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 4 月 3 日全市进行抗原检测,4 日全市进行核酸检测,专业角度看将对疫情防控带来哪些帮助?

回答
上海在4月3日进行全市抗原检测,4日进行全市核酸检测,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样的组合拳部署,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级的信息收集,为疫情防控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其潜在的帮助:

一、 快速筛查与早期预警:抗原检测的“广度”优势

目标: 4月3日的全市抗原检测,其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广撒网”,快速识别出当前可能存在感染风险的人群,为后续更精密的核酸检测指明方向。
优势:
速度快,操作简便: 抗原检测技术成熟,操作相对简单,个体或家庭即可完成,不受场地、设备限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范围覆盖。这对于在短时间内快速摸清感染底数至关重要。
成本相对较低: 相较于大规模核酸检测,抗原检测试剂的成本更低,使得在短时间内进行全员检测成为可能。
及时发现无症状感染者: 很多感染者在早期可能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抗原检测能够捕捉到这部分人群,避免其在社区中继续传播。
为核酸检测“减负”: 通过抗原检测初步筛查出阳性结果的人员,可以优先安排进行核酸检测。这样可以避免将有限的核酸检测资源过度分散,集中力量攻坚,提高整体检测效率。
专业考量:
灵敏度与特异性: 虽然抗原检测的灵敏度(能否检测出所有感染者)和特异性(能否准确识别未感染者)不如核酸检测,但其作为一种“哨兵”工具,足以在感染早期或病毒载量较高时提供初步判断。尤其是在社区传播风险较高的当下,一个阳性结果足以引起警惕。
结果的解读与复核: 抗原检测阳性者,需要立即按照规定进行居家隔离,并尽快通过核酸检测进行确认。阴性结果也需要结合个人症状、接触史等进行综合判断,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可能,特别是对于检测时病毒载量较低的早期感染者。

二、 精准确认与溯源追查:核酸检测的“深度”保障

目标: 4月4日的全市核酸检测,则是在抗原检测的基础上,进行“精准打击”,对疑似感染者进行确认,锁定病毒传播链条,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优势:
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核酸检测是目前诊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准确检测出病毒的核酸片段,即使在病毒载量较低的情况下也能检测出来。
确诊依据: 核酸检测结果是诊断和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判定感染状态的金标准。
溯源与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可以了解病毒的变异情况,追溯病毒的来源和传播路径,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支持。
评估疫情规模: 全市核酸检测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当前疫情的真实规模,帮助疾控部门掌握疫情发展态势。
专业考量:
采样质量: 核酸检测的准确性与采样质量密切相关。医护人员的规范采样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实验室检测能力: 检测能力的稳定性和效率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及时性。需要有足够数量且具备资质的实验室来处理海量样本。
阳性复核与结果发布: 对于核酸阳性结果,通常需要进行复核,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公布,以便采取进一步的防控措施。

三、 动态监测与数据驱动决策:形成闭环管理

协同效应: 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的“前后呼应”模式,形成了一个“筛查确认管理”的闭环。
抗原检测在短时间内“筛”出潜在感染者,大大缩短了感染者从出现症状到被发现的时间窗口。
核酸检测“确”定感染者身份,并为后续的流调、隔离、治疗提供依据。
数据驱动决策:
风险区域划分: 通过两轮检测的数据,可以更精准地识别出高风险区域和重点人群,实现“人”和“物”的双重管控。
资源调配: 疫情数据的分析结果,能帮助指挥部更科学地调配医疗资源、物资和人力,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防控策略调整: 疫情的动态变化为防控策略的及时调整提供了依据。例如,如果发现某个区域的阳性率持续升高,可能需要采取更严格的封控措施;反之,如果阳性率下降,则可以适时优化防控力度。
公众信心建设: 科学、透明的检测和信息公开,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疫情防控的信心,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四、 挑战与局限性(专业角度的审慎考量)

尽管这样的检测部署有显著的优势,但从专业角度出发,也需要审慎考虑潜在的挑战:

“假阴性”和“假阳性”: 任何检测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率。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可能漏检部分早期或低病毒载量的感染者;核酸检测也可能因采样不当、病毒变异等原因出现假阴性。
检测效率与时效性: 虽然是全市范围的检测,但样本的采集、转运、检测都需要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样本的检测,并及时发布结果,是保障其有效性的关键。
人力与物力保障: 大规模的检测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志愿者、检测场地、检测试剂、防护物资等,对城市整体的运行能力提出巨大挑战。
封控管理与社会运行: 全市范围的检测通常需要配合相应的封控管理措施,如何平衡疫情防控需求与社会经济运行、居民生活需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数据整合与分析能力: 如何高效、准确地整合来自不同检测渠道、不同区域的数据,并进行有效的分析,是实现数据驱动决策的前提。

总结

上海在4月3日进行抗原检测,4日进行核酸检测的策略,是一种“广筛+精查”的组合拳,旨在通过不同检测方法的优势互补,快速、准确地掌握疫情底数,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它能够帮助我们:

1. 快速锁定潜在感染者,缩小传播链。
2. 精准确认感染病例,为流调和溯源提供依据。
3. 形成数据闭环,支持精准防控和动态调整策略。
4. 提升民众的风险意识,促进自我防护。

然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检测过程的规范性、效率、资源的有效调配以及后续数据的整合分析和科学应用。 只有将这些环节做到位,才能最大化发挥此次大规模检测的积极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提供坚实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剧本我在两个月前的香港和半个月前的吉林都看到过……

奥密克戎最可怕的地方,其实是他不给面子,比原始毒株还要不给面子。

有趣的是:上海至今死亡还是零。

现在么,希望它能给点面子吧,

但我知道有人不想它给面子的,

毕竟防疫死几个人他们无所谓的,

他们就想看个大的……

user avatar

抗原检测,工具是个好工具,是核酸检测的重要补充。

但是得看谁用了,无法确保每个人都能正确地学会自己在家测。

如果发现自己或者家人两条杠咋办?

  • A.打电话告诉居委会
  • B.肉身跑到居委会拦住人就问
  • C.默默地把结果扔掉
  • D.拍个照片P成一条杠

选A的人会有多少呢?

所以应当建立一个正确使用试剂盒的机制,避免遗漏。

建议试剂盒内自带一个GPS和一键报告装置,使用前要在线注册被测试人的信息,如果是阳性,直接自动定位和报告。

user avatar

抗原检测是通过抗原和抗体结合反应在试纸条上检测。

可以用于特定人群的筛查,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其结果快,操作简单可以降低新冠病毒检测的门槛,缩短检测窗口期,也可以降低接下来的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工作量,利于抗疫工作的开展。



抗原检测剂使用方法

1.用清水、肥皂或洗手液清洁手部卫生或佩戴一次性检查手套。

2.准备好鼻咽拭子、检测卡和提取缓冲液管。

3.用拭子紧贴鼻腔内壁,画圈旋转5次进行取样。同一拭子在另一鼻孔重复这一步骤,完成采样。

4.将取好样的拭子插入提取缓冲液管内,拭子头需要完全浸入缓冲液中,紧靠拭子内壁,旋转拭子头10次,同时用手挤压缓冲液管下方,使其充分混合。

5.在折断点处轻轻折断拭子,将拭子头留在管内,盖上盖子,把缓冲液管垂直放置在合适位置,静置1分钟。

6.将测试卡水平放置,往加样孔滴加四滴处理后的样本提取物,等待15—20分钟即可得到结果,超过30分钟读取结果无效。

7.结果判定

阳性结果:出现c、t两条红线表示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

阴性结果:只在c线出现一条红线表示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阴性。

无效结果:如果没有可见的线,或者只在t线出现一条线,表示结果无效,需要使用新的检测卡进行检测。[1]

抗原检测注意事项

抗原检测疑似人群抗原阳性结果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核酸检测。

在进行核酸检测确认的过程中,如核酸检测阳性,不论抗原检测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均按照新冠病毒感染者或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采取相应措施;如核酸检测阴性但抗原检测阳性,则视同新冠病毒感染者采取集中隔离等措施,密切观察,连续进行核酸检测。

