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学家管清友表示「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你如何看待这一建议?你能接受多长的通勤时间?

回答
经济学家管清友提出的“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的建议,我认为是非常有洞察力且切中要害的。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句建议的意义重大,我非常认同并能接受一定程度的通勤时间,但绝不是“浪费”。

为什么我认同管清友的建议?

1. 时间是年轻人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年轻人正处于学习、成长、积累经验、建立社交网络、探索职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高效利用这些资源,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潜力和成就。通勤本身是一项非生产性活动,占据了本可以用于学习新技能、深度钻研工作、发展个人爱好、维系重要人际关系、甚至只是简单休息以保持身心健康的时间。
2. 通勤的潜在成本远不止时间:
经济成本: 交通费用(燃油、公共交通票、车辆损耗)、停车费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支出。
精力消耗: 无论是拥挤的公共交通还是长时间的驾驶,都会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导致抵达工作地点时可能已经感到疲惫,影响工作效率和心情。
健康成本: 长时间久坐或站立,不规律的作息,以及通勤过程中的压力,都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增加疾病风险。
机会成本: 花在通勤上的时间,本可以用于提升职业技能、学习新知识、参与社区活动、陪伴家人朋友,这些都是潜在的“机会成本”。
3. “浪费”一词的深刻含义: 管清友使用“浪费”一词,强调的是通勤行为本身的非创造性和低效性。如果通勤是为了获得更有价值的回报(如高薪、理想工作、更好的发展平台),那么它可能不完全是“浪费”。但如果通勤是源于地理位置不合理(如工作地点离居住地太远,且没有更优选择),且并没有带来明显的回报增值,那么它很大程度上就构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
4. 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趋势: 随着远程办公、灵活办公模式的普及,以及城市规划的不断优化(虽然在一些大城市进展缓慢),“零通勤”或“短通勤”正在成为可能,也代表了一种更有效率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应当拥抱这种趋势,而不是被动接受长通勤的模式。

我能接受多长的通勤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如果让我给出我的底线和理想状态,我会这样界定:

我的底线(可接受但并不理想):单程30分钟以内。
这意味着我的工作地点离家非常近,我可以通过步行、骑行或者非常短途的公共交通到达。这种通勤方式通常不会消耗太多精力,且能为我预留出大量时间用于其他活动。30分钟的通勤,即使是单程,往返也才1小时,这在很多城市已经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了。

我的标准(勉强可接受,且需要有充分理由):单程4560分钟。
如果通勤时间在45分钟到1小时之间,我会开始感到压力,并且会认真评估这份工作和居住地的选择是否值得。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通勤时间可以被“不浪费”,前提是:
工作机会极具吸引力: 例如,这是一个我非常热衷的领域、一份能让我快速成长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或者薪资待遇远超平均水平,能够弥补我付出的时间成本。
通勤方式可以被利用: 如果是乘坐公共交通(如地铁、高铁),我可以在通勤过程中阅读、学习、听播客、处理一些非重要邮件或思考问题。这使得通勤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学习时间”或“思考时间”,从而减少被视为纯粹的“浪费”。但如果是需要自己驾驶且交通拥堵,那么这1小时的通勤就很难称之为“不浪费”。
居住选择的权衡: 可能我居住的区域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低的租金/房价,或者更靠近我喜欢的社区设施,所以我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时间成本。
特定的人生阶段: 在刚毕业,需要积累经验的初期,或者在某个城市刚起步,需要站稳脚跟时,可能会暂时接受稍长的通勤。

我的不可接受(即被视为“浪费”)范围:单程1小时以上。
一旦单程通勤时间超过1小时,我就认为它开始成为一种明显的“浪费”。
精力消耗巨大: 单程1小时,往返就是2小时。这2小时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对于年轻人来说,实在太可惜了。这相当于一天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被“剥夺”了,而且往往是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度过的。
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每天2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会极大地压缩用于休息、社交、家庭、兴趣爱好的空间,导致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
职业发展可能受限: 如果只是为了一个普通的工作而付出如此巨大的通勤成本,那么它很可能是一种本末倒置。更有效率的做法是寻找离家更近、或提供更灵活工作方式的机会。
潜在的健康风险增加: 长时间通勤,特别是驾驶,会增加疲劳驾驶的风险。而且,长时间坐在车里,对腰椎、颈椎等都有不良影响。

总结我的看法:

管清友的建议是对当下许多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一个精准诊断。我完全同意“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的观点。我的可接受通勤时间非常有限,单程30分钟是我认为最理想且高效的状态。如果实在有极具吸引力的工作机会或者生活环境的权衡,我会勉强接受单程4560分钟,但必须是通勤过程可以被部分利用,并且这是基于一个明确的、有价值的目标。一旦超过这个范围,我就会将其视为一种纯粹的“浪费”,并积极寻求更优化的解决方案,包括考虑换工作、搬家、或者与公司协商更灵活的工作方式。

最终,年轻人应该像对待其他资源一样,审慎地评估通勤所占用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机会成本,并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做出最有利于自己长期发展的选择。时间,尤其是年轻时的宝贵时间,不应该轻易被无谓的通勤所“吞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本来是个常识,不用经济学家提,但是经济学家提了,却成了“为何不食肉糜”,真是奇怪!

