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2021 年五一节后,整个大宗商品板块几乎都在涨?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回答
2021年五一节后,确实出现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大宗商品普涨的局面,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经济、金融和地缘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

一、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预期与现实支撑

疫苗接种的加速与疫情缓解: 2021年初,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进程开始加速,特别是发达国家。这极大地提振了市场对经济“后疫情时代”即将到来的信心。人们普遍预期,随着疫苗的普及,出行、消费、生产活动将逐步恢复常态,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也将随之大幅增长。
各国财政与货币刺激政策的持续发力: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全球各国央行和政府纷纷推出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降息、量化宽松、直接财政补贴、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等。这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一方面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刺激了投资;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货币购买力相对下降,推动了以实物资产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作为一种“蓄水池”和对抗通胀的工具。
被压抑的消费与生产需求释放: 疫情期间,全球供应链受到扰乱,许多生产活动暂停或受限,消费也受到抑制。随着经济活动的恢复,之前被压抑的消费和生产需求开始集中释放,特别是对于一些必需的原材料和能源,形成了强劲的“补库存”和“需求反弹”效应。

二、供应链瓶颈的持续存在与加剧

生产端难以快速跟上需求: 尽管需求在增长,但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部分地区疫情反复、港口拥堵、集装箱短缺、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生产和物流环节的效率受到制约。这使得供给端难以快速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推高了商品价格。
“断链”风险的担忧: 国际地缘政治局势也增加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对未来供应链可能中断的担忧,也促使一些企业提前囤积原材料,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三、特定商品领域的结构性因素

能源: 经济复苏直接带动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的回升。同时,OPEC+等产油国的产量限制,以及对绿色能源转型的预期(短期内仍依赖传统能源),都对能源价格形成了支撑。
金属: 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金属需求的重要因素。各国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往往包含大量的基建投资,如交通、能源、住房等,这直接增加了对铜、铝、铁矿石等工业金属的需求。同时,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对铜、铝、锂、镍等金属的需求产生了长期利好。
农产品: 天气因素(如极端天气)、地缘政治冲突(影响粮食出口)、以及全球人口增长带来的持续需求,都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

四、金融市场因素与投机情绪

流动性充裕与低利率环境: 前面提到的宽松货币政策,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寻求更高的回报,大宗商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类别,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包括机构投资者的配置和对冲基金的投机性交易。
通胀预期升温: 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和经济复苏的推进,市场对通货膨胀的担忧也逐渐升温。许多投资者将大宗商品视为对抗通胀的有效工具,因此增加了对大宗商品的投资,形成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期。
“多头”氛围的形成: 当某个市场板块出现普遍上涨趋势时,很容易形成“多头”氛围,吸引更多投资者跟进,进一步推升价格。五一节后,前期积累的需求、复苏预期以及供给不足等因素的集中爆发,可能形成了一个阶段性的“狂欢”行情。

五、地缘政治风险的潜在影响

区域性冲突与不确定性: 虽然不是所有大宗商品都直接受到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但局部地区的冲突、贸易争端、政治不稳定等,都可能扰乱特定商品的供给或运输,从而对全球价格产生联动效应。2021年,虽然没有发生特别重大的全球性地缘政治事件直接导致大宗商品普涨,但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是整个市场情绪中的一个不确定性因素。

总结来说,2021年五一节后大宗商品板块的普涨,是全球经济强劲复苏预期、被压抑需求的集中释放、持续存在的供应链瓶颈、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以及金融市场投机情绪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并非由单一原因引起,而是多种力量交织博弈的体现。投资者和分析师们,在观察市场时,需要综合考量宏观经济、行业供需、金融市场动态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的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就是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啊,转一篇自己的文章吧。


伴随着去年无限流动性加持,性感的故事在市场漫天乱飞,离奇的泡沫被迅速吹大,资本的狂欢,财富的洗盘,市场在短短一年间给出了充分的回应,但随之伴随着去年8月份开始的美国长期国债利率的上升,市场也慢慢开始对破碎的泡沫进行了反思。