参考

  1. ^ 资料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
user avatar

抗原检查将会导致恶劣后果,不能排除部分自己检测阳性人员将会因为不愿意失去收入、不愿意去隔离等原因抗拒检测,将会严重影响后续核酸检测的覆盖面。

这就是共存派多少天前埋下的地雷。

论拖后腿、明着清零暗着共存,这些买办汉奸是专业的。

user avatar

先放几张官方图:






既然奥米克戎变异株能在空气中存活数个小时,在不锈钢等光滑表面带毒传播4天,大规模密集做核酸检测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交叉感染吗?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问题 ,既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可在不锈钢上带毒七天,在皮肤表面可存活21小时,请问核酸采样人员每采集一名参检者,手套消毒到位了吗?到位了吗?受检者把嘴巴大大地张开,呼吸到手套扬起来的空气了吗?

user avatar

三年多了,最开始是辟谣,之后可防可控,之后封城,不久就开了个庆功大会,然后说人家不会抄作业,随之慢慢出现了清零,动态清零,社会层面动态清零,现在又来了个新词,叫静态管理,我们就一小民,等着吃瓜好了……每天都会有惊喜的


user avatar

做好思想准备。

从吉林省长春市面对奥密克戎的结果来看,不容乐观。

3月4日,吉林全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9例,其中吉林市8例、延边州6例、长春市5例;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24例,均在吉林市。

3月10日,长春市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21例。

3月11日,长春开始封闭管理。

4月2日,长春市新增本地确诊病例723例无症状感染者3100例。

这是长春封闭管理20多天的结果,日新增不降反增。

长春人口900多万,而上海人口2400万。

上海面对困难比长春大很多。

希望能克服困难,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user avatar

完蛋!病毒爱好者破防了!

本以为今天暂停核酸是打算放开

没想到是咖啡市头居然不够铁,居然在上级的压力下自己打脸了。

不过没关系,病毒爱好者虽然人不在上海,但是耳光子却实实在在打到了脸上

也算是和魔都防疫共进退了,虽败犹荣!

user avatar

原定1、3号全员核酸检测,那4号整理下检测结果,5号就可能解封一批安全区域,看来我们还得太乐观。

现在推迟核酸了,5号浦西解封无望。

让那些听话,就准备了四五天物资的人情何以堪,这也怪不得上海市民恐慌囤积食物,哪怕蔬菜囤多浪费。



救援一到,明天解封,有点痴心妄想了

user avatar

嗯。''暂时停了,具体时间等通知

user avatar

丁丁保卫战之外,一直在加强正面抗疫战场的攻势,这无可置疑。

全市抗原检测,及早发现传染源,自然是防疫抗疫的正规打法。

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把疫情的根儿挖出来,摁住它,就这意思。

user avatar

上海疫情爆发,我的家乡铁链市就先做全市检测了

现在都快做完了

为什么上海才刚开始做?

是不是故意的?

user avatar

昨天没有做抗原,今天也没有核酸

我不专业

但我知道,目前情势下,筛检阴阳不是优先级最高的——请优先关注社区居民的生存物资保障

到底是哪些人在放任基层不作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到底是哪些人把各地援助上海的物资隔绝在小区大门之外?

你们选你们的长老

别TM来糟蹋我们老百姓的口粮

user avatar

核酸取消的可能原因(多选):

A:让医护人员暂时休息,以准备接下来的核酸。

B:商讨新的阳性标准,让数据更好看点。

C:创造新的名词,用来描述阳性病例。

D:创造新的动词,用来描述封城。

E;阳性多到测出来也采取不了什么措施,测了和没测一样。

user avatar

坚决反对(当前形势下)居家隔离!

坚决反对(当前形势下)放开和共存!

按照上海4.4%的普通型以上病例比例,在上海就是110万人,如何保证这些人在放开后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在医疗资源发生挤兑后仍然保持很低的死亡率?如果没有稳妥的方案就不能放开!