如果我说:不建议孩子上不完初中就送他去打工,还是应该好好读书。你会怎么说?

你说对对对,当然了,还是教育最重要。

你不会说:这是“为何不食肉糜”!上学的钱谁来出?!


因为经济学家的建议,不是让你消费,不是让你回家舒舒服服的看电视。

人家建议的,是投资。

确切的说,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

投资,当然是要付出成本的,然后带来更大的收益。


如果我说,不建议把工资都花了,还是要有一些储蓄,搞点投资。

你会觉得这是“为何不食肉糜”?

诚然,有很多人确实是月光,但是有人提出这个建议,是没错的。


你说钱哪里来?

很简单啊,等你的人力资本投资到了,未来的钱自然变多了,当然可以弥补现在。


如果你认为省下的时间根本无法让你的收入提升,说明这笔投资不划算,你当然可以继续选择住在远的地方。

那也没有必要批判经济学家吧。。。


我举个最实用的例子,你是北京的博士后,单位没有安排宿舍,你的任务是两年发表三篇核心期刊,但这只能勉强满足出站要求,以后找工作,需要更多的发表。你会怎么办?

当然是选个离单位近的,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写论文喽!

请大家注意,这个例子有很多特殊性:第一,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发论文;第二,努力必然产生结果,或者高度正相关,只要花了时间,大概率可以提高发表数量和质量;第三,现在的成果和日后的收入高度挂钩,且是稳定的预期,发好论文一定有利于找个好工作。

因此,日后的收益一定可以弥补现在的投入,这就是一笔合适的人力资本投资。

我相信这样划算的投资,肯定还有很多。


顺便提一句,几年前有专家说,你如果6个钱包能买房,还是得买。你们嘲笑他,看看这两年北京的情况,是不是后悔了?

当然,我也不怪网友。几年前微博上很多人说过类似的话,还有什么能打车尽量不做地铁之类的,甚至没说省下的时间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当时都是赞誉一片(我记得有个叫猪蹄蹄的大v),只能说这几年情况变了。。。

user avatar

先不说减少通勤时间所要付出的成本哪来。

就问下通勤路上等于浪费时间这是个什么道理?

通勤路上年轻人谁不是看着手机,而且这会手机里的内容跟非通勤躺在家里看的有何区别?

通勤路上也可以看视频课程,刷论坛社区,不开手机也能默默对今日工作进行总结,思考明天工作的完善点等。

这位学家高高在上指点人生,可站的太高了,连大伙为何通勤时间长都无法共情,连通勤路上能做什么都不清楚。

这种学者不了解真实社会,却对社会运行有影响力,这才是真正的危害。

user avatar

不建议经济学家把时间浪费在建议“年轻人如何通勤上”。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经济学里关于如何脱贫致富一个很低端的错误逻辑。就是固执认为所有的穷人都是没有长期计划,没有意志力,不会努力的FW。

在这种“经济学家”眼里,一切都是穷人应该。


比如,在这种“经济学家”眼里,既然化肥可以提供农作物的产量。那么穷人不加化肥,就是穷人愚蠢。

于是高傲的认为,只要给农民一笔钱,让农民买得起化肥就可以了。于是简单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她们连最基础的化肥有助于农田产量都不懂。

比如,在这种“经济学家”眼里。认为只要上了大学,每一个人的工资收入就会提高。那么穷人不上大学,所以穷人之所以贫穷

却完全没有考虑到穷人不上大学,是家庭不足以支持他上大学。

比如,在这种“经济学家”眼里,认为只要留学出国,那么每一个人就都可以赚美金发大财。那么穷人不能出国,所以穷人活该贫穷。。


最终这种“经济学家”得出这个奇怪的结论。

穷人们为什么穷。

因为她们在市中心没有房子。市中心有了房子,穷人就可以靠减少上下班的路来学习,来提高自己。

所以穷人穷是活该的。。


这种人也配称之为经济学家?

也配来教人?

