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济学家管清友称「未来不买股票基金,大概相当于过去 20 年很多人不买房子」,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回答


经济学家管清友的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在通过历史类比的方式,揭示当前投资环境下股票基金与房地产在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经济周期、资产属性、风险收益特征以及未来趋势等。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历史背景:过去20年房地产的“高回报”现象
1. 房地产的不可逆性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过去20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升值周期,尤其在一线城市,房价年均涨幅超过10%(如北京、上海等)。房地产作为实物资产,具有稀缺性和保值性,其价格受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政策调控等因素驱动,形成了长期的“资产保值”预期。

2. 投资门槛与流动性
房地产投资需要大量资金(通常以千万计),且交易流程复杂,流动性较低。相比之下,股票基金的门槛较低(如1万元起投),且交易便捷,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因此,过去20年许多人因资金限制或流动性需求,选择将资金投入房地产,而非股票基金。

3. 政策与市场环境
在200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中国房地产政策相对宽松,土地财政支撑了地方经济,房地产被视为“稳增长”的重要工具。这种环境下,房地产投资成为普通家庭资产配置的主要选择。



二、当前经济环境:股票基金的“高回报”潜力
1. 股市的长期增长逻辑
中国A股市场在过去20年中经历了从2000年低点(约1000点)到2020年3400点的大幅上涨,年均涨幅超过15%(扣除通胀后)。若以2000年为起点计算,2024年A股指数可能已突破5000点,年化回报率显著高于房地产。此外,中国人口红利、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长期因素,为股市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底层逻辑。

2. 股票基金的分散化与抗风险能力
股票基金通过分散投资,降低了单一资产的风险。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A股市场暴跌,但债券基金、黄金ETF等避险资产表现稳定,而房地产市场则因政策调控(如限购、限贷)出现短期波动。因此,股票基金在经济周期中表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3. 人口老龄化与储蓄转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年轻人的储蓄意愿逐渐转向投资,而房地产作为传统资产已难以满足“保值+增值”的双重需求。股票基金作为金融资产,更符合年轻一代对财富增值的期待。



三、类比逻辑:为何“不买股票基金”等于“不买房子”?
1. 资产配置的“必要性”
无论是房地产还是股票基金,都是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20年,房地产成为“刚需”,而未来股票基金可能成为“刚需”,因为:
房地产市场趋稳:2020年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房价涨幅放缓,政策调控趋严,房地产的“保值”功能被削弱。
股市的长期增长潜力:中国股市在2020年后,随着经济复苏、科技产业崛起,估值修复明显,未来20年可能继续成为资产增值的核心工具。

2. 投资机会的“不可逆性”
房地产和股票基金都是不可逆的资产配置选择。过去20年,房地产的高回报让很多人误以为“买房子是唯一选择”,但未来20年,股票基金的高回报可能让投资者误以为“不买基金等于错过机会”。

3. 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房地产投资风险主要来自政策调控和流动性问题,而股票基金的风险则来自市场波动和宏观经济周期。两者在风险收益比上各有侧重,但都需长期持有才能实现资本增值。



四、未来趋势的对比分析
| 维度 | 房地产 | 股票基金 |
||||
| 回报率 | 20002020年年均约810% | 20002020年年均约1520% |
| 流动性 | 低(需35年才能转售) | 高(T+1交易) |
| 政策影响 | 高(限购、限贷、调控) | 中(经济周期、监管政策) |
| 抗通胀能力 | 强(房产价值与通胀基本同步) | 强(股息率、资本增值) |
| 投资门槛 | 高(需大量资金) | 低(可分散投资) |
| 未来增长潜力 | 趋缓(人口红利消失) | 高(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



五、管清友观点的深层逻辑
1. 投资时间窗口的“不可逆性”
房地产的高回报主要集中在20002020年,而股票基金的高回报可能集中在2020年之后。未来20年,如果投资者仍选择房地产而非股票基金,可能错失更长期的增长机会。

2. 资产配置的“时代性”
房地产是过去20年的“时代资产”,而股票基金是未来20年的“时代资产”。两者在不同经济阶段具有不同的投资价值,但都需根据时代需求进行调整。

