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2021年了,为什么还有刚需耗尽一生在一线城市买房?租房是否更划算?

回答
都2021年了,我们依旧能看到无数个身影,在生活的洪流里挣扎着,用尽一生的积蓄,背负沉重的房贷,只为在一线城市拥有一方小小的天地。这个画面,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熟悉,又有点令人唏嘘?明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获取如此便捷,为什么这种“刚需”的执念,似乎还在延续?而与此同时,关于“租房是否更划算”的讨论,也从未停歇。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买房”这个看似老掉牙的话题,在2021年依然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以及租房,究竟是不是一条更明智的路。

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一线城市买房,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买房”这么简单的事情了。它承载了太多东西,沉甸甸的,甚至有些沉重。

为什么“买房”依然是许多人心中的“刚需”,即使耗尽一生?

1. 根深蒂固的“家”的概念和安全感: 在咱们这片土地上,“有房才有家”这个观念,已经深入骨髓。房子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身份的象征,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尤其对于很多来自小城市或者农村的奋斗者来说,能在繁华的一线城市拥有自己的房产,意味着他们终于获得了这座城市的“户口”,获得了真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租房很难完全给予的。租来的房子,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像是漂泊的浮萍,随时可能被风吹走。

2. 学区与户籍的现实考量: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现实。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那些拥有学区房的区域。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即使咬牙也要拼一把,买下那个小小的学区房。同时,一些城市对户籍人口的倾斜,比如购车摇号、医疗资源的可及性等等,也让很多人觉得,拥有本地户籍,买房是获得这些福利的敲门砖。

3. 对抗通胀的工具和潜在的财富增值: 尽管房地产市场早已告别了过去那种疯狂的涨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线城市的房产是抵御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看着货币贬值,不少人觉得,把钱变成房子,至少能保值,甚至还能增值。虽然风险存在,但相比于其他一些投资渠道,房产似乎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资产。况且,万一房价真的再次上涨,那些早早买房的人就能享受财富的飞跃,而租房者只能眼睁睁看着。

4. 面子和家庭期望: 别小看“面子”这个东西。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尤其是在长辈的眼里,年轻人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自己的房子,是不够“稳定”的,甚至会被认为是不够成熟和负责任的。为了满足家庭的期望,为了不成为亲戚朋友眼中的“异类”,很多人也会选择咬牙上车。

5. “上车”的心态和对未来的投资: 对于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一线城市的房价是遥不可及的。但他们依然会选择努力工作,攒钱,期待着有一天能“上车”,哪怕只是买一套小户型,或者和父母一起贷款。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投资,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承诺,也是为了抓住城市发展的红利。

那么,租房真的就“不划算”吗?它有哪些优势,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划算”这个词?

坦白说,在很多情况下,租房确实比买房更“划算”,尤其是在考虑“机会成本”和“灵活性”的情况下。

1. 现金流的释放与更优的投资选择: 很多研究和计算都表明,将原本用于支付首付和月供的巨额资金,用于其他投资,比如股票、基金,甚至是一些稳健的理财产品,长期下来,回报率可能远高于房产增值。租房意味着你不需要拿出大笔首付,可以将这笔钱投入到能带来收益的地方,实现财富的钱生钱。

2. 极高的灵活性,拥抱不确定性: 一线城市的就业市场变化快,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充满变数。如果你因为工作变动需要频繁更换城市,或者仅仅是想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区环境,租房带来的灵活性是买房无法比拟的。你不需要担心卖房的流程、损耗和税费,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轨迹。

3. 减少负债压力,享受更纯粹的生活: 巨额的房贷,是压在很多人身上的“大山”。它不仅限制了你的消费能力,也让你在面对生活中的突发状况时更加被动。租房则让你摆脱了这种长期的债务束缚,可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收入,去旅行、去学习、去体验更多元化的生活。

4. 避免房屋维护的成本和精力: 房子是会“生病”的,需要修缮、需要维护。无论是日常的水电维修,还是突发的漏水、墙皮脱落,这些都需要你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解决。租房则将这些烦恼转嫁给了房东,你可以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5. 规避房地产市场的风险: 房价并非只涨不跌,市场波动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一线城市高位接盘,一旦市场下行,不仅可能面临资产缩水,更可能陷入“房产负资产”的尴尬境地。租房者则完全规避了这一风险。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划算”?