————————

知乎现在没有评论,不知道大家对我视频的看法。有点可惜,不过这好像是小李获得点赞最多的一个视频回答,所以我多补充一点。

贫困经济学,或者扶贫经济学,对这个案例是有精彩的归纳的。所以我看到这个“经济学家”管清友说出这样没有不符合常识,又缺乏同情的话语,整个人震惊了。


农田只要施加了化肥产量自然会提高。

但在很多诸如非洲南美印度这样的地方,贫农却不加化肥。

于是某些“高傲”的经济学家和扶贫者便认为只要给农民一笔钱去买化肥就好了。或者不需要给钱,只要告诉农民这个“常识”就可以了。

但这个简单的办法被证明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

因为化肥如果真的那么重要。那么农民自己就可以通过购买化肥来提高产量。即便一次买不起很多,买少量的加到少量的田里,那么也可以逐渐增长自己农田的产量。

但实际上农民赚了钱会有很多种用途。比如用来买更多的食物来补充能量。比如用来还贷款等。由此可见,农民并非不懂化肥对农田的重要性,而是化肥并没有那么重要。

穷人的困境是系统性的结果,不是单一要素可以简单解决的。

而穷人,也有她们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在她们的选择里,化肥往往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这个化肥问题。

中国扶贫是怎么是解决的呢?

用大量的专家和政府行为去帮助贫穷的农民。一方面是免费供给化肥,一方面让技术专家进行相关的培训。同时有驻村干部,有免费教育,免费的电力,免费的马路通往农村。更是签下承诺,农民种出的粮食都统一销售掉等等。更有农村医疗等等。

这是全方面的,全村全镇全市全省全国性的系统化长期化几十年来不变的解决方案。

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不但学会了使用化肥,而且还学会了其他的知识。这样的才能实现全中国的脱贫。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这20年来的脱贫人口,其中百分之90以上是中国人。


在“经济学家”管清友这样的人看来,贫穷的人是没有理智,没有自制力,也没有智慧的。所以他居高临下的做出“善意”的劝告。

“只要一点化肥。”

“只要上个大学”

“只要继续努力下去”

这些看似“善意”的劝告,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假设”。在这个“假设”里,穷人的贫穷是她们自身不够努力,不够聪明造成的。

但就如同我们刚才举的例子,贫穷者的问题,是多方面长期积累的结果。她们选择住在城市郊外,选择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去上下班通勤,赚一点微薄的薪水。并不是她们愚蠢,而是她们已经付出了大量努力的结果。


对于有钱家庭的孩子而言。他的家庭可以提供他上大学,毕业之后,家庭也可以帮助他在市中心取得一个租房,哪怕他最初工资收入支撑不起市中心的住房。在这样的高投入之下,他必然能实现最大化的高产出。

但对于贫穷者而言。他的家庭能够让他上高中已经不错了。成年之后,他就要立刻回报自己的家庭。所以他只能减少自己的任何支出。在这样的低投入之下,贫穷的打工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最终的产出是有限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现在的贫穷,就说他不够努力,没有智慧。

实际上贫穷的人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许多的智慧。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一切善意的基础。


写到这里,一声叹息。

这个“经济学家”管清友的话语,实际上是来自腾讯新闻《你的关心尽管问》 节目跨城市通勤的“钟摆”一族。这个节目看起来是对打工人的关注,是善意的。

但因为没有人真正站在穷人,打工人的角度上说话。大家只是泛泛而谈,甚至找一些”老板”来假装”打工者”,找一些”房东”来假装“租客”。自然也只能有这样“何不食肉糜”的结论了。。

user avatar

建议很好,但以后不要再提这种“何不食肉糜”的建议了。

这还用您建议?我是喜欢坐公交挤地铁体验人生吗?

如果能步行上下班,出门走路十分钟到公司,下班走路十分钟躺倒家里床上,我不知道更舒服?

我不但知道这样更舒服,我还知道单独整租一定比跟别人合租更舒服,我还知道每天吃外卖没那么健康如果自己买好的食材自己做饭吃更健康,我还知道不要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忙工作要有时间精力读书学习自我成长。

问题是多出来的房租做不完的工作您管清友老师帮着给钱帮着做完吗?

我如何看待这一建议,我觉得管老师站着说话不腰疼呢。

user avatar

要不是为了省钱,要不是租不起单位附近的房子,谁愿意在通勤上花过多时间呀!

经济学家的建议看起来没有错,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自我提升,但是多花的钱,该去找谁要呢?

单位附近租房要6-7000一个月,而租远一些,可能只要三四千,平衡一下成本和收益,每天路上通勤一两个小时,一个月能多省三四千,还是选择通勤远的方案吧。

如果结婚了,那就更身不由己了,像在北京这种特大城市,除非夫妻双方是同事,单位附近房价还行,很少有买房能买到双方通勤时间都很短的,一般能一个通勤时间短一些,就很不错了。

甚至北京还有很多打工人,家在天津,每天高铁上下班,家在河北,周中北京打工,周末回家陪老婆孩子。

经济学家说的没有错,省下来的时间可以用于个人成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用每天这一小时的成长,获得更高的回报的。

