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代经济学家放弃价值分析方法了吗,为什么?

回答
许多人认为,现代经济学家已经“放弃”了价值分析方法,尤其是那些与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联系紧密的价值分析。这种说法并非全盘否定,但确实触及了经济学思想演进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变化。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法,以及“放弃”的程度,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什么是价值分析方法?

在深入讨论之前,我们先简单界定一下“价值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语境下,“价值”这个词本身就有多种含义,但通常我们说的“价值分析”,指的是试图从某个根本性的或内在的来源来解释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或“价格”。

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 LTV): 这是最著名的价值分析方法,在古典经济学(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则被认为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可能会受到供求等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价值。
边际效用论(Marginal Utility Theory): 20世纪初兴起的“新古典经济学”或“边际革命”引入了主观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或者说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由其“边际效用”决定的,即消费者从消费最后一份商品中获得的额外满足感。这种价值是主观的、与个人需求相关的,并且是相对的。

现代经济学为何“放弃”了早期价值分析?

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及其后续发展(如新凯恩斯主义、行为经济学等),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不再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分析价格和经济运行的基础。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分析工具的转向:
从“价值”到“价格”的直接分析: 新古典经济学更倾向于直接分析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而不是去探究价格背后那层“内在价值”的来源。他们认为,价格是由供求双方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决定的。供给方愿意以某个价格出售,需求方愿意以某个价格购买,而市场均衡价格就是双方都能接受的那个点。这种方法更加直接,也更易于量化和建模。
边际分析的强大解释力: 边际效用论和边际成本分析在解释价格形成、资源配置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例如,钻石比水贵,并非因为钻石的生产耗费了更多劳动,而是因为在人类基本生存的条件下,水的边际效用很高(即最后一杯水很重要),但其总供给非常丰富,边际效用很低;而钻石的边际效用相对较低(非必需品),但其稀缺性导致其边际效用更高,所以价格也更高。这种解释与人们的直觉和市场观察更为吻合。
数学和计量方法的普及: 现代经济学高度依赖数学模型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边际分析(导数)提供了一种优雅的数学工具来描述和预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劳动价值论虽然有其深刻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意义,但在构建精密的、可实证的数学模型方面存在固有的困难。

2. “价值”概念的多样化与不确定性:
主观性与客观性之辩: 劳动价值论强调价值的客观性(由劳动决定),而边际效用论则强调价值的主观性(由个人效用决定)。现代经济学普遍接受了主观价值论在解释消费者行为上的优越性。我们很难客观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不同商品、不同时代、不同技术下的精确含量,也难以处理非劳动投入(如土地、资本的贡献)。
“价值”的模糊性: 即使抛开劳动价值论,如何界定和衡量“价值”本身就充满挑战。是生产成本?是效用?是稀缺性?是边际效用?是使用者效用?现代经济学倾向于将“价值”问题分解为更具体、可操作的分析对象,如“价格”、“效用”、“成本”、“偏好”等。

3. 理论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的局限: 劳动价值论在解释非劳动投入(如资本、土地)的价值来源,以及复杂生产和服务(如创意、金融服务)的价格时,显得力不从心。它也难以解释价格的短期波动,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平均利润率趋同的现象。
新古典方法的优势: 新古典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价格如何根据供求关系变动,如何分配稀缺资源,以及企业如何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做出决策。这些是当时经济学研究的重点。

4. 研究范式的转移:
实证性与可证伪性: 现代科学方法强调理论的实证性和可证伪性。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精确衡量,在实证层面存在很大困难,这使得其可证伪性受到挑战。而新古典经济学利用价格、数量、成本等可观察的经济变量,更容易构建实证检验的框架。
关注点不同: 早期经济学家(如马克思)关注的是生产关系、剥削、剩余价值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他们使用劳动价值论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逻辑。而现代经济学更侧重于研究个体理性行为者(消费者、生产者)在市场机制下的决策,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放弃”的真实含义:是彻底抛弃还是理论演进?

