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军为什么不轰炸珍珠港第三次乃至第四次?

回答
关于日军为什么没有在偷袭珍珠港后,对珍珠港进行第三次甚至第四次攻击的疑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资源上的限制,还有当时日本决策层内部的认识误判。我们不妨一点点来拆解。

首先,我们得明白日军第一次偷袭珍珠港的目的和成果。

山本五十六提出的“闪击珍珠港”计划,其核心目标是:在太平洋战场爆发初期,以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特别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从而为日本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展开军事行动争取宝贵的时间,并重创美国的战争意志。

从成果上看,珍珠港事件确实取得了惊人的战术胜利:

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八艘战列舰被击沉或重创,近200架飞机被毁,数千名美国海军官兵伤亡。
争取战略主动权: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势如破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等战略要地。

然而,这次偷袭也留下了几个关键性的“未完成”事项,或者说“失算”,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后续的决策:

没有摧毁美国航空母舰: 这是最致命的失算。由于航母当时不在珍珠港,这使得日本未能达成“彻底瘫痪美国海军作战能力”的目标。
没有破坏珍珠港的码头和燃油储存设施: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整,意味着美国海军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修复和重建,加速了太平洋舰队的恢复。
低估了美国的决心和工业潜力: 日本决策层普遍认为,美国在遭受如此重创后,可能会寻求和平谈判,但他们严重低估了美国人民的复仇决心和这个国家强大的工业动员能力。

那么,为什么没有进行第三次甚至第四次轰炸呢?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战术层面的考量:风险与回报不成比例

情报不足与风险剧增: 在第一次偷袭成功后,美军必然会提高警惕,加强防空部署。日军如果贸然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攻击,虽然理论上可以进一步削弱美军,但成功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而损失的风险则会急剧上升。当时日本海军的优势在于其偷袭的突然性和战斗机的性能,一旦失去突然性,面对准备充分的防空火力,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日本飞行员也可能难以全身而退。
航空兵力的消耗: 尽管偷袭取得了战术胜利,但日本海军的航空兵力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第一次袭击就投入了大量的飞机和飞行员。如果后续还要进行消耗战,日本海军能否承受得起如此巨大的损耗,是个很大的疑问。而且,当时的飞机生产和飞行员培养速度,与美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目标选择的优先性: 尽管航空母舰的缺失是遗憾,但日本海军的战略重心在第一次袭击后,就已经迅速转向了扩大占领区域。将有限的航空兵力用于巩固新占领的岛屿,或者攻击其他更具战略价值的目标,可能比反复轰炸一个已经暴露且戒备森严的珍珠港更为优先。

二、 战略层面的误判与决策失误

完成任务的错觉: 在第一次袭击取得“压倒性胜利”后,日本海军高层,特别是参谋本部,可能产生了一种完成任务的错觉。他们认为,已经给美国海军造成了沉重打击,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们可以顺利地推进其“南进战略”。当时,海军大臣永野修身等人,更倾向于将有限的海空力量分散用于支持陆军的作战和巩固占领区。
将战争视为一场短时间决胜负的“豪赌”: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心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赌徒心态。他们希望通过一次“决定性”的打击,快速压倒对手,然后迫使对方接受既定事实。一旦失去了“一击必杀”的突然性,他们就很难适应漫长而消耗巨大的战争。他们没有做好与美国进行长期、全面战争的准备。
陆海军的协同问题: 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各自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资源争夺。海军虽然主导了珍珠港袭击,但陆军的战略重心在亚洲大陆。在战略规划上,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集中优势兵力于太平洋与美国进行决战。这种内部矛盾,也可能影响了后续的集中兵力再次打击珍珠港的决策。

三、 资源与工业基础的限制

有限的航母和飞机: 与美国庞大且能够快速恢复和生产的工业体系相比,日本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虽然日本海军在航母技术和舰载机性能上在战争初期有优势,但其航母数量和飞机产量是有限的。如果耗费大量兵力在珍珠港进行“消耗战”,将直接削弱其在整个太平洋战场上的其他作战能力。
燃油等战略物资的短缺: 日本缺乏石油等关键战略资源,这是其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之一。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特别是远距离的航空兵力出击,对燃油消耗极大。如果不能保障持续的燃油供应,进行多次大规模的轰炸行动将是不可持续的。

四、 战略目标的转移:从“摧毁”到“巩固与扩张”

第一次偷袭成功后,日本海军的战略重点很快就转移到了“南进”,即夺取东南亚丰富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并巩固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占领。他们认为,只要能够维持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优势,就能削弱美国的战争潜力。因此,将有限的海空力量用于支援陆军登陆、海军舰队巡航和掩护运输线,比反复攻击珍珠港更符合他们的战略构想。