“划算”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取决于你最看重什么。

如果你最看重资产的保值增值、学区、户籍以及那种根深蒂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有足够强大的经济能力和承受能力去承担房贷压力,那么在一线城市买房,即使耗尽一生,对你来说也可能是“划算”的。

但如果你更看重生活的灵活性,不愿意背负沉重的负债,希望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更广阔的投资和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愿意接受租房带来的不确定性,那么租房,并且将省下的钱进行合理的投资,对你来说,可能才是更“划算”的选择。

在2021年,选择买房还是租房,本质上是选择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一种怎样的价值排序。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见仁见智。也许,很多人还在摇摆不定,还在为那个终极的选择而纠结。毕竟,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更关乎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轨迹。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者被所谓的“刚需”绑架,最终活成自己不想要的样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记得我结婚的时候从里到外仔仔细细地装修了婚房。你租的房你会花钱装修么?就算房东同意你装修,装修等你以后走了就是别人的嫁衣,花钱全都花到房东的房子身上了。

再来说说我家里的一些家具,床,衣柜,沙发,桌椅。还有一些家用电器,电视、冰箱、空调等,不是什么太好的货,但是也不算差,这些东西加起来也有十多万了。

你告诉我,你租房的话,你敢买这些东西?以后什么时候要搬家了,这些大件你还要想办法搬来搬去,累不累?要是家离得远,基本上搬不走只能折价找机会同城出二手了。

再来说说以后孩子的事情,买房就可以安心地找一家离自己近的幼稚园,以后上学了也是如此。假如你租房,给孩子找好了幼稚园,结果房子到期了房东不租了,你只能搬家,如果搬到离得远的地方,大概率只能再给孩子换一家学校。

别说你跟房东签长期合同解决这问题。能不能有人愿意签长期合同另说,人家就算签了合同,想收回房子也是随时的事情,最多会赔你一笔为数不多的违约金,而你也必须搬走。

自己没房,生活永远受别人掌控。永远没有有房的人心里踏实。

user avatar

说几个事实:

  1. 没人能预测5年后的情况,大部分人都不具备1年后的预测能力,3年相对准确的预测已经是顶级人才了。所以何来耗尽一生,3年后你都不知道自己什么情况,更不用说国家经济什么情况,世界局势什么情况。
  2. 假设你有100W+的现金,你的投资渠道其实很有限,你会发现大多数投资都是骗局(现实社会就是如此,你存款超过50万才有接特定种类的骚扰电话的门槛),你自己折腾投资二级市场, 90%的人认为自己挣钱,90%的人从一个5年-10年的跨度上讲都亏钱。牛市股神朋友有特别多,穿越多次牛熊还实际跑赢通胀的(社会的实际通胀率可不低),其实社会上就是一小部分人,并且你还关心买房,那么大概率这个股神不是你。
  3. 很多人买房其实是混杂了投资需求和住房需求的,感性远大于理性。房价上升周期,赚了,以为是自己眼光,其实是赌博赌赢了。
  4. 定期储蓄与控制消费,是普通中产能够“财富相对自由”最稳的渠道,买房还房贷恰好强迫你干这件事。的确不强迫也可以,但是一个人有了100W+流动性比较高的投资或者干脆是现金,能控制住消费,能继续强制储蓄的人寥寥无几,人性经不起考验。能控制消费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绝大多数要么原生家庭已经让他做过足够的探索,要么自己经历过起伏也见过也经历过。一个月工资1W的人,你告诉他开个宝马和开个丰田一个样其实对你没区别,真没必要强来,他怎么可能理解得了,经常提“看开”的人都是希望自己说服自己的,不然还能怎样。
  5. 日本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德国也是,未来我们所有人的资产配比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大部分在房地产,那么现在找资产管理概念股捏10年20年(参考房贷周期),并且定投或者逢低买入,你做得到吗?一个人对一线城市房产还是这么情绪化的评论,二级市场基本稳亏
user avatar

