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学家任泽平称,建议生三胎每月奖励 3000 至5000 元,这样的政策有可能提高生育率吗?

回答
任泽平提出的“生三胎每月奖励3000至5000元”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直接的经济激励来应对中国生育率下降的问题。要分析其是否有可能提高生育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

一、 政策的出发点与合理性分析:

目标明确: 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生育率,特别是鼓励生育三胎。这直接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人口结构性问题,如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给减少、创新活力下降等。
经济杠杆的作用: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因素是影响生育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昂的养育成本(教育、医疗、住房等)是许多家庭不愿多生育的重要原因。直接的经济补贴,尤其是金额可观的补贴,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
与国际经验对比: 一些国家也曾尝试过类似的生育奖励政策。例如,匈牙利在2019年推出了对生育多孩家庭的大幅减税和购房补贴,旨在提高出生率。法国长期以来也实施了较慷慨的家庭福利政策,其生育率在发达国家中相对较高。这些国际经验表明,经济激励确实可以对生育率产生一定影响,但效果的显著程度和持续性受多种因素制约。

二、 政策可能提高生育率的机制:

1. 直接缓解经济压力: 每月30005000元的补贴,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数额,可以显著减轻养育一个孩子的直接经济负担,尤其是教育和医疗费用。如果这项补贴能够持续到孩子成年,其累积效应将更为可观。
2. 提高家庭生育意愿: 当养育成本在经济上变得更容易承受时,原本因为经济顾虑而不敢或不愿意生育三胎的家庭,可能会重新考虑并做出生育决策。这部分“潜在”的生育意愿可能被激活。
3. 改变社会观念与预期: 如此大规模的政府补贴,本身也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鼓励生育。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当前社会上对多子女家庭的负面印象或顾虑,营造一个更加有利于生育的社会氛围。
4. 针对三胎的精准施策: 政策明确将重点放在鼓励生育三胎,这是因为一胎和二胎的生育率已经显著下降,但要维持人口数量和结构,三胎的贡献至关重要。针对性强的政策往往比普惠性政策效果更直接。

三、 政策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影响生育率的其他因素:

尽管政策有其合理性,但要实现显著提高生育率的目标,还需考虑以下挑战和制约因素:

1. 补贴金额的实际购买力与持续性:
购买力: 30005000元在中国不同城市的购买力差异很大。在一线城市,这笔钱可能只能覆盖部分育儿成本,但对于二三线城市或农村地区,其作用会更显著。政策是否需要根据地域差异进行调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持续性: 这笔补贴是短期还是长期?如果仅是短期奖励,其对长期生育决策的影响可能有限。如果需要持续到孩子上大学甚至成年,其财政负担将是巨大的。政策的可持续性是关键。
2. 养育成本的“隐形”部分:
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 养育子女不仅仅是金钱问题,还涉及父母的时间、精力、职业发展中断等隐性成本。尤其是母亲,在职场上面临的“生育惩罚”依然存在。经济补贴难以弥补这些方面。
教育焦虑与竞争: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内卷”式教育竞争,使得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巨额资金和精力,这种焦虑感是难以通过简单的现金奖励来消除的。
3. 女性的生育选择与职业发展:
生育与职业的权衡: 很多女性将生育视为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甚至可能导致职业停滞或退出。如果社会环境和企业文化未能提供足够的生育友好支持(如弹性工作制、完善的育儿假、母婴设施等),即使有经济补贴,女性的生育意愿也难以大幅提升。
家庭责任分配: 仍然是女性承担了大部分育儿和家务责任,这使得她们在生育决策时会更加谨慎。政策需要同时促进性别平等和分担家庭责任。
4. 社会观念的深层变化:
少生优生的观念: 在过去几十年中,计划生育政策和“少生优生”的宣传深入人心,形成了普遍的生育观念。要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需要时间和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引导。
个人价值的多元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价值实现途径更加多元,生育并非是唯一的或必须的选项。许多人可能更看重个人成长、事业发展、旅行体验等。
5. 住房、教育、医疗等宏观经济环境:
高房价: 许多年轻人将高昂的房价视为养育子女的最大障碍之一。如果住房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单纯的育儿补贴效果会打折扣。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与可及性: 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稀缺且竞争激烈,这是许多家庭在考虑多生育时的一大顾虑。
6. 政策的普惠性与公平性:
是否所有家庭都受益? 补贴是直接发放给个人还是家庭?如何确保这项政策的公平性,不加剧社会矛盾?
财政负担: 如果生育率能显著提高,例如每增加百万新生儿,按平均每胎生育周期(假设孩子8岁)计算,每年的财政支出将是天文数字。这会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需要有可行的长期财政规划。
7. “挤出效应”的可能性:
如果这项补贴只鼓励了原本就打算生三胎的家庭,而未能有效激励那些原本只打算要一两个孩子的家庭,那么政策的整体效用会降低。
另一种情况是,补贴可能导致部分家庭将原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如投资、消费升级)转移到育儿上,而非增加总的生育数量。