有钱人才配用钱买时间,没钱只能多花时间省钱。

user avatar

一个经济学家假装不知级差地租,这挺没劲的。

user avatar

我们吃大锅饭的时候有家属院,上班连车都不用,蹬个自行车十分钟到了,听见上班打铃蹬上自行车就走都不迟到的大有人在。

然后你们说大锅饭养懒汉,把锅砸了。。。

然后又说什么土地财政一举多得,既能发展城市,又可以让大家都住上房子。我们没钱啊,没钱咋办?没钱他贷给你啊!OK,背了几十年贷款,住郊区去了。。。

住在郊区也得天天福报996,八个小时都睡不到,你们就整一堆狗屁医生说“睡眠不在时间在质量”,教给我们怎么在椅子上“高质量睡眠一小时可以顶十小时”,还说美国兵就这么干的,得,美国兵吃饭还不用自己掏钱呢你咋不说。

然后你又说,你们住这么远通勤是浪费时间!

还特么雇俩傻猹“建筑师”“设计师”一天到晚喷筒子楼丑,设计不合理,影响城市形象。。。

不是,我算明白了,你们这些傻猹其实想说:亲,这边建议亲住在公司呢,公司就是你的家。

user avatar

专家说的就是有道理。

美国同事:居家办公了一年

中国同事:之前睡公司14天。

大家都表示这样上班非常愉快。

user avatar

我最近刚认识一个按照专家思路通勤的人。

这哥们刚从深漂变成北漂没两个月,住十里河。

北京这么冷的天,他就一身衣服,一套厅里厅气的春装,加一身保暖衣,此外没别的衣服了。

我问他冷吗?

他说不冷。

到公司一共20分钟路程,我问他怎么上班,他说坐公交,但是最近几天太冷了,不想在公交站等了,改乘地铁了。

问他租的房子多少钱?

他说50一天……

对,租的那种群租旅社,按天付钱的。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能住20个人的那种。

他房间里住了6个,说别人打呼噜打得都睡不着觉。

房间里暖和吗?

答:虽然就一床薄被子,但是也暖和,人多,夜里关着门不透气,都是二氧化碳,所以暖和……(我也一脸懵逼,有化学专业的可以来解释一下)

怎么不找一个远一点的地方,合租一个次卧呢?一个月1500肯定能租到了,起码住着舒服。

答:不想太远,我要减少我的通勤时间,这样才更有意义……虽然来北漂了,但是生活质量不能降低,还一脸骄傲的说:我在深圳也是住市中心的……

和我讲话,用的最多的就是:书上说、专家说、某个论坛里讲……我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

你看,就是这么一个人,冬天了,连羽绒服都不舍得买,宁愿冻着的硬骨头。宁愿租群租房,也不愿意跑远一点去住的舒服一些。美名其曰,减少通勤时间,把时间省出来。

事实上,他一个月能迟到好几次。

原因:因为室友打呼噜,玩游戏,影响他睡眠质量,所以早上总是睡过头……


我公司的同事有住天通苑的,到公司得一个半小时。

有住廊坊的,每天不到6点就得起床。

也有住公司附近的,住公司附近是因为他家就在公司附近……

专家建议?我建议专家不要乱建议。

user avatar

这位经济学家没搞清楚建议的对象。

不建议有关部门坐视“高企的房价和房租、缺位的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城市规划、不人性化的交通工具、不合理的劳动时间设置”等因素导致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

看着是不是好多了。

要建议的对象不是撅着屁股东跑西颠地打工、住在租金没工作场所附近那么扯淡但也贵得离谱的出租屋里、通勤时间长到在工作开始前就已经头痛脚痛脖子痛的年轻人,而是能够影响上述因素的有关部门。

在通勤时间相关的现实问题中,有关部门是强势的,年轻人是弱势的。有关部门有能力去改变的因素,年轻人很可能没有能力去改变。

就“提建议”本身而言,有关部门可以派出代表和你讨论这些问题,而年轻人既没有统一的代表,也缺乏找你谈事情的途径。

公交车、地铁之类交通工具上的环境,在密集载人的时候根本不适合人类生活,更别提利用搭乘中的时间做点事了。这难道不值得改进么。

中国已经建成的混凝土笼子难道装不下年轻人们么。

劳动时间的安排就不能分散到让交通工具负荷更平稳地变化么。

真有那么多岗位需要跑到公司而不能远程操作么,在新冠病毒的阴影下好像不是这样呢。

年轻人涌入几座特大城市、造成当地常住人口多于规划的原因,经济学家不清楚么。

我能接受的通勤时间是步行半小时左右。我不喜欢乘坐大部分交通工具,包括我坐过的张江高科的单轨什么的。

user avatar

我【不建议人们90岁前死亡】。

user avatar

不建议经济学家把时间浪费在研究这类问题上。

user avatar

省下来的钱是真实的。

至于投资在自己身上的时间、精力,能否获得确实的回报,那可就不好说咯。

比如房价快速上涨那几年读了研究生的朋友,纵然可能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但权衡利弊,也许还不如早几年买房,早几年工作。