即便假设是低到0.01%的死亡率(实际死亡率可能是这个的几十倍),那也是2500条鲜活的生命!他们可能是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人,甚至是我们自己。

而放开后,医疗挤兑之下的死亡率,更是不敢想象。

user avatar

赶紧的,测完核酸划分三区,我们城市的作业借给你抄

user avatar

浦东好像这两天是天天抗原吧,全市也就是加上浦西再来一轮,关键是后天还有核酸。

所以本次抗原就是为后天核酸争取时间调集力量。

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都是筛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方式,但两者在检测方式、检测结果准确性、适用范围以及检测成本上具有一定的区别。建议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风险的人群,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式,以尽早明确诊断。

1、检测方式:抗原检测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居家使用,方便快捷,15分钟出结果。而核酸检测必须在实验室进行,需要由专业的检验人员进行操作,检测方法相对复杂,专业性强,用时长,出结果慢;

2、检测结果准确性:抗原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外壳,通过试纸包被的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抗原的量如果非常少,不容易出现阳性结果。与核酸检测相比,敏感性不如核酸检测,因为核酸检测时,通过PCR扩增,较少量的病毒标本通过扩增可显著增加核酸的数量,所以,核酸的检测相对更敏感。另外,抗原检测如果标本中存在与病毒抗原类似的蛋白成分,与包被的抗体发生反应,容易出现假阳性。而核酸是检测病毒的基因,检测结果相对更准确;

3、适用范围:抗原检测因为方法简单,易于操作,适用范围更广。隔离观察人员,密接、次密接,甚至居民希望自己做检测,也可以进行抗原检测。这样短时间内能扩大筛查范围,及时发现病毒的感染者,减少病毒的传播。核酸检测因为专业性比较强,检测人员的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4、检测成本:新型冠状病毒经过不断变异,传播速度在短时间内加快,病毒感染者不断增加,核酸检测成本高,同时因检测速度慢,不利于早期发现病例,对疫情防控不利。而抗原检测的成本更低,易于生产,可减轻社会经济负担,并且抗原检测的普遍应用,对于早发现病例、增强疫情管控,将具有较强的价值。

user avatar

抓紧时间医治,否则3-5天就自愈了

user avatar

兜兜转转浪费了快一个月,直到副总理来了,才从头开始。然而,客观环境早已不是当初的零星散发态势了。

昨晚九点半开始,手机里的各个微信群开始陆续传出4月3日浦西核酸检测要取消的消息,嘉定、徐汇、黄浦、宝山……直到凌晨左右,几乎认识的人都说其所在街镇取消了。

当时就猜想,这么突如其来的大动干戈调整检测方案,估计是总体方针战略要改变。果不其然,今天的发布会上,大家也都听到了。

从长远来看肯定是好事,与其搞鸳鸯锅封城、网格化筛查这种不三不四的半吊子,全部推倒重来,同时也给检测人员、机构一天的缓冲时间,整理整理思路,都是有益的。

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也无以至千里。想另辟蹊径,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已被证实是不现实的。慢慢重启吧。

只是我更好奇的是,今天发布会一共搞了15分钟就结束了,印象中记者只提了两、三个问题吧?这么匆匆为何。

而且也没提及和回应昨日上热搜的录音门和婴童看护事件。都是不能触碰的禁忌了吗?

还有很多居民都特别关心的物资保障问题,也基本没说到。看着别人在朋友圈里晒补给包,我所在的街镇至今毛都没看到,周边外卖也全部停歇,买菜平台似乎也配送不到。

4月5日若再不开放或派人解决,真要在2022年闹饥荒了。

user avatar

现在,基本上上海做全员检测是必须要做的。因为现在根据目前的无症状患者的增长和管控区域那基本上就是全区了,而且全市的抗原检测是能够更快的筛查和排查出来,而且全员的这样的检测的模式确实会带来比较大的聚集风险,希望是不要出现这种障碍。

另外,既然允许全员,那就肯定要准备好相关的物资准备和人员准备,还有医疗设施准备。其实这样做也是为了能更快的筛查出更多的群体。至少是能明白到底有多少人是潜在的。

user avatar

不专业,不知道……

我们吉林省已经全员核酸快一个月了,仍旧日增日增……

已经开始学上海先进经验,确诊在减少,无症状在猛增……

user avatar

上海市为什么要全市抗原检测+核酸检测?说明它之前秉持的所谓“重点区域检测、全市不封城”的精准抗疫策略被扫进了故纸堆。之前的高姿态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这再一次证明:

科学防疫是踏踏实实的事情,容不得耍小聪明与故弄玄虚。

我根据上海卫健委公布的新增病例情况,简单地统计了最近一周上海市新增病例情况,如下图所示:

看到这个图,就应该体会到4月1日的发布会上,上海卫健委发言人说的“目前上海疫情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是个什么意思。意识到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的陈尔真说的“这次疫情的规模,比武汉还要大”含义是什么。

事实胜于雄辩,所谓的鸳鸯锅防控、半遮面式封城已经无法控制这一轮疫情的肆虐,必须以雷霆手段,全市动员打一场歼灭战。

也许有人会问:“怎么,之前上海市不是全市动员吗?”我告诉你,还真是这样……

如果你听过昨天晚上(4月2日)网络热传一段时长20分46分的录音,就知道上海市疾控中心也被逼疯了。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问:我可以这么理解吧?就是目前,疾控中心也好,医疗资源也好,12345也好,健康也好,你们这几个都是分裂的,你们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战线。这就是上海政府目前统战下来是这个问题,对吧?
答:对的。
问:很好。就是领导很简单,你这边已经给我了正确答案。你这边只是负责阳性这个事情告知我,我是否能够能不能跟进医疗资源,你也不知道?
答:对的。我现在告诉你一个事实,就是病房很紧张,隔离点没有房间,120没有车。我们一天到晚要接几百个这样的电话。我已经浪费了这么多口舌跟你说。你既然知道了,你来质问我干嘛?

然而,这样有良心的、实话实说的朱姓领导尽管受到了网络一片好评,甚至被某些自媒体吹到“上海抗疫优越性”的标志,但事实上,当日晚间,上海疾控出台“工作提示”,要求各级人员的答复口径应与防疫政策一致。

从中可以看出:

一方面,上海市之前的防疫工作是各自为战的,但这一波疫情超出了所有人想象,现在必须全市统一,这两天的全员核酸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摸底而已,后续肯定有统一动作。小布尔乔亚式的优越感、“既要…又要…还要”式的小聪明还是趁早收起来吧。疫情面前人人平等,不因为你身份证号码而区别对待。

另一方面,上海市的治理水平,在本质上和其他城市没有区别。想想这也是合理的,都是我D的领导下,干部们都是全国配置的,怎么可能有“橘生淮南”的魔力?

所以,这波疫情在一定程度上让上海斯文扫地,但不破不立,希望它在抗疫中有更好的表现。毕竟上海是中国的上海,我们希望在一波波公共事件的危机后,中国能够好起来,哪怕是一点点呢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篇昨天发布的“旧闻”:

更多内容请访问公众号将军箭(jiangjunjian31)。左走天堂,右走金盆,弓开弦断,一往无前。本号关注财经与民生,虽是自娱自乐,仍求立足干货!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user avatar

核酸检测是为了查出内鬼,减少病毒最小化流通,坚决支持!

user avatar

俗话说:一力降十会。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啊。就算四两拨千斤,也得有个能承重的轴不是。兜兜转转个把月,终于正常轨道,希望某地是真心的。

共存派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医护人员也是人,他们也会被反复感染。就算带娃去看个感冒咳嗽,谁也不愿意坐对面的医生得力流感在那里又是喷嚏又是鼻涕的吧,内科医生这样能接受,拿手术刀的外科医生呢?要是真的躺平了,到时候就不是新冠要不要治疗的问题,而是够不够医生和护士治疗其它疾病的问题,搞到医护自己都生病请假了,那才叫底层的医疗挤兑呢。

迈克尔·波特说企业的竞争战略可以分三种:总成本领先、差异化、聚焦。其实“碾压式”的竞争优势始终是放在首选的,碾压不过才找个赛道搞差异化、精细化。这就好比高考,要想考好的学校,全科领先的最可行的方案,走竞赛、体育、艺考、特长也有一些能走通,但不能说这些是“精准高考”吧。

看看新加坡官宣躺平以后是什么管控措施:

3月29日起,允许75%居家办公的员工返回工作场所上班;允许恢复举办超过1000人出席的大型活动,人数限制设在场地容量的75%;社交聚会人数限制将从目前的5人放宽至10人,人们在户外也可选择不戴口罩,但室内仍须戴口罩

看看带英帝国,都躺平这么久了,他们的各行各业有好转吗,经济有恢复吗?