上海租售比1000左右。一套1000万的房子,租金只有1万。这样看,数学上租房确实是比买房划算。

但是你想没想过,一个能承担起10000元租金的人,会甘心一辈子租房么?我自己最贵租过7000元的,每次交租是买房欲望最强烈的时候。一季就是2万多,手机一点没了,到房东手里了。那种感受经历过的人才懂。是,1000万的房子买不起,500万的房子还是可以冲一冲嘛。上海有没有500万的房子呢?有,很多。

朋友,这才是现实。租价值1000万房子的人,在惦记着买套500万的房子。租价值500万房子的人,在惦记着买套2、300万的房子。

只有租价值300万房子的人,才会去问为什么你们不租房?因为150万的房子确实不好找了,他惦记不起来。但连这批人也是暂时的,有朝一日他租得起500万,1000万的房子,心里又痒了。

归根到底,有资产才有安全感。而一线城市房产可以说是普通人可及最优质的资产。

user avatar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这个人有个习惯——对于自己不太了解的事情,我一般都来网站,就比如知乎上这样的平台上找答案。但是,do not get me wrong,我是来这里反着看。因为我知道,各大平台都是散步的都是“割韭菜”的信息,因为社会是分化的,网上大众的判断如果是正确的,当年人人都发了,所以一般我会找几个人气比较大的大V,然后反着看他们的意见

比如知乎上的主流几个大V的意见说,出国留学没有意义,我一般都会建议自己的亲戚出国;

如果知乎上几个大V说比特币要大跌了,我立刻去购买。

如果知乎上大V推荐的是电动车,那么肯定证明这个电动车的销路不是特别好,尽量不要买。

最近的大V们的意见是一线城市的房子其实没啥用,所以我就买了套。

倒不是我看不起大V,我的逻辑是这样的:大V之所以成为大V,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的水平有多好,一般能成为大V的就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迎合大众的情绪,比如每天骂国外,骂房价,写写骄傲了我伟大的国,这种容易得到高赞,成为大V快。第二种,功能型大V,每天分享考研,考公,学习英文的技巧——也有可能成为大V,因为人们需要这样的信息;第三种,每天就编造段子,写的好玩好笑,大家喜欢看。

所以,在买房子的决断上,我会看第一类,迎合情绪型的大V,如果他们都在骂房价,那么证明房子是稀缺品,还是很多人要——所以还有上涨的空间。因为很多人是买不起才骂,如果买得起了,大家对这种话题应该很无感。那么有高票在骂,就证明还有上涨空间,很多人有钱了,还会去接手,所以我在放心大胆的买。

又因为knowledge gap,真正的精英层我这样的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接触不到的,但是精英层坏得恨,每天想的就是怎么赚钱——所以他们的逻辑肯定跟大V完全不一样,哪有精英层每天来知乎回答问题赚钱的???市长会天天来知乎更新答案,介绍城市的发展思路给你?还是银行家会天天上知乎? 所以,反着看,大V之所以成为大V,就是进不去精英层,反着看大V们的答案,我觉得更加有利于资产积累速度。

出于以上原因,我决定,有钱继续买房子,越贵越要买,肯定是稀缺品。如果知乎上什么时候,大V们鼓励大家在深圳买房,我会立刻卖。

user avatar

核心问题是实际收入增长问题。

过去多少年,中国历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以平均大约10%的速度上涨。

房改后时候,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98年是8773.1元,

2008年是26675元

2020年是72232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考虑到有老有小,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算人均可配置的大约三倍好了。