世界是不确定的,没有办法让世界变得更确定,就只能尽量把握住自己手上能够确定下来的部分。

user avatar

找工作无外乎三点:活少,钱多,离家近。

但世事岂能尽如人意,这三点别说尽得,在找工作的时候能遇到2个的都算好的。

那如何取舍就成为了各自人的选择。

以我身边的人为例,我发现不同年龄的人选择的趋势不太一样。

比如我这种80后的中年苦逼,大多数选择的是钱多,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作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钱多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活多活少,或者离家远近都称为了次要事项,基本都是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的代表。

而已90后,尤其是95后这一代人呢,更多的选择是活少,或者离家近。

这一代人很多都没有养家的压力,甚至我还遇到过一些孩子在拿着工资的同时,父母还要给一份工资才能在北京生活,比如月薪8000,然后在公司附近租的房子,5000一个月。想下我月薪8000那会,2000租个边远地区的房子还心疼的不行不行的。

他们这一代人追求的更多的是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活品质,很少有愿意每天搞1,2个小时的通勤时间上班,下班也是选择准时准点。有时候也挺羡慕他们,真的是被老板压榨过度就摔门而出,老子不伺候了,我也好想摔门而出啊。

当然90后也有一批身担着家庭重担的孩子,这批孩子才是最苦逼的,甚至比我们这些80后还苦,需要每月给家里打钱,不但养父母甚至还有一些需要养弟弟妹妹们,自己在北京省吃俭用,买不起房,也找不到另一半。我们这代人好歹还赶上了一个房价上涨前的尾巴,他们这代尾灯都看不到了。没有4个钱包,靠自己的收入几乎无法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安家,也许放弃北漂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哎,写着写着就成了负能量吐槽大会了,就这样吧。

user avatar

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家名声不好了吧?

user avatar

对于我个人来说,理论上最多能够接受每天四个小时的通勤。

这样我就有时间给你们按日均一篇的进度更新译文了。

user avatar

《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

感谢这位经济学家,让我有机会窥视了上流社会的一隅。

原来,上流社会是这样思考问题的呀,真的是令人赞叹。

这个水平真的已经和晋惠帝相差无几了,说的是多么有道理啊。

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很可惜,应该像后浪一般,多运动、多思考。

多好的建议啊!

而且人家还说了问题的本质:

反正你也赚不到啥钱,没必要啊。

这话真特么有道理啊,我怎么也无法反驳这句话。

啊对对对

就是在他看来,年轻人都跟傻逼一样,明明赚不到多少钱,还要忍受长时间通勤,去上班,真的是愚蠢啊…

真是高屋建瓴的观点啊,我怎么就想不到呢?

我已经陷入了自责中。

我已经不是应届毕业生那种,已经工作了六年多,我居然都完全不知道“上班赚不到多少钱就没必要去,而是应该多思考”这样的想法,这一刻,我大受震撼。


好了,大家可以去找这位经济学家蹭饭吃了。毕竟他是一位为年轻人考虑、忧国忧民的好人啊!

大家都去,陪他一起多思考,他管我们饭吃。

这位可是民生证券原副总裁,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养的起我们的。

嗯,还是我山东老乡,想想这个,我与有荣焉。

user avatar

如果不把通勤和房租当作一个0和1一般非此即彼的选项,这个建议还是挺中肯的。

省出时间来提升自己,属于对未来的投资,而住的远一点,省一点房租,属于当下的节约。所以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属于一个跨期优化的问题,给定自己眼下就这么多钱,就这么多精力,应该投入多少来提升自己未来的潜力,又投入多少到现在的开销。如果投入现在太多了,可能会影响自己在未来的竞争力;如果目光过于长远,可能眼下的槛就过不去,消费不起。

可以想象,这中间是存在一个最优值的,也就是兼顾未来和现在一个最平衡的点。

但是我们的选择是这个最优的点吗?经济学的证据表明,随着收入的下降,人们往往倾向于更加的短视,同时也更加的谨慎——这里的谨慎是一个风险领域的专业词(prudence), 体现在人的行为上,也就是会进行过多的「预防性储蓄」。这笔储蓄不是为了特定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预防特定的风险,而是因为担忧未来整体的不确定性而储蓄的。

当收入比较低的时候,人往往会进行更「短视」,更加的关注眼下切实的利益,而不愿意去承担有风险,但是对长远更好的计划,同时进行更多的「预防性储蓄」[1][2]