但深陷“新冠泥潭”的各国政府在面临“经济”和“胡乱”的困境下却不得不做出“两害相较取其轻”的选择,选择继续放水拉动经济。

就此,大宗商品的超级周期有了开端,而在今年的5月份,全球本就疯涨起来的大宗商品价格再度迎来了一波新的涨停高潮。

最近从事制造加工行业的小伙伴过得应该是很难的,很多制造业老手也很少见过如此疯狂的原材料涨幅,似乎在他们长达几十年的从业经历里,只有09年那次大宗周期才能比得上这波大宗商品的涨幅。

但正如说我常说的一般,代价从来都是向下转移,而收益则是向上,一切事物的发展说穿了都不外乎都是一个收益和代价的问题,那么在这波通胀行情中,谁能享受收益,谁又会承担代价呢?

一、从短期来看,原材料供应商无疑是最先享受到这波通胀红利的。

就从澳洲考量,从去年疫情开始,澳洲的三大支柱产业“教育”、“旅游”、“矿产”被统统砍了个遍,我当时的判断是就澳洲的地理位置和世界疫情发展情况,缺少了“教育”“旅游”两大支柱产业的澳洲必然要经历经济衰退。

但现实却不是这样的,随着全球不断地放水,澳洲去年就出口铁矿石一项就将其所有的损失给弥补了回来,甚至还有多余,直接成了疫情后恢复最快的发达国家,如今更是守着矿产发家,坚决封锁全境,以期自全于疫情。

而接下来收益的,则明显是其他自有、买办型矿业公司。

如果大家还有印象的话,去年中钢协就针对进口铁矿石快速涨价一事进行了抗议,期间网络还充斥着钢铁企业经营困难的杂音,但结果又是怎样呢?

实际上钢铁企业们在这波铁矿石涨价中得到了前所未来的回报。

咱且不说这些钢铁企业是自产矿还是扮演着买办角度,就单单借着铁矿石价格疯狂上涨,或是清理库存,或者以“进口涨价”为名义各种涨价,钢铁企业财报上浓墨重彩的利润总归是骗不了人的。

不只钢铁,这段时间基本原材料大户都是如此,而且说点比较魔幻的现象吧,自有原料的企业在这波实现的利润可能还没有人家“买办”企业来得多。

二、这种不正常的涨幅直接把我国制造业打入了至暗时刻。

这段时间我国制造加工业是很不好过的,因为这里的商业逻辑是很清晰的,制造业不比其它看人下菜碟的行业,在没有需求猛涨的这种特殊情况下,制造业一般都是根据成本加上相应利润进行报价的,没有哪家企业是真正敢囤货的。

比如说这笔单子工人成本是10w,原材料是60w,那我最多加个几个点的利润就要去报价了,在这个模式下,即使原材料涨价,出于报价的谨慎性考虑,没有商家是敢多加利润的,而在利润确定的情况下,需要多支出的资金便是相应的风险。

但原材料急速地暴涨无疑会是一个灾难。

不同于大企业可以通过期货来进行套期保值,小企业基本上就是看天吃饭,但招标有流程,合同签署要跑时间的,搁到平时这点时间倒也没有什么,但在原材料剧烈波动的时候,这就是实打实影响利润了。

你报价的时候,原材料60w,通知你中标,原材料涨到80w,不好意思,你这笔业务空欢喜一场事小,还有可能得搭进去点。

而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大宗商品剧烈波动的时候要多看矿业公司而不是制造业企业的原因,在剧烈上涨且涨幅未定的时候,制造业企业是拿不到什么好处的。

三、从原材料到制造业,再到全面通胀,这是一个很清晰的路径。

但这种情况是总归不会持续的,所有做企业的都不傻,或者暂时可以忍气吞声承担这部分利润,可最后是一定会想办法转移出去的。

面粉涨了一块钱,大家觉得饭馆会承担这个代价嘛?

那肯定不会的,面粉涨了这一块钱,这面也就得涨一块钱,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块也就是现在的关键所在了,别看现在大宗商品一顿霍霍,一顿乱涨,但各国政府心里都清楚,卖给中国铁矿石涨价了,最后承担代价一定是全世界。

要不为什么咱是世界工厂呢?