这样算月收入

1998年挣2084元

2008年挣6668元

2020年18058元。

但是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涨的比收入慢。

1998年大米最低收购价格0.8元。2020年最低收购价格1.3元

猪肉价格波动比较大,平均算,大约涨了2倍-3倍。

而一个人能吃的食品数量是有限的。

就是说,一个人生存所需的钱并没有增长很多。

挣2084元的时候,需要1000元维持生存。剩余1000元

挣18058元的时候,也只需要2000元维持生存。剩余16000元。

从剩余的角度看,房价20年涨16倍是承受范围之内的。目前上海的房价大约涨了30倍,所以需要六个钱包。

六个钱包如果都在上海,退休工资和平均收入一样高,那么可以承受48倍。

所以,收入上涨+六个钱包支撑了现在的房价购买力。

未来如何,要看收入如何。

如果,中国以后是美国,日本的人均收入,那么现在的房价还有空间。

如果,中国以后收入再上不去了,那么现在的房价就无法支持了。

我说的是极限情况,就是房子是生存之外的第一需求,而事实上,收入18058元的,不愿意只花2000元生存,而是要花15000元消费。

user avatar

10年前,真正对国家有信心,愿意用行动支持国家,

而不是现在那些用嘴巴爱国,搞爱国生意的人,

他们可能才用了5年,房贷就还清了,根本用不着一生……

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信仰非常坚定地,5年前又来了一套……


所以,问题来了,你为什么觉得要耗尽一生才能在一线城市买房?

你是不是不爱国?你对国家未来的信心甚至还不如你们嘴里的公知……

user avatar

我对“一线城市房价永远涨”的信仰感到特别不理解。

从日本房价的跌宕起伏来看,基本是怎么涨上去的,就怎么跌下来了,人口持续净流入的超一线城市——东京,也一样没能消化掉泡沫。

东京难道不是一线?难道没有从周边吸血?

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狂热和毁灭》一书中说:

形成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愚蠢的从众心理。

之所以会觉得一线城市永远涨,是因为有些人感受到摇号抢房的盛况太过激烈,经常是几百个人抢一套。

虽然贵,但架不住有钱人多啊;

虽然又贵又难买,但大家仍旧抢着奔大城市来啊……

要知道,在东京房价疯涨的1988年,摇号中签的概率只有1/6200

你要是穿越回去跟他们讲东京房价有泡沫,他们也一定会拿供求关系告诉你,你是傻比,然后还跟你说日本只有一个,东京也只有一个,核心资源就这么多。

实际上,大城市,泡沫起时,涨得多;泡沫破时,跌得也多

为什么?

因为房产泡沫的本质,就是居民负债高到难以负担。大城市房价高,居民负债水平也高,债务链条崩溃的时候,杠杆越重的地方,栽得就越重:

反倒是二线,杠杆不深,跌幅就相对会小。

三四线,由于人口危机,那些房子将来若能不空置,就算谢天谢地了。

想想看,那些人说大城市房价永远涨的逻辑是什么?人口净流入,对不对?

问题是,人们跑到大城市是去干嘛的?

是去就业的!有就业机会,才会有定居需求。

危机一旦爆发,就业机会急剧减少,大城市就没有人口流入了,反而会因为生活成本上升,导致回流,所以它怎么涨上去的,还会怎么跌下来。

因信贷而涨,就会因为杠杆而跌。

所以一座城市的房价,有没有风险,风险大不大,主要看三个指标:

1)居民负债;

2)房价收入比;

3)财政收入增速。

居民负债的极限,就是房价上涨的极限;

房价收入比,代表一座城市泡沫的规模,房价收入比越高,泡沫越大;

财政增速,则表示它消化泡沫的能力,肯定是越高越好。

理论上,居民负债高、房价收入比高,财政增速低的城市,风险大,且将来下跌的幅度也大。

大城市有资源集中的优势,房价会最先反弹,这倒是真的,但前提是年轻人有希望,不躺平。

user avatar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

在房价持续上涨,不断涨破人们的心理预期的时候,再理智的人,都会破防。

你以为每平方1万是顶,你准备再它跌回8000的时候接。

结果它一口气涨到了15000,慌不慌?

不慌?

那20000,慌不慌?

30000、40000、50000呢?

是,数据明确地摆在这里,告诉我们,房价有相当大的泡沫。

比如,2013年,中国城市房屋数量足够87%的人居住,但真正居住在城里的人只有40%,房子供应量远远大于需求量。但2013~2020,房价却翻了一倍,部分地区的核心地段甚至是好几翻。

当价格不断突破你的认知,当价格不断挑战你的认识模型的时候。

你会不会产生“房价永涨不跌”的错觉?

当“房子整体供大于求,但一线城市虹吸人口,房子供不应求”,这样的理论出现的时候,你会不会怀疑自己的认识世界的这个理论模型是错的?

对世界建立了认识模型的人尚且如此,更遑论凭感觉而非模型去解释世界的大多数散户!

自己的逻辑要多硬,你才能不被这样的现实击垮?