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理论演进”和“研究重点的转移”。

劳动价值论的遗产: 尽管主流经济学不再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它并非完全被遗忘。
批判性视角: 劳动价值论,尤其是马克思的分析,为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贫富差距、剥削和周期性危机提供了深刻的批判性视角。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仍然在发展和运用劳动价值论。
对“价值”的持续思考: 即使在主流经济学中,对“价值”的思考也从未完全停止。例如,在环境经济学中,人们尝试量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价值”;在福利经济学中,讨论如何衡量社会福利。这些研究虽然不直接使用劳动价值论,但都体现了对“价值”的追寻。
生产侧的考虑: 尽管边际分析是核心,但生产成本、技术进步对产品“价值”或价格的影响,仍然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这些因素更多地被整合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框架中,而不是通过“劳动时间”来直接量化“价值”。

新古典理论的局限与发展: 另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虽然在解释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上取得巨大成功,但也面临自身的局限。
“价值”的真空? 批评者认为,将价格完全归结于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贡献,以及长期生产关系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行为假设的挑战: 假设个体完全理性、信息完全对称的“经济人”模型,在实践中受到了行为经济学的挑战,后者引入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洞察。
宏观经济的复杂性: 简单的供求模型难以解释金融危机、贫富差距恶化等复杂宏观经济现象,催生了新的宏观经济理论。

总结:

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主流经济学,确实已经不再以劳动价值论为分析价格和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这是因为边际效用理论和边际分析提供了更具解释力、数学可操作性和实证性的工具,并且更符合市场供求的直接观察。分析的焦点从寻找“内在价值”的根源,转向了更直接地分析市场机制如何通过价格信号来协调供求、配置资源。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对“价值”的思考完全消失。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在批判性经济学、对资本主义深层结构的研究中仍然具有生命力。同时,现代经济学也在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来理解更复杂的经济现象。所以,与其说是“放弃”,不如说是经济学在追求更精确、更有效、更可操作的分析工具过程中,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理论范式转变和重点的转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

我本人教授现代经济学史。现代经济学四大流派,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剑桥学派,马克思学派中,只有洛桑学派(静态一般均衡理论)在帕累托以后宣称自己放弃了价值分析。

1 奥地利学派(主观效用价值分析)

奥地利学派是典型的主观效用价值论,效用可比较可测度(对早期奥派而言)。奥派大佬之一的Wieser将他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Der natürliche Wert”和“Teorie der gesellschaftlichenWirtschaft”,也就是自然价值和社会经济学理论,这算是概括了早中期奥派的理论结构。

顺便提一下,效用可测性的证明是通过瓦尔拉斯“市场解等于理论解”证明的。这个大佬同时是奥地利和洛桑学派的鼻祖。虽然他不太受帕累托待见,但是有熊彼特这个小迷弟。顺便说一下,马克思的笔记和书信显示他完整阅读过瓦尔拉斯的《纯粹经济学要义》,但是并没有留下相关书评(再顺便说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嘲笑过英国奥派杰文斯的理论,但并没有留下攻击过瓦尔拉斯的证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主观效用价值并不适用于货币理论,因为货币的主观效用并非边际递减。这导致奥地利学派的货币论出现二元价值论,也导致它无法运用联立方程式求均衡解的方式同时确立价值体系和价格体系。

2 洛桑学派(价值论的驱逐与弹性概念)

洛桑学派在瓦尔拉斯那里并没有驱逐价值论,而是绕开了。瓦尔拉斯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分成三个部分。纯粹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纯粹经济学只是不具体讨论价值,但它需要社会经济学的价值判断予以补充,这点在帕累托那里也没有变。

帕累托通过建构无差别序列(注意无差别曲线是艾奇沃斯的发明,他本人是效用价值论的拥趸者。今日的经济学教科书对无差别序列的介绍完全违背了帕累托的意图)和选择函数绕开了效用价值。帕累托的这一套操作实际上基于当时流行的马赫主义,即认为科学的任务不在解释,而在于揭示变量间的数量关系(马赫甚至否认力的实体存在)。

这样在生产和分配领域一般均衡理论确实成功地驱逐了价值论。但是在货币那里碰到了钉子。为了在没有价值论的情况下确立价格理论,洛桑学派拿出了臭名昭著的货币数量论。但是货币数量论同样面临两难选择。要么他将陷入循环论证的方法论困境,而如果要运用斯拉法体系同时求解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虽然可以避免循环论证,但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决定方式必须统一。这要求洛桑学派必须给出商品的价值论。