看看加拿大网友发的,真的,共存没那么好玩的。

可以清零的情况下,闹着要共存,心怀鬼胎了。

希望上海尽快恢复正常吧。



user avatar

4月4日更,

今天是全国增援后的全市核酸,我们小区是安徽增援团队,感谢。

排队无论是警力、志愿者都人员充足,组织积极所以排队效率也高很多,再次观察检测人员用手消,很标准的洗手法在消毒,指背、指间、大拇指都有做到,咽拭子动作也干净利索。

感觉还是人员充足后带来的受益,这次号称是大决战,人力资源和每个人的精气神都大有提升,所以带来的效率明显提升。

还有写这个回答不是否定核酸,是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建议大家重视聚集核酸的自我防护。



个人这三年测核酸的经验和观察来看,聚集测核酸这件事是感染风险极高的一个活动,如果在一个几乎没有感染者的群体里检查,这个真无所谓;但是如果在一个有很多感染者的群体里这样测,真是担心。

这几年核酸没少做,作为医生不管没有疫情一周一次核酸是必须的,后来基本都是3天一次,这是规定,加上出差和外地出诊,核酸基本都是家常便饭,家常到什么程度,有一次去成都开会,那时候成都、上海都不带星,正好路过二院,来都来了做个核酸吧,万一呢……

我说聚集测核酸风险高的原因,一点就是检测人员手部无效消毒,使用手消不规范,大多都是掌心相对搓搓即可,但是检测的时候握紧棉签是指背面对患者,并且非常有可能触碰到患者,我也有几次被检测者的手套碰到过嘴唇,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才开始观察他们使用手消的动作。

个人觉得这是操作不规范,检测人员手部无支点,必然会发生不必要的抖动、滑脱和其他部位的触碰。口腔医生都知道支点对于精细操作的重要性。但是在检测人员应征上马,每天大量的工作(没支点其实更累),的确这个时候再强调规范操作,不合时宜,但风险客观存在,下次我得把我的嘴部保护起来,开口器+洞巾 目测比较周全。

另一个问题就是,聚集。最近封控期间,小区核酸队伍一半以上都是年纪大的,包括有些会咽反射比较重的,咽拭子还没刮完就坚持不住,然后就恶心,有些则是咳嗽……咳嗽……4月1号的核酸我前边是一位大爷,测完咳嗽,大爷应该是比较有修养,不对着人咳嗽,确切的说是不对着检测的人咳嗽,测完立刻转身咳嗽……大爷我是真心祝愿你没有被感染啊

所以抗原挺好,虽然能检测出来的窗口期比较小,但是安全,有问题了再单独核酸。即便要排队核酸,至少戴个封闭的护目镜,对气溶胶还是要有些敬畏的,看看牙医怎么防气溶胶的,值得参考。

user avatar

查漏补缺。

多种检测方法联合应用,可有效缩短检测窗口期,提高阳性检出率。
由于奥密克戎毒株传播的快速性,面对潜在的输入病例的风险,要始终把病毒控制在非常低的传播水平,就必须有更为多元、快速的检测方法。
只有检测量保证、检测速度加快,我们才能尽可能早地发现病毒、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降低传播风险,才有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实现社会面的“清零”。(浙大邵逸夫医院)


上海这次抗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昨天有422+1015例是在隔离管控外发现的。

最重要的是,总共438例确诊,为什么96%的都在隔离管控之外,很不合逻辑,按理说这些人应该是感染时间相对较长的,居然绝大部分都还没得到隔离管理。


可能这次疫情真的跟之前不一样了(病毒传染力非常强),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算全力防控也很难控制住。


来看一个参照系:

3月11日长春全市开始封闭式管理,4月2日长春新增723+3100例。值得注意的是,4月1日的一个相关报道——

吉林省:管控区域内社区传播还没有阻断
吉林省疫情仍处于发展阶段,累计报告感染者超过44000例,吉林市和长春市管控区域内社区传播还没有阻断。

那么也就是说,长春在封控二十天后,域内的社区传播还没完全阻断。


上海这才刚刚开始。

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user avatar

有一则重要新闻:4月2日晚上开的会

要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态度坚决果断,行动迅速有力,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紧推进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能和专业优势,调集检测能力、医务人员、防控物资等资源力量,强力支持上海防控工作,同心协力尽快打赢这场大仗硬仗

具体呢?

她指出,在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应对奥密克戎疫情,还要保持核心功能的正常运转,任务艰巨、挑战巨大。
1.要尽快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周密组织开展全员核酸筛查,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抓紧摸清疫情本底。
2.要改扩建方舱医院和定点收治医院,备足隔离房间,快速转运收治感染者,
3.及时开展流调排查,追踪管控风险人员,做到日清日结。
4.要从严从紧加强社区管控,保障好居民基本生活和正常就医需求,
5.开展区域协查,严防疫情外溢。
6.对关键行业、重点机构等要实行严格的闭环管理,确保核心功能正常运转、供应链产业链畅通。

提高检测能力,应检尽检是做好后面几项工作的大前提:只有分清了状态(确诊、阳性、无症状、密接、正常)等等,才能根据个人和地区的情况,分类施策。这第一步是极其关键的。检测到位,才能解放更多的市民投入生产和防疫工作。