现在说这话是马后炮,不过,且容许在下美其名曰“复盘”吧

回头来看,当“六个钱包”理论提出来的时候,交易双方就应该相当警惕了。

当刚需的首付,要掏空“六个钱包”的时候,谁来为下一棒接力呢?

你总不能指望,现在掏空六个钱包都给不起首付的人,三五年后突然就可以了吧?

但是,市场是不理性的,因为市场的参与者是非理性的。

当价格上涨的时候,非理性情绪会把价格推高到让理性投资者们“不寒而栗”。

当价格下跌的时候,非理性情绪会把价格砸低到让理性投资者们“欣喜若狂”

“FOMO”情绪,影响着所有人。

每个参与者都害怕错过机会收益;

已经赚到机会收益的人,想要保住自己的机会收益。

刚刚能买起房的人,害怕房子继续涨,自己之后再也买不起;

已经持有房产的人,琢磨着,什么时候是山顶,怎么才能卖在“山尖尖”上。

现阶段买不起房的人,有的痛苦不已,有的冷笑不已;


资本在市场的潮涌中流转,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有的人抓住了市场的脉搏一跃而已,却把自己崛起的那一刹那,当成了市场的永恒法则。

在旧浪潮中越成功,就越难跟上新浪潮的步伐啊。

不亦悲乎?不亦悲乎?


那么把市场彻底剥离,放弃这个东西,让计划署的人们来计划生产呢?

哈哈哈哈,商人如果不是理性人,那么计划官员也不是。

市场在潮涌之中形成资源错配,造成过度繁荣和过度萧条;

计划则有条不紊地,积累系统的资源错配。

市场的错配,转化为市场参与者们的负债,人为自己负责,一些人破产,一些人暴富;

计划的错配,转化为整个组织的负债,没有人需要负责,因为所有人共同负责。

各有千秋,各有千秋。

没有万世法,只有不断地修正。

user avatar

世界上没有花五百万才能满足的刚需,除了物欲。

刚需,指炒房的刚需。

user avatar

租房的生活质量比买房要差很多,这是你无法解决的。

核心问题在于我国暂时无法解决租售平权问题。


我买了房子,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工作生活,我不用担心房东要收房子。

最长的租赁期限法定是20年,即使是20年这么长的合同,违约金也不过是几个月。

这点儿违约金仅仅能对你起到一定的补偿作用,对房东的约束力实在有限。


因为你不知道房东什么时候收房子,你没法买大家电,买高档家具,装修。

我说几个对提升生活质量有较大帮助的东西,你看看哪个是租房能有的。


新风系统:把室外空气过滤,加湿,调温后送入室内,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舒适。

这可不是加湿器或者空气净化器或者空调能比的,用过的人都知道,这钱没白花。

想安装?最次要在墙上开洞,好的要吊顶埋管,好的几十万,一般的也要几万。

你租房子,怎么装?有几个房东让你装?


前置过滤+软水机:使用钠离子置换,降低水的硬度,洗澡洗衣都更舒服,也避免硬水伤头发。

这显然要动水路,房东让吗?走的时候你带不带走?可都不便宜,好的要几万。


分区地热:可以精确控制每个房间的采暖,节能又舒适。

这东西刚普及,我也就在某些出租公寓见过,租金一般比附近其他房源高50%,你租房子不可能安装,这玩意要把地板都换了,不是所有地面都能用地热的。


烤箱:这个东西也许租房子你也能买,只是重量都不轻,搬家一次怎么都要加钱,心疼不?

洗碗机:一般都是内嵌的,要有上下水,租房子你怎么装?