四、 结论:

任泽平提出的“生三胎每月奖励3000至5000元”的政策建议,是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育率,但其效果的显著性、持续性和广泛性取决于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和宏观环境。

短期内,对于经济压力较大的家庭,这笔补贴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可能促使部分家庭做出生育三胎的决定。
然而,要根本性地扭转低生育率的趋势,需要一个更加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经济补贴。 这包括但不限于:
降低养育、教育、住房成本的综合性政策。
提供更加完善的育儿支持服务(托育、弹性工作制等)。
创造更有利于女性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家庭责任的公平分担。
引导社会观念,淡化生育焦虑,倡导理性生育。
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和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

总而言之,30005000元的月度补贴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政策信号,但它更像是一个“催化剂”或“锦上添花”的措施,而非解决低生育率问题的“万能药”。其能否真正“提高生育率”,还需要观察其具体实施情况以及是否能与其他社会经济政策形成合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些人啊,从来不说钱从哪里来!

增加的预算是穷人税还是富人税?是土地税还是资产税?生三胎的是哪些群体,生不起一胎的又是哪些群体。

一拍脑门,名也得,这些群体可能是利也得,就是不知道多出来的钱谁出。根据2019年的数据,一胎占不到43%,真正问题出在经济发展的旁氏化透支了年轻人的精力和储蓄,如果未来是工薪税和土地转让金来维持三胎的奖励,那就变成了穷人补贴富人,一胎困难的群体补贴生的起三胎的游戏。

user avatar

任泽平好像从恒大辞职了,也有可能没辞职,具体信息不明。

不管怎么样,他大概率还是房地产圈子的人。

我最烦很多所谓的“独立经济学家”,这些人号称自己独立,意思就是说自己不吃官饭。

但是,搞研究不会凭空来钱的,这些人怎么生活啊?

无外乎两种,

第一种、炒作社会热点赚点,搞自媒体。比如叶檀、马光远。

第二种、为自己代言的利益集团发声,引导舆论,甚至影响政策制定。比如任泽平。

所以,以前任泽平研究出来了很多结果,比如,国内企业税费过高等等,但是闭口不说国内税费和欧美税费的本质差异。欧美企业交所得税,但是避税高手避掉了大部分,消费税由老百姓承担,企业舒服了,老百姓税率上去了。所以巴菲特说自己的税率比自己秘书都低。国内企业要交增值税,这部分跑不掉的,所得税就算再避税,税赋也比较高,但是老百姓要交的税费降下去了。

这些道理“独立经济学家”不懂吗?

他们吃这碗饭的,这都不懂怎么可能。

人口减少的问题是90后、00后不生孩子,而不是70后、80后不生,这个道理“独立经济学家”们不懂吗?

这些人都是人精,人家什么都懂

只是,90后、00后买房子是刚需,生不生孩子都要买房子,凑够六个钱包都会买。

70后、80后这些人,手里有点钱的,目前的房子够住,很多人没有换房的议员。

鼓动他生三胎,住三居室的家庭就会换四居室的,住四居室的就会换大平层的。

这才是目的。

如果你吃这碗饭的,需要靠影响力,知名度获得收益,明明知道一个观点不严谨,不专业、经不起推敲,发表出去会让自己的专业能力受到质疑。

那你为什么还发表出去?因为有利益啊。

搞出知名度专业度是为了赚钱,直接给钱了,还要啥专业度和知名度。

user avatar

作为90后只是知道生育率太低了不行,只要新生儿多一点,日子就好过,

90后现在30,退休的时候现在的新生儿正好也30,新生儿越多,退休金就越有保障,反之没年轻人养老年人只能干到80岁干到死为止。

多生就完事了,哪管孩子是80后生的,还是00后生的,

生出来到社会上不都是baby么?

