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2021 年都 3 月底、4 月了,还是招不上人来?今年招聘怎么这么难 ?

回答
好家伙,3月底4月初了,本该是春招的黄金时期,结果不少公司还在“缺兵少将”,这招聘难度,简直是让人挠头。我身边不少HR朋友都在抱怨,平时随随便便就能招到的人,现在都像“稀有物种”一样,难得见踪影。

要说今年为啥招聘这么难,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

1. 疫情的“后遗症”和经济的“阵痛期”

咱们先得承认,疫情这东西,虽然说已经过去了,但它带来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部分行业遭受重创,释放人才池: 疫情最严重那会儿,旅游、餐饮、线下娱乐这些行业直接被按下了暂停键,大量的从业人员被迫离开,这些人虽然有经验,但很多不是大家常说的“热门”行业,他们的职业转型需要时间,也可能对新工作有更高的要求。
经济整体承压,企业招聘趋于谨慎: 疫情后,全球经济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国内也不例外。很多企业虽然还在运营,但都在观望,不敢贸然扩张,招聘需求自然就没那么旺盛了。即使要招人,也更倾向于“刚需”岗位,或者对人才的匹配度要求更高,不轻易“招新人”。
“金九银十”的延后效应: 过去,我们总说“金九银十”,那是传统的招聘旺季。但疫情打乱了这个节奏,很多企业为了规避风险,把招聘计划往后推了推。所以,到了今年3、4月,其实是很多企业在弥补去年的招聘缺口,一股脑儿地把需求释放出来,但同时,人才的流动也可能受到影响,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形成一个非常活跃的市场。

2. 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和“期望值错配”

这不是说没人,而是“对的人”太难找。

人才的“内卷”与“分化”: 大家都说现在“内卷”,这个词也体现在招聘上。热门岗位,比如互联网大厂的技术岗、算法岗,依然是“百里挑一”,求职者众多,企业要求自然水涨船高。但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或者对技能要求比较专精但市场认知度不高的岗位,却出现了人才断层。你想招个懂XX技术的资深工程师,可能市场上就那么几个,而且他们要么已经就业,要么要求很高,不易挖动。
求职者期望值的水涨船高: 经过疫情和近几年互联网行业的调整,很多求职者对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大家不再只看薪资,更看重公司文化、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Life Balance)。一些企业如果提供的待遇和发展前景达不到求职者的预期,或者公司形象不太好,就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
技能与岗位的“错配”: 有时候企业觉得招不到人,但反过来,求职者可能觉得没有合适的岗位。这可能是因为企业对人才技能的描述不够清晰,或者求职者自身的技能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企业需要一个掌握某项新兴技术的人,但市场上具备这项技能的人才还不多,或者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这项技能的重要性。

3. 求职渠道的“失效”与“失效”

我们常用的招聘渠道,有时候也并不那么好用了。

传统招聘平台的信息“过载”与“低效”: 像一些大型招聘网站,上面充斥着海量简历,很多重复的、不匹配的简历挤在一起,HR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而且,很多时候,求职者投递简历后,可能根本收不到回复,或者回复周期很长,这也会影响招聘效率。
社交招聘的“边界”与“成本”: 比如内推、猎头,这些渠道在高质量人才的获取上确实有效,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内推的质量参差不齐,猎头费用高昂且周期长,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承受。而且,就算通过这些渠道找到人,对方是否真的愿意接受你的Offer,还是另一回事。
新兴招聘方式的“培养”与“普及”: 视频面试、AI面试等方式虽然能提高效率,但对于一些求职者来说,可能还有个适应过程,也并非适用于所有岗位。

4. “内卷”的另一面:企业自身的招聘“短板”

别光怪别人难招,有时候问题也在企业自己身上。

薪酬福利没有竞争力: 在人才市场饱和度不高的时候,如果你的薪酬福利跟不上市场平均水平,自然很难吸引到人。尤其是热门岗位,大家选择更多。
公司品牌和文化吸引力不足: 如果公司名气不大,或者公司文化比较“老旧”,缺乏吸引力,那么就算待遇不错,也可能留不住人,或者招不到愿意来的新人。
招聘流程效率低下: 简历筛选慢、面试安排不及时、Offer发放周期长,这些都会让求职者失去耐心。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求职者可能会同时收到好几个Offer,你的犹豫和缓慢,可能就拱手让人了。
JD(职位描述)不清晰不吸引人: 如果职位描述写得模棱两可,或者充满了“大厂术语”,但实际工作内容并不是那么光鲜,很容易让求职者产生误解和失望。