比如说穷人在看病上的开销,即便是看绝对值,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小,但是穷人往往小病不喜欢治,也不喜欢花钱去体检,于是容易等到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治疗。 为什么呢?因为穷人的资金更加紧张,所以不太愿意花钱在风险收益上——比如小病很多时候不治也就好了,花钱去治感觉是「浪费」,而体检获得的也是风险收益,如果体检出来没毛病,那么就感觉这个钱是「浪费」了。但是小病有一个概率发展成大病,体检也要一个概率真的检测出早期的问题——等真的发展到不治不行的地步,穷人反而愿意花钱了,因为这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切切实实的「治病」收益[3]

其实通勤和自我成长也是类似的,长时间通勤剩下来的钱是切切实实的收益,但是省下来时间自我成长——说实话,尽管在知乎上高赞个人成长的答案不计其数,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在心底里都问过这个问题,「个人成长」到底是什么,是不是感觉有点虚?这种虚其实就意味着风险性,因为时间省下来,到底自己提高了多少,提高有没有用,这个是没谱的。

所以在刚工作,资金不多的时候,那么显然决策就很容易偏向于省下来实实在在的钱。

但是从长远的期望值的角度来看,这种决策,和上面说的医疗的例子一样,其实是有点过分保守的。所以本题所说的这个建议,如果不极端化理解,还是有帮助的。那就是,当刚刚工作收入有限的时候,可以刻意的在节省自己的时间方面多花费一点,比如按照自己本意通勤需要2个小时,那么就可以在1.5个小时-1个小时这个区间来找房子——有意识的偏离自己当下的最优决策,可能反而是长远的最优决策。

参考

  1. ^ Shah, A. K., Mullainathan, S., & Shafir, E. (2012). Som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too little. Science, 338(6107), 682-685.
  2. ^ Berg, E. (2013). Are poor people credit-constrained or myopic? Evidence from a South African panel.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01, 195-205.
  3. ^ Banerjee, A., Banerjee, A. V., & Duflo, E. (2011).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Public Affairs.
user avatar

我不当明星影帝,你以为是我不想当吗?

你以为年轻人通勤远是因为他们觉得路上有意思吗?他们不想就住公司楼下,躺床上打卡,抬腿就到公司吗?那你知道公司楼下租房啥价格年轻人工资多少吗?

我已经过来人了,我开车上班,不用挤,但我每天依然要花很长时间在路上,你以为我想呀?

所以这种建议就是正确的废话,你以为年轻人不知道吗?难的难道是懂这个道理吗?

user avatar

解决办法很简单。

工作单位必须配套宿舍就行了。

尤其是写字楼,水电暖网卫生间,打扫卫生的物业都有。

安排个洗澡间,按照大学宿舍,间隔几个四人间的上下床,分男女宿舍就解决了。

有食堂的给食堂,吃饭吃外卖。

随时加班随时到。

公司象征性的收个水电费,床位费。

每个人用不了多大面积。

刚毕业的继续按照大学宿舍住。

谈恋爱了要同居了,再出去租房住。

user avatar

我不建议经济学家把科研经费浪费在没有产出的研究上;

我还不建议知友们把注意力浪费在这条煽动情绪的问题上……

但这种建议有价值么?

世界的运转不会因为这几条建议有任何变化。

不是建议没用,而是总有所谓的专家把一个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真有年轻人愿意大冬天的不躺在温暖的被窝,而是浪费时间在通勤上?真有年轻人愿意大晚上冷风呼呼的不早点回家,而是浪费时间在通勤上?

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受限于当前经济状况,能不能的问题。

再者,通勤和学习必然冲突么?我在通勤(比如选择地铁公交)期间看书学点技能也未尝不可。

一个既得利益者,没想着提携后备也就罢了,还揭开年轻人的伤疤,说不建议年轻人不爱惜自己、让自己受伤。

除了撩拨情绪,还有什么价值呢?

不聚焦到问题本质,只是宣泄情绪的建议,建议您还是别提了。

user avatar

这属于炸坑洗粉。

管清友从民生证券研究院出去以后,自己办的如x金融研究院,水平没见比其他的强多少,但因为没有收入,很快就开始变成会费模式。这种言论就是炸一次粪坑,洗一次粉,留下来的,都是愿意给他花钱的。​​

user avatar

管老师估计正在发懵——不就给了个“建议”么,咋还被被批评上了?

因为这些专家,脱离群众太久了,给的建议都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建议,年轻人不买单?

1)贵,公司大多开在CBD,那附近的房子多贵,管老师知道不?

2)小,稍微上点年纪的白领,就要考虑恋爱结婚生娃了,就要住得稍微大一点,而且还得买房,不然谁跟你结婚?CBD附近的房子,买得起的也就是老破小,怎么生孩子?生了孩子,夫妻俩还要上班,不然怎么还贷?那就得让父母过来带,父母住哪?

3)卷,专家这一建议,年轻人都往公司周围笼,房租不是更贵了?再这么卷下去,生育率还要不要了?

