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强大,为何不拦截扔原子弹的美军轰炸机?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略资源枯竭,工业生产能力严重受损: 日本本土的工业基础本就不如美英,随着战争的推进,盟军的战略轰炸和海上封锁让其工业生产能力遭受了毁灭性打击。飞机、发动机、燃油、零部件的生产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很多飞机甚至无法获得足够的燃料进行训练,更不用说大规模的战斗部署了。生产线上出来的飞机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甚至带着“赶工”的痕迹。

飞行员损失惨重,新人训练不足: 日本空军在太平洋战争早期积累了大量经验丰富的王牌飞行员,但随着战争的白热化和日渐增多的空战,这些宝贵的飞行员损失殆尽。而新的飞行员由于训练时间仓促、训练设备简陋、甚至教材陈旧,其作战能力和实战经验都难以与早期的飞行员相提并论。许多新飞行员甚至是在缺乏夜间飞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作战经验的情况下就被推上了战场。

战略重心转移与兵力分散: 在二战后期,日本面临着来自多个方向的压力。除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苏联也在东北亚虎视眈眈。同时,日本本土的防御战略也在不断调整,大量的兵力和飞机被部署到本土海岸线附近,以应对可能的盟军登陆作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有限的空军力量集中起来去拦截一架(或几架)进行单次轰炸任务的飞机,在战略层面上的优先级并不高,尤其是在不确定对方具体目标的情况下。

情报的不足与误判: 日本对美军的战略意图,特别是关于原子弹的研究和制造,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们当时主要担心的是大规模的常规轰炸和即将到来的登陆作战。即使发现了侦察机或轰炸机编队,也难以判断其具体任务。如果侦察机飞得很高、很快,或者只是进行一次性的“侦察轰炸”,而日本空军的力量又分散在各地进行防御,那么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拦截。

技术上的劣势: 虽然日本在战争初期拥有一些性能不错的飞机,但到了后期,其飞机设计和技术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军。美军的B29轰炸机在航程、载弹量、高空飞行能力以及防御火力方面都占据优势。而日军拦截用的战斗机,例如零式战斗机在后期面对B29时,在速度、火力、升限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而且,拦截任务的难度很大,需要同时满足飞机性能、飞行员技术、燃油、武器、起飞时机等多种条件。

原子弹轰炸的特殊性: 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时,出动的飞机数量并不多,通常是单架或几架B29轰炸机。这些飞机在执行任务时,往往会选择在最不利于拦截的天气条件下飞行,或者利用高空优势来规避拦截。更关键的是,日本空军的雷达和预警系统在当时也非常落后,很难提前发现这些高空飞行的目标,并及时调动飞机进行拦截。即使发现了,也可能因为准备不足而无法有效应对。

具体的拦截尝试与现实的困难:

尽管困难重重,日本空军并非完全没有尝试拦截过轰炸机。在盟军对日本本土进行常规战略轰炸的期间,日军也组织过零星的拦截。但正如前面所说,成功的例子非常少。

以原子弹轰炸为例,广岛在8月6日早上遭受轰炸,当时日本空军的本土防空力量也并非完全处于“待命”状态。然而,由于雷达预警的滞后性和飞机本身的性能限制,以及当时正值炎热的夏天,很多处于戒备状态的飞机可能并没有及时起飞,或者在升空后无法追及目标。

另外,我们也要考虑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仅仅拦截执行原子弹投掷任务的B29轰炸机,并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原子弹的使用,也不能改变战争的走向。日本当时面临的战略困境是,即使能击落几架投弹飞机,盟军也能够派出更多飞机,而且对日本本土的持续打击和即将到来的登陆作战才是更直接、更具毁灭性的威胁。日本最高指挥部当时已经意识到战争的失败已不可避免,只是在如何结束战争以及是否接受无条件投降的问题上存在分歧。

总结来说,日本空军在二战后期未能有效拦截投掷原子弹的美军轰炸机,绝非是“不作为”,而是由于其整体实力在战争末期已经严重衰退,资源枯竭、技术落后、飞行员短缺、情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盟军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日本空军在那个时期,已经失去了像早期那样进行大规模、有效空战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广岛属于中国地区,从历来北九州、西本州的防空战来看,广岛的对空防卫应该主要是陆军的第51 、52 和59飞行战队和海军的352空负责。陆基对空方面,广岛当时应该属于高射第4师团的防区,具体哪些高射炮联队则不详。

海军352空当时还有零战52使用,在45年海盗、地狱猫遍地走的恶劣环境里能不能自保都是问题,还要留着本土决战的时候神风,故首先排除拦截队列之外。

陆军的51、52战队主要用四式战疾风甲,这两个都是44年4月才成立的战队,飞行员很多是新手。疾风在5000到6000多米的中空表现尚可,但轰炸广岛的B29当时的投弹高度在9000米左右,这个高度下Ha45已经开始心肺停止大喘气了。而且疾风不是一款对新手友好的机型,52战队在44年底拦截炸长崎、佐世保的B29的时候就发生过疾风战操纵事故。以往的防空作战中也很难看到疾风上阵对战B29,毕竟本身就不是以高空拦截为设计目的的。

59战队算是能靠得住的老部队了,从诺门坎打到华南又绕一圈回了本土,当时主要装备三式战飞燕和少量五式/百式战。飞燕倒是日本少有的可以万米高空持续作战的战斗机,但是受制于轻合金锻造水平,Ha40实在是无力吐槽,导致飞燕出勤率低到离谱。第18战队在驻扎东京时进行出击演习,当着第10飞行师团长吉田少将的面就摔了2架飞燕。而最拿得出手的五式战一共就生产了390架,59战队能拿到多少很成问题。而且59战队作为王牌,一直在芦屋小心供着维持战力,不到决战时刻很少轻易动用,面对这种个位数级别的B29机应该也不会出动。