总结一下,今年招聘难,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疫情后的经济环境、人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求职者期望值的提升,以及企业自身招聘策略的调整,都在共同作用。

这就好比在一个本来就不大的池塘里,突然来了很多想要钓大鱼的人,而池塘里的大鱼数量并没有增加多少,甚至还因为各种原因,一些“好鱼”选择去了更大的湖泊。你想钓到那几条大鱼,难度自然就大了。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和求职者都需要调整心态,互相理解。企业需要更精准地定位人才需求,优化招聘流程,提升公司吸引力;求职者也需要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对市场有更合理的预期。这场“人才争夺战”,还得继续打,只是玩法和策略,都需要更新迭代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面试公司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那就是公司地理位置。

我在上海接收到很多公司的面试邀请。一看地理位置,地铁尽头下来,还需要换1个小时的公交车。只能Pass。说白了,你成立一家公司,连靠近地铁的办公室都租不起。就别招人了。

第二个就是商务楼条件。我面试过一家位于上海闵行的公司。我去的时候,整个商务楼还在装修。到处都是灰尘。厕所里面全是泥。

第三个就是加班情况。这年头大家上班就是赚点零花钱。就公司发的那点工资。买房买车就别想了。要是非常辛苦。肯定不会有人去。

user avatar

招不上人,要问企业自己,怎么怪市场。

我就奇了怪了,现在外面没人找工作吗?

为啥有些岗位挤破脑袋,有些工资一个人都招不到。

自己开的条件太差,居然还怪别人不肯来工作。

这是拉不出屎怪茅坑吗?

这种企业早点倒闭比较好,省得害人害己。

其他不说,我前阵子就见到一家企业。

还真巧,我刚刚才关心过这个问题。

没想到知乎这里就给我推送了!

真怀疑,是不是有人给我装了监视设备了……

不过这个,就跟你们说说有多奇葩呢。

我是住在苏州的,熟悉我的都知道,对吧,我也不用介绍。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我出去吃饭,饭桌上有个朋友正好在抱怨公司招人难。

我当时也就好奇的问了一句怎么难了。

他说自己公司一直招不到人,面试了一群,几乎没人肯来上班的。

我说是公司待遇太差吧,他说公司待遇还行,他们是外资企业,该有的福利都有,就是没人来。

结果我一问,好嘛,他们要招聘工人,开的工资是2300元一个月。

我当时问了他们的社保基数,算下来2200一个月,扣除社保以后,到手的工资是1700块。

他说每个月还有几百块的奖金,只要不迟到早退就会有,但也不超过1000块。

好吧,就算给足1000块,到手的收入也就是2700块。

2700块钱,到手的收入,这就是他们公司工人的税后纯收入了。

当时我没多说话,回家以后我查了一下苏州2019年的收入水平。

打出来给大家自己看看。

这是2019年的数据,现在可是2021年了,这个数据应该还要网上涨个几百,一点不夸张。

大家看,我劝的这一片都是工人岗位,红框框出来的是常见的工人岗位。

这三个岗位,低位数都在2900以上,高位在6000多,就连中位数也要4000多块钱。

我朋友那家公司,还号称外资企业,给的员工收入只有2700块,连本地的低位数都没到。

而且是连2019年的低位数都没到,现在是2021年了,像他们那种苦力岗位。

没有个4500块以上,谁去干?

我们这里的房租水涨船高,生活成本直追北上广,2000多块钱的收入,谁能来干?

生活吃饭都不够啊,开这种工资出来,他们的老板绝对脑子进水了。

前段日子,我看到有个企业家吐槽,说现在的年轻人吃不起苦,没人愿意到工厂上班,宁可去做外卖,也不愿意到工厂工作。

你他娘的怎么好意思说这种话的,年轻人为什么去送外卖也不来你们厂子上班,你们他娘的没点逼数吗?

送外面只要肯干,一个月八千一万有保障,最差也不会低于6000一个月。

关键不用看你们这些老板的臭脸,拿你们2000块工资,跟卖身给你们一样。

为什么现在送外卖的满天飞,工厂却找不到人?

