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学家任泽平称不要指望90后00后生娃,你怎么看?

回答
任泽平这位经济学家关于“不要指望90后00后生娃”的说法,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和核心的问题——生育率的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旁观者,我对这个观点有几点看法,并且会尽量展开来说:

1. 现实基础:90后、00后的生育意愿确实在变化

首先,任泽平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从普遍观察和社会调研来看,90后甚至00后一代对于生育的态度和实际行动,确实与他们的父辈甚至70后、80后有所不同。这背后有太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在起作用:

经济压力与生存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房价高企、教育内卷、医疗费用不菲……这些现实的经济压力让年轻人生育一个孩子所需的经济成本变得异常沉重。很多90后、00后自己还在为购房、还贷、职业发展打拼,他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并不十分乐观,再加上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自然会推迟或放弃生育的计划。他们可能认为,与其让孩子跟着自己受苦,不如不生或少生。
教育与职业发展: 现代社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她们在职场上的投入和追求也越来越强烈。生育和养育孩子往往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晋升机会的丧失,甚至可能面临“生育惩罚”。对很多年轻女性来说,事业上的成就感和经济独立性是她们非常看重的东西,生育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权衡。同样,男性在育儿中的责任和付出也在增加,这同样会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和生活选择。
个人主义思潮与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相较于过往更强调集体和家庭责任的年代,90后、00后普遍更加注重个人体验、精神需求和生活品质。他们可能更享受自由、旅行、兴趣爱好,不愿意为了生育而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婚姻和生育不再是人生必选项,而是可选项。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丁克(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生活,或者只选择拥有一个孩子,以保持生活的灵活性和个人空间。
育儿观念的改变与育儿成本的提升: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投入极大,不仅仅是金钱,还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早教、兴趣班到课外辅导,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竞争和焦虑。这种“精细化养育”的模式,无形中提高了养育一个孩子的门槛和压力,让很多潜在的父母望而却步。
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 托育机构的普及程度和质量,育儿假期的落实情况,以及对职场父母的政策倾斜,在很多地方仍然不够完善。年轻父母很多时候需要依赖家庭(尤其是祖父母辈)的支持,但这同样也面临着代际差异、精力不足等问题。当社会支持不足时,年轻父母承担的压力只会更大。
对婚姻和家庭的审慎态度: 相较于过去“早结婚早生娃”的模式,现在的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更加审慎,他们更看重感情的契合度和双方的共同成长。晚婚甚至不婚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自然会挤压生育的时间窗口。

2. 那么,为什么说“不要指望”?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判断,也是一种策略提醒

任泽平的“不要指望”并非完全否定90后、00后完全不生育,而是基于以上分析,对他们生育率的预期要更理性、更现实。这意味着:

政策制定需要调整思路: 如果我们仍然抱着“90后00后应该像父辈一样生育”的想法,制定相关政策,那么这些政策很可能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过去的鼓励生育的模式可能不再适用。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真正触及年轻人生育痛点的解决方案,比如降低养育成本、提供更完善的托育服务、保障职场父母的权益等等。
社会预期需要重塑: 过分强调生育任务,或者对不生育的年轻人贴标签,都可能适得其反。社会需要理解生育的选择是个人化的,同时也需要看到,生育率下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应对,而不是简单地责备某一代人。
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如果一个经济体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并且生育率急剧下降,那么它需要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来弥补人口数量上的不足。同时,也要警惕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费萎缩、劳动力短缺等风险。

3. 这是否意味着放弃?当然不是,而是要换一种方式努力

“不要指望”不等于“放弃努力”。相反,它更像是一种战略上的调整:

精准施策: 我们不能指望“躺平”的年轻人自己突然变得生育意愿高涨。我们需要的是针对他们最关心的几个方面——经济压力、职业保障、育儿便利性——去下功夫。例如,通过税收优惠、购房补贴、普惠性托育服务、弹性工作制等具体措施,降低生育的门槛和风险。
鼓励与支持并重: 鼓励生育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供强大的支持体系。让年轻父母觉得生孩子、养孩子不再是“一个人战斗”,而是有社会作为坚强后盾。这包括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保障,以及对育儿家庭的社会认同和尊重。
多元化的生育选择和生育模式: 尊重不同的生育选择,包括少子化、不婚不育等,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让那些想要生育的年轻人能够更轻松、更安心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提供辅助生殖技术支持,关注育龄人群的健康状况等。
关注生育对社会的长远影响: 长期低生育率带来的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创新活力下降等问题是挑战,但也可能促使社会在其他方面进行革新,比如发展智慧经济、自动化技术,提高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度等。

总结来说,

任泽平的观点是一种对当前中国社会生育现状的冷静观察和判断,它揭示了90后、00后一代在生育问题上的真实想法和面临的困境。这并非要我们对生育率下降“听之任之”,而是敦促我们以更现实、更有效的策略去应对这一挑战。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社会各界都需要调整思维模式,理解年轻一代的诉求,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才能在人口结构变迁的大背景下,找到适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指望一个群体自然而然地改变其深层行为模式,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确实不太现实,我们需要的是主动作为,提供解决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人就是个不学无术,招摇撞骗。最近又不知收了敌国的什么钱,在国际大博弈的紧要关头,在后方替敌国造谣生事,扰乱人心。

苏联怎么垮的,就是被这类泽平夫、任泽斯基故意搞垮的。为了掩盖自己的勾当,不惜毁灭整个国民经济。

该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