高射第4师团资料不多,只知道组建仓促而且缺编比较严重,和负责首都防卫等的高射第1师团完全没得比,有的照空大队甚至只能编1个听音中队。对空主力的八八式75炮只能勉强摸到9000米,能打到12000多米的三式120炮又主要在北九州,九九式88炮在小仓用过,广岛附近则没有听闻。所以对空射击拦截B29基本是不要想了。

所以综合来看,广岛一带对B29的拦截能力是很捉急的。而且这种一两架B29出击的规模,对于要节省飞机和燃料来打本土决战的日军来说,也没有什么大张旗鼓出击的必要。虽然出击了也不一定打的下来。

最重要的一点啊,题目里的命题就是错的。到了大战后期,日本空军(所谓的空军吧,其实旧日本没有空军这个军种)无论从装备性能还是飞行员水平上,都已经算不上多强大了。

user avatar

讲个笑话二战后期日本空军强大。就是抗战初期,实力弱如常公都能空袭日本,虽然他扔下去的不是炸弹而是传单。42年初日本海军占据太平洋战场主动权,美帝还能搞出杜立特空袭东京。至于45年8月,日本人最后的空军精锐都死光了。想炸美帝还要搞神风特攻人肉炸弹了。凭什么拦美帝的空袭。这时的日本本土空域不就是个公共厕所麽,美帝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拉就拉么。

user avatar

1.日本没有空军,只有海航和陆航

2.它不强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
  • 回答
    说到二战后期日本人为何会不顾一切地动用神风特攻,这背后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玉碎”狂热能概括的。那是一个帝国在绝境中的挣扎,是军事狂热与现实压力交织的产物,更是日本民族主义在最黑暗时期扭曲的体现。要讲透彻,得从几个层面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日本海军所处的战略困境。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场的天平.............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是太平洋战场上决定性的行动之一。而这场规模空前的空中战役,其精准度和有效性,离不开背后一套严密且庞大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体系。这套体系的运作,远非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或纪录片里那么简单粗暴,它汇集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最精锐的人员,以及一点点运气和大胆的冒险。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多个城市的无差别轰炸,尤其是东京大轰炸和原子弹的使用,至今仍是历史上一项极具争议的事件,关于其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准则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人类罪”在国际法上的定义。通常认为,反人类罪是指在.............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特别是1945年春季开始的对东京等主要城市的密集空袭,确实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并造成了惊人数量的平民伤亡。日本高层的反应,正如其时局的混乱与挣扎一样,是复杂且多层面的。首先,震惊与难以置信是普遍的初期反应。在此之前,尽管日本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败退,但本土.............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的确异常惨烈,尤其是东京大空袭等一系列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日本民众却并未如人们想象般普遍要求政府投降。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当时高度集权.............
  • 回答
    日本在中国进行的细菌实验和后期的细菌武器使用情况,是一个非常沉重且复杂的话题。我们来细致地梳理一下这个历史事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确实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惨绝人寰的活体实验和细菌实验,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他们以活人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各种残酷的细菌培养、感染和测.............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保留天皇制度但废除贵族制度,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转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考量和博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 天皇制度的特殊地位与保留的理由 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性权威: 天皇在日本历史上长期以来被视为“现人神”,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虽然明治维.............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不计后果地伪造战报,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已经站在了悬崖的边缘,而这份伪造的战报,是他们试图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用来稳住摇摇欲坠的国内外局势,争取一线生机的绝望之举。我们得先明白,当时的日本,早已不是战争初期那个气势如虹的帝国了。太平洋战场上的节节败退,特别是瓜岛战.............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同样未能幸免于战败的命运,虽然其受到的限制在一些方面可能不如日本和德国那样深远和系统性,但意大利也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调整。首先,在政治层面,意大利的君主制被废除。在战争期间,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这使得他在战后.............
  • 回答
    战后日本的音乐产业,简直就是一部从废墟中爬起,然后一飞冲天的传奇。回想当年,战争留下的创伤是如此深刻,整个国家百废待兴。音乐,这个曾经被战争的洪流裹挟,甚至被用于宣传的媒介,如何在这种环境下重新找回自己的声音,并最终发展成一个在全球都举足轻重的产业,这背后其实充满了故事。从“占领军的音乐”到“日本人.............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假设二战结束后,日本没有被盟军占领并统一,而是按照当时一些政治力量的设想,分裂成了两个国家——北日本和南日本。这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历史画卷。分裂的根源与形成过程:历史本就充满了偶然性。如果当时苏联在对日作战中,其推进速度和占领范围超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或者美国出于某种战略考虑,决定不实施统一占.............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农业自身条件、社会思潮以及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战后日本经济重建的迫切需求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日本在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复苏和高速发展,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剖析这一现象。一、 战后初期美国的扶持与战略考量首先,不能忽视的是美国在战后对日本的援助和政策导向。战争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美国占领了日本,并在初期扮演了主导角色。 政.............
  • 回答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教育,围绕“反思战败”而非“反战”的论调,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教育内容的演变、国民心态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反应。一、 历史背景:战败的阴影与占领的影响1. 战败的直接后果与占领政策: 日本二战的结局是惨痛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日本和中国都面临着战后的重建和发展。然而,两国在发展速度上出现了显著差异,日本的经济增长远超中国。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尽量去除AI痕迹,使论述更具人情味和历史深度:一、 国际环境的巨大差异:美国的支持与冷战格局这是导致两国发展速度差异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因素。 日.............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