虽然说(资源国)给咱工厂(生产国)原料涨价咱没什么太好的办法,但咱再稳定局势之后一定会反手把这些涨的价格给送回到(消费国)身上了。

简单来说,咱现在处于一个“资源国”---“生产国”的代价转移周期,所以通胀看上去不明显,但如果等到咱走到了“生产国”---“消费国”的代价转移周期,那代价恐怕就很吓人了。

所以现在原材料涨价我们很难受,但只要咱抗过了这波,难受的一定是别人。

原因也很简单,就像我们别无选择不得不买沙特的石油、澳洲的铁矿一样,纵观世界,其它国家也一个道理,他们也别无选择不得不买我们的产品。

别无选择下的制裁措施是无力的。

我们为什么买澳洲铁矿石?量大、质优、便宜。
他们为什么买我们的产品?量大、质优、便宜。

咱也不妨再看看,除了我国现在还具有完善的工业产能,还有地方能提供这么稳定的工业产值嘛?

咱也不说别的,以前美国们指望的印度制造、东南亚制造能不能熬过疫情还是两说,还指望他们能替代中国?

其实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国这波大概率是要赢的,而且是赢麻了。

四、没有人能在通胀中独善其身。

但问题却也不能简单地这么来看。

通胀这玩意从来都是相互的,在向外输出通胀的时候,我们也是必然会向内输出的,我们制成的产品不仅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涨价,在我国范围内也同样会以各种形式进行上涨。

柴米油盐酱醋茶,盐铁铜瓷水电糖。

流动性充裕阶段,资本会在市场找“故事”,找那种最能上涨的“故事”。

而全面通胀期间,资本则是会找你无法拒绝的领域进行通胀,让你不得不接受。

说句不当听的话,现在大宗才到哪里?