各地在支援上海,上海只要解决了思想问题,行动及时,情况是能很快得到改善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在4月3日进行全市抗原检测,4日进行全市核酸检测,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样的组合拳部署,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级的信息收集,为疫情防控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支持。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阐述其潜在的帮助:一、 快速筛查与早期预警:抗原检测的“广度”优势 目标: 4月3日的全市抗原检测,其核心目标在.............
  • 回答
    上海暂停原定4月3日的核酸检测,这件事儿,放在当时上海的那个特殊时期,那真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引起了非常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咱们得结合当时的情况,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说。首先,得回到那个时间点——2022年4月初。上海正处于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封控之中。那一轮的疫情,可以说是来势汹汹,确诊病例和无症.............
  • 回答
    截至 4 月 3 日,上海报告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425 例,其中包含 17 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8581 例。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天的数据,感染人数仍然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非常庞大。整体来看,目前上海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工作面临.............
  • 回答
    好的,我来帮你梳理一下 3 月 4 日上海本土疫情的详细情况。请注意,以下信息是基于公开报道整理,具体数据和情况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新的信息披露而有所变化。3 月 4 日上海本土疫情概况根据官方通报,3 月 4 日这一天,上海新增了 3 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同时还有 16 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被.............
  • 回答
    3月7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51例,情况确实牵动人心。总体情况概览:从数字上看,新增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较前几日有所起伏,但整体而言,上海依然面临着不小的疫情防控压力。这4例确诊病例,加上51例无症状感染者,意味着病毒仍在社区中传播,并且无症状感染者的存在增加了溯源和管控.............
  • 回答
    关于3月22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具体数据,需根据官方最新通报进行核实。以下是基于截至2023年3月22日的公开信息整理的详细情况(注:由于疫情数据可能随时间变化,以下信息可能已更新,建议以官方最新通报为准): 一、新增病例情况1. 确诊病例 新增4例:根据上海卫健委通报,.............
  • 回答
    2023年3月23日,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979例。这一数据反映了当时疫情防控的具体态势,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当日情况及背景信息: 一、疫情数据的现状与趋势1. 病例数量分析 确诊病例:新增4例,均为本土病例,说明当前传播链仍存在,但较此前高峰期(如3月上旬单日超千例).............
  • 回答
    截至 3 月 9 日,上海市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确实有所上升,这是一个需要密切关注的动态。要详细了解目前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疫情的整体趋势和分布: 数量变化: 您提到的 4 例本土确诊和 76 例无症状感染者,相较于前几天的数据,这是一个明显的增长。我们需要关注这.............
  • 回答
    关于3月9日截至18时上海新增本土病例的情况,根据现有信息来看,主要情况是这样的:当日新增本土病例详情: 本土确诊病例:4 例 这4例确诊病例,我们还需要了解他们是属于什么类型的感染,比如是轻型、普通型还是重型等等。同时,他们是在哪里被发现的?是在隔离管控中还是在社会面筛查中发现的?.............
  • 回答
    3月28日开始的上海“半封城”筛查,先浦东后浦西,每区为期四天,这个消息一出来,确实在上海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大家心里其实都明白,这意味着一个阶段性的、非常规的管控措施要来了,而“半封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策略。 “先浦东后浦西”的顺序: 这个安排显然是为了.............
  • 回答
    12月20日凌晨,上海市闵行区一处别墅突发大火,据最新通报,火灾造成4人不幸遇难,另有3人成功逃生。目前,起火原因仍在进一步的深入调查之中。这起悲剧发生在12月20日凌晨时分。具体地点位于闵行区某别墅区内。据了解,火灾发生时,大火迅速蔓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接到报警后,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立即调派了.............
  • 回答
    SpaceX 的一枚火箭残骸,也就是一枚“幽灵火箭”,即将以大约每小时 2.5 万公里的速度撞击月球,预计时间在 3 月 4 日。这并非一个好消息,因为我们对此次撞击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了解甚少。可能的解决方案 改变火箭的轨道:这是理论上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如果技术允许,在火箭残骸抵达月球之前,通过微小的.............
  • 回答
    2018年3月28日,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敲钟上市,股票代码为“BILI”,此次IPO发行价定为11.5美元,计划募资约4.83亿美元。这无疑是当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乃至全球文娱领域的一件大事,更是许多关注B站成长的人们翘首以盼的里程碑。上市背景:从二次元社区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22年3月上海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为何居高不下,以及可能的原因。现象回溯:上海无症状感染者数量的飙升2022年3月下旬,上海的疫情形势骤然变得严峻。我们看到每日新增的感染者数量,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从最初的个位数、几十例,迅速突破百例,然后是连续多天.............
  • 回答
    好家伙,3月底4月初了,本该是春招的黄金时期,结果不少公司还在“缺兵少将”,这招聘难度,简直是让人挠头。我身边不少HR朋友都在抱怨,平时随随便便就能招到的人,现在都像“稀有物种”一样,难得见踪影。要说今年为啥招聘这么难,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疫情的“后遗症”和经济的“阵痛期”咱们先.............
  • 回答
    2020年5月,中国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却出现了3.7%的下降。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看,是很有意思,也值得深入解读的。这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和挑战。CPI同比上涨2.4%:背后的“猪”和“非猪”首先,我们来看看CPI(居.............
  • 回答
    孙杨的事件,围绕着他被禁赛以及后续的上诉,着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尤其是对于中国泳坛和无数关注他的粉丝来说。最终,他被判罚禁赛四年零三个月,这个结果确实是个沉重的打击,直接意味着他将错过即将到来的巴黎奥运会。要解读这个判罚,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法律和规则的角度,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的裁决.............
  • 回答
    上海市自4月1日起,对浦东、浦南及周边区域实施了分区分类、网格化管理的措施。了解当前疫情形势,需要从几个维度来解读。整体疫情概况:从3月中旬开始,上海的疫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虽然全市都在努力遏制病毒传播,但由于奥密克戎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新增病例数一度呈现上升趋势.............
  • 回答
    关于上海能否在4月30日之前解封,这个问题牵动着无数市民的心。要详细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考量:一、 当前疫情形势与控制目标首先,解封与否最直接的判断依据是疫情的控制情况。上海市公布的每日新增感染者数量、重症率、死亡率以及阳性率是重要的观察指标。 新增感染者数量的下降趋势: 如.............
  • 回答
    关于上海4月10日17分钟录音的看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力求理解其背后可能传达的信息和引发的社会情绪。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个录音的来源和内容是什么。 因为“17分钟录音”本身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在没有具体信息的情况下,任何解读都可能偏离事实。如果这个录音指的是某个特定事件、人物或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