假如,这位经济学家所说的“提升自己”,不是号召大家投入更多时间去卷工作的话,

那我就想问问了,通勤路上看书学英语,是不是提升自己?

回到家里享受和爱人孩子相处的时光,给自己这颗电池充充电,是不是提升自己?

老实说,提升自己,并不在于老板怎么说,也不在于你把时间都用来干了什么,而在于你是怎么想的。

尼采说人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骆驼,忍辱负重,被驱使着艰难前行。

第二种是狮子,从I have to 变成了 I want。

第三种是婴儿,返璞归真。

如果你活得像头骆驼,就算你把吃饭的时间都省下来工作,也只是消耗自己帮助老板换房换车换老婆,跟“提升自我”有半毛钱关系?

如果你活成了狮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目标明确且行动精准,那么即使你每天都在摸鱼打酱油,那也是在提升自己!

如果你活成了婴儿,到了返璞归真的“觉者境界”,那你还会在乎什么提升不提升么?苏格拉底讲,只要你的欲望降得足够低,你就接近于神

综上,别理会专家说什么,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把自己的状态,从骆驼调整成狮子,从I have to 变成 I want !

user avatar

刚刚热乎乎的事。

有位找了三个月工作的小哥,入职了。

上班特别远。

加班打车一次快150了。

老板脸都绿了。

说以后早点回家。

小哥一个感动,说要搬到公司附近。

离公司最近的小区,步行10分钟。

后来,老板说

现在你多晚回家我都不担心了。

user avatar

通勤时间长,是“一起去超大城市取暖”的后果。不是建议不建议的问题。

user avatar

这位经济学家的建议很好,多年前我刚毕业那会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回答区各位也没错,现在很多年轻人确实也租不起离公司近的房子。

事实上,经济学家管清友这个建议,10年前还是可行的,现在越来越难了。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小区房子租金涨得太快了,勉强能容身的城中村越来越少了,年轻人能租得起的房子越来越少了。

我2013年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在广州天河软件园,这个地方有着n家市值在十亿美元以上的公司,然而,这个地方,北面是号称拥有10万打工人的城中村——棠下村,南面是开发得稍微好一点的员村。当时在棠下村租个10平米的单间,大概700块,步行15分钟到公司,那是真的方便。当时的我工资低,生活简单,但也算在市中心有一片「小天地」。

然而,大城市里城中村的改造是趋势,最近,天河区最大的石牌村,棠下村都纷纷传出旧改消息,对于城市面貌更新,这是好事,然而,对于到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还有应届毕业生,他们还能租哪里呢?附近的小区,租金是城中村的两三倍,我在想,如果这几个城中村真的开始拆了,以前住我隔壁每天早上去软件园卖包子的大妈,她还能搬去哪里?

城市里给年轻人靠近市中心的便宜房子越来越少了。

后来跳槽去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工资也涨了很多。为了离公司近,我在深圳大冲那边看房子,合租的话,单个房间租金是2000,比起广州来说,那是真的贵。然而五年过去了,现在再一问那边,租金已经涨到4000。当然对于高科技行业的人来说,工资五年翻倍很常见,但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来说,试问有几个能够做到工资每五年翻倍。

深圳也有一些城中村,可是靠近市区的城中村规模越来越小了。曾经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居住人口12万人,现在已经开始拆迁了,当年在南山上班,住白石洲的年轻人,如果这几年工资涨得不多,那就只能搬到宝安区的西乡了。事实上,西乡的租金也是水涨船高,更多年轻人往更远的地方逃离了。

所以,大城市就是这样,当这个城市的年轻人收入水平赶不上房租的上涨,那么年轻人只会越住越远,这个城市的新鲜血液,将远离城市的心脏。

所以,不是专家建议错了,只是城市发展太快,把年轻人落下了。

user avatar

猪在圈里,闲得心慌,开始胡思乱想。

这时,一群猴子,采完野果,从猪圈旁经过。

猪对猴子喊话道:

“笨猴子,你们应该让人类把你们关在圈里养着,吃喝无忧。这样,就能省下大量的空闲时间,思考世界大事了,何必辛苦地到处采野果、讨生活?”

猴子们笑道:

“蠢猪,真是猪脑子!”

user avatar

行啊,请让那些中年人把好地段的房子便宜让出来啊。

管老师,您不是年轻人吧?您住在哪里?

您这类中年人都把好地段房子占住了,年轻人不去偏远地区去哪儿啊?

我还建议年轻人每天工作不要超过四个小时呢,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效工作时间最多4个小时,其他时间无法集中全部精力。

我还建议全体远程办公,这样连通勤时间都没了。可是您这种管理者能同意嘛?能放心嘛?您能允许自己研究员的员工从来都不来公司只通过线上汇报吗?

