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后期美军的燃烧轰炸那样惨烈,日本民众为何不要求政府投降?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的确异常惨烈,尤其是东京大空袭等一系列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日本民众却并未如人们想象般普遍要求政府投降。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当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宣传机器的强大作用。昭和天皇在民众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现人神”。军国主义政府极力将战争的责任和道德制高点都与天皇的尊严和日本民族的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天皇的权威受到挑战或威胁,在日本国民看来,那将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背叛。因此,即使个人生活遭受极大苦难,大多数民众仍然将“侍奉天皇”和“效忠国家”视为最高信条,反对投降就等同于反对天皇,这是难以想象的。

其次,长期的战争宣传塑造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形象。从珍珠港偷袭得手,到早期太平洋战场的节节胜利,日本民众被灌输了一种“日本民族是战无不胜的”以及“精神力量可以压倒物质力量”的观念。在战争的早期阶段,他们经历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情绪被放大,并被用来合理化战争的持续。当战争局势急转直下,政府和军队为了维持士气,依然继续鼓吹“一亿玉碎”(即全国人民宁愿牺牲也不投降)的口号。这种宣传不断强化“抵抗到底”的决心,即使在被燃烧弹蹂躏的城市里,许多人也只能选择相信政府的宣传,认为美国人的暴行只是为了逼迫日本屈服,而抵抗才是唯一的出路。

第三,信息隔绝和审查制度使得民众对战争的真实情况了解有限。虽然轰炸的惨烈不容忽视,但政府通过严格的信息控制,对外面的真实世界以及战争的全局性走向,都进行了选择性传播。民众很难了解到盟军的强大实力、苏联即将参战的潜在影响,以及日本在各个战场上已经遭受的决定性失败。被炸毁的城市当然是悲惨的,但这种悲惨被解释为敌人残暴的证据,而非战争失败的信号。很多人可能认为,尽管城市被毁,但战争还有希望,或者,敌人之所以如此残酷,正是因为他们惧怕日本的抵抗。

第四,对战败后果的恐惧和误解是另一重要因素。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不仅宣传“一亿玉碎”,还极力渲染战败的恐怖后果。他们向民众灌输,一旦战败,国家将被占领,国民将被奴役,天皇会被审判,日本文化将被摧毁。这种带有煽动性的宣传,让许多普通民众对投降后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他们宁愿承受眼前的痛苦,也不愿面对一个他们被告知会更加可怕的未来。

第五,社会结构和个人选择的局限性。在当时高度集权的社会中,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权非常有限。即使有人开始质疑战争,也很难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或声音能够影响政府决策。个人的反战呼吁很容易被压制或被视为叛国行为。更多的人可能专注于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去,例如寻找食物、庇护所,以及照顾家人。在生命的威胁面前,政治诉求往往被置于次要位置。

最后,也不能完全忽视一部分民众的“幸存者偏差”。虽然大部分城市被轰炸,但总有一些地区受到的直接影响较小,或者幸存者们在巨大的创伤后,会更加倾向于将目光放在眼前的生存,而不是去深究投降与否的政治议题。对于经历了空袭的人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活下去,而不是去挑战那个让他们遭受苦难的政府。

直到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爆炸,以及苏联对日宣战,这些具有压倒性、不可抗拒的事件发生后,才最终打破了日本政府维持战争的最后一层幻想。特别是原子弹的毁灭性力量,其性质与燃烧弹不同,它是一种全新的、超乎想象的恐怖。这种摧毁力,加上苏联的参战,使得军国主义政府的抵抗逻辑彻底失效,最终才促使天皇做出“圣断”,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

因此,日本民众在二战后期不要求政府投降,是日本特殊的政治文化、强大的宣传机器、信息隔绝、对战败后果的恐惧以及社会结构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对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结构、国民心理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反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日本国民和各界人士已经有过结束战争的要求,但是并没有什么用……

近卫公爵在在2月14日就觐见过天皇,并且强调日本应当立刻终战来保存国体,结果在重臣奉答会议上被其他重臣一致否决。

连近卫公爵的上奏都被当作了放屁,请问日本国民的发言有什么用吗?

日本的国民第87届临时议会在6月9日召开后,议会就已经开始强烈提议内阁立刻展开停战工作,然而针对这种情况,左近司国务相和其他的内阁大臣却表示:

“完全不能同意众议员委员会的报告,这种毫无用处的国会还不如休会了好。”

看见没有?你临时议会和帝国底下的屁民发言几句根本就没人听,还要被内阁嘲讽一顿,所以说昭和帝国的“民意”和“议会”有什么用么?

而《波茨坦公告》发布之后,外务省方面在研究之后将其移交于内阁,并关于在日本国内是否发布此消息进行了激烈争论,内阁最后决定,不告知于国民。

看见没有?内阁直接无视底下的国民,谁在乎你们这些屁民的意见?有些事情屁民还不如干脆不要知道比较好。

而且在7月末时,这件事情被消息灵通人士捅出去之后,原议会议员上下又是一片跳腾、要求内阁立刻接受波茨坦公告,结束战争,结果又被内阁直接无视。

所以说?对帝国的内阁与陆海军来说,日本国民的发言和要求有什么理睬的必要吗?