作为妥协手段,一般均衡理论引入了弹性概念。某种程度上提出,可以把这个概念视作洛桑学派的价值分析方法。

3 剑桥学派(生产费分析)

剑桥学派在早期,尤其是创始人马歇尔和他的继承者庇谷那一代是存在价值论的。尽管马歇尔承认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剑桥学派的价值论并不是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生产费理论,马歇尔衡量投入劳动的生产费时,并不是用的劳动量或者劳动时间,而是用的劳动的负效用。它可以算作主观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一种折中。庇谷的福利经济学三定理更是建立在主观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

这也导致早期的剑桥学派存在和奥地利学派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上的二元价值论。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凯恩斯创造了统一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通论(一般理论),实际上放弃了劳动的负效用理论,回归了传统的生产费理论。但与此相对,凯恩斯的价值论是一种价值尺度论,并不是完整的价值理论。(这里的完整一词并不带价值判断。)

4 马克思学派(三位一体的劳动价值分析)

马克思学派的价值论是完整的价值理论。存在价值尺度论,价值实体论和价值形态论。也就是价值实体(抽象人类劳动),价值量(必要劳动时间)和价值形态的三位一体。

但要注意在马克思学派里,价值理论的适用范围并不是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非物质劳动(按经济人类学的解释,它本就不属于“经济”领域。注意这里物质的含义与庸俗理解不同,电磁波等无形物属于物质,交通运输部门这种涉及空间位置变化的也属于物质生产部门。存在物质实体的艺术劳动,反而属于非物质劳动。),非生产领域的劳动(例如流通劳动,分配劳动,消费劳动)不适用于劳动价值论。

总结

可与看出,现代经济学四大学派或多或少都存在价值分析方法。题主提出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对价值论的排斥很大程度上基于18-19世纪风靡自然科学领域的马赫主义(或绝对的经验主义)。在此之后,由于经济学的领域缩窄(经济学被局限于“纯粹经济学”),价值分析对纯粹经济学而言已成为外生条件,但并非不存在。

至于教科书的新古典综合理论把能得罪的学派已经得罪的差不多了,把庞巴维克的效用论放在帕累托的分析工具上估计能把后者气活。强行对瓦尔拉斯、帕累托等人的应用经济学、社会经济学的默杀也不能说没有意识形态动机。而对剑桥学派的肆意修改导致整个凯恩斯经济学出现分裂,是两个剑桥论战和新凯、后凯加入异端经济学阵营的重大契机。