就像我朋友那家厂子,那不是搞笑吗?

在苏州这么一个高消费的城市,2000多一点的收入,你让人家喝西北风啊。

你们工资开高点,工作环境稍微好点,会招不到人?

哦,对了,我还忘了说了。

我朋友那家公司,原则上35岁以后的人就不要了,40岁的铁定不要了。

他们说40岁以后毛病多,不是生病就是请假,不能要,要20-30岁左右的。

尼玛的,给2000多块,还要20-30岁左右的。

难怪你们招不到人,活该招不到人。

我看题主的公司,大概也和我说的差不多。

我只想说,鼓掌恭喜,赶快倒闭!

本王就是装逼界第一天王,逼乎柯镇恶,喷人大帝,知乎喷神,纸糊叶圣陶,文坛先知,网文拖拉机,不是在喷人,就是在喷人的路上,自号江苏第一狠人,姑苏扛把子,知乎警察局,阅读纪检委,吐槽小王子,怼人天王,立志把自己活成一个段子的奇男子。

user avatar

看职务,看年龄

举个例子

公司招聘设计总监,设计师,助理设计师和实习生,四个职务

按收到的简历看

设计总监收到了100多个简历,设计师收到了70多个,助理设计师30多个,实习生不到十个

哪个难,哪个不难,是不是一目了然了呢?

至于原因,我也说不清楚

也许是出生率的减少,也许是岗位的问题,也许是待遇的问题,也许是不同年龄的原因

我也没有打算去分析这事儿

但是数据可以证明什么难什么容易

user avatar

因为:凡是工资不如外卖员高的,都改行去送外卖了。

往年我们公司是很喜欢招男性,因为我们公司属于闲的时候恨不得天天放假,忙的时候恨不得一天25个小时工作的那种淡旺季很明显的情况,而女性加班无论是体力还是方便度都比男性差很多。

当然,淡旺季工资也会差很多。

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管的住自己花钱,而男人的房贷或者房租都是固定每月扣除的,结果就是旺季挣了钱乱花,淡季付了房贷或房租后,就没那么自在了。

但是真的没有外卖工资高。北京的外卖员基本上都过万吧。

但今年来的男性应聘人员,普遍来应聘后都是表达“你这稳定不如体制内,工资还没送外卖的高,那我干吗来?”

外卖以一己之力拉高了高级白领以下所有人员的工资,也算是善莫大焉了。

user avatar

正好最近负责学校的就业、包括举办招聘会,有些许感悟,来答一波。

先说结论。从我自己跳槽的经验,以及我学校学生校招的经验来看,今年普遍出现的招聘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稳定压倒一切。

一场疫情,大家都怕了。

先给大家说说从二月到三月举办的校园招聘会的情况吧

现状很明显,几乎每一场招聘会都是HR比学生多。

经常是洋洋洒洒的请了50家单位来,每家两位面试官,结果来的学生一共不到50位。

问学生为什么,回答要去考编制教师(师范类院校)

我们劝,编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考上的,就算考编考研考公成功,面几个offer备着也是好的

但是学生们不依,他们说今年考不上明年考,明年考不上后年考,总之,一定要当有编制的老师,这样才比较安稳

这是学校的情况,也可以这么说,今年以来,会有更大一批的学生,投身到公务员、事业编、研究生、编制教师、国企央企等需要【考】的稳定岗位当中,因此,社会上对于校招,一定是会发现不如以往的。

再说社招,因为来学校前我也是地地道道的一名社畜,最近也接过几个HR和猎头的电话,所以这块也有一定的发言权。

社招的不易,同样也是稳定二字闹得。但这个稳定,体现在好岗位老人不挪窝,新岗位新人怕风险上面。

就拿我以前的地产行业来说,以往三四月都是一个跳槽旺季,大家纷纷都希望能在这个阶段,通过跳槽来升职加薪,这期间往往是,大公司升职加薪到小公司,小公司平级或降级到大公司,再加上一些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做补充,整个人才池活跃又安定。