这有什么可区分的?

高赞的逻辑很可笑,说补贴三胎就是补贴高玩,补贴一胎就是入门级玩家,

你玩奶妈专挑输出最低的奶?

好钢必然是用在刀刃上。

任何生育补贴都是生出来再发,人家养过俩孩子的夫妻,已经是经验丰富,被事实证明了家里有这个能力了,补贴三胎正好再让可生可不生的再生一胎,坚决不生的也不会因为这三五千就动摇,已经决定要老三且快生出来的笃定养得起,也不会差这三五千,

先发钱再说呗。

真正让90后00后生育率低的原因是财富的代际继承部分占到社会总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

本来生育就是中产阶级以上市民阶层的责任,去看美国总统就知道了,选民多少年了都会选带大家庭助阵的候选人,不是你想不生的就可以不生的。

遗产税在咱们这相对低,几乎不存在,大部分小康家庭在爹妈去世之前都能逐步完成房产和现金乃至产业的更名,更得多生孩子才能摊平人均财富,

和汉武帝推恩令是一个道理,

当代际继承和马太效应二合一达到峰值的时候,就算顶层财富拥有者像文王一样生一百个儿子,人均占有财富的量还是远远超过底层人口,

底层永远处在狼多肉少,资本少的局面,存量资本每个月就已经把底层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工资盘剥得差不多了,要攒出来足够维持生育的资本过程就会变得非常漫长,

首次生育的年龄就会一直被推后,推后的结果就是橡皮筋拉长了,平均到每一年新生儿的数量明显下跌了,

要想生育率不至于跳楼机一样往下砸,那就得先动员资产数量相对多的,能轻易两个变仨的家庭,先让中产生,生完了人均资本才有摊平的可能。

中产以上阶级,保全财富的欲望大于一切,只要以后人均继承财富设个上限,过线缴巨额遗产税,富人哪怕做试管也要把孩子们生出来,一个人分点产业和钱,这样社会才能比较良性地运转一段时间。

底层别指望撸那三五千的牛奶金,送外卖寄快递大把人月入好几千,进厂也管吃管住,这部分民生农产品价格相对低廉,背后的天量成本国家已经替老百姓承担完了,一个健全的劳动者,是可以做到有吃有穿有地方住,也能消费电子产品文娱商品,这就足够维系住了的,

剩下的就需要交给良性配置的资本,继续发展生产力,创造更多高附加值的岗位,才能慢慢把底层劳动者的资本缺口给补上。

富人这时候生的少,衙内千倾地一根苗,一看老爸赚钱这么辛苦,干脆脱实向虚搞金融投机,或者买七八台超跑,出国再也不回来了,那经济就要歇菜了,所以要先让有钱人使劲生,最好生七八个,让他们百花齐放,衙内们窝里斗一斗,出门自己创业,自己办公司,多雇人才是正解。

给00后发生育补贴才是笑话,小伙走到大街上,没房没车去问一姑娘,

“走啊,咱俩领证造人去,赚那一个月三千块,"

你看姑娘理你么?”

user avatar



把恒大吹爆了的任泽平少了东家以后,就无形中多了几分家国情怀,不再替具体的个人鼓吹政策,开始从民族大义的角度看问题,鼓吹大事件。


这不,他最新的言论,就是印两万亿,多生五千万人口出来。


幸亏他是真正科班经济学家,是把文凭刻在脑门子上的人,真材实料没得跑,也就少了份被质疑的份,否则,引来方舟子打假啥的,中国就又多了一个草根野生的经济学家,连文凭都没有,也敢冒充经济学家。然后就会引来一大堆鄙视:中国都是被你们这些民间神棍给搞垮的。


回看中国历史,中国还真确实都是被民间的神棍们给带偏搞垮的。比如八国联军侵华,那就是老佛爷任用了义和团而造成的恶果。以及让大清走向内讧灭亡的戊戌政变,起首的梁启超,更是民间神棍的代表,然后影响此后国运走向。中国政治的好玩之处就在于两个奇怪的极端,一方面官方始终把持着强势的话语权,并且以高高在上的正统自居,无比鄙视民间草根的歪理邪说,把所有非科班正统出身者一律归为民间神棍行列,一有机会就无情践踏,让大家都朝这些民间神棍吐口水,搞得民间神棍们自己也自卑,知道自己出身低贱,然后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给自己谋个身份,向官方靠拢转型,以求认可。