希望题主以后提及“现代经济学”时,不要把它等同于教科书里的新古典综合。

PS:以上内容不是正式的学术回答(主要是我懒),未经过引用和确认,部分内容可能存在错误或者混用,希望读者批判地看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多人认为,现代经济学家已经“放弃”了价值分析方法,尤其是那些与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联系紧密的价值分析。这种说法并非全盘否定,但确实触及了经济学思想演进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变化。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法,以及“放弃”的程度,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什么是价值分析方法?在深入讨论之前.............
  • 回答
    2014年的经济,感觉不像前几年那样一路高歌猛进了,身边好多事情都透着点“慢”的意思。我所在的行业是互联网科技,虽然整体上还在往前走,但那种爆炸式的增长好像没那么容易了,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找新的增长点。行业内的感受: 烧钱大战降温,但也没停歇: 以前好多创业公司,尤其是在O2O(线上到线下)领域.............
  • 回答
    现代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是否是伪概念,这是一个在经济学界存在长期争论但主流观点倾向于认为它是有效且基础性概念的问题。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什么是边际效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边际效用的定义。在现代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以及理论指导的局限性。如果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能够获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指导,理论上来说,它们确实有可能更好地应对挑战,缓解危机,甚至避免覆灭。然而,历史是复杂多维的,经济因素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使有再先进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面对政治、社会、文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也触及到了不同学科在历史发展中的定位问题。如果我们将“中医黑”对西医的看法,直接套用到西方经济学身上,确实可以引申出一些有趣的思考点。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中医黑”通常会怎么看西医: 强调科学性与实证性: 他们会认为西医建立在严谨的科学方法之上,通过实验室研究、临床试验、.............
  • 回答
    关于现代主流经济学能否为经济危机提供可行解决路径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内涵,以及“可行路径”的具体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主流经济学”指的是什么。通常,我们将其理解为以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 Synth.............
  • 回答
    现代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涉及理论上的不足、实证上的挑战以及新经济思想的兴起。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其面临的困境,以及最终被其他理论所取代的原因。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尤其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和马克思经.............
  • 回答
    经济学家挨骂,看似是经济现实的残酷映照,实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单是“缺少了什么”那么简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预测失准与“事后诸葛亮”的尴尬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诟病的一点。经济预测本就如同天气预报,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但当经济学家们信誓旦旦的预测与现实大相径庭,甚至出现重大偏差时,.............
  • 回答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达沃斯论坛的演讲中力挺拜登,称其经济议程为“现代供给侧经济学”(Modern SupplySide Economics),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理解的概念,因为它与传统的“供给侧经济学”有所不同,并试图为当前美国的经济政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辩护。为了详细理解“现代供给侧经济学”,我.............
  • 回答
    西方主流经济学能为解读现代中国经济提供什么视角?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可以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框架来理解现代中国经济,但它本身并非万能钥匙,也无法完全涵盖和解释中国经济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西方主流经济学”.............
  • 回答
    送礼,这件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社交艺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当我们将经济学原理套进去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洞见。很多经济学家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送现金比送实物礼物要“好”。这个“好”并不是指情感上的亲疏,而是从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出发,它指的是能让收到礼物的人更满意,更能最大化礼物本身.............
  • 回答
    202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给了三位在劳动经济学和因果关系分析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经济学家:David Card、Joshua Angrist和Guido Imbens。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化,更是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深刻的洞察。David.............
  • 回答
    《资本论》与当下的经济脉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巨著,自问世以来便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无数回响,也成为了理解资本主义运行逻辑的基石。时至今日,当我们在谈论贫富差距、金融危机、技术变革带来的就业冲击,甚至全球化带来的复杂挑战时,总会有人回望《资本论》,试图从中找到答.............
  • 回答
    主流经济学界是否还在使用阶级分析法?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程度、角度和细微差别的。总体来说,主流经济学界目前较少直接、显性地将“阶级分析法”作为核心分析工具,但其内在精神和部分概念在经济学研究中依然有所体现,只是以更现代、更细化的形式出现。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
  • 回答
    宏观经济学中不乏一些引人入胜且出乎意料的微观基础,它们如同隐藏在巨浪之下的洋流,深刻地影响着市场的走向和经济体的表现。这些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和决策,在汇聚成宏观现象时,往往展现出一种超越简单叠加的涌现性,令人拍案叫绝。1. 预期在宏观经济中的“魔力”:理性预期学派的革命在理性预期学派崛起之前,宏观经.............
  • 回答
    现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之所以存在两套利率决定模型,主要是因为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分析层面,分别形成了“古典/新古典利率决定理论”和“凯恩斯主义利率决定理论”。这两种理论虽然都试图解释利率是如何形成的,但它们的出发点、关注因素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套模型的区别、各自.............
  • 回答
    “中国经济学”这个概念在中国经济学界是一个正在发展和讨论中的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被普遍接受的、完全定型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当前中国经济学界对于“中国经济学”的探索和定位:一、 “中国经济学”的提出与背景“中国经济学”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现实和理论.............
  • 回答
    有很多经济学现象和事实,如果缺乏一定的经济学知识,普通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难以理解,甚至是完全违背常识的。这通常是因为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些非直观的、系统性的力量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例子,并解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1. “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及其市场失灵 .............
  • 回答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经历了二战后的蓬勃发展与之后学术思潮的变迁后,至今仍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和独特性。它并非主流,但在特定学界和理论领域内,依然是理解日本经济社会以及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重要视角。要详细探讨其现状,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展开。一、 学术界的传承与发展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个标签在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人性深处的一些东西。要说现代人类的审美观和经济发展水平有没有很强的关联性,我的感觉是,确实有,而且这种关联性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是相互塑造,但并非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让我试着把我的想法细致地讲一讲,不带 AI 的那种“公式化”或者“冷冰冰”的论调。1. 最基础的:满足生存是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