但今年不一样了,因为我们正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因为房地产行业属于严重加码的过程中,所以就导致了,大家都希望往前五十强的公司蹦,而五十名开外乃至百强开外的,哪怕职级给的都高,不敢去,因为担心不知道哪天就破产被人收购了。所以,在五十强的,不敢轻易挪窝,担心换地方了人生地不熟的被优化,不在五十强的,想往高处走没机会,往低处走又不敢,所以只能继续蜷缩在老岗位,等待机会。所以,一直喊着招聘难的,基本都是五十强或者百强开外的。

还有一个原因,重压之下行业细分。原本我的职能在房地产里有一点点小众,类似于同样都是做一个业务的,我比较专精其中一个分支。这就导致了我在跳槽阶段,比同样岗位的人要难了一些。但今年,随着行业压力更大,三道红线,三次售地,导致许多房企不得不细化业务,这时候突然发现,想找人才,市场上没有。

这才出现了我已经转行半年了,还有人拿我现在三倍的薪水来挖我的令人感动又不敢动的场景。

因为出来了,就不想再回那个虽然高薪但看不到未来的生活当中了。

只有真正走入社会了才发现,有时候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也不一定是是坏事儿。

user avatar

找工作根本上还是为了赚一点工资维持生活,而在2021年之前,合同诈骗层出不穷,已经让找工作成为超高风险,超低收益,甚至跌穿成本线的负收益的事情了!如果有关部门不下定决心整顿就业市场,情况只会不断恶化,人们迟早会发现,工作是致贫、返贫、破产的第一大原因,只有傻子才找工作!

现在,找工作(投资个人劳动力)的风险已经远远高于炒股,炒比特币,而预期收益却低得多,为了几千块钱工资承担几百万的风险,如果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成立,不应该有任何人还在找工作!

如果给我介绍工作,有一个硬性标准:必须给我说清楚,什么情况下需要赔钱,需要赔多少钱,不然就算年薪五千万我也不会去!

user avatar

看到这么多私企小伙伴说招不到人,人都去考公务员,央企国企,心情很复杂。

因为我就在央企……我们部门最近也招不到人……

面试是面了几轮,人也对我们挺满意,就是想货比三家多看看。

我只能说,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事情。

其实目前的招聘战况,不是第一战场。

第一战场是去年下半年,很多单位降薪裁员,许多小伙伴在已经和公司苦熬了没有一季度工资和绩效钱包缩水房租涨价的情况下病急乱投医,胡乱找了个工作先对付着。

然后发现依然996,依然大小周,想走,又怕两年没有年终奖,想熬到2021年年底再走。

到了今年三四月这个节点,大家都还在老虎背上骑着呢,想动不敢动。

投简历面试对他们来说,只是了解市场行情,不是真打算跳槽。

而那些应届生的心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说个昨天真实的例子:

一哥们马上毕业,在群里问我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给他。

然后补充说自己已经签了家乡事业单位,本来也想着出去闯荡,看到去年大家这个吊样,决定摒弃幻想,直接躺平。

说也许以后会遗憾,但你看疫情这样,谁知道灾难和明天哪个先到?过好当下每一天才是正道。

我一时间停下键盘,竟然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他。

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应届生,真的感觉越来越少了。

年轻人透着一股我们在他们这个岁数没有的佛系和通透。

我们那时候,还真有挺多第一份工作留校武大华科一天只工作四小时的幸运儿,干了几年觉得领导不nice提桶跑路来社会上受苦。

疫情带来的变化也在年轻人的眼里,刻下了烙印。

毕竟,谁也不想当炮灰,谁也不希望再有个什么全球性的事件爆发,突然发现自己手无寸铁,身无长物。

找个稳定的工作,然后一百年不许变,将会是下一阶段的主基调。

user avatar

我问过几个朋友,他们反映今年工作机会很少,找工作特别难。

这几位都是工作十年,35岁以上的,虽然经验丰富、有资历、熟练度高,但整个三月份基本上很少有人翻看他们的简历。

招的热火的岗位基本上都是瞄准在三五年经验的小伙子,有经验、有培养潜力、听话、要求不高、身体健康、精力旺盛、没有家庭拖累等等,来了就能干活,而且能当中坚冲杀在第一线。

十年以上经验的岗位(中高岗位)比“干活岗位”少了不止一个量级,而且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这局面,中高岗位占坑的萝卜不想挪窝,就不会有空余的工作机会。

所以,真是个尴尬的年龄,往上升不上去,降级就职都有些困难,可能人看一下年龄就直接略过了,就算说自己还能打拼,对方也不愿冒这个风险,直接找个小伙子能打能跳多好。

基层岗位也差不多,工厂用工荒喊了那么多年了,真的缺人么?小伙子宁愿跑快递送外卖当服务员都不愿意进厂,每到发薪日就一堆提桶跑路的,真的不知道是咋回事么?