最后顺带一提,从小矶内阁开始日本就已经开始不断寻求谈和机会了,不过如果是“为了减轻日本国民痛苦”而投降的话,内阁和大本营不到穷途末路都是不可能接受的。

user avatar

旧日本帝国的军政府通过消极对待疏散,消防救护工作划水等事实,让只会正面战场富二代式发狠的美国人明白了一个无奈的真理:

“无论对于我们,还是对于你们,死一个美国人比死一千个日本平民严重多了。这就是大义!神州不灭,大义永存!”

哦,呵呵,那我们陆航也很无奈。


我绝不是说日本平民活该,而是他们就算哀求停战,要求停战,或者因为这种要求被特高课枪毙,都无法让这种诉求作为“自己发出的声音”被历史记录,还会被喷“原子弹下无冤魂”。

因为旧日本帝国不把他们当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的确异常惨烈,尤其是东京大空袭等一系列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日本民众却并未如人们想象般普遍要求政府投降。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当时高度集权.............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是太平洋战场上决定性的行动之一。而这场规模空前的空中战役,其精准度和有效性,离不开背后一套严密且庞大的情报收集和分析体系。这套体系的运作,远非我们现在看到的电影或纪录片里那么简单粗暴,它汇集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最精锐的人员,以及一点点运气和大胆的冒险。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军对日本本土多个城市的无差别轰炸,尤其是东京大轰炸和原子弹的使用,至今仍是历史上一项极具争议的事件,关于其是否构成反人类罪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法准则以及不同角度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反人类罪”在国际法上的定义。通常认为,反人类罪是指在.............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特别是1945年春季开始的对东京等主要城市的密集空袭,确实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并造成了惊人数量的平民伤亡。日本高层的反应,正如其时局的混乱与挣扎一样,是复杂且多层面的。首先,震惊与难以置信是普遍的初期反应。在此之前,尽管日本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的节节败退,但本土.............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军坦克部队的编成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演变,以适应新的战争理论、战场需求以及装备的更新换代。从营(Battalion)这一层级往下,其编制结构会根据部队类型(如装甲师下属的坦克营、步兵师下属的坦克营)、任务(如进攻、防御、侦察)以及所装备的坦克型号有所差异。这里我们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战后美军.............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体系确实深刻地重塑了全球格局,并为许多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量化“获利”多少国家,本身就有些难度,因为“获利”的维度是多样的,从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到国际话语权,都可算作获益。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审视这个体系对各国的影响,从而勾勒出从中受益的国家范围之广。.............
  • 回答
    二战后美苏军事崛起与瓜分德国科学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虽然不能说瓜分德国科学家是导致美苏军事崛起的“直接”原因,但它无疑是这场崛起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和塑造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混乱而充满希望的二战末期及之后。战败国的技术遗产与冷战的萌.............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 回答
    雅尔塔会议与国共竞合的暗潮:一场预设的裂痕要谈论国共竞争的转折点,以及二战后美国在东亚势力的消长,将目光聚焦于雅尔塔会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切入点。那场会议,表面上是为了协调盟国在二战末期的战略部署,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其中一项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决定,却如同一颗埋下的种子,深刻地影响了随后.............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本来就如同一张被巨变撕裂的画卷。如果命运的齿轮偏转,让苏联在那个节骨眼上“早产”崩溃,并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亲美亲西方的自由俄罗斯,那么这幅画卷将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政治版图的重塑:阵营的分裂与融合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冷战的提前终结,甚至可以说,冷战的铁幕根本就没机会落下。没.............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在拥有一段时间的核武器优势,这段“核垄断期”一直持续到 1949 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很多人都会问,既然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新武器,为什么不在苏联尚未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直接利用它来解决与苏联的潜在冲突,甚至彻底消灭这个日益增长的共产主义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当时错综复.............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重塑东亚秩序方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深远且复杂。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占领或经济援助,而是涉及政治制度的设计、国家关系的重塑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深刻地改变了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发展轨迹。一、 日本的改造与民主化:从战败国到盟友的转变美国对日本的处理是其战后东亚政策的核心之一。.............
  • 回答
    美国是否正处于二战后最糟糕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影响力、社会问题以及人民幸福感等多个维度上的状况,并尝试与二战后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政治层面:分裂加剧,信任危机凸显二战后的美国,尽管面临冷战的挑战和国内种族歧视等问题.............
  • 回答
    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以及美国参战是否是二战转折点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叙述、信息传播和历史认知形成的过程。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暴怒”的说法:谁传播的?为何没有纠正?这个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于大众的认知中,甚至影响了一些影视作品的创作。然而,从史.............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各自国家在战场上部署的最重要的装甲力量,它们在塑造二战西线和东线战局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说哪一个“更出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在什么具体的战场环境下进行比较。它们各自拥有鲜明的优势和劣势,可.............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士兵的钢盔上罩着一层网,这可不是什么装饰品,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场智慧结晶,有着非常实用的考量。要说起来,这层网的作用可不少,而且随着战争的发展,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演进和优化。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作用,那无疑是伪装。钢盔本身是光滑的、闪亮的金属,在各种环境下都显得格外突出,就像黑暗中的灯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