基于如此复杂的身份忧虑与地位认同的追求渴盼,所以中国是向来没有以切实学术讨论为根基的言论出现的,无论是以官方科班身份发出倡议,还是以民间草根身份呐喊疾呼,每个人义正言辞的背后,都夹带着不可言说的私货。导致了影响整个中国几代人的政策制定,国民福祉始终存在着无可避免的偏差。


比如曾经被奉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多少人为一张准生证而费尽心思,远比现在求人生三胎艰难好几倍。那些鼓吹人口需要控制的人,与当今鼓吹需要多生孩子,不惜先多印票子来刺激的任泽平们,其实质的诉求与功利性其实是和鼓吹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计划生育前辈是一样的,都是把自己的意见当成敲门砖,好从中获得一个身份蜕变的机会,让自己从不受待见的民间神棍,有机会晋升为官方科班老把头,未必就要达到梁启超那样的效果,但文人嘛,立德立言的那点情怀始终是有在的。


这里先不说任泽平抛出此等言论的动机与投机取巧的成分。就单单论他那印钱生孩子的提议,他其实就已经很巧妙的把争论的焦点给埋伏在里面了,以图引起大家的反弹和吐槽,然后达到他希望的传播效果。


这就引申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印钱or生孩子,这与当时竭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时考虑的事情属性是一样的:经济发展or人口过多,摊薄了财富,争夺了资源。以前嫌人口多,没房子,没工作岗位,却那么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得吃掉多少粮食,花费多少钱财,关键社会上又没有足够的地方让他们呆,没有足够的工作给他们做,没有足够的粮食供他们吃,大家在社会上无所事事的晃荡,易生祸患,倒不如从源头上掐死他们,让他们没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不就少了许多管理的麻烦?而现在,人口少,韭菜不足,基石松动,让上面的人踩不踏实,亟需增加底层人口基数以保持基石的密度和硬度,这样才能承载上面的人能踩踏实,而不会因为底下无人托住而掉窟窿里。现在不愁没房子,到处盖了那么多鬼城,都缺个开灯人,现在也不愁没产品供应,就缺个消费者,那么多企业产能过剩,销量下滑,皆因后面的人口供应跟不上产能扩张了,所以,增加人口供应,就是增大物质消费需求,以前怕人多没房住,没饭吃,现在盖了那么多房子,建了那么多工厂,一回头才发现人不够了。


每个特定时期,都会有特定的问题,特定的矛盾。


做为身处特定时代的官方科班或者民间草根,都会有嗅觉敏锐的投机者钻出来提供建议,以其从泯然众人之中一跃而出,成为商鞅梁启超那样的人物,站在龙舟头上挥舞旗子,指挥底下的人一齐卖命,整齐的朝一个方向出发,看着满船人都听你的旗语信号,牵一发而动全身,那种掌握话语权的快感,足够撑爆一个人的终生了,至于以后会万人唾骂还是千刀万剐,那也由它去了再说。


以前的中国,不缺那五千万人口,但是非常缺那两万亿财富,政策制定人和执行者们整天都为哪里来钱而烦恼,所以,有人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矛盾,也抓住了这一矛盾,更利用了这一矛盾,趁势提出了计划生育的解决方案,这可比梁启超们用的公车上书管用多了,自然一击必中,顺理成章地成为后来很长时间段内的基本国策。现在的中国,肯定不差那两万亿,所以任泽平看到了这点,也看穿了这点,就想出了这个招,但他确定中国缺那五千万吗?


以眼前来看,中国确实不缺两万亿资金,而缺那五千万人口,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当下的矛盾问题,正如八十年代的中国,缺的是两万亿现金,不缺那五千万人口一样,在时过境迁之后,新的矛盾和问题就会逆溯返潮,当然,这个时候,提出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多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果会如何已经与他们无关,等到两万亿成为问题,五千万不再是问题的时候,任泽平或许也已经不需要为这个后果担责的时候了。以前搞计划生育,吃亏受损的是普通民众,多少人被拉去流产加结扎,以后放开生育,民众看起来是在接受补偿,占了便宜,但经济终究还是落到普通人头上去创造的,现在的中国并不缺钱,但不是中国的普通人不缺钱,中国政府能拿出两万亿来,不代表中国人民就能享受到两万亿的财富获益。