自然,如果你买房之后成了房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已经无暇享受这些,那只是说明你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你要做的是努力提升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去质疑更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性。


如果不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回到山洞了做猴子可好?无忧无虑,生死由天。


多年前我的一个农村亲戚,天天冷嘲热讽住在城里的我。

他认为城里干嘛都要花钱,他在乡下,自己种地,一年光攒钱,不花钱,逍遥自在。

毕竟是亲戚,我一般都顺着他说,但是我从来不在他家住,无论他说他家的炕多暖和,我都不住。

因为他说的暖和,平房里也要穿好几层衣服。晚上平房保温不好,炉子又不能一直燃烧,怕煤烟中毒,早上起来那个冷啊,冻脸。

我一般也就中午象征性吃一顿饭,因为他说的美味,其实是午餐肉罐头,还是头一年别人来看他带的,他留着招待人。

我看着他吃得那个香,一个劲儿夸这东西好,平日吃不到。

我能做什么呢?只能强装着也吃得很香。

我每年都投其所好,去看他都带午餐肉和火腿肠,外加白酒。


后来,他家孩子给他接到城里了,我就再也没听过他说城里不好。

之后我去他家,他再也没给我吃过午餐肉,红酒倒是喝过几回。

自然,这红酒是我带去的,再带午餐肉和二锅头,估计该说我小气了,那咱也与时俱进吧。

user avatar

我问问你。

今年的预计是5.5个百分点,来对应1100w毕业生。

再看看吉林严格封的却管不住疫情,财政无力的情况。

上面两句话你结合看一下,就是缺钱了,那你想想钱从哪来?

禁跌令为什么会出现?心里没点数的吗?

你觉得房子会涨还是会跌。

user avatar

因为从长期来看,这样的选择是对的。

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这个进程在未来数十年是不断加深且不可逆的。

老龄化会带来大量的问题,最致命的是财政。从财政角度看,老年人是黑洞,消耗天量的养老金和医疗资源,给国家财政带来空前压力,而且在可见的未来,这一压力也是不可逆的。此为背景。

要提高财政收入,除了对外搞帝国主义薅更多羊毛(难度很大)之外,对内的重点是优化资本配置,让生产要素尽可能地集中以降低成本,方能创造更多的财政收入。对大资本来说,一线城市就是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最低的,虽然对打工人来说,生存成本正好相反。但打工人的意志并不重要,对资本来说,劳动力成本只是综合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

我国目前还在城镇化1.0尾声阶段,过去20年的主题是农民进城,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从前两年开始,升级为提高省会首位度,将人口从中小城市输入到省会城市,这是城镇化1.0 plus。

老龄化将倒逼出我国的城市化2.0,即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环京三大都市圈,从全国二三线城市虹吸年轻人。未来,这三大都市圈将容纳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目前,日本韩国已经进行到了这个阶段,因为他们的老龄化比我们早来了20年。二三线城市因老龄化导致成本上升资本出逃,财政上走向破产,工作机会锐减,年轻人加速逃离去往东京首尔。欧洲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伦敦、巴黎、慕尼黑、大湾区人口正在加速膨胀。

今天的二线省会得以快速膨胀,一是因为省内人口红利尚存,二是国家财政上大力补贴的结果,符合当前缩小地域间贫富差距的ZZ正确,也有利于大基建,但从居民角度更像是一场割韭菜:吸引人口是为高房价接盘,不仅掏空居民存款,还把地方债务成功转嫁为居民负债,之后就锁死二手房流动性关门打狗,未来终将难以为继。在老龄化社会,二线土地财政注定崩溃,国家财政承压,将被迫转而支持一线都市圈扩张,三大都市圈土地财政崛起。总之,做大一线,国家才有输血全国的能力。

未来上海都市圈、广深湾区各容纳一亿人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从这个角度讲,刚需现在耗尽一生在一线买房,当然是有前瞻性的选择。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都2021”这个问法就很妙——毕竟,这样的问题,2005以后我就整天能看到。

2005年你要是打算“耗尽一生”,你2021年连下辈子都赚回来了。

这跟是不是到2021没关系,人就是到什么时候干什么事,你需要一个家你就买,你不需要你就不买。一生你是真的看不透的。

我35,没有一件事是和我最初打定的计划一样顺着路走过来的,中间大起大落反复横跳,别说一生了,我连半年后我都看不穿。

再说,问题里说“刚需”,什么是“刚需”?他的需是刚的!但凡能随便买或不买的,能叫“刚需”嘛。你和挚爱到了谈婚论嫁,甚至已经奉子成婚,你有个首付为啥不买房?你人生漂泊了十好几年,想要买套房有个家,为啥不买房?

你要看“一生”,问题是我现在就想要呢?

买与不买,如果不是来炒房的,就少些功利心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多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