3. 风险分散的“必要性”
房地产和股票基金分别对应不同的风险敞口。房地产抗通胀但流动性差,股票基金抗波动但需长期持有。未来,投资者可能需要更平衡的资产配置,而非单一依赖某一资产。



六、现实启示与建议
1. 重新认识资产配置逻辑
投资者需意识到,房地产和股票基金是不同类型的资产,不能简单类比。未来20年,股票基金可能成为家庭财富增长的核心工具,尤其是对于年轻家庭和高净值人群。

2. 关注长期趋势
房地产市场可能进入“稳定期”,而股市可能进入“高增长期”。投资者需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资金规划,选择合适的资产配置组合。

3. 警惕“非理性”投资
过去20年,很多人因房地产的高回报而忽视股票基金,但未来20年,股票基金的高回报可能让投资者误以为“不买基金等于错过机会”。需理性评估资产配置的长期价值。



总结
管清友的类比本质是提醒投资者:过去20年,房地产是“时代资产”,未来20年,股票基金可能成为“时代资产”。两者在历史和未来都具有重要地位,但需根据经济周期、政策环境和个人需求进行选择。未来不买股票基金,可能类似于过去不买房子,但核心在于:资产配置需与时俱进,而非固守过去的经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分认同

但不认同全部,因为不是所有版块,所有类型的股票都可以买。

有雷,还有不少超级黑心大地雷。

而且怎么买,什么节奏买,都是大问题。

大多数人做不好,就像大多数人都无法成为房叔房婶一样。

就目前而言,我认为普通人最好的选择就是大部分主买券商板块,不要问为什么,当前这个估值,这个趋势阶段的券商板块,在我看来如果不进行长期投资,简直就是犯罪。

然后辅攻军工,医药中药,新能源车之流就可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学家管清友的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在通过历史类比的方式,揭示当前投资环境下股票基金与房地产在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经济周期、资产属性、风险收益特征以及未来趋势等。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历史背景:过去20年房地产的“高回报”现象1. 房地产的不可逆性 中国.............
  • 回答
    经济学家管清友提出的“不建议年轻人把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的建议,我认为是非常有洞察力且切中要害的。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句建议的意义重大,我非常认同并能接受一定程度的通勤时间,但绝不是“浪费”。为什么我认同管清友的建议?1. 时间是年轻人最宝贵的稀缺资源: 年轻人正处于学习、.............
  • 回答
    管清友经济学家的“年轻人不要在通勤上多花时间”这一建议,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年轻人更高效地利用时间,但之所以不容易被接受,甚至引发争议,主要是因为触及到了年轻人生活中的多重现实困境、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结构性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管理”建议。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现实的生存压力与无奈: .............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经济学家宋清辉12岁儿子坠亡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有限,但结合类似事件的常见原因和背景,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可能的诱因及预防措施。以下为基于现有信息的推测性分析: 一、可能的原因分析1. 校园安全漏洞 设施隐患:学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围墙破损、监控盲区、楼梯护栏缺失等),导致学.............
  • 回答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深层原因与多维度解读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动因,反映了经济学家对于人才配置效率、创新活力以及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忧虑。要全面评价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经济学家为何感到遗憾?核心.............
  • 回答
    网传绿地集团高管被举报“谎称不孕不育致女下属怀孕并有不当经济腐败”的情况,如果属实,无疑是一个涉及道德败坏、权力滥用以及经济犯罪的严重事件。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一、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影响: 道德沦丧与权力滥用: “谎称不孕不育”的恶劣性: 这是整个事件中最令人.............
  • 回答
    经济学家提出的“央行多印2万亿,抓住7585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出台鼓励生育基金”的建议,是一个具有争议性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其可行性: 1. 建议的核心逻辑与目的:这个建议的核心在于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其背后的逻辑可以理解为: 生育率下降的紧.............
  • 回答
    任泽平提出的“生三胎每月奖励3000至5000元”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直接的经济激励来应对中国生育率下降的问题。要分析其是否有可能提高生育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一、 政策的出发点与合理性分析: 目标明确: 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生育率,特别是鼓励生育三胎。这直接回应了当前中国社会面临.............
  • 回答