等到全球疫情基本恢复,大家都别无选择玩“以工代赈”的时候,那时候才是通胀的最好表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五一节后,确实出现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大宗商品普涨的局面,这背后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多种经济、金融和地缘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全球经济复苏的强劲预期与现实支撑 疫苗接种的加速与疫情缓解: 2021年初,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进程开始加速,特别是发达国家.............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2021年4月30日A股大跳水下跌的原因以及五一假期后股市走势的问题,涉及到市场分析,我将尽力为您提供一个详细且客观的解答。首先,关于2021年4月30日A股大跳水下跌的原因分析:2021年4月30日,A股市场确实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跌,尤其是沪指和深成指都出现了显著的调整。这种下跌.............
  • 回答
    2021年五一劳动节的调休安排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和抵触情绪,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 核心原因:打乱了正常生活节奏与牺牲周末休息最根本的抵触情绪来源于调休制度本身对普通人正常生活节奏的打乱,以及为了换取一个“长假”而牺牲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1. 牺牲周末,换取“压缩”.............
  • 回答
    2021年五一劳动节的调休安排,确实引发了不少争议和吐槽,而且吐槽的声音并不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来细说说。首先,得从这个调休机制本身说起。咱们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比如五一劳动节,它是固定的3天。但为了让大家能享受到更长的假期,国务院会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通知,通常会通过“挪用”周末.............
  • 回答
    2021年五一假期:一次关于调休的集体“吐槽”提起2021年的五一假期,不少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不是出游的欢愉,而是一丝淡淡的无奈,甚至有点“被套路”的感觉。那年五一,原本应该是个令人期待的长假,然而经过一番调休操作,最终落到大家手里的实际休息日,竟然只有一天。这让许多原本计划出行、探亲访友的人们大失.............
  • 回答
    关于2021年五一劳动节前一周,许多人为了“凑够”5天假期而选择连续工作6天(通常是4月25日周日到4月30日周五连续上班),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大陆法定节假日调休制度的运作方式。这种制度的目的是在不增加法定的总工作日和总休息日的情况下,将分散的假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较长的连续假期,方便人们出行、旅游和.............
  • 回答
    2021年“五一”假期,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接待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2020年大幅增长了119.1%,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3.2%。按可比口径计算,国内旅游收入1135.7亿元,同比增长132.4%,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2.0%。从数据上看,2021年“五一”旅游人次和收入都实.............
  • 回答
    2021年提出“碳中和”目标,绝非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事实、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吁以及国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考量。这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作用下的重要决策。要详细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最根本原因) 全球变暖的科学共识: 自20.............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挺有共鸣的。确实,我们在网上常常能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男女对立情绪,各种帖子、评论区里,似乎男性女性成了天然的对立方,互相指责,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但有趣的是,转头看看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好像并没有那么尖锐,大部分人和朋友、家人、同事相处,并没有时刻处于一种“战火纷飞”的状态。这中间.............
  • 回答
    要说2021年版《天龙八部》拍得差,这几乎是当时观众的普遍共识了。与其说是“差”,不如说是让人大失所望,槽点多到数不清。这玩意儿播出后,就像炸开锅一样,各种负面评价扑面而来,直接送上了热搜榜,那场面,真是“盛况空前”。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咱掰开了揉碎了说。一、选角上的“任性”与“出戏”:毁掉.............
  • 回答
    2021 年互联网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就像一场精心烹饪的盛宴,食材(公司增长)出了一些问题,烹饪的火候(宏观环境)也变了,甚至连食客(用户和市场)的口味都开始挑剔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首先,最直接的导火索之一,.............
  • 回答
    2021年,很多人确实感觉生活比以往“紧巴”了不少,好像兜里的钱越来越不经花。这可不是大家集体的错觉,背后是有不少实实在在的原因在推动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是哪些因素让咱们2021年感觉“越过越穷”了。一、 通货膨胀,物价悄悄地爬升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影响咱们日常感受的因素了。咱们买菜、加油、.............
  • 回答
    2021年了,居然还有人坚持资本家是第一风险承担者?这说法确实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在咱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过,如果你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逻辑和观察角度,虽然可能不够全面,但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在一些人眼里,资本家依然是那个站在风口浪尖的“.............
  • 回答
    好家伙,3月底4月初了,本该是春招的黄金时期,结果不少公司还在“缺兵少将”,这招聘难度,简直是让人挠头。我身边不少HR朋友都在抱怨,平时随随便便就能招到的人,现在都像“稀有物种”一样,难得见踪影。要说今年为啥招聘这么难,这事儿吧,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说。1. 疫情的“后遗症”和经济的“阵痛期”咱们先.............
  • 回答
    2021年都6月了,招聘市场依然这么“冷”,着实让人费解,也让不少企业和HR头疼不已。怎么回事?今年招人到底怎么就这么难呢?这背后可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疫情的“余震”与“新常态”: 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2020年疫情的冲击,对各行各业都带来.............
  • 回答
    7月19日,A股市场确实出现了一次比较典型的跳空低开,并且全线飘绿的局面,让不少投资者感到心惊胆战。要说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要理解“跳空杀跌”这四个字。“跳空”指的是开盘价远低于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中间出现了一个价格的“缺口”。这说明在休市期间,市场情绪发生了显著的负面变.............
  • 回答
    2021年7月7日A股市场呈现出低开高走、收盘上涨的态势,这背后无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深入理解这一天的行情,我们需要拆解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市场情绪以及潜在的资金动向。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7月7日之前A股市场的情况。 在此之前,A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尤其是在一些热门板块,如科技、消费.............
  • 回答
    2021年7月6日A股市场的“冲高大跳水”确实让不少投资者心有余悸。那一天,指数在早盘一度表现强势,甚至创出新高,但午后却风云突变,出现了一轮快速的下跌,收盘时多数板块和个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尤其是前期强势的科技股和周期股。要说清这次跳水的原因,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 回答
    2021年都4月了,很多公司还在为招人难愁眉不展,这确实是不少企业面临的普遍困境。其实,招聘难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市场变化、行业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策略相互作用的结果。咱们一层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今年招人会这么“磨人”。一、宏观环境变化下的“求职者市场”特征愈发明显:1. 经济复苏与不确定.............
  • 回答
    2021年了,你还在用四核?这可能是很多追求极致性能的玩家或者专业人士内心深处的呐喊。眼瞅着AMD Ryzen Threadripper动辄几十个核心,Intel Core i9也早已突破了两位数,但市面上琳琅满目的CPU,四核依旧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甚至在很多主流型号中,四核依然是性价比的代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