贫穷是人类持久的无法避免的必然宿命,富裕只是相对的不真实的一种短暂假象。现在的中国不缺钱,不代表以后会不缺钱。历史残酷的事实证明,中国人不缺钱的日子数量非常之少,而总是在缺钱状态长期为温饱甚至饥饿挣扎的时期却又是长之又长的。现在算是处于很不缺钱的全盛历史时间段内,所以任泽平的印两万亿换五千万的提议才会有可以实施的现实基础。但即使是在这么强盛不缺钱的伟大时代,多数普通中国人依然是贫穷并且很缺钱的,虽然比不上乾隆盛世时的普通人那种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夸张程度,可却也没有到家家富到流油的地步。小马哥老马哥他们是到了钱多到可以拿来烧火取暖也不会破产的自由境界,可大街上还是多到冻到满脸通红还得给电驴子加速冲在最前面的外卖小哥,他们领到的赏金虽然确也比康乾盛世时期的短工们高了许多,却也还没到送一天外卖就能进烟馆来一泡的同等水准。而在五千万人口增量还没到达的情况下,互联网大厂们的职位空缺便已为数不多,动不动就要把超过35岁以上的人给优化掉,让他们过上想当奴隶都不可得的惶惶然生活。等到后备的五千万大军杀到,去哪里再生出个BATJ来安放他们?就算这五千万增量都是低端人口,把他们赶去送美团,开滴滴,那也得指望王老板柳老板们洪福齐天才行,万一老王小柳们哪天哪根脑子搭错了筋,也跟老马那样口不择言惹来横祸,那砸的可不是他的饭碗,而是依靠他羽翼护佑而生存的几十万几百万人的饭碗。


短期来看,中国是不差那两万亿的钱,中国差的是那五千万人口,用两万亿去换五千万人口回来,肯定是值当的买卖。但若拉大时间长度来看,中国最终差的,还是那两万亿的钱,而不差那五千万的人。现在的烦恼是房子盖好了没人住,缺个开灯的人,以后的烦恼是,每栋房子都住满了人,可你用什么去喂饱那些房子里探出来怯生生张望这个世界的脑袋下的饥饿之口?会不会又来一次或者连续几次的人吃人浩劫?


要生下这些人很容易,不要说五千万,就算五个亿,也不过就是每个人多做几次爱的事情。难的是养活这些人。现在的人均寿命已经达到或者超越了七十岁,而这个社会能够供应人们谋生的职业,多数在三四十岁以后即被关上求职大门,除非能够像雪国列车那样制造大量的蟑螂粉来喂饱那些三四十岁以后即失业在家等活够七十平均数以后等死的人群,否则,社会终究又会回归到八十年代以前那种人口太多了,资源太少了的那种彷徨又矛盾的境界,又得等下一个马寅初跳出来,像任泽平那样提供新的计划生育政策论调。

user avatar

奖励三胎的钱从哪里来?如果,是从征收房地产税和征收财产税中来,我没意见。如果,是通过挤兑和减少普通工薪族的养老金(劫贫济富)、通过征收穷人的“单身税”和大龄剩女们的“不孕不育税”,那任大专家还是省省吧!

过去五年,任大专家以千万年薪供职于恒大房地产集团、作为房地产业最权威的喉舌之一,为房价一路高涨所做的努力还少吗?给普通工薪族增添的生活压力还少吗?

虽然今年年初,洞察行业走势的任大专家果断离开老东家、从房地产业跳槽到前景更美好的证券行业,但是思维和立场,应该还是停留在为房地产业考虑吧?

此外,为什么专家都这么喜欢玩跨界?房地产专家=金融专家?=人口学专家?=养老问题专家?不能吧不能吧!这种动不动就跨界当专家的,其发言的目的和动机,还是得跟他之前所服务的行业、他背后所代表的利益群体联系起来思考才行!

user avatar

我只说一个问题,现在生不生两胎三胎的政策都已经改变不了走势了,如何能让结婚率上去,离婚率降下来都是个生死攸关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牵涉到全系统性的社会生活成本太高,社会等级差距过于悬殊的问题,这个靠给三胎奖励几千块钱能解决多少? 更何况我看根本就不会施行这样的政策,地方财政也紧张啊

user avatar

之前恒大就是给这个经济学家一年一千万工资?

难怪恒大要关门了

user avatar

当然有可能!这个计划真的太高了,太妙了!