    经济学家们被广泛认为是讲“谎言”的,但这并非是出于恶意或欺骗,而是源于他们所使用的理论模型、简化假设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表达方式。理解这些“谎言”,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局限性。以下是一些经济学家最常说的“谎言”,以及其详细解释:1. “假设所有人都理性决策者(Rational Ac.............
  • 回答
    经济学家是否数学都很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大部分都很好,但存在个体差异,并且“好”的定义也因领域而异。”为了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经济学对数学的需求程度首先,理解经济学本身如何运用数学是关键。经济学是一门研究.............
  • 回答
    任泽平这位经济学家关于“不要指望90后00后生娃”的说法,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非常敏感和核心的问题——生育率的下降,以及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旁观者,我对这个观点有几点看法,并且会尽量展开来说:1. 现实基础:90后、00后的生育意愿确实在变化首先,任泽平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从普遍观察和社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经济学家和算命的,虽然都试图预测未来,但他们的出发点、方法和最终目的,那可真是天差地别。咱们先说说经济学家。他们的目标是理解和解释经济活动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将如何发展。你可以把他们想象成那些特别喜欢研究“为什么”和“接下来会怎样”的人。 研究对象: 经济学家研究的是我们整个社会.............
  • 回答
    经济学家的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就像问“医生的水平怎么样?”一样,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粗暴地用“高”或“低”来概括。要理解经济学家的水平,我们得从几个维度去审视:1. 学术功底与理论深度: 基础扎实: 顶尖的经济学家往往拥有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统计学基础。他.............
  • 回答
    经济学家的游戏世界,总带着点儿“别扭”的基因。你以为他们会像普通玩家一样,对着屏幕里的城市、公司或者农场,脑袋里只有“赚大钱”、“扩张领土”?那你就太小瞧他们了。让他们玩模拟经营类游戏,场面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激烈”得多。第一幕:初入“数据之海”游戏刚开始,别指望他们会像你一样,随手点几下就造房子、种.............
  • 回答
    任泽平这番话,虽然言辞犀利,背后却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在生育问题上的一系列深层矛盾和困境。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1. 代际差异与生育意愿的鸿沟:最直接的,这反映了不同代际在生育观念、经济能力、生活压力上的巨大差异。 90后、00后: 这两个群体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竞争加剧、.............
  • 回答
    经济学家与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视角和实践上,常常呈现出既有交集又有张力的对比。这种对比源于他们各自的出发点、目标、分析工具以及面临的约束条件都大相径庭。经济学家:理性分析、模型建构与理论探索作为社会科学的从业者,经济学家的主要工作是理解、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他们的核心工具是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 视角.............
  • 回答
    经济学家在预测美国通胀时低估了其爆发力和耐力,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数据滞后性、模型假设偏差、外部冲击的复杂性、政策反应的滞后性以及行为变化的非线性特征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 一、数据滞后性:通胀指标的滞后性与信息不对称1. 数据采集的滞后性 美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好奇的一点。按理说,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价值规律、市场运行这些核心问题的学科,经济学家应该对市场了如指掌,怎么反倒在实际投资里“翻车”的不少呢?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说“大多数”都失败,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原因,让经济学家在投资这条路上比普.............
  • 回答
    许多人认为,现代经济学家已经“放弃”了价值分析方法,尤其是那些与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联系紧密的价值分析。这种说法并非全盘否定,但确实触及了经济学思想演进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变化。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法,以及“放弃”的程度,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什么是价值分析方法?在深入讨论之前.............
  • 回答
    说起厉以宁先生,在中国经济学界,那绝对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用“厉害”来形容他,其实有点太简单了,他的贡献和影响力,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如果非要细说,那得从几个关键点来展开。一、思想的先驱与理论的奠基者厉以宁先生最被大家熟知的,恐怕就是他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早期,对股份制改革的坚定呼吁和理论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