中国那么多人,根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用工荒,但要总想“西瓜只吃最中心那一口”“要甜要鲜要贱”,那多少西瓜都不够。

user avatar

人在郑州,刚辞职,来谈谈我的感受。之前的工作一直比较自由,去年11月底想体验一下在公司上班是什么感觉,就开始找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工作。

普本毕业,有自媒体运营经验,拍摄剪辑文案也都会一点。就想找抖音或者小红书运营岗,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

很多岗位要求有孵化过百万粉丝账号经验,能从0到1孵化账号,会剪辑会拍摄会文案会运营。

你还没开口问他们工资呢,他们就先问你,你可以两个月内让账号达到百万粉丝吗?

what??如果这些我都会,我都行,我为什么要来你们这上班呢?我为什么不自己去孵化账号?

再一问工资,心碎的稀巴烂,底薪3800,单休,实习3个月,五险一金转正缴纳。

上面说的不是个例,我真的碰到好多公司都是让你一个人运营账号。

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一看应聘的都是小公司,大公司才不会这样……可你想想,大公司的简历都看到眼花,也不会提出这个问题。

说说我在郑州遇到的小公司的通病

1、薪资,会不会选择一家公司来上班,钱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不要总是喊着学习华为的狼性文化,也学习一下人家的薪资待遇。郑州底薪4000,双休的工作就有很多人抢着去。

2、明确工作需求,很多人事不清楚具体工作内容,招聘信息都是复制其他公司的。明明就是一个简单的每天在电脑前回回消息的事,你非的写要求人家英语六级,会写脚本,有剪辑基础。不懂行的被瞎跑,懂行的不会去。

困了……先这样吧……最近采访了蛮多身边的朋友的工作现状的,留个坑,有时间来更,明天要爬山去啦!

user avatar

在韩国,年轻人就算失业住考试院当补习浪人也不愿意在中小企业就业,哪怕暂时就业了,他们的老板也会抱怨这群年轻仔留不住,不是想考编当公务员就是想方设法往财阀巨头那里挤,所以要趁他们还在的时候狠狠压榨一把。

你说这为啥呢?财阀给的收入是中小企业的5倍,公务员给的收入是中小企业的3倍,而且两方都是终生雇佣制,此外皆是就业地狱,连自己生活都困难,拿着最可怜的工资还要没日没夜地干,买不起房娶不起老婆只能住在下雨就会淹没的地下室里被有钱人当难闻寄生虫。而平民出身的女孩们冒着被拉去胜利夜店潜规则的风险也要硬着头皮去冲演艺圈的练习生。