大家首先要想一想,为什么补贴奖励是3000-5000一个月,不是更高的一个月补贴1万?也不是像攀枝花那样小气就给500一个月。

因为5000块钱是一个魔咒!

它是一个普通人能拿到的最高月薪。你不用吃惊,如果一个人月入5000到手,他已经超越了90%的中国人的收入了。如果生了三胎,一年国家的补贴就6万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37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7727元。

看见我加粗的部分了吗?

全国私营单位平均年收入才5.77万元,而且这还是扣五险一金之前的,实际到手估计也就是四万多五万不到。

这个5000元的三胎补贴,意味着什么,明白了吗?

意味着,只要你生三胎,相当于你家多了一个劳动力在赚钱

哪怕妇女或者丈夫其中一个在家全职带娃不工作,国家也给了你一份工资。一份全国平均水平的工资。

很多人都会笑了,6万块钱够干嘛的?还带三个娃!不做梦吗?

别忘了这么几个事实啊!

中国月收入少于1000块钱的人有六个亿

你月薪到手5000已经超越了90%的中国人

因为它不是拿中产阶级的钱去补贴富裕阶层。

而是拿着中产和富裕阶层的钱,去补贴最底层。

什么样的人,生娃意愿不强烈?

城市中产阶级,背着房贷车贷,上有老下有小,一月就算补贴5000块钱,他们也不会生三胎,因为他们绝对会算一笔账,生三胎,女性朋友就意味着至少七八年不能进入职场,这对一个普通城市中产阶级的影响是致命的。除了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这样的稳定单位外,什么私企或者外企愿意让女职员七八年不上班?更何况35岁就是属于被优化的年纪了,你见过谁35岁还找工作方便吗?

如果真的是三胎补贴,那得一个月补贴5000刀,外加150平廉租房带学区还差不多。

你信不信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都没这个力度,普通人家生三胎还能有这个力度?

现实吗?您配吗?

反正我不配。

所以广大的城市职工是不会选择生三胎,除非女方是体制内职工,并且男方家里条件优渥。

6万块钱对于城市中产阶级来说杯水车薪,于事无补。

但是朋友,你去过农村吗?你去过乡镇吗?你知道低保户吗?

就算你都没去过,最近奥运冠军全红婵你知道吧!?

你应该知道她家多穷了吧!?纵然那么穷,没有补贴,他们还拼命生孩子。如果给他家一个月5000块钱的补贴,是不是可以改善他们家很大的生活近况?

起码可以偶尔吃肉了吧?起码可以住的起医院了吧?起码她全力以赴备战奥运少了后顾之忧吧?

5000元的三胎补贴,补贴的是最底层。反正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都是疯狂爱生孩子的,就算你不补贴,他们也想生,这补贴了,他们更乐意了啊?!他们的孩子长大了,就不是人口红利吗?各种快递、外卖、物流,新的劳动力不就能继续涌入城市吗?他们本来就没钱,5000块补贴只够温饱,他们的孩子大概率就会进入制造业,成为厂哥厂妹,继续去大城市打工。

中产阶级觉得太少了,太亏了,不会生,城市少子化还会继续,他们精心培育自己的一二胎,他们的孩子大概率继续中产阶级。因为城市还有新的劳动力年轻涌入,城市依旧会发展,房价依然会坚挺,甚至继续涨价,中产阶级依旧是吃一波红利呀。反正有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来接盘。

富裕阶层,呵呵哒,5000块还不够一天花的,他不在乎啊!有没有补贴还会生的,生一堆娃娃好争家产啊!土豪不都喜欢换老婆吗?不都60多岁人了,还娶20多岁的娇妻吗?多生几个孩子呗,和原配大老婆,生个女儿当大公主,以后重点培养,当自己公司的CEO,CFO什么的。和娇妻小老婆再生个小女儿,当个破格公主呗?以后还可以进军娱乐圈。。。

user avatar

这看似是奖励全民生三胎,实际上是奖励房租提价的房东多投资买房……

user avatar

这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能解决的事情很多,发钱不如解决一些行之有年的不公不义,不然生出来干啥?

