诸侯。因此,从治国理政、成就功业的角度来看,管仲无疑是一位卓著的贤臣。他的才能和贡献,后世史书多有记载和赞扬。

那么,为什么孔子会“小之”呢?这才是这句话最值得探究的地方。孔子何许人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基础。“小之”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小看、轻视,而更多的是一种评价上的“不足”或者“有所保留”。孔子为何会对这位被世人公认为的贤臣持有保留态度呢?

要理解孔子的“小之”,我们需要从孔子的核心思想,特别是他的“仁”和“礼”来解读。

孔子的“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理解为爱人、仁爱、仁德。一个真正有“仁”的人,不仅要关心个人的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特别是对待百姓。孔子评价一个人,往往会看他是否能够将仁爱推及到整个社会。

那么管仲在“仁”这一方面,有没有达到孔子心中的标准呢?《管晏列传》也记载了管仲的“失德”之处,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鲍叔牙之间关系的细节。管仲和鲍叔牙少年时曾一起做生意,管仲占的股份多但分钱少,鲍叔牙知道管仲家中贫穷,所以多承担,而管仲却不以为意。更有甚者,在为官期间,管仲曾是齐桓公的对手,甚至差点被杀。后来管仲出狱辅佐齐桓公,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但孔子在评价管仲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关键的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孔子的赞扬。但请注意,孔子紧接着又说:“又曰:‘管仲非仁者也,其犹能使人乎哉?’”,这句话才是他“小之”的关键所在。

“管仲非仁者也”—— 这句话非常直接。孔子认为管仲不是一个“仁者”。为什么?我们从上下文可以推测,孔子评价的“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道德追求,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是一种对他人的真诚关怀。而管仲虽然才能卓越,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但他的手段,尤其是他与鲍叔牙之间的一些交往细节,可能让孔子觉得他不够“仁”。例如,管仲早年曾在鲍叔牙手下为官时,两次逃跑,给鲍叔牙带来了麻烦,但鲍叔牙不计前嫌,反而极力推荐管仲。这在外人看来是深厚的友情,但在孔子看来,也许管仲在某些方面显得不够忠诚,或者说他的行为方式还未达到“仁”的至高境界。

孔子的“礼”: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规范人际关系、政治秩序和个人行为的重要准则。它包含着一套复杂的规矩、制度和道德情感。孔子非常重视“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

在管仲的事迹中,孔子可能看到了他一些不符合“礼”的地方。比如,他为了追求功业,可能在某些场合或者某些做法上,不够遵循“礼”的规范。虽然《管晏列传》中没有直接描述管仲“不礼”的具体例子,但考虑到孔子对“礼”的极端重视,以及他对君臣父子之间关系的严谨要求,任何在这些方面有瑕疵的行为,都会被孔子视为“小”了。

更重要的是,孔子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往往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功绩。他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操守和精神境界。管仲虽然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的许多做法,例如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或者在个人交往中表现出某些功利色彩,可能让孔子觉得他在道德修养上还没有达到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标准。

孔子为什么“小之”的更深层原因:

对“仁”的极致追求: 孔子心目中的“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万事万物的关爱和尊重,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管仲虽然为国为民做了很多贡献,但他的出发点,或者说他的行为方式,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一种政治智慧和实际利益的考量,而未必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博施而济众”的最高境界。孔子更看重的是内圣外王的结合,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理政的统一。
对“义”的强调: 儒家思想中,“义”与“利”相对,指的是合乎道义、正义的行为。管仲在一些时候,为了齐国的利益,可能会采取一些在孔子看来“不义”的手段。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更欣赏那些为了道义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人。
对“德”的重视: 孔子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认为,君王和大臣的德行对国家的影响至关重要。虽然管仲能力出众,但孔子可能对他个人的“德”有所保留,认为他在某些方面不够“德配其位”。
与“道”的契合度: 孔子推崇的是“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最高价值。他评价一个人是否“贤”,也要看他是否能够契合于“道”。管仲的成功更多地体现在现实政治的运作和权谋之上,而孔子所追求的“道”,可能是一种更超然、更根本的价值。

总结来说,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引用这句话,并不是否定管仲的功绩,而是通过孔子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具深度的视角来理解“贤臣”的含义。

司马迁承认管仲的杰出才能和历史贡献,这一点从《管晏列传》的整体论述和对管仲事迹的赞扬可以看出。他认为管仲确实是一位“贤臣”,能够治理国家,富国强兵。
但是,司马迁也引用孔子的话,指出管仲的“小之”,意在提示我们,仅仅做到政治上的成功、富国强兵,还不足以完全达到“贤”的最高标准。孔子心目中的“贤”,更强调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特别是“仁”、“礼”、“义”、“德”等儒家核心价值的践行。
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管仲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才能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世人都称他为“贤臣”。然而,如果我们用儒家最严格的标准,特别是孔子所推崇的“仁德”来衡量,那么他在个人品德和道德境界上,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所以孔子对他有所保留,评价上“小之”。

因此,“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这句话,是在肯定管仲的政治才能和历史功绩的同时,也通过孔子的视角,将评价的标准提升到了道德层面,引导我们思考“贤臣”的更深层含义,以及在追求现实功业的同时,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司马迁通过这样的对比,展现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维度性,以及不同思想流派对“贤”的定义差异。这让管仲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让《管晏列传》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孔子,说实话,我是也要批评一下,成天光说不练,虽然他说得都特有道理,我无法反驳,他也确实擅长总结发挥,但很多素材毕竟道听途说,并非亲身经历,对不对。人家管子亲自参与国家管理,事必躬亲,悟出来不少体会,那也是不该小觑的。

一个抽象能力很强的人,对具体事物容易傲慢,太不应该了。自己说吧,该打几下小屁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