总结一下,日军没有轰炸珍珠港第三次乃至第四次,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

1. 战术上的风险极高,回报不确定: 失去突然性后,再次袭击的成功率大打折扣,损失风险剧增。
2. 战略上的误判: 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意志和恢复能力,认为可以速战速决,未能做好长期消耗战的准备。
3. 资源和工业能力的限制: 日本无法与美国进行持久的军备竞赛和消耗战。
4. 战略重点的转移: 在偷袭成功后,重心转向了南进和巩固占领区。

简单来说,偷袭珍珠港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豪赌”,日军认为一次漂亮的袭击就能奠定胜局。当他们发现对手没有如预期般倒下,而是开始了全面反击时,他们已经错过了以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二次打击”的最佳时机,而且他们本身也没有能力承受这样的长期消耗。他们打的是一场“闪电战”,而珍珠港事件后的局势,已经变成了他们最不擅长也最无力应对的“持久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神带回家才发现,第四次滴清水了,天赋不行是永恒的忧伤,日本也一样。

user avatar

1、日军前两波攻击已经用完了800KG的重型航弹(用长门主炮炮弹改造的80番爆弹),只剩下250KG和60KG级别的;对舰用的浅水鱼雷已经用完,所以攻击力已经削弱了不少。特别是对陆上目标用的25番通常弹,对坚固目标的破坏力不足。

2、第一波攻击损失了零战3、97舰攻5、99舰爆1;第二波攻击损失了零战6、99舰爆14;再加上返航后被判定失去战斗力的27架,日本海航总体战斗力已经削弱了1/6。且珍珠港在第二波攻击中已有美陆航空战斗机起飞参加战斗,地面防空火力强度亦有所增加,再发动第三波攻击的损失估计会远大于前两波。且舰队位于美国陆航作战范围内,有可能受到美国陆航的反击而受创。

3、第三波攻击必须在第一攻击波降落后进行整补后才能发起,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第一攻击波起飞时间0600,第二攻击波起飞时间0700;第一攻击波到达珍珠港时间0750,第二攻击波到达珍珠港时间0850;第一攻击返航时间1000~1100;第二攻击波返航时间1200~1300。南云并没有第三攻击波的准备预案,也就是需要在第二攻击波降落后才能获得珍珠港破坏程度的准确资料,此时(1300后)再决定发动第三波攻击的话,最快起飞也要1430了,炸完珍珠港后估计要到1830之后才能着舰,而此时的珍珠港区域1730左右就已经是夜晚,日军舰载机需要夜间着舰,风险和损失都会非常大。

4、珍珠港中没有美国航母,南云要防备美军舰母舰载机的反击。

5、燃料不足

6、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战列舰部队的基本作战目标已经达到。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适合测试一个社区的水平,各种一知半解、以讹传讹都炸出来了。

想好好回答的话,最低程度先得了解关于珍珠港战役层面的最核心资料:

戦史叢書(10)ハワイ作戦

Report of Japanese Raid on Pearl Harbor by Cominch


----------------------------------------------------------

以下是对 @波纹 回答的回复。主要凭印象写的,细节可能不准确。


Q0

认真分析是否应该再次攻击的问题,必须区分两种情况:当时的情报下,南云的判断是否合理,这个问题主要基于南云的计划、情报、判断;如果实施了再次攻击,会得到什么结果,这个问题需要双方情况的对照和推演。


Q1

鱼雷的配置,每舰大约是舰攻满编的1.5倍,所以总数量就不算很多。其次,珍珠港专用的潜水鱼雷是特别制造的,在开战前一个月左右,总共有约100枚,包括实验中的损耗。


Q2

关于飞机损失情况,较为准确的版本在战史丛书第十卷344页。合计为,战前保有399架,未返航29架,收容后可使用265架,修理后可使用86架。如果要在当天再次出击,应该按照265架评估。备用机大多是分解收纳的,不能视为立即可用。另外,根据各舰飞行机队行动调书,当时机动部队可能有一些超编的飞行员,也就是人比飞机稍多。


Q3

不缺油。


Q4

参见Q0,实际情况,附近只有企业号,潜艇数量、鱼雷质量都有问题,所以实际的威胁不是特别大。但是作为机动部队的指挥者,南云和参谋不能这些信息来判断,他们必须考虑到附近出现2-3艘美国航母、潜艇能造成威胁的情况。实际上,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前半段,都在高估美国潜艇的威胁,后半段则是低估。