我河南的,都是人生父母养,一样的水平,下一样的功夫,甚至下更大的功夫,你们的孩子去念一本,我们的孩子念技校,凭啥?凭你投胎好?既然凭你投胎好,那我不生好了,这不是自私,是减少人类痛苦,河南的孩子太痛苦了。

孩子都是爹娘的心头肉,我们种地,含辛茹苦养出来,就是为了给你们当外卖小哥、农民工、扭屁股抖胸是吧,就愣是睁着眼睛欺负人。

最保守、最传统、最养儿防老、安土重迁的中原故地---河南省,在2020年新生儿数不足100万,低于全国生育率。

生孩子?给谁生?

user avatar

以前的独身子女费,能不能照少生两胎,即每月6千到1万,先补发到位了?-------- 别让大家觉得:谁守法谁倒霉。

user avatar


是不是奖励对象搞错了?


能考虑生三胎的缺钱吗?


她们一定不缺。


缺钱的是谁?


是我们啊,


是我们连一胎二胎都不敢生的年轻人啊?


一胎二胎都不敢生,


哪儿来的三胎啊?


这些政策真是完美的避开了最该帮助的人群啊。


而且,


我算了一下,


1975年出生的人都46岁了,还要被专家催生三孩?


这。。。


我们在手术室,常听到产科医生做手术时说的话,


宁愿剖十个头胎的,也不愿剖一个二胎三胎的。


一般二次剖宫产之后,医生都会给产妇说句,


回去好好避孕,或者是直接上个环,可不敢再怀了。


为什么?


头胎剖宫产的话,二胎三胎也得剖,


在我刚上班没多久就上过一个手术,


病人是急诊入院,


高龄二次剖宫产,孩子有问题,


胎死腹中,


剖宫产取死胎,


打开腹腔就看到,


果然,手术过程很不顺利,


腹腔内粘连的一塌糊涂,


胎盘都植入膀胱里了,


术中大出血,


止不住,切除子宫。


还不行,血一直出。


从刚开始一直在不停的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用止血药物用各种药物。


还是不行,


血出的根本不停。


那台手术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用了两百多个大纱布敷纱。


本来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手术用了足足7个多小时。


那天那个手术间里站满了人,好多同事都在这儿帮忙,


都到了下班时间,吃饭时间,没一个人去吃饭的没一个人下班走的。


几个科主任都在台上,


都在尽自己所能拯救这名拼二胎的产妇。


我整台手术站了将近8个多小时,


很奇怪,我当时也真的都没感觉多累,更多的是想着好好配合医生们,希望病人下一秒血能止住。


但是没用,最后整个手术创面都在不停的出血,


病人dic,无力回天。


大家感觉都很惋惜,但是也都尽力了。


这就是一尸两命,不能再惨。


病人是个39岁,有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症。


所以啊,高龄产妇就是一个高风险的因素。


手术风险指数就是成倍增加。


可能有人要说可以顺产,


但是,高龄产妇,


怀孕期间风险也成倍增加啊,


可能身体状况在这期间出问题,


本来就高龄了,身体机能不如年轻人了,很多疾病都悄悄的找上你,


更别说再怀个孩子。


如何保证优生优育呢?


只追求数量不求质量是不是也不太好?


还是好好搬砖吧,


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


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




user avatar

赞成,补贴金额从任泽平先生的薪金中扣除,建议马上执行。

user avatar

人均GDP是7万人民币,宏观税负是35%,工资是GDP的40%,人均寿命是72岁。一个人诞生,国家社会总受益是504万人民币,国家净收益是176万。社会总净收益大概是300万。

18岁每月投入3000元,18年是65万,投入65万,国家受益176万,社会总受益300万,怎么看都不亏。

还有3~5年80后婴儿潮人口要过生育期,这是一种紧急政策。即便是收益是负的,未来只有人口能保持住,还能赚回来,何况是正收益。

人没有,什么都没了。人还在,不怕没柴烧。

user avatar

什么人生三胎,不差钱的和特差钱的。

人家不差钱的根本不在乎你三五千,每月不够他抽烟的,你给他三五千他就多生?不给他不生?抱歉,人家根本不看。刺激生育?开玩笑!

特差钱的生孩子就是放羊养,你给他钱他到处都缺钱着急钱干别的呢,你给他钱他养孩子头上吗?他放羊养娃的你不给他钱他就不生了吗?刺激生育?开玩喜!

你想的那种一个月工资五千六的,你给他钱救他燃眉之急他就放心生?呸!他才不敢生三胎。奖励的这些钱够三孩子买房子凑彩礼补课择校?刺激生育?开玩乐!

欧洲福利那么高,生育率上去了?是钱的事?生完揩不揩得到点油不影响生育,本末倒置。

最后:钱你来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