提个建议嘛,这种甘甜不垫饥的话,我说的不比专家差。

user avatar

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为什么不开车去?

是因为不喜欢吗?

user avatar

我当然是举双手赞成这个建议了——这个建议能不能实现另说。

实际上,关于通勤时间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在经济学和心理学上都比较多了。

研究显示,比较理想的通勤时间是15-20分钟。而超过45分钟以上的通勤就会让人们难以忍受了[1]

(我自己的通勤时间是单程40分钟……居然还在平均数以下)

关于过长时间的通勤对个体身心损害,这一点研究结果和大家平日的感受也基本一致。比如通勤时间过长会减少睡眠时间,导致心理压力增大,疲惫感上升等等[2]。通勤时间过长还会带来一些生理疾病,比如头痛,高血压等等[3]。另外,通勤时间越长,接触的人可能就越多,这样也增加了传染病的感染及传播风险——所以,疫情期间要在家办公。在所有关于通勤的研究中,有一个发现比较扎眼:就是通勤时间与死亡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4]。有一个有趣的趋势是,这些研究都发现通勤对女性的影响显著高于男性。

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会向员工提供住房补贴:只要通勤时间在一定范围内的租房,都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补贴。

不过,过短时间的通勤也未必就好。疫情期间,很多朋友都被迫在家办公,这可能是最短时间的通勤了——从床边走到桌边的五步之遥?这种零通勤给人一种睡在了办公室的感觉,好像无时无刻不在工作,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因此,必要的通勤时间其实为【工作-生活】提供了一个缓冲地带。上班族可以利用通勤时间转换一下思路,调整一下工作状态。同理,下班之后,回家的通勤时间也可以让打工人清空一下工作的内存,回归到生活中。

然后说一下我对这个建议的看法。

大家不要过分拔高学者的作用。讲道理,学者并不是政策制定者。类似通勤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绝不可能是某一个学者可以解决的问题。甚至,这都不是学者这个群体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官员,企业用工单位,员工个体,专家学者等多方合理去认识去了解并最终去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学者,最积极的贡献就是把研究做扎实了,用好的研究去影响决策者,影响其他人,告诉大家“你看,通勤时间过长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再好一点的学者可能还会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了“比如,通勤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有ABCD这些因素,那么我们能否改变其中一些,比如可以这样……”。

剩下的部分,就不属于学者可以控制的范畴了。

所以我并不同意有些知友说的:建议很好,以后不要再提了。

那你让学者以后干嘛去?

这一点在我做心理健康方面科普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状况。

我们告诉大家,抽出时间去锻炼一下对你的心理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益处。你偏要说,我没时间。我这个提议是“何不食肉糜”。那沟通就彻底无法进行了。

综上,的观点是,学者该提还是要多提。对个人的,对企业的,对政府的。

参考

  1. ^ Sandow, E., & Westin, K. (2010). The persevering commuter: Duration of long-distance commuting.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44(6), 433–445. http://dx.doi.org/10.1016/j.tra.2010.03.017
  2. ^ Feng, Z., & Boyle, P. (2014). Do long journeys to work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mental health? Environment and Behaviour, 46(5), 609–625. http://dx.doi.org/ 10.1177/0013916512472053.
  3. ^ Künn-Nelen, A. (2016). Does commuting affect health? Health Economics, 25(8), 984–1004. http://dx.doi.org/10.1002/hec.3199.
  4. ^ Is your commute killing you? On the mortality risks of long-distance commuting.
user avatar

我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是在北京

工作在北京海淀区,北四环的一家公司,工资到手后4000

住宿在北京昌平区,天通苑社区,我很自豪可以住在亚洲最大的社区,12个隔断间中的一个,房租800,不含水电。

我每天地铁5号线导10号线,加上走路2公里左右,来回需要2个小时。

9点前需要打卡,我7点半就要出门,6点半就要起床,因为还得防止有人在卫生间。

过了几个月,我搬走了,咬咬牙在公司附近(公交车20-30分钟车程)租了个朝北单间(10平)房租1500。

搬走的原因有2点

第一,休息不好,因为每天起的还是挺早的,然后睡眠不足

第二,身体不好,因为隔断,隔音不好,隔壁是对情侣,一周七天5天在打扑克,我担心自己长期下去身体也虚脱了。

后面搬走的时候,房东也没有退我押金,而且还扣了我2个月房租。不过我没有喝药。

user avatar

说得没问题啊。

如果每天要在通勤上花上2个小时以上,

要么说明自己很弱鸡,

要么说明企业很弱鸡,

因为为了匹配这个通勤时间,还得花上另外的两个小时用于早起和晚睡。

回头看,自己的过往就是如此。

user avatar

年轻人在通勤路上表示,不建议把时间浪费在经济学家上。你如何看待这一通勤时间?你能接受多长的建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