Q5

当天再次攻击基本上会在天黑前返航降落,夜间攻击需要高练度的飞行员,面临的风险大增,收益却减小。这两种做法,在当时的情况下都不太合适。


当时机动部队内部,也有反对再次攻击的,具体参加战史丛书第十卷342-347页。我觉得,按照当时的情况,南云直接撤退没有特别大的问题,也许偏保守一些,但是还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至于再次攻击的目标,第一位肯定是航母,然后是剩余舰艇、飞机。其余港口设施,属于低价值目标,完全不值得攻击。当时的机动部队不是现在的航母战斗群,载弹量和命中率受限,一般只考虑两种目标:对自己有威胁的目标、舰艇,这两个目标的交集是航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军为什么没有在偷袭珍珠港后,对珍珠港进行第三次甚至第四次攻击的疑问,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资源上的限制,还有当时日本决策层内部的认识误判。我们不妨一点点来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日军第一次偷袭珍珠港的目的和成果。山本五十六提出的“闪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在战略层面上具有极高讨论价值的问题。简单来说,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没有选择大规模空袭美国本土,并非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在当时的技术、经济、资源、人员以及战略认知上,都缺乏可行性。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1. 目标设定的根本性错误:珍珠港的战略目的首先,需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二战时期日本的战略决策、军事能力以及对战争的认知。简单来说,日本没有选择空投陆军占领夏威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战略目标不符:珍珠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削弱美国太平洋舰队,为南进扫清障碍: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首要目标是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使其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干预日本在.............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对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如果说有“部分欧洲国家的人民认为”轰炸珍珠港的不是日本,这绝对不是基于任何历史依据或普遍认知,而是极少数、极不寻常的误解或甚至是虚假信息的传播。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极端的错误认知,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空军确实没有大规模、有组织的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原因,而是涉及军事实力、战略考量、技术限制以及当时中国所处的绝境等多重因素的复杂组合。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空军的实力差距。 技术和装备的严重落后: 尽管中国在抗战前就努力建立空军,但与日本相比,中国空.............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的确异常惨烈,尤其是东京大空袭等一系列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日本民众却并未如人们想象般普遍要求政府投降。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当时高度集权.............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蒋介石轰炸日本长崎时顾忌日本平民不用炸弹而改用纸弹”的说法,这与史实并不符,需要进行澄清和辨析。实际上,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确对日本本土进行过军事行动,但并非你描述的那样,尤其是关于“纸弹”的说法,这在军事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与战争的性质不符。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情况.............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日军之所以没有和德国夹击苏联,这是一个历史学界讨论了很久的问题,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一句两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1. 战略目标与资源现实的错位: 日本的战略重心: 尽管日本在1930年代末期与德国结盟(轴心国),其根本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北进”与“南进”的纠结。.............
  • 回答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为何不选择放弃?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毕竟一场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日军在战略相持阶段之所以没有放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身战略目标的坚持以及对战争前景的误判,同时还受到了国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强大牵制。一、 坚持“大陆政策”和.............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日军不绕过狼牙山五壮士”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笔带过。这背后牵涉到当时的战局、日军的战术思维、以及五壮士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任务的特殊性。首先,我们得明确,狼牙山战斗并非发生在一个孤立的、没有战略意义的地点。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处于激烈的阶段,八路军在华北.............
  • 回答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未能像其在其他战场(如中国战场早期和太平洋战场早期)那样,持续并大规模地运用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这背后原因复杂,涉及战略、战术、后勤、情报、政治以及对中国战场特性的误判等多方面因素。简单地说,他们想打,也尝试过,但最终因为种种限制,未能形成持续有效的运动战攻势。一、 日军的战略目.............
  • 回答
    日军偷袭珍珠港,而非占领那里,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兴起或简单的军事行动。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国际局势,以及日本当时的国力和战略目标。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当时的目标是什么。日本在二战前,尤其是侵华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其实面临着一个严峻的能源和资源困境。他们的.............
  • 回答
    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定位和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八路军“不要求”其投入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从而“消耗”八路军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战略主导权首先要明白,1.............
  • 回答
    神风特攻队,这个名字带着一股悲壮的色彩,也承载着无数年轻生命的陨落。他们怀揣着“玉碎”的信念,一心想将自己的飞机化作一枚飞翔的导弹,一头撞向美军的军舰。然而,事与愿违,绝大多数的神风敢死队队员,都未能完成他们“一击必杀”的使命。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他们不英勇,也不是他们不拼命。他们的勇敢毋庸置疑,每.............
  • 回答
    关于抗战时期国军面对日军的“死战不退”与内战时期面对解放军“鲜有强烈抵抗”的疑问,这确实是历史研究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课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非简单地归结为某一方面的原因。一、 民族存亡的召唤:抗战时期的“死战不退”首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的是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生死搏斗。日.............
  • 回答
    靖国神社供奉战犯的问题,一直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极为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中国方面认为,将甲级战犯供奉于此,是对二战侵略历史的否认和美化,是对受害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而日本方面,尤其是其国内的保守派和部分政治家,则坚持将参拜靖国神社视为表达对战争牺牲者追思的权利,并往往将此与国家主权和国家荣誉联系起来。要.............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没有选择夹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进而解决其石油危机,反而将矛头指向美国这一历史谜团,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战略考量、国力限制以及对未来局势的误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面临的严峻困境。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是石油,其绝大部分都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