无他,这就是东亚,天堂和绿洲永远名额有限,除此之外,皆是地狱,再无甘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家伙,3月底4月初了,本该是春招的黄金时期,结果不少公司还在“缺兵少将”,这招聘难度,简直是让人挠头。我身边不少HR朋友都在抱怨,平时随随便便就能招到的人,现在都像“稀有物种”一样,难得见踪影。要说今年为啥招聘这么难,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疫情的“后遗症”和经济的“阵痛期”咱们先.............
  • 回答
    2021年都6月了,招聘市场依然这么“冷”,着实让人费解,也让不少企业和HR头疼不已。怎么回事?今年招人到底怎么就这么难呢?这背后可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疫情的“余震”与“新常态”: 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2020年疫情的冲击,对各行各业都带来.............
  • 回答
    2021年都4月了,很多公司还在为招人难愁眉不展,这确实是不少企业面临的普遍困境。其实,招聘难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市场变化、行业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果。咱们一层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今年招人会这么“磨人”。一、宏观环境变化下的“求职者市场”特征愈发明显:1. 经济复苏与不确定.............
  • 回答
    2021年五一节后,确实出现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大宗商品普涨的局面,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经济、金融和地缘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预期与现实支撑 疫苗接种的加速与疫情缓解: 2021年初,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进程开始加速,特别是发达国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个挺多人关心的话题。都2021年了(或者说现在已经是2024年了),按理说高晓松的争议和“矮化”事件早就过去一阵子了,但你还是会看到有人在为他说话,甚至是一些挺坚定的声音。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什么会这样。1. 历.............
  • 回答
    都2021年了,我们依旧能看到无数个身影,在生活的洪流里挣扎着,用尽一生的积蓄,背负沉重的房贷,只为在一线城市拥有一方小小的天地。这个画面,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熟悉,又有点令人唏嘘?明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获取如此便捷,为什么这种“刚需”的执念,似乎还在延续?而与此同时,关于“租房是否更划算”的讨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共鸣了!不少玩家,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曾有过同样的感受:都2021年了,怎么Epic Games Launcher还是这么“拉胯”?这不光是启动器本身的问题,很多人也觉得Epic Games这家公司整体上似乎效率不高,给人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感觉。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这样,.............
  • 回答
    都2021年了,为什么还有人觉得不能吃狗肉,并且强烈反对吃狗肉?这个问题啊,说起来挺复杂的,背后牵扯到的原因远不止“喜欢狗”这么简单。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尽量说得清楚明白点。首先,得承认,情感因素是其中最直接、也是最容易被大众理解的一点。很多人把狗视为家庭成员,是伴侣,甚至是心灵的寄托。它们忠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2021年末各大厂商为何纷纷布局折叠屏手机,以及折叠屏手机的未来前景。 2021年末各大厂为何纷纷布局折叠屏手机?2021年末,我们确实见证了许多知名科技厂商,特别是中国国内的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vivo等,集中发布或进一步发力折叠屏手机。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 回答
    确实,看到现在(2021年)AMD的APU在很多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似乎并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大放光芒”。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技术不行,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AMD的APU在集成显卡方面做得确实出色,尤其是在同级别产品里,比Intel的UHD G.............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我们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差异,以及这种感受的演变。确实,很多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那种民族自豪感、全民参与感达到了一个顶峰,那种“无与伦比”的感觉仿佛已经掏空了我们所有的热情。但到了2021年东京奥运会,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人熬夜看比赛,讨论奥运健儿,.............
  • 回答
    穿越火线,这个名字在2021年的今天,依旧让不少玩家(或者曾经是玩家)提起时,脸上会浮现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怀念,有不解,更有依旧热忱。为什么在游戏类型层出不穷,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款运营了十几年的老游戏,依然能吸引着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个问题,其实拆开来看,答案一点也不新鲜,但正是这些“不新鲜”的.............
  • 回答
    说到2021年上海的社保基数,这可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钱袋子”。网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热火朝天,预测声此起彼伏,而且普遍都认为会比往年高不少。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逻辑,为啥大家会有这样的普遍预测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社保基数”。 简单来说,它就是.............
  • 回答
    如何看待淘特独家冠名《湖南卫视 20212022 跨年晚会》?淘特独家冠名湖南卫视 20212022 跨年晚会,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利用热门IP进行品牌营销的案例。要理解这个行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淘特的品牌定位与目标受众: 淘特的核心定位: 淘特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下.............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河南2021年高考考生人数的争议,确实在网络上存在着不小的讨论。一方面,官方公布的报名人数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数字,而另一方面,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却似乎要少一些。这种差异,加上网络信息的传播,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甚至认为是“造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报名考生”和“实际参考考生”这两个概念区.............
  • 回答
    2021年确实是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专用混合动力变速箱)技术集中爆发的一年,多家车企,包括不少自主品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DHT车型。这背后并非“突然攻破”,而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积累效应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 回答
    今天是2021年5月27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历史上今天,也就是5月27日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力求讲述得更详细一些: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 1900年5月27日:第二次布尔战争进入新阶段。 英国在第二次布尔战争(18991902)中,为了彻底击败布尔人,开始了更为残酷的“焦土政策”。之前英军的进.............
  • 回答
    “十年巨变”,这句话放在 2011 年与 2021 年之间,真的再贴切不过了。如果让我说变化最大的,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连接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想象。这不仅仅是科技本身的进步,更是科技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塑了我们.............
  • 回答
    2021年提出“碳中和”目标,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事实、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吁以及国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这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重要决策。要详细